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李白

相關人物:共 199 位
共 199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僧智詵 朝代:北周至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39—618 【介紹】: 隋僧。徐州人,字惠成。俗姓徐。智炫弟子。少有志節(jié),在蜀游學,務勤律典。北周毀佛,隱于南嶺。隋初復出,于長安敷揚律學。蜀王楊秀奏請歸蜀,初住法聚寺,道俗歸崇。后避喧擾,入龍居山寺,深棲不出。
全隋文·卷三十四
智詵字惠成,益州成都人。開皇初入都,蜀王秀秦請還蜀,住法聚寺。尋辭入龍居山。秀復延請,辭疾不出。至唐武德元年終。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六 護教科(二)
字慧成。姓徐氏。徐州人。炫法師之弟也。生長西蜀。遍游律肆。以周武之禍。乃東入關。隱于終南太白之間。形影相吊。有隋光啟正法。招徠碩德。率先于長安弘闡毗尼。聽眾填擁。后以請戒者。諠擾日甚。乃辭入龍居山寺。以自燕息。蜀王秀。出為益州總管。意欲鎮(zhèn)靜坤維。廓清井絡因先與詵書。使導己志于民。且以邀詵。于是詵答之。其略曰。辱使至披閱循環(huán)。一言三復。文清淥水。理析秋毫。貧道宅身幽谷。四十馀載。不謂耆年有幸。運屬休明。伏惟相王殿下。德隆三古道振百王。攘臂而歸故里。衣錦而旋本邑。百姓有再生之期。萬物有息肩之。望。劍南長幼。并俟來蘇。豈藉微風。自然草靡。當勸諸首領。越境參迎。 秀得報焚香作禮。以示軍中曰。人物之歸。律師力也。詵自爾還蜀。住法聚寺。道俗殊崇向。嘗設大齊。炫法師在座。詵捉箸問之曰。此處護凈否。炫曰初還囪遽。不護凈也。詵擲箸而起曰。寧啖屠兒食。何致啖此洋銅哉。時眾數(shù)千俱散去。其嚴憚若此。僧道恢者性勇暴。遙見輒走匿?;蛟磺溆谒?。未嘗有畏者。而何獨畏詵律師耶曰渠佛法中王。何得不畏。曰以卿膂力。自可敵渠百數(shù)十耳。復奚畏曰今吾望見之。則已百脈俱沈。四肢不舉。尚敢言敵。 武德元年十月一日。無疾而逝。壽八十。
續(xù)高僧傳·卷第二十一 明律上
釋智詵。
字慧成。
姓徐。
本徐州人。
炫法師之弟也。
少聰敏有志節(jié)。
在蜀游學務勤律肆。
會周陵法。
因事入關不果所期。
遂隱南嶺。
終南太白形影相吊。
有隋革命光啟正法。
招賁碩德率先僧首。
即于長安敷揚律藏。
益州總管蜀王秀。
奏請還蜀。
王自出迎住法聚寺。
道俗歸崇。
寺設大齋無不來赴。
將食捉筋問炫法師曰。
此處護凈不。
答曰。
初還未得撿挍。
承道不護凈乃擲筋而起曰。
寧啖屠兒食。
此凈銅何得啖也。
諸僧數(shù)千一時都散。
其嚴忌若此。
故其在眾屏氣寂然。
性不受施不妄干物。
有僧道恢。
為人兇險。
遙見走避。
人曰。
卿從來不畏一人。
何故畏詵律師耶。
答曰。
此佛法中王。
那得不畏。
人曰。
以恢公膂力。
可敵律師百人耶。
答曰。
縱敵千人。
遙見百脈已沈四支不舉。
何敵之有乎。
后以人請戒禁。
行將諠擾。
乃辭入龍居山寺。
幽棲深阻軌跡不通延出辭疾。
意欲登劍閣廓清井絡。
與詵書令歸國化。
使略答云。
辱使至止并以誠言。
披閱循環(huán)一言三復。
文清淥水理破秋毫。
貧道戒行多闕化術無方。
宅身荒谷四十馀載。
狎魚鳥以樵歌。
習禪那思般若。
以此卒歲分填溝壑。
不謂耆年有幸運屬休明。
伏惟相王殿下。
德隆三古道振百王。
公攘臂而歸舊里。
衣錦而旋本邑。
百姓有再生之期。
萬物起息肩之望。
搢紳君子。
捧玉帛而來儀。
慷慨丈夫。
委干戈而伏道。
昔長卿返蜀徒擅清文。
鄧艾前來未能偃武。
公華陽甲族未絡名家。
捧日登朝懷金問道。
劍南長幼并俟來蘇。
豈藉微風自然草靡。
當勸諸首領越境參迎。
秀得書示軍眾。
先作禮曰。
人物爭歸。
律師之力也。
以武德元年十月一日平居而逝。
年八十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59—744 【介紹】: 唐越州永興人,字季真,自號四明狂客、秘書外監(jiān)。
少以文詞知名。
武后證圣元年進士。
初授四門博士,又遷太常博士。
玄宗開元十年,張說奏賀知章及徐堅等入書院,同撰《六典》。
十三年,遷禮部侍郎,加集賢院學士。
后遷太子賓客,授秘書監(jiān)。
性放曠,好飲酒,與李白友善。
工書法,尤擅草隸。
