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曇

相關人物:共 5 位。
共 16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頭陀寺碑文 南梁 · 王屮
四言詩
蓋聞挹朝夕之池(朝夕之池:大海。朝夕,潮汐。)者無以測其淺深,仰蒼蒼之色(蒼蒼之色:指天。)者不足知其遠近,況視聽之外若存若亡、心行之表不生不滅者哉?是以掩室摩竭(摩竭:指古代中印度摩揭陀國,為釋迦牟尼佛悟道成佛處。),用啟息言之津;杜口毗邪(毗邪:亦作“毗耶”。佛教語,梵語的譯音,地名。),以通得意之路。然語彝倫者,必求宗于九疇(九疇:疇,類。指傳說中天帝賜給禹治理天下的九類大法,即《洛書》。);談陰陽者,亦研幾于六位(六位:即《易》卦之六爻。)。是故三才既辨,識妙物之功;萬象已陳,悟太極之致。言之不可以已,其在茲乎?然爻系所荃,窮于此域,則稱謂所絕,形乎彼岸矣。彼岸者,引之于有,則高謝四流(四流:佛教語,流謂流而不返,謂眾生由三惑之所流轉,漂泊三界,而不能返于涅槃彼岸。四流又名四暴河。一見流,二欲流,三有流,四無明流。);推之于無,則俯宏六度(六度:佛教語。又譯為“六到彼岸”。指使人由生死之此岸度到涅槃(寂滅)之彼岸的六種法門: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精慮(禪定)、智慧(般若)。)。名言不得其性相(性相:佛教語。性指事物的本質,相指事物的表象。),隨迎不見其終始。不可以學地(學地:佛家認為是斷除欲界思惑的境界。)知,不可以意生(意生:能變化生死、隨意往生的菩薩境界。)及,其涅槃之蘊也。夫幽谷無私,有至斯響;洪鐘虛受,無來不應。況法身圓對,規(guī)矩冥立(冥立:佛家認為法無定性,一切諸法,既唯心現,從緣而起,所以無定性,所以叫冥立。),一音稱物,宮商潛運。是以如來利見迦維,托生王室。憑五衍之軾,拯溺逝川;開八正(八正:佛教謂修習圣道的八種基本法門: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yè)、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之門,大庇交喪。于是玄關幽鍵(玄關幽鍵:比喻深邃的佛法。),感而遂通;遙源浚波,酌而不竭。行不舍之檀而施洽群有,唱無緣之慈而澤周萬物。演勿照之,明而鑒窮沙界;導亡機之,權而功濟塵劫。時義遠矣,能事畢矣,然后拂衣雙樹(雙樹:娑羅雙樹。也稱雙林。為釋迦牟尼入滅之處。),脫屣金沙。惟恍惟惚,不皦不昧,莫系于去來,復歸于無物。因斯而談,則棲遑大千,無為之寂不撓;焚燎堅林,不盡之靈無歇(不盡之靈無歇:意思是佛的涅槃不過是方便說法,佛性本無生無滅,無遷無變,真如常在。)。大矣哉!正法(正法:釋迦牟尼所說的教法。別于外道而言。)既沒,象教(象教:象,似。釋迦牟尼離世,諸大弟子想慕不已,刻木為佛,以形象教人,好像佛在世,有教有行,一如正法時。)陵夷。穿鑿異端者,以違方為得一;順非辯偽者,比微言于目論。于是馬鳴(馬鳴:實有其人,古印度佛教學者,弘揚大乘佛法。)