字:    系統(tǒng)將對詩句按該字在句中的位置分類顯示。

共59,分2頁顯示   2 下一頁
東漢
  • 李尤
  • 烏獲扛鼎,千鈞若羽。 平樂觀賦
  • 張衡
  • 烏獲扛鼎,都盧尋橦。 西京賦
西晉
  • 左思
  • 翹關(guān)扛鼎,拚射壺博。 吳都賦
初唐
  • 韋承慶
  • 三方構(gòu)鼎峙之跡。政焚書而騁暴。 靈臺(tái)賦
中唐
晚唐
唐末至五代
北宋
  • 田錫
  • 豈謂天賜吳以斗牛之分,賜魏以咸鎬之國,賜我以坤維之地,俾我與鼎分之域。 諸葛臥龍賦
  • 自春秋戰(zhàn)國之后,洎吳魏鼎分之際,干戈僭王,乘輿擬帝。 疊嶂樓賦
  • 王禹偁
  • 重茵列鼎,爭趨魏闕之前。 賢人不家食賦
  • 范仲淹
  • 雉怪于鼎,懼而修德,俾王之盛。 靈烏賦
  • 時(shí)將禁害,夏王之鼎可成; 金在镕賦
  • 可以升鼎,俟鹽梅之和。 臨川羨魚賦
  • 宋祁
  • 蜿蜒于鼎俎之外,夭矯于豆籩之首。 龍杓賦
  • 文彥博
  • 足鄙元鼎之間,屢有甘泉之幸; 圣駕幸太學(xué)賦
  • 是何澤及坤靈,祥昭金鼎。 汾陰出寶鼎賦
  • 歐陽修
  • 雉鳴于鼎,成商帝之功勛。 進(jìn)擬御試應(yīng)天以實(shí)不以文賦
  • 周邦彥
  • 復(fù)有穹龜負(fù)圖,龍馬載文,汾陽之鼎,函德之芝,肉角之獸,簫聲之禽,同穎之禾,旅生之谷,游郊棲庭,充畦冒畤。 汴都賦
南宋
  • 鄭剛中
  • 少焉再作,風(fēng)松沸鼎,山城百家,想萬絲之斜濕。 秋雨賦
  • 李石
  • 分方而治,足供調(diào)鼎之須。 四君子湯賦
  • 李長民
  • 彼兩漢之雜霸,雖仍于周家之舊墟,三國之鼎峙,雖臨乎一方之都會(huì),較而論之于今日,正猶拳石涓水,欲與五岳四瀆為比儗,所謂談何容易! 廣汴都賦
  • 其中則鼎新大成之庭,寅奉宣圣之祀,象肖尼山,制侔闕里。 廣汴都賦
  • 李燾
  • 奉命于危難之際兮,一言而鼎足之勢成。 南定樓賦
  • 陸游
  • 時(shí)則有二趾之幾,兩耳之鼎。 焚香賦
  • 程公許
  • 非不知鼎峙于一隅,何以逞志乎中國? 北定堂賦
  • 方大琮
  • 衛(wèi)功足銘,且以鑄鼎; 帝王歌頌刻金石賦
  • 幸元龍
  • 紅綻雨肥,烏絞煙蹙,味調(diào)金鼎,功劑上堂,尹之任也。 梅花賦
  • 白玉蟾
  • 天爐地鼎,三關(guān)造化之樞機(jī); 金液大還丹賦
  • 樓中仙子于此時(shí)也,玉爐金鼎,妙香繞衣,興即舉酒,醉即賦詩,詩成大笑,鬼神歔欷。 懷仙樓賦
  • 申叔舟
  • 魚游于鼎。 八駿圖賦
  • 李宜茂
  • 未遑鐘鼎之養(yǎng),遽纏風(fēng)樹之號。 雨霽游山賦
  • 李穆
  • 日月重光。于以定鼎于漢之陽。 三都賦
共59,分2頁顯示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