天寶初,因病乃上疏度為道士,至鄉(xiāng)卒。
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59—744 字季真,排行八,越州永興(今浙江蕭山)人。
武后證圣元年(695)登進士第,因陸象先引薦,授國子四門博士,后遷太常博士。
玄宗開元十年(722),因張說薦,入麗正殿修書。
十三年,遷禮部侍郎,后為太子賓客、秘書監(jiān)。
為人曠達不羈,不拘禮法。
善談笑,時人譽為“清淡風流”。
晚年尤放誕,自號“四明狂客”、“秘書外監(jiān)”。
世稱賀監(jiān)。
與張旭、包融、張若虛號為“吳中四士”(《新唐書·劉晏傳》附《包估傳》),又與李白、杜甫等詩人友善。
知章能詩,且善草、隸書。
玄宗天寶三載(744),上疏請度為道士,歸隱鏡湖,不久病逝。
生平事跡見新、舊《唐書》本傳。
其詩大多散失,今存詩中頗有情味雋永之作。
有《賀秘監(jiān)集》。
今人王啟興、張虹有《賀知章、包融、張旭、張若虛詩注》。
全唐詩》存詩1卷,《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收詩2首,斷句1,題1。
唐詩匯評
賀知章(659-744),字季真,會稽永興(今浙江蕭山)人。
少以文詞知名。
證圣元年(695),棹進士第,又登超攏群類科,授四門博士,累遷太常博士、戶部員外郎、起居郎。
開元十年,入麗正殿修《六典》等。
十三年,遷禮部侍郎、集賢院學士,歷工部侍郎、秘書監(jiān)、太子賓客,天寶三載,因病恍傯,上疏請度為道士,求還鄉(xiāng)里。
玄宗許之,返鄉(xiāng)不久卒。
知章工書能詩,尤善草隸,神龍中與吳越文士包融、張旭、張若虛俱以文詞楊名上京,合稱“吳中四士”。
性放曠,晚年無復拘檢,自號“四明狂客”。
又嗜酒,與李白等合稱“飲中八仙”。
后人輯有《賀秘監(jiān)集》一卷行世。
全唐詩》存詩一卷。
全唐詩補逸
賀知章字季真,會稽永興人。證圣初擢進士第,陸象先引為太常博士,累遷秘書監(jiān)。天寶三載請為道士還鄉(xiāng)里,未幾卒,年八十六。補詩一首。
全唐文·卷三百
知章字季真。會稽永興人。第進士。開元中累遷禮部侍郎。加集賢院學士。充皇太子侍讀。遷太子賓客銀青光祿大夫。授秘書監(jiān)。晚年自號四明狂客。又稱秘書外監(jiān)。天寶三載。上疏請度為道士。還鄉(xiāng)里。元宗親制詩贈行。卒年八十六。肅宗立。贈禮部尚書。

作品評論

舊唐書本傳
(知章)醉后屬詞,動成卷軸,文不加點,咸有可觀。
舊唐書本傳
神龍中,知章與越州賀朝、萬齊融,揚州張若虛、邢巨,湖州包融,俱以吳越之士,文詞俊秀,名揚于上京?!瓟?shù)子人間往往傳其文,獨知章最貴。
《載酒園詩話又編》
若虛與賀季真同時齊名,遽分初盛,編者殊草草。吾讀詩至賀秘書,真若云開山出,境界一新,毋寧罝張于初,列賀于盛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約660—約720 【介紹】: 唐揚州人。曾官兗州兵曹。中宗神龍中,以文詞俊秀馳名京師,與賀知章、張旭、包融并稱“吳中四杰”。存詩僅二首,以《春江花月夜》著名。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60?—720? 揚州(今屬江蘇)人。曾任兗州兵曹。中宗神龍中與賀知章、萬齊融、邢巨、包融等詩人,以“文詞俊秀”而顯名長安。又與賀知章、包融、張旭友情甚篤,俱以詩作有名當時,號“吳中四士”(《新唐書·劉晏傳》附《包佶傳》)。事跡散見《舊唐書·賀知章傳》、《新唐書·劉晏傳》、《唐詩紀事》卷一七。其詩大都散佚,《全唐詩》僅存2首,一為《代答閨夢還》,寫閨情,詩風近齊梁,無甚特色;一為《春江花月夜》,則是千古絕唱。今人王啟興、張虹有《賀知章、包融、張旭、張若虛詩注》。
唐詩匯評
張若虛,生卒年不詳,揚州(今屬江蘇)人。神龍中,與賀知章、包融、張旭等吳越文士,俱以文詞俊秀楊名京師,合稱“吳中四士”。后官至兗州兵曹參軍?!?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二首。

作品評論

明皇雜錄
天寶中,劉希夷、王昌齡、祖詠、張若虛、孟浩然、常建、李白、杜甫、雖有文章盛名,俱流落不偶,恃才浮誕而然也。
《載酒園詩話又編》
《春江花月夜》,其為名篇不待言,細觀風度格調(diào),則劉希夷《搗衣》諸篇類也。此誠盛唐中之初唐。且若虛與賀季真同時齊名,遽分初盛,編者殊草草。吾讀詩至賀秘書,真若云開山出,境界一新,毋寧置張于初,列賀于盛耳。