幽贊,龍樹(龍樹:實有其人,古印度佛教學者,繼馬鳴之后弘揚大乘佛法。)虛求,并振頹綱,俱維絕紐。蔭法云于真際,則火宅晨涼;曜慧日于康衢,則重昏夜曉。故能使三十七品(三十七品:佛教正規(guī)修行的菩提分法,包括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有樽俎之師,七十六種(七十六種:“七”當作“九”,羅什《維摩經》注曰:“摩訶,秦言大,亦言勝,亦言多。于一切眾中最上,天人所宗,故言大。能勝九十六種論議,故言勝。”此處意指邪說分崩,無藩籬以自固。無藩籬之固。)既而方廣(方廣:大乘經典、教義的通稱。其言富、其理正,故名。亦借指佛教。)東被,教肄南移。周魯二莊,親昭夜景之鑒;漢晉兩明,并勒丹青之飾。然后移文間出,列剎相望,澄什(澄什:指竺佛圖澄(232—348)、鳩摩羅什(344—413)二高僧。)結轍于西山,林遠(林遠:林指支遁(314—366),號道林。遠指慧遠(334—416)。晉代二高僧。)肩隨乎江左矣。頭陀寺者,沙門釋慧宗之所立也。南則大川浩汗,云霞之所沃蕩;北則層峰削成,日月之所?。晃魈鞒且?,百雉紆馀;東望平皋,千里超忽:信楚都之勝地也。宗法師行潔圭璧,擁錫來游。以為宅生(宅生:猶言寄托生命。)者緣,業(yè)(業(yè):佛教謂業(yè)由身、口、意三處發(fā)動,分別稱身業(yè)、口業(yè)、意業(yè)。業(yè)分善、不善、非善非不善三種,一般偏指惡業(yè),孽。它決定在六道中的生死輪回。)空則緣廢;存軀者惑,理勝則惑亡。遂欲舍百齡于中身,殉肌膚于猛鷙,班荊蔭松者久之。宋大明五年,始立方丈茅茨,以庇經象。后軍長史、江夏內史、會稽孔府君諱覬,為之薙草開林,置經行之室。安西將軍、郢州刺史、江安伯濟陽蔡使君諱興宗,復為崇基表剎,立禪誦之堂焉。以法師景行大迦葉(大迦葉:摩訶迦葉。釋迦牟尼涅槃后,他傳播正眼法藏,為佛教長老。禪宗尊他為西土二十八祖的始祖。),故以頭陀為稱首(稱首:第一。這是說大迦葉為稱舉頭陀的首位,所以用來作為寺名。)。后有僧勤法師貞節(jié)苦心,求仁養(yǎng)志,纂修堂宇未就而沒。高軌難追,藏舟易遠。僧徒闃其無人,榱椽毀而莫搆,可為長太息矣。惟齊繼五帝洪名,紐三王絕業(yè),祖武宗文之德,昭升嚴配,格天(格天:君主自稱受命于天,施政行為,感通上天就叫格天。)光表之功,宏啟復興,是以惟新舊物,康濟多難,步中《雅》《頌》,驟合《韶濩》,炎區(qū)九譯(炎區(qū)九譯:炎區(qū)即炎洲,指極遠地區(qū)。炎洲是神話中的地名。九譯謂多次翻譯。指邊遠地區(qū)或外國。),沙場一候(沙場一候:意即設官鎮(zhèn)守南北邊疆。)。粵在于建武焉,乃詔西中郎將、郢州刺史江夏王觀政藩籬,樹風江漢。擇方城之令典(方城:春秋時楚北的長城。由今之河南省方城縣,循伏牛山,北至今鄧縣,為古九塞之一。以此指代楚國。),酌龜、蒙(龜、蒙:魯國境內的龜山、蒙山,指代魯國。)之故實,政肅刑清,于是乎在。寧遠將軍長史、江夏內史行事、彭城劉府君諱諠,智刃所游,日新月故,道勝(道勝:語本《三藏法數》:“道勝謂菩薩以慈悲心修行六度,既自度己,復能度脫一切眾生?!保┲?,虛往實歸。以此寺業(yè)廢于已安,功墜于幾立,慨深覆簣,悲同棄井。