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常應文(1499年—1558年),字汝實,號沖瀾,山西省遼州榆社縣人,民籍,治《春秋》,年三十四歲中式嘉靖十一年壬辰科第三甲第四十一名進士。正月三十日生,行一,曾祖常顯,左布政使;祖常經(jīng),知縣封監(jiān)察御史;父常在,知府;前母李氏(封孺人);母李氏(封孺人);繼母田氏(封孺人)。慈侍下,妻周氏,兄應魁,弟應元(典膳);應齊(教官);應周(七品散官);應恩(教官);應榮;應豸;應河;應春;應麟,子三奇。由國子生中式山西鄉(xiāng)試第十五名舉人,會試中式第二百二十二名。觀兵部政。進士出身。嘉靖十一年,登進士。曾于1532年接替曹煜任上??h知縣一職,1534年由杜鍷接任。1556年接替劉本學再任上??h知縣一職,1558年由牛鏡接任。
人物簡介
姚履素(1566年7月31日—?),字允初,應天府上元縣匠籍,浙江杭州府仁和縣人。姚履素以《書經(jīng)》中萬歷十九年(1591年)應天府鄉(xiāng)試舉人第一百十九名,二十六年(1598年)會試副榜,任嘉定縣教諭;二十九年(1601年)會試中式第六十四名,成二甲第十三名進士,授刑部主事,三十一年七月奉命往關(guān)外錄囚,三十三年五月往湖廣恤刑。晉南京刑部郎中,四十年升任廣東按察司海南道副使,四十一年黎賊廖二肆掠陵水,百戶陳克先為其所害,時適平崖黎,履素偕參將楊應春督兵進剿,生擒那求、那欣等置于法,設白茅營以御之,加意招撫,歸者十六,陵民賴以安。四十三年以擅自離任被彈劾。
人物簡介
董元儒(1577年9月8日—?),字汝為,號景越,浙江紹興府會稽縣人。明朝末年政治人物。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庚子科鄉(xiāng)試舉人,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聯(lián)捷辛丑科進士,萬歷三十一年任直隸大名縣知縣,值歲饑,賑糧施粥,民始蘇。又革除行戶,輕徭役,黎民漸起。萬歷四十六年,任直隸巡按,期間曾上漕運六議,被明神宗采納。后行取河南道御史。天啟元年八月,升太仆寺少卿。天啟四年三月,升為右僉都御史巡撫廣西,任內(nèi)在桂林等九府各州縣修筑陂塘、圩岸等三千五百八十三處。天啟五年十二月,陜西道御史何可及疏參廣西巡撫董元儒、太仆寺少卿倪應眷。得旨:董元儒陰陽反覆,變詐奸淫,被祝耀祖糾參,恃周嘉謨庇護;倪應春才能濟惡,力足文奸,與左光斗呼吸相通,惟趙南星指使是聽,都著削籍為民,仍追奪誥命。
人物簡介
徐開禧(?—17世紀),字錫馀,號念庵,直隸蘇州府昆山縣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天啟元年(1621年)辛酉科應天鄉(xiāng)試第二名舉人,到崇禎元年(1628年)成進士,獲授臨武知縣,改翰林院庶吉士,后辭官歸鄉(xiāng),寫下效法以前賢臣的文章,讓講授的文人學習。弘光帝即位,起用他為翰林院編修、詹事府右中允、左諭德、經(jīng)筵講官,因父母逝世歸鄉(xiāng),南京失陷后曾在昆山起兵;隆武帝繼位后,同時召任他和周廷鑨、王文企、郭之祥、姚宗衡、嚴似祖、何九云、張之奇、孟應春,他得任命為詹事,協(xié)理翰林院事,福京失守后不接受清朝薦舉隱逸,不再出仕。
人物簡介
郭之祥(?—17世紀),字宇止,江西吉安府吉水縣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郭之祥是天啟四年(1624年)舉人,到崇禎元年(1628年)中進士,獲授福建崇安縣知縣,遷翰林院檢討、東宮侍講,上疏請求讓進士二甲以下出任推官和知縣。隆武帝即位,同時召用他和周廷鑨、王文企、徐開禧、姚宗衡、嚴似祖、何九云、張之奇、孟應春,他累升少詹事、侍讀學士;福京失陷后隱居,憤恨而死。
