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陳慶

相關人物:共 3 位。
共 16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料,并是天斟酌。
貯積擬孫兒,論時幾許錯。
死活并由天,貧富□□□。
(陳補「己」字)餓畏兒饑,從頭少一杓(以上皆見蘇聯(lián)科學院東方學研究所列寧格勒分所藏敦煌寫卷,卷末題:「大歷六年五月□日抄王梵志詩一百一十首,沙門弘忍寫之記?!箤懢砬鞍氩淮妗^D錄自《敦煌學》第十二輯一九八七年出版刊陳慶浩《法忍抄本殘卷王梵志詩初校》。所據(jù)為蘇聯(lián)藏列一四五六卷。另參項楚《列一四五六號王梵志詩殘卷補?!?。又張錫厚《王梵志詩校輯補遺》收七首殘詩,任半塘先生敦煌歌辭總編》卷三錄《回波樂》七首、《隱去來》二首,附收詩七首,今均取以參校。)
誰識翻經祖上人,中書畫里見來真。
當時客有先公在,不見風儀獨愴神(先公謂吾高伯祖履旋高祖履素二府君也與祖上人為方外交中書作畫其時哉其時哉后百卅年嘉靖改元二月七日識)。
赤駟輶軒迎遠甸,錦帆青舫映長川。
天王歸瑁尊周典,使者持符擁漢傳。
岸草汀花隨興入,江魚竹筍慰愁牽。
懸知舊徑多三益,鄉(xiāng)里衣冠未乏賢。
風鬣晝闐闐,塵沙悍革韉。
翠蛾爭毀玉,鹓鷺晦驚弦。
垂老悲同創(chuàng),更生愧受憐。
履旋應未卜,疏跡負韋編。
乙卯生日(乙卯) 明末清初 · 陳衍虞
黃發(fā)披兩耳,聰聽久已失。
住世即百年,剛余二十七。
茍非松柏姿,經霜茂難必。
家園傷久離,休影仍蓬蓽。
亂中駒隙駛,皇覽又此日。
山友具雞黍,祝我履旋吉。
老夫素支離,旅食資橡栗。
鋒鏑交四野,埋照苦難密。
任運本無心,制齡詎有術。
夕照倘未頹,誅藤縛松筆。
魏王大瓠號豐碩,酌水盛漿百不適。
丈夫身手豈不良,沈沒詩篇真可惜。
嘐嘐道古無一符,畫脂工夫竟何益。
我昔鏤肝好苦言,今來百憂頗冰釋。
誓將輟軫收哀彈,不唱君家行路難。
近聞西蜀甚陸梁,驅人大邑如驅羊。
群揭竿旌過都市,廣開林藪收畔亡。
新市下江頗竊發(fā),左溪橫水還披猖。
州家上名使家縱,昔我經過心繁傷。
太平風塵亦如此,胡不上書達天子。
虞舜藏弓蒼梧野,我家正渡南岳下。
眼看鄉(xiāng)井多譽髦,淩周郭李皆健者。
何郎蒼老孫郎少,君合眾銅付一冶。
楚人自古工語言,湘流到今悼屈賈。
褊夫例縛文字禪,劍頭一吷真粲然。
⑴ 淩荻洲周杏農郭筠仙李梅生何子貞孫芝房皆同鄉(xiāng)人也
新會陳慶笙秀才樹鏞,少余三歲。丁丑秋,余由江西回粵,問陳東塾師:「近得佳士否?!箮煾嬗嘣唬骸感聲?span id="ugbfudz" class='peopleLink highlighted2' onclick='ShowAuthorProfile("118128", "poem_preface_1112412", "陳慶")'>陳慶笙,年少,深通經學,后來之彥也。」因得與交。論古今學術流變,往往相視而笑,莫逆于心。笙孟晉迨群,殆罕其匹,于漢學為專門,而尤服膺宋儒,律己之嚴,家門跬步,必于禮法。父喪,服麻衣三年不除。嘗與余同纂《三代會要》,發(fā)凡起例,規(guī)模粲然,惜因人事而輟。比余饑驅南北,戊子在浙江,得粵友電,則笙死矣。天不欲昌東塾學派,遽奪此人,百身何贖?其所著《漢官答問》,廣雅書局刊之,豹文一斑,未足彰全體也。
東塾談經息眾爭,乾嘉學派有干城。
此才不得過三十,涇渭從誰辨濁清。
丁酉冬間,聞粵中故人,如葉蘭臺、陳孝直、陶春海輩,先后凋謝。余少長巔南,一時名流,咸得款接。如許涑文侍講、顏夏廷兵備,則父執(zhí)也;李仲約侍郎,久相契識,后為余朝考師;張延秋、姚檉甫兩編修,林揚伯、明仲昆季兩主事、許天倬副貢、陳慶笙秀才諸人,并文酒追從,樂數(shù)晨夕。十馀年來,僅有存者,新阡宿草,杳漠何期。誠知天道變衰,早死未為不幸,特文字結習,猶不能忘。海水客游,偶填此闋,譜入笛聲,當不減山陽之賦也。
海風吹老欹檐樹,幽窗涼夜偏早。
前塵依約越中山,問甚時重到。
憶俊侶、英游不少。
金鞍寶馬呼鸞道。
更珠江浩渺,良月滟、笙船眾花,齊映歡笑。

因甚耆彥風流,十年前后,新墳盡長秋草。
江山滿目淚沾衣,是而今懷抱。
算不及、魂歸朱鳥。
波濤萬頃珠沈了。
待近約、梁鴻去,踏遍千山萬山斜照。
⑴ 謂梁節(jié)庵。按,依清真應作六字句。
共 16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