《唐詩別裁》
若虛開元初人,與賀知章、張旭齊名。
王闿運《湘綺樓論唐詩》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調(diào),孤篇橫絕,竟為大家。李賀、商隱挹其鮮潤,宋詞、元詩盡其支流,宮體之巨瀾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吳人,字伯高。
官左率府長史。
工書,精通楷法,以草書知名,世稱“草圣”。
旭草書與李白詩、裴旻劍舞時稱“三絕”。
相傳旭醉后呼叫狂走而后下筆,故又稱“張顛”。
顏真卿曾學筆法于旭。
懷素繼承其草法,人謂“顛張狂素”,“以狂繼顛”。
旭亦能詩。
正書有碑刻《郎官石記》,草書散見歷代集帖中,墨跡有《草書古詩四帖》。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75?—750? 字伯高,排行九,吳(今江蘇蘇州)人。
曾官常熟尉、金吾長史,世稱“張長史”。
張旭為盛唐著名草書家,性嗜酒,常醉后1叫呼狂走,而后揮毫落紙,時稱“張顛”,又尊為“草圣”。
其草書與李白詩、裴旻劍舞號為“三絕”。
顏真卿曾兩至洛陽,求教于旭,撰有《張長史十二意筆法記》。
張旭與李頎、高適相善,有詩贈答;與賀知章、包融、張若虛號“吳中四士”。
生平見《新唐書》本傳、張懷瓘《書斷》卷三、僧適之《金壺記》卷中。
杜甫《飲中八仙歌》亦曾詠及。
其詩幽深曠遠,別有神韻。
全唐詩》存詩6首,《全唐詩續(xù)拾》補詩4首。
今人王啟興、張虹有《賀知章、包融、張旭、張若虛詩注》。
唐詩匯評
張旭,生卒年不詳,字伯高,吳郡(今江蘇蘇州)人。
工書能詩。
神龍初,與賀知章、包融、張若虛等吳越文士俱以文詞楊名京師,合稱“吳中四士”。
初仕為常孰尉。
天寶初,官金吾長史,又曾官左率府長史。
旭嗜酒,與李白等合稱“飲中八仙”。
又善草書,每大醉,狂叫呼走,乃下筆,或以頭濡墨而書,時稱“張顛”。
唐文宗時,詔以旭草書與李白歌詩、裴旻劍舞為“三絕”。
全唐詩》存詩六首。

作品評論

唐詩歸
鐘云:張顛印不多見,皆細潤有致,乃知顛者不顯粗人,粗人顛不得。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88—742 【介紹】: 唐晉陽人,后徙絳,字季淩。初仕冀州衡水主簿,以被誣構,憤而辭官。優(yōu)游黃河南北,歷十五年,補文安縣尉。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好游歷,與名士多有結(jié)交。工詩,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傳世之作有《涼州詞》、《登鸛雀樓》等六首。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88—742 字季凌,排行七,原籍晉陽(今山西太原),五世祖遷居絳郡(今山西新絳)。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因受人誣謗,拂衣去官,優(yōu)游山水,足跡遍及黃河南北。家居15年。開元二十年(732)前后,在薊門與高適交游,高有《薊門不遇王之渙郭密之因以留贈》詩。晚年出任文安縣(今屬河北)尉,以清白著稱。天寶元年(742)卒于任所。之渙以邊塞詩享盛名,曾與高適、王昌齡、崔國輔等著名詩人唱和。有“旗亭畫壁”之傳說(見薛用弱《集異記》)。生平散見靳能《唐故文安郡文安縣太原王府君墓志銘并序》及《唐詩紀事》卷二六、《唐才子傳》卷三等。《全唐詩》僅存絕句6首,皆為佳作,尤以《涼州詞》、《登鸛雀樓》(《國秀集》署為朱斌所作)兩首最為膾炙人口。
唐詩匯評
王之渙(688-742),字季凌,祖籍晉陽(今山西太原),后徙居絳郡(今山西新絳)。幼聰穎,弱冠能文。開元中,以門蔭調(diào)補冀州衡水主簿,因遭誣構,拂衣去官歸,優(yōu)游十五年,足跡遍大河南北。開元末,從親友之勸,復出仕,補文安郡文安縣尉,遘疾,卒于官。《全唐詩》存詩六首。

作品評論

靳能《唐故文安郡文安縣太原王府君墓志銘并序》
(王之渙)慷慨有大略,倜儻有異才。嘗或歌從軍,吟出塞,皦兮極關山明月之思,蕭兮得易水寒風之聲,傳乎樂章,布在人口。至夫雅頌發(fā)揮之作,詩騷興喻之致,文在斯矣,代未知焉,惜乎!