因百姓之有馀,閒天下之無事,庀徒揆日,各有司存。于是民以悅來,工以心競。亙邱被陵,因高就遠。層軒延袤,上出云霓;飛閣逶迤,下臨無地。夕露為珠綱,朝霞為丹雘。九衢之草千計,四照之花萬品。崖谷共清,風泉相渙。金姿寶相,永藉閒安。息心了義,終焉游集。法師釋曇珍,業(yè)行淳修,理懷淵遠,今屈知事任,永奉神居。夫民勞事功,既鏤文于鐘鼎;言皆稱伐,亦樹碑于宗廟。世彌積而功宣,身愈遠而名劭。敢寓言于雕篆,庶髣髴乎眾妙。其辭(辭:碑文前面的散文叫敘,后面的韻體贊詞叫銘,此辭即贊詞。)曰:
質判玄黃,氣分清濁。
涉器千名,含靈萬族。
淳源上派,澆風下黷。
愛流成海,情塵為岳。
皇矣能仁,撫期命世。
乃眷中土,聿來迦衛(wèi)。
奄有大千,遂荒三界。
殷鑒四門,幽求六歲。
亦既成德,妙盡無為。
帝獻方石,天開淥池。
祥河輟水,寶樹低枝。
通莊九折,安步三危。
川靜波澄,龍翔云起。
耆山廣運,給園多士。
金粟來儀,文殊戾止。
應乾動寂,順民終始。
法本不然,今則無滅。
象正雖闌,希夷未缺。
于昭有齊,式揚洪烈。
釋網更維,玄津重枻。
惟此名區(qū),禪慧攸托。
倚據崇巖,臨倪通壑。
溝池湘漢,堆阜衡霍。
膴膴亭皋,幽幽林薄。
媚茲邦后,洪流是挹。
氣茂三明,情超六入
眷言靈宇,載懷興葺。
丹刻翚飛,輪奐離立。
象設既辟,睟容已安。
桂深冬燠,松疏夏寒。
神足游息,靈心往還。
勝幡西振,貞石南刊。
按:《昭明文選》
⑴ 給園:給孤獨園。古印度拘薩羅國舍衛(wèi)城長者給孤獨,以黃金向祗陀太子購得園地,為釋迦牟尼修建祗園洹精舍,此精舍稱給孤獨園。
⑵ 金粟:即維摩詰大士。來儀:現出容儀,出現。
⑶ 文殊戾止:文殊菩薩來到佛的身邊。戾止:至;到。
⑷ 希夷:虛寂玄妙。
⑸ 于:音烏,嘆詞。
⑹ 三明:指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
⑺ 六入:佛教理論,眼入色、耳入聲、鼻入香、舌入味、身入觸、意入法。
歲丁巳開成紀年之明年。有具壽沙門曰令檢。自上京抵洛師。以縹囊盛三藏遺文傳記。訪余柴門于行修里。且曰。聞夫子斧藻偫言舊矣。詎直專聲于班馬。能不為釋氏董狐耶。抑豈不聞貞觀初慈恩三藏之事乎。敢矢厥來旨云。三藏事跡載國史及慈恩傳。今塔在長安城南三十里。初高宗塔于白鹿原。后徙于此。中宗制影贊。謚大遍覺。肅宗賜塔額曰興教。因為興教寺。寺在少陵原之陽。年歲寖遠。塔無主。寺無僧。荒涼殘委。游者傷目。長慶初。有衲衣僧曇景始葺之。大和二年。安國寺三教談論大德內供奉賜紫義林。修三藏忌齋于寺。齋眾方食。見塔上有光。圓如覆鏡。道俗異之。林乃上聞。乃與兩街三學人共修身塔。兼礱一石于塔。至三年修畢。林乃化遺言于門人令檢曰。爾必求文士銘之。檢泣奉遺教。直以銘為請。非法允之冢嫡。誰何至此乎。軻三讓不可。乃略而銘之。三藏諱元奘。俗陳姓。河南緱氏人。曾父欽。后魏上黨太守。祖康。北齊國子博士。父惠英。長八尺。美須眉??渡蚝?。號通儒。時人方漢郭林宗。有子四人。奘其季也。年十三。依兄捷出家于洛。屬隋季失御。乃從高祖神堯于晉陽。俄又入蜀。學攝論毗于基暹二法師。武德五年。受具于成都。精究篇聚。又學成實于趙州深。學俱舍于長安岳。于是西經前來者。無不貫綜矣。