人物簡介
王文企(?—17世紀),字仲安,徽州府歙縣人,湖廣江陵縣籍,明朝、南明政治人物。王文企是天啟元年(1621年)湖廣鄉(xiāng)試舉人,到崇禎元年(1628年)成進士,擔任吏科給事中。淮揚、山東等地發(fā)生饑荒,他上陳賦稅繁重,令人民有怨言,被貶謫為南京國子監(jiān)典籍,遷任大理左寺副。弘光年間,王文企改任太仆丞、大理少卿;隆武帝同時召用他和周廷鑨、徐開禧、郭之祥、姚宗衡、嚴似祖、何九云、張之奇、孟應春,任命他為詹事掌管翰林院;福京失守后不再出仕。
人物簡介
劉柱國(?—1646年),號長石,湖廣承天潛江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劉柱國是崇禎三年(1630年)舉人,次年(1631年)成辛未科進士,工部觀政,五年獲授工部屯田司主事,六年杭州抽分,七年升營繕司員外郎,八年官潮州府知府,任內(nèi)公正果斷,努力去除夙弊,之后遷任廣東巡海副使,撫定澳門的葡萄牙人。十三年考察,降職為四川按察司僉事。弘光年間,他升任福建參政,擁立隆武帝,任職僉都御史下游鎮(zhèn)海。平和的亂民藉詞聚眾報復,劉柱國就驅(qū)散他們,后來調(diào)任惠潮巡撫。當初潮州客家叛軍在崇禎十七年(1644年)連同閩王老數(shù)千人,打算攻入揭陽不成功;三月時丘文德、藍霖進犯;而詔安的李班三聚眾三萬人,自稱「神都總元帥」,在隆武元年(1645年)九月于潮陽造反,攻打貴嶼。知縣孟應春、都督張浚、參將黃山、王振遠等人出兵斬殺李班三,劉柱國因而命令武興營團練。次年(1646年)二月,莊三權(quán)侵略和平縣峽山,知縣徐以暹告急。他命令王振遠及參將郭禎、諸生吳楷拒守;三月,莊三權(quán)與戴明臺攻陷和平,劉柱國入朝擬定為兵部右侍郎,很快改為云南巡撫,在湘陰遇難。
人物簡介
姚宗衡(?—1646年),字幼輿,號霞溆,廣信府歙縣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姚宗衡是崇禎六年(1633年)的舉人,署任平原教諭協(xié)助縣令抵御流寇;到崇禎十三年(1637年)成進士,因召對稱旨而和孫一脈、趙玉森、劉瑄、嚴似祖共同得授翰林院檢討。南京失陷后,姚宗衡跟隨金聲起兵,兵敗后前往福京,和周廷鑨、王文企、徐開禧、郭之祥、嚴似祖、何九云、張之奇、孟應春一同接受隆武帝召用,遷任編修、詹事府左中允,很快去世。
人物簡介
張之奇,字東尼,號平子,江西建昌府新城縣人。明末政治人物。天啟七年(1627年)丁卯科江西鄉(xiāng)試舉人,崇禎十三年(1640年)庚辰科進士,禮部觀政,考選庶吉士,授翰林院檢討。明亡降順,授弘文館編修(《甲申傳信錄》言授順慶府府尹)。隆武帝繼位后,同時召任周廷鑨、王文企、徐開禧、郭之祥、姚宗衡、嚴似祖、何九云、張之奇、孟應春,未出。
人物簡介
嚴似祖(?—1654年),字亦如,云南云南府昆明縣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嚴似祖是尚書嚴清的孫子,在崇禎十二年(1639年)中舉人,次年(1640年)聯(lián)捷進士,獲授翰林院檢討,負責纂修《會典》,掌管起居注,管理六科奏章,又主持冊封榮王朱由楨,兼任吏部與禮部郎中。隆武帝繼位,召用嚴似祖和周廷鑨、王文企、徐開禧、郭之祥、姚宗衡、何九云、張之奇、孟應春等人,似祖任左中允、侍讀,福京淪陷后歸鄉(xiāng)。永歷元年(1647年),孫可望起用嚴似祖為其行營的禮部尚書、翰林學士,他不應召。不久,奉命前往云南典試,取士三十三人,補任官職。因祭祀孔子不周而入獄,不久得釋。孫可望陰謀篡位,嚴似祖力陳不可行而遭杖殺,但稱帝之事亦告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