溫公續(xù)詩話
唐之中葉,文章特盛,其姓名湮沒不傳于世者甚眾。如河中府鸛雀樓有王之渙、暢當詩。暢詩曰:“迥臨飛鳥上,高謝世人間。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蓖踉娫唬骸鞍兹找郎奖M,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倍苏?,皆當時賢士所不數(shù),如后人擅詩名者,豈能及之哉!
唐詩紀事
之渙,并州人,與兄之咸、之賁皆有文名,天寶間人。樂天作《滁州刺史鄭昈墓志》云:“與王昌齡、王之渙、崔國輔連唱迭和,名動一時?!?/blockquote>
唐才子傳
之渙,薊。人。少有俠氣,所從游皆五陵少年,擊劍悲歌,從禽縱酒。中折節(jié)攻文,十年名譽自振。恥困場屋,遂交謁名公。為詩情致雅暢,得齊梁之風。每有作,樂工輒取以被聲律。
《讀雪山房唐詩序例》
摩詰、少伯、太白三家鼎足而立,美不勝收。
王之渙獨以“黃河遠上”一篇當之,彼不厭其多、此不愧其少,町謂拔戟自成一隊。
《讀雪山房唐詩序例》
王之渙“黃河遠上”之外,五言如《送別》及《鸛雀樓》二篇,亦當入旗亭之畫。
管世銘《讀書偶得三十四則》
或謂王之渙“黃河遠上”一篇之外,何不多見?余應之曰:神來之作,即作者亦不能有再?!?/blockquote>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89或691—約740 【介紹】: 唐襄州襄陽人,字浩然,世稱孟襄陽。早年隱居鹿門山。年四十,游京師,應進士不第。曾于太學賦詩,一座傾服。玄宗開元二十五年,張九齡出為荊州長史,辟為從事,未幾,返鄉(xiāng)。后王昌齡過襄陽,訪之,相見甚歡,食鮮疽發(fā)而卒。工詩,善寫山水景色,與王維齊名,并稱王孟。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89—740 或謂字浩然(《新唐書》本傳),排行六,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后世故稱孟襄陽。曾一度隱居鹿門山,后又隱居其祖居園廬。玄宗開元十六年(728)赴長安,應進士舉,不第,還襄陽?!?a target='_blank'>新唐書》及《唐才子傳》均載有孟浩然在長安會見玄宗事,蓋來自《唐摭言》卷二。歷代詩話往往引用,流傳頗廣,然經(jīng)考證,頗不可信。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間,韓朝宗任山南東道采訪使,曾薦孟浩然面君,但因孟浩然與友人飲酒未赴而未果(王士源《孟浩然詩集序》)。二十五年,張九齡貶荊州長史,署孟浩然為從事,曾隨張九齡往各地巡視,或祭山川,或游覽從獵,與之唱和。二十八年,王昌齡來游襄陽,相與飲酒甚歡。時浩然疾疹發(fā)背且愈,食鮮疾動,終于冶城南園。孟浩然終生布衣,經(jīng)歷單純,除在襄陽隱居外,喜漫游,東至于海,西至巴蜀(陶翰《送孟大[六]入蜀序》),南至吳越,漫游中大都留有詩作。孟浩然雖以隱逸聞名,然從未忘情仕進,在若干詩中,反映強烈。此種情緒,到晚年方趨淡漠。生平詳見新、舊《唐書》本傳與王士源《孟浩然詩集序》。今人劉文剛有《孟浩然年譜》。孟浩然為唐代山水詩派之先行者,詩以清幽、平易見長,與王維詩風近似,故歷來王孟并稱。孟詩在唐代即獲好評:杜甫稱其“賦詩何必多,往往凌鮑謝”(《遣興五首》之五);又稱其“清詩句句盡堪傳”(《解悶十二首》之六);皮日休則稱其“遇景入詠,不拘奇抉異,令齷齪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干霄之興,若公輸氏當巧而不巧者也”(《郢州孟亭記》)。詩集有宋蜀刻本,為今日所存之最早版本?!端牟繀部窊?jù)明刊本影印,《四部備要》據(jù)明刊本排印,最為通行。校注本有李景白《孟浩然詩集校注》、徐鵬《孟浩然集校注》、佟培基《孟浩然詩集箋注》等?!?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2卷,《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2首,斷句6。
唐詩匯評