初中國學者。多以實相性空。通貫偫說。俾彖象蹄笱。往往失魚兔于得意之路。至于星羅棋布。五法三性。析秋毫以矢名相。界地生匯。各有攸處。曾未暇也。大遍覺乃興言曰。佛理圓極。片言支說。未足師決。固是經來未盡。吾當求所未聞。俾跛眇兒視履。必使解行如函蓋。始可為具人矣。且法顯智嚴何人也。猶能孤游天竺。而我安能坐致耶。初三藏之生。母氏夢法師白衣西去。母曰何去。曰求法。貞觀三年。忽夢海中蘇迷盧山遽凌波而入。乃見石蓮波外承足山。險不可上。試踴身騰踔。颯然飆舉。升中四望。廓澈無際。覺而自占曰。我西行決矣。至涼州。都督李大亮防禁特切。逼法師還京。法師乃宵遁。渡瓠蘆河。出玉門。經莫賀延磧。艱難險阻。仆而復起者。何止百十耶。自爾涉流沙。次伊吾。高昌王曲文泰遣貴臣以駝馬迓法師于白力城。王與太妃及統師大臣等尊以師禮。王親跪于座側。俾法師躡肩而上。資贈甚厚。送至葉護可汗衙。又以廿四封書。通屈支等廿四國。獻花繒五百疋于可汗。稱法師是奴弟。欲求大法于婆羅門國。愿可汗憐師如憐奴。其所歷諸國。為其王禮重。多此類也。自爾支提梵剎神奇靈跡。往往而有。法師皆瀝誠盡敬。耳目所得。孕成多聞。與夫世稱博物者。何相萬耶。詳載如傳。惟至中印度??爛陁寺。寺遣下座廿人明詳儀注者引參正法藏。即戒賢法師也。既入謁。肘膝著地。舐足已。然后起。法藏訊所從來。曰自支??。欲依師學瑜伽論。法藏聞則涕泗曰。解我三年前夢金人之說。佇爾久矣。遂館于幼日王院覺賢房第四重閣。日供擔步羅果一百廿枚。大人米等稱是。其尊敬如此。法師既名流五印。三學之士。仰之如天。故大乘師號法師為摩訶天。小乘師號解脫天。乃白大法藏請留之。法師曰。師等豈不欲支??之人開佛慧眼耶。不數日。東印度王拘摩迎法師。戒日王聞法師在拘摩處。遣使謂拘摩曰。急送支??僧來。拘摩曰。我頭可得。僧不可得。戒日神武雄勇。名震諸國。乃怒曰。爾言頭可得??蓪㈩^來。拘摩懼。乃嚴象軍二萬。船三萬。與法師同溯殑伽河。筑行宮于河北。拘摩自迎戒日于河南。戒日曰。支??僧何不來。拘摩曰。大王可屈就。王既見法師。接足盡敬。且曰。弟子聞支??國有秦王破陣樂。乃問秦王是何人。法師盛談太宗應天順人事。王曰。不如此。何以為支??主。因令法師出制惡見論。然小乘外道。未即推伏。請于曲女城集五印沙門婆羅門等。兼十八國王。觀支??法師之論。凡十八日。無敢當其鋒者。戒日知法師無留意。厚以象馬橐裝餞法師。又以素謺印書使達官送法師。所經諸國。令兵衛(wèi)達漢境。法師卻次于闐。因高昌商胡入朝。附表奏自西域還。太宗特降天使迎勞。仍制于闐等道送法師。令燉煌迎于流沙。鄯部迎于沮沫。時帝在洛陽。敕西京留守梁國公玄齡備有司迎待。是日宿于漕上。十九年春正月景子。留守自漕奉迎于都亭。有司頒諸寺帳輿花幡。送經于宏福。翌日。大會于朱雀街之南。陳列法師于西域所得經像舍利等。其梵文凡五百廿夾。六百五十七部。以廿馬負而至。自朱雀至宏福十馀里。傾都士女。夾道鱗次。若人非人。曾不知幾俱??矣。壬辰。法師謁文武圣皇帝于洛陽宮。二月己亥。對于儀鸞殿。因廣問雪嶺已西諸國風俗。法師皆備陳所歷。若指諸掌。太宗大悅。謂趙公無忌曰。昔符堅稱道安為神器。今法師出之更遠。時帝將征遼。法師請于嵩之少林翻譯。太宗曰。師西去后。朕為穆太后于西京造宏福寺。寺有禪院。可就翻譯。三月己巳。徙宏福。