孟浩然(689—740),襄陽(今湖北襄樊)人。早年隱居鹿門山。開元間游長安,應進士試不第。自洛之越,漫游江、淮、吳、越、湘、贛等地。歸襄陽。二十五年,張九齡出任荊州長史,引為幕賓。次年歸里。二十八年,王昌齡自嶺南北歸,經(jīng)襄陽,相得甚歡。尋病卒。浩然以詩名重當世,與王維齊名,為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詩人。天寶四載,王士源編次其詩為《孟浩然詩集》三卷,今存?!?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詩二卷。
黃鶴樓志·人物篇
孟浩然(689—740) 唐代詩人。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早年隱居故鄉(xiāng)鹿門山,后應進士不第,赴吳越一帶漫游,以隱士終生。孟浩然是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杰出代表,與王維齊名并稱“王孟”,有《孟襄陽集》。曾多次過江夏(今武昌),在黃鶴樓宴客送友,飲酒賦詩。其黃鶴樓詩作中著名的有《江上別流人》《鸚鵡洲送王九之江左》《送元公歸鄂渚》等?!岸踔蓦s詩碑”錄存其詩四首。

作品評論

河岳英靈集
浩然詩,文彩茸,經(jīng)緯綿密,半遵雅調(diào),全削凡體。至如“眾山遙對酒,孤嶼共題詩”,無論興象,兼復故實。又“氣蒸云夢澤,波動岳陽城”亦為高唱。
王士源《孟浩然集序》
(浩然)骨貌淑清,風神散朗?!瓕W不為儒,務掇菁藻;文不按古,匠心獨妙。五言詩天下稱其盡美矣。
皮日休《郢州孟亭記》
明皇世,章句之風大得建安體,淪者推李翰林、杜工部為尤。介其間能不愧者,惟吾鄉(xiāng)之孟先生也。先生之作,遇景入詠,不鉤奇抉異,令齷齪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干霄之興,若公輸氏當巧而不巧者也。北齊美蕭愨“芙蓉露下落,楊柳月中疏”,先生則有“微云淡河漢,疏雨滴梧桐”;樂府美王融“日霽沙嶼明,風動甘泉濁”,先生則有“氣蒸云夢澤,波動岳陽城”;謝眺之詩句,精者有“露濕寒塘草,月映清淮流”,先生則有“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聲”。此與古人爭勝于毫厘間也。他稱是者眾,不可悉數(shù)。
后山詩話
子瞻謂孟浩然之詩,韻高而才短,如造內(nèi)法酒手,而無材料爾。
《臞翁詩評》
孟浩然如洞庭始波,木葉微落。
滄浪詩話
孟襄陽學力下韓退之遠甚,而其詩獨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
滄浪詩話
孟浩然之詩,諷詠之久,有金石宮商之聲。
劉辰翁《孟浩然詩集跋》
生成語難得。浩然詩高處不刻畫,只似乘興,蘇州遠在其后,而澹復過之。
《唐詩品》
襄陽氣象清遠,心悰孤寂,故其出語灑落,洗脫凡近,讀之渾然省凈,而采秀內(nèi)映,雖悲感謝絕,而興致有馀。藻思不及李翰林,秀調(diào)不及王右丞,而閑澹疏豁、翛翛自得之趣,亦非二公之長也。世代下流,崇慕冠紱,孟君淪落江海,遂阻聲華,傳之后世,悠然隱意更高。孟君之節(jié),夫亦久而后定者耶!
《批點唐詩正聲》
浩然體本自沖澹中有趣味,故所作若不經(jīng)思,而盛麗幽閑之思時在言外,蓋天降殊才,非偶然也。
四溟詩話
浩然五言古詩近體,清新高妙,不下李、杜。但七言長篇,語平氣緩,若曲澗流泉,而無風卷江河之勢。
藝圃擷馀
詩有必不能廢者,雖眾體未備,而獨擅一家之如孟浩然洮洮易盡,止以五言雋永,千載并稱“王孟”。
詩藪
孟五言不甚拘偶者,自是六朝短古,加以聲律,便覺神韻超然,此其占便宜處。英雄欺人,要領未易勘也。
詩藪
孟詩淡而不幽,時雜流麗;閑而匪遠,頗覺輕揚??扇≌?,一味自然。
唐詩鏡
孟浩然詩材雖淺窘,然語氣清亮,誦之有泉流石上、風來松下之音。
唐詩歸
鐘云:浩然詩當于清淺中尋其靜遠之趣,豈可故作清態(tài),飾其寒窘,為不讀書、不深思人便門?若右丞詩,雖欲竊其似以自文,不可得矣。此王、孟之別也。
唐音癸簽
引何景明語:孟五言秀雅不及王,時閑澹頗自成局。
唐音癸簽
引王世貞語:孟襄陽才不足半摩詰,特善用短耳。其景色恒傅情而發(fā),故小勝也;其氣先志而索,故大不勝也。然偏師而出者,猶輕當于眾志而膾炙藝林。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周珽曰:凡讀孟詩,真若水石潺湲,風竹相吞,爐煙方裊,草木自馨,自有一種天然清曠之致。