夏五月丁卯。法師方開貝葉。廿年秋七月。法師進新譯經論。仍請制經序。并進奉敕撰西域記十二卷。太宗美法師風儀。又有公輔才。俾法師裼緇褐襲金紫。法師因以五義褒揚圣德。乞不奪其志。遂問瑜伽十七地義。太宗謂侍臣曰。朕觀佛經。猶噡天望海。法師能于異域得是深法。非惟法師愿力。亦朕與公等宿殖所會。及三藏圣教序成。神筆自寫。太宗居慶福殿。百寮陪位。坐法師。命宏文館學士上官儀對偫寮讀之。廿二年夏六月。天皇大帝居春宮。又制述圣記及菩薩藏經后序。太宗因問功德何最。法師對以度人。自隋季天下祠宇殘毀。緇伍殆絕。太宗自此敕天下諸州寺。宜各度五人。宏福寺度五十人。戊申?;侍有?。請法師為慈恩上座。仍造翻經院。備儀禮自宏福迎法師。太宗與皇太子后宮等。于安福門執(zhí)香爐。目而送之。至寺門。敕趙公英中書令褚引入。于殿內奏九部樂破陣舞。及百戲于庭而還。廿三年夏四月。法師隨駕于翠微宮。談賞終日。太宗前席攘袂曰。恨相逢已晚。翌日。太宗崩于含風殿。高宗即位。法師還慈恩。專務翻譯。永徽三年春三月。法師于寺端門之陽造石浮圖。高宗恐功大難成。令改用磚塔。有七級。凡一百八十尺。層層中心。皆有舍利。冬十月。中宮方妊。請法師加祐。既誕。神光滿院。則中宗孝和皇帝也。請?zhí)枮榉鸸馔?。受三歸。服袈裟。度七人。請法師為王剃發(fā)。及滿月。法師進金字般若心經及道具等。顯慶二年春二月。駕幸洛陽。法師與佛光王發(fā)于駕前。既到館。于積翠宮終譯發(fā)智婆沙。法師早喪所天。因扈從還訪故里。得張氏姊。問塋壟已平矣。乃捧遺柩改葬于西原。高宗敕所司公給。備喪禮。盡飾終之道。洛下道俗赴者萬馀人。釋氏榮之。三年正月。駕還西京。敕法師徙居西明寺。高宗以法師先朝所重。禮敬彌厚。中使旁午。朝臣慰問及錫賚無虛日。法師隨得隨散。中國重于般若。前代雖翻譯猶未備。眾請譯焉。法師以功大恐難就。乃請于玉華宮翻譯。四年十月。法師如玉華。館于肅成院。五年春正月一日。始翻梵本??傌トf偈。法師汲汲然??植坏米錁I(yè)。每厲譯徒。必當人百其心。至龍朔三年方絕筆。法師翻般若后。精力刓耗。謂門人曰。吾所事畢矣。吾瞑目后??梢赞旧Z為親身物。門人雨泣。且曰。和上何遽發(fā)此言。法師曰。吾知之矣。麟德元年春正月八日。門人元覺夢一大浮圖倒。法師曰。此吾滅度之兆。遂命嘉尚法師具錄所翻經綸。合七十四部。總一千三百卅八卷。又造俱??畫像彌勒像各一千幀。又造素像十俱??供養(yǎng)悲敬上油各萬人。燒百千燈。贖數萬生。乃與寺眾辭。三稱慈尊。愿生內眷。至二月五日夜。弟子光等問云。和上決定得生彌勒內眾否。頷云得生。俄而去。春秋六十九矣。初高宗聞法師疾作。御醫(yī)相望于道。及坊州奏至。帝哀慟。為之罷朝三日。敕坊州刺史竇師倫令官給葬事。又敕宜聽京城僧尼送至塔所。門人奉柩于慈恩翻經堂。道俗奔赴者日盈千萬。以四月十四日葬于浐東。京畿五百里內。送者百馀萬人。至總章二年四月八日。有敕徙于樊川北原。傷圣情也。法師長七尺。眉目若畫。直視不顧。端嚴若神。自大教東流。翻譯之盛。未有如法師者。雖滕蘭澄什康會竺護之流。無等級以寄言。其彬彬郁郁。已布唐梵新經矣。自示疾至于升神。奇應不可殫紀。蓋莫詳位次。非上地其孰能如此乎。又曰。
三藏之生,本乘愿來。
入自圣胎,出于鳳堆。
大業(yè)之季,龍潛于并。