《詩源辨體》
孟浩然古律之詩,五言為勝:五言則短篇為勝。
《詩源辨體》
唐人律詩以興象為主,風神為宗。浩然五言律興象玲瓏,風神超邁,即元瑞所謂“大本先立”,乃盛唐最上乘,不得偏于閑淡幽遠求之也。
《詩源辨體》
古人為詩,有語語琢磨者,有一氣渾成者。語語琢磨者稱工,一氣渾成者為圣。語語琢磨者,一有相類,疑為盜襲;一氣渾成者,興趣所到,忽然而來,渾然而就,不當以形似求之。試觀浩然五言律入錄者,無一句人不能道,然未有一篇人易道也。后人才小者輒慕浩然,然但得其淺易耳。
《詩源辨體》
李、杜二公詩甚多,而浩然詩甚少。蓋二公才力甚大,思無不獲。浩然造思極深,必待自得。故其五言律皆忽然而來,渾然而就,而圓轉(zhuǎn)超絕,多入于圣矣。須溪謂“浩然不刻畫,只似乘興”,滄浪謂“浩然一味妙悟”,皆得之矣。
《載酒園詩話又編》
五言律,摩詰風體不一,浩然機局善變。然摩詰可學,而浩然不易學也。浩然如“云海訪甌閩”、“沿溯非便習”、“士有不得志”、“拂衣去何處”、“府寮能枉駕”、“敝廬在郭外”、“聞君息陰地”、“與君園廬并”、“去國已如昨”、“少小學書劍”、“掛席東南望”、“遑遑三十載”、“南國辛居士”、“舊國余歸楚”、“二月湖水清”等篇,格雖稍放而入小變,然皆神會興到,隨地化生,未可以智力求之。至如“欣逢柏臺舊”、“義公習禪寂”、“支遁初求道”、“龍象經(jīng)行處”等篇,則皆幽遠清曠,以丘壑勝者也。
《載酒園詩話又編》
詩忌鬧,孟獨靜;詩忌板,孟最圓,然律詩有一篇如一句者,又有上句即有下句者,往往稍涉于輕,乃知有所避必有所犯。筆力強弱,實由性生,不復可強,智者善藏其短耳。
《騷壇秘語》
(浩然詩)祖建安,宗淵明,沖澹中有壯逸之氣。
《蠖齋詩話》
襄陽五言律、絕句,清空自在,淡然有馀,衍作五言排律,轉(zhuǎn)覺易盡,大遜右丞。蓋長篇中須警策語耐看,不得專以氣體取勝也,故必推老杜擅場。
《唐詩歸折衷》
孟詩以清勝,其入悟處,非學可及,吳敬夫云:浩然清姿淑質(zhì),風神掩映,乃在淡若無意之中。
《唐詩歸折衷》
孟詩佳處只一“真”字,初讀無奇,尋繹則齒頰間有馀味。
《古歡堂集雜著》
襄陽(五律)佳處亦整亦暇,結(jié)構別有生趣,輞川、太白,殆能兼之。
原詩
孟浩然諸體似乎澹遠,然無縹緲幽深思致,如畫家寫意,墨氣都無。蘇軾謂“浩然韻高而才短,如造內(nèi)法酒手,而無材料”,誠為知言。后人胸無才思,易于沖口而出,孟開其端也。
《唐詩別裁》
襄陽詩從靜悟得之,故語淡而味終不薄,此詩品也。然比右丞之渾厚,尚非魯、衛(wèi)。
《唐詩別裁》
孟詩勝人處,每無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正復出人意表。
《聞鶴軒初盛唐近體讀本》
孟公五律,筆潔氣逸,為品最高;較之儲生,尤為神足。故能指作自如,不窘邊幅。自是一代家數(shù),未易軒輊也。
三唐詩品
其源出于謝惠連,挹彼清音,謝其密藻。五律含華洗骨,超然遠神,如初日芙蕖,亭亭秀映。《唐書》稱其方駕李、杜,固知名下無虛。
《唐宋詩舉要》
姚曰:孟公高華精警,不逮右丞,而自然奇逸處則過之。
《歷代五言詩評選》
傳言浩然為詩,佇興而作,造意極苦。篇什既成,洗湔凡近,超然獨妙。雖氣象請遠,而采秀內(nèi)映,藻思所不及。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70 【介紹】: 唐時日本國人。
玄宗開元五年隨遣唐使來華,慕中國之風,留不去。
改漢名朝衡,亦作晁衡。
肄業(yè)太學,以成績優(yōu)異,任左春坊司經(jīng)局校書,歷左補闕、衛(wèi)尉少卿、秘書監(jiān)。
與詩人儲光羲、李白、王維等相結(jié)識,酬唱不絕。
天寶十二載回國,途中遇險,誤傳其死,李白詩哭之。
同年,再入唐。
肅宗上元中,擢左散騎常侍、鎮(zhèn)南都護。
后卒于長安。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98—770 一作朝衡。
日本國人,原名阿倍仲麻呂。
玄宗開元五年(717)隨遣唐使團來唐,慕中國之風,因留不去,改姓名為朝衡,字巨卿。
仕歷左補闕、儀王友。
李白、王維、儲光羲等交往。
天寶十二載(753)返日本,途中遇大風,復返長安。
代宗上元中,擢左散騎常侍、安南都護。
卒于中國。
事跡見新、舊《唐書·東夷列傳》。
全唐詩》存詩1首。
《全唐詩外編》補詩1首。
全唐詩續(xù)補遺
晁衡,一作朝衡,日本人,原名阿部仲麻呂。
十六歲留學長安,在唐朝歷任校書、左補闕、秘書監(jiān)等職,與李白、王維、儲光羲等為友。
五十馀歲時與鑒真和尚同時渡海回國,鑒真歷險到達日本,晁衡卻漂流海上,幸在中南半島登岸,兩年后重返長安,任鎮(zhèn)南都護。
大歷五年在中國逝世,年七十三歲。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約690—約756 【介紹】: 唐京兆長安人,字少伯。玄宗開元十五年擢進士第,補秘書省校書郎。后又以博學宏詞登科,授汜水尉。以故貶嶺南,北歸,遷江寧丞。晚年又貶龍標尉。故世又稱王江寧、王龍標。以世亂還鄉(xiāng),道出濠州(一作亳州),為刺史閭曉丘所殺。工詩,擅長七絕,以邊塞詩《出塞》、《從軍行》等知名。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56? 字少伯,排行大,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
以曾官江寧(今江蘇南京)丞、龍標(今湖南洪江西南)尉,后人因稱“王江寧”、“王龍標”。
玄宗開元十五年(727)進士及第,授秘書省校書郎。
二十二年登博學宏詞科,遷汜水尉。
越數(shù)年,以事謫嶺南。
二十八年北返,改江寧丞。
史傳稱后以“不護細行”,又貶龍標尉。
安史亂起,昌齡避亂江淮一帶,觸忤濠州刺史閭丘曉,為曉所殺。
生平見《舊唐書》、《新唐書》本傳。
昌齡為開元、天寶間杰出詩人。
所作多邊塞軍旅、宮怨閨情及送別之什,清剛俊爽,深厚婉麗。
時人殷璠以為“元嘉以還,四百年內(nèi),曹、劉、陸、謝,風骨頓盡,今昌齡克嗣厥跡”,稱其詩“驚耳駭目”,乃“中興高作”。
(原出《河岳英靈集》卷中,茲據(jù)《唐詩紀事》卷二四所引)《唐才子傳》卷二本傳云是“時稱‘詩家夫子王江寧’”。
昌齡特擅七絕,明王世貞以為可“與太白爭勝毫厘,俱是神品”(《藝苑卮言》卷四)。
詩集注本有今人李云逸《王昌齡詩注》。
另有《詩格》傳世。
全唐詩》存詩4卷。
《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4首又4句。
唐詩匯評
王昌齡(694?
-756?
),字少伯,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
開元十五年(727),登進士第,授秘書省校書郎。
二十二年,舉博學宏辭科,授汜水尉。
獲罪謫嶺南,二十七年遇赦北還。
二十八年冬,為江寧尉。
天寶中,貶龍標尉。
安史亂起,北歸,為濠州刺史閭皇曉所殺。
世稱“王江寧”或“王龍標”。
昌齡工詩,時稱“詩家天子”;尤長七絕,與李白共稱“聯(lián)璧”。
有《王昌齡集》五卷,已佚。
又著《詩格》二卷,《詩中密旨》一卷,今傳本多疑非原著。
有《王昌齡集》二卷和《王昌齡詩集》三卷行世,《全唐詩》編詩四卷:今人李云逸有《王昌齡詩注》。
黃鶴樓志·人物篇
王昌齡(698—約756) 唐代詩人。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人。開元十五年(727)進士,授校書郎,改汜水縣尉,再遷江寧縣丞,晚年貶龍標(今湖南黔陽西)縣尉,世稱“王江寧”或“王龍標”。赴江夏(今武昌)游玩時曾作惜別詩《送人歸江夏》,因情造景,借黃鶴樓抒情,表現(xiàn)了友人間的無限眷戀和依依惜別之情。
全唐文·卷三百三十一
昌齡字少伯。江寧人。第進士。補秘書省校書郎。又登博學宏詞科。再遷氾水尉。貶龍標尉。以世亂還鄉(xiāng)里。為刺史閭邱曉所殺。

作品評論

河岳英靈集
元嘉以還,四百年內(nèi),曹、劉、陸、謝、風骨頓盡。頃有太原王昌齡,魯國儲光羲頗從厥跡,且兩賢氣同體別,而王稍聲峻。
新唐書本傳
昌齡工詩,緒密而思清,時謂王江寧云。
唐才子傳
昌齡工詩,縝密而思清,時稱“詩家天子王江寧”,蓋嘗為江寧令。與文士王之渙、辛漸交友至深,皆出模范,其名重如此。
《唐詩品》
少伯天才流麗,音唱疏越。
七言小詩兒與太白比肩,當時樂府采錄無出具右。
王言古作與儲光羲不相下,而稍逸致可采,高才玩世,流蕩不持,卒取閭丘之禍,輕華之致,不并圭璋,豈亦定見耶!