孺子謁帝,與兄偕行。
神堯奇之,善果度之。
不為人臣,必為人師。
師法未足,自洛徂蜀。
學無常師,鳥必擇木。
跡窮夷夏,更討身毒。
寺入爛陁,師遇尸羅。
王逢戒日,論得瑜伽。
瑜伽師地,藏教泉府。
猬●98A7名數,璽抽圣緒。
我握其樞,赤幡仍豎。
名高曲女,歸我真主。
主當文皇,臣當蔡梁。
天下貞觀,佛氏以光。
光光三藏,是護是付。
付得其人,經綸彬彬。
梵語華言,胡漢相宣。
臺臣筆受,御膝前席。
積翠飛花,恩光奕奕。
太宗序教,天皇述圣。
揚于王庭,百辟流詠。
三藏慰喜,靈祇介祉。
蔑彼滕什,曾無此事。
我功成矣,我名遂矣。
脫屣玉華,升神睹史。
發(fā)棺開殮,天香馥馥。
地位殊分,神人是卜。
中南地高,樊川氣清。
修塔者誰,林公是營。
門人令撿,實尸其事。
銘勒塔旁,撿真法子。
和清富樓 其一 南宋 · 趙希逢
七言律詩
禪味曾參老釋曇,混融萬象就中觀。
眼前風月隨時幻,胸次乾坤別樣寬。
自是臨流清可賦,不成無酒白相看。
碧潭秋月唯堪比,光瑩吾心一片寒。
僧曇芳賦草堂 南宋 · 周弼
五言律詩
把詩從我者,多是剡中僧。
結屋何山塢,當門幾樹藤。
地寒常帶雪,溪峻不留冰。
贈爾新吟去,歸題木葉層。
黃紙書涵雨露恩,春風寂寂閉巖門。
松間時有神光現,不是孤園禮世尊。
足白髭又赤釋曇如足白于面。雖跣涉泥水。未嘗沾濕。稱曰白足和尚。又佛陀耶尊者赤髭。號赤髭毗邪沙。○坡翁詩。白足赤髭迎我笑。),一見心頗奇。
求詩以詩贄,始可與言詩。
三百本于性,非深寧有茲。
磨礱辭伯間,爾亦參寥師。
⑴ 參寥以詩交游于東坡,山谷間。坡翁送參寥師詩。上人苦學空。百念已灰冷。劍頭惟一吷。焦谷無新穎。胡為逐吾輩。文字爭炳炳。新詩如玉雪。出詩便柝警。
松間筇響逢禪客,軸里銀鉤見故人。
為問溪堂誰作主,野花猶似昔年春。
贈正陽孤住僧曇 明 · 崔岦
七言絕句
亂后名藍到處衰,正陽如此最堪悲。
何能凈掃西樓坐,日對諸峰十二時。
宣宗大行大王挽詞(戊申) 明 · 柳夢寅
七言排律
初從代邸讓過三,握闡符珍至化參。
雙殿處朝晨午夕,大衾聯寢樂和湛。
論治國老尊公奭,問道宗師接晦庵。
七發(fā)脭醲箴幾切,十愆游逸性非耽。
仍教雅俗卑儒緩,從此愚黎擯釋曇。
裨海地遐侯度聞,傾陽誠謁帝恩覃。
茹冤圣系片言雪,犯順兇鋒一怒戡。
周父移邦人所養(yǎng),殷宗恢業(yè)德無慚。
桑麻滿地開荊棘,禮樂興云洎朔南。
庶寀仰成空袖手,中興收效若囊探。
連尊顯號宗祧煥,再造風云草木諳。
劉氏四歌賡重潤,華封三祝驗多男。
夢齡知為憂勤減,酌澤終歸骨髓酣。
玉幾沉綿憑幾日,龍文蔥郁散如嵐。
綴衣乍舉分長夜,仙寢新營閟翠楠。
黃壤有期藏翰檜,白云無跡送靈驂。
烏號軒劍千官淚,遏密夔韶八器喑。
舊服維新山不動,嗣王之德海能涵。
天心與善真莊語,民意懷仁豈謾談。
都輦丫頭初漸漸,朝班衰鬢已毿毿。
螭頭幾入銀臺步,雞舌曾于玉署含。
無路將身蓐螻蟻,攀胡長慟慟何堪。
玉簫庵 明末清初 · 趙緯韓
五言律詩
處士逃塵世,專心好釋曇。
出家耽佛日,傾產創(chuàng)名藍。
跨壑排高棟,憑虛啟小龕。
頭流數百寺,奇勝獨玆庵。
共 16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