朱警《王昌齡詩集跋》
少伯詩為中興名家,與儲光羲相埒,而少伯稍聲峻,多遠調(diào)。至如“飛雨祠工來,靄然關中暮”、“東峰始含景、了了見松雪”,興象融化,有遺音矣。
《藝苑卮言》
七言絕句,王江寧與太白爭勝毫厘,俱是神品。
藝圃擷馀
絕句之源,出于樂府,貴有風人之致,其聲可歌,其趣在有意無意之間,使人莫可捉著。盛唐惟青蓮、龍標二家詣極,李更自然,故居王上。
詩藪
江寧《長信詞》、《西宮曲》、《青樓曲》、《閨怨》、《從軍行》,皆優(yōu)柔婉麗,意味無窮,風骨內(nèi)含,精芒外隱,如清廟朱統(tǒng),一唱三嘆。
詩藪
摩詰五言絕,窮幽極玄;少伯七言絕,超凡入圣,俱神品也。
詩藪
杜陵、太白七言律絕,獨步詞場;然杜陵律多險拗,太白絕間率露,大家故宜有此。
若神韻于云,絕無煙火,深衷隱厚,妙協(xié)《蕭韶》,李頎、王昌齡故是千秋絕調(diào)。
詩藪
李(白)詞氣飛揚,不若王之自在,然照乘之珠,不以光芒殺直;王句格舒緩,不若李之自然,然連城之璧,不以追琢減稱。李作故極自然,王亦和婉中渾成,盡謝爐陲之跡;王作故極自在。李亦飄翔中閑雅,絕無叫噪之風,故難優(yōu)劣,然李詞或太露,王語或過流,亦不得護其短也。
詩鏡總論
王龍標七言絕句,自是唐人騷語,深情苦恨,襞積重重,使人測之無端,玩之無盡,惜后人不善讀耳。
詩鏡總論
書有利澀,詩有難易,難之奇,有曲澗層巒之致;易之妙,有舒云流水之情,王昌齡絕句,難中之難;李青蓮歌行,易中之易。
難而苦為長吉,易而脫為樂天,則無取焉。
總之,人力不與,天致自成,難易兩言,難可相忘耳。
詩鏡總論
專尋好意,不理聲格,此中晚唐絕句所以病也,詩不待意,即景自成;意不待尋,興情即是。
王昌齡多意而多用之,李太白寡意而寡用之:昌齡得之椎煉,太白出于自然,然而昌齡之意象深矣。
唐詩歸
鐘云:人知王、孟出于陶,不知細讀儲光羲及王昌齡詩,深厚處益見陶詩淵源脈絡。善學陶者寧從二公入,若從五、孟入。
《全唐風雅》
鐘云:龍標七言絕妙在全不說出,讀未畢,而言外目前,可思可見矣,然終亦說不出。 黃紹夫云:唐七言絕句當以王龍標為第一,以其比興深遠,得風人溫柔敦厚之體,不但詞語高古而已。
姜齋詩話
七言絕句,唯王江寧能無疵颣,儲光羲,崔國輔其次者,至若“秦時明月漢時關”,句非不煉,格非不高,但可作律詩起句,施之小詩,未免有頭重之病。若“水盡南天不見云”、“水和三日蕩輕舟”、“囊無一物獻尊親”、“玉帳分弓射虜營”,皆所謂滯累,以有襯字故也。其免于滯留者,如“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里人”、“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則又疲茶無生氣,似欲匆匆結(jié)煞。
《詩辯坻》
龍標七言古,氣勢太峻而才幅狹,然迅快流爽,又一格也。
圍爐詩話
吳敬夫云:龍標七絕名手,五古筆法高妙,往往為理障所掩,如“精意莫能論”,“獨立君始悟”、“海靜月色真”、“寥寥天府空”、但便人剿襲,故愚者入其鬼窟中。豈若“久之風榛寂,遠聞樵聲至”、“不信沙場苦,君看刀箭?!保D挫雄渾也? 王昌齡五古,或幽秀,或豪邁,或慘側(cè),或曠達,或剛正,或飄逸,不可物色。
圍爐詩話
王龍標七絕,如八股之王濟之也,起承轉(zhuǎn)合之法自此而定,是為唐體,后人無不宗之。
原詩
七言絕句,古今推李白,王昌齡,李俊爽,王含蓄,兩人辭、調(diào)、意俱不同,各有至處。
《歷代詩法》
龍標五古,勝情曠致,刊落凡俗。龍標七絕,如高翼矯風,半空落響,危峰墮月,哀壑承泉,首首同調(diào),一見一新,非惟獨秀當時,抑已擅場千古。
《唐詩別裁集》
龍標絕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測之無端,玩之無盡,謂之唐人《騷》語可。
石洲詩話
龍標精深可敵李東川,而秀色乃更掩出其上。
若以有明弘正之間徐迪功尚與李、何鼎峙,則有唐開、寶諸公,太白、少陵之外,舍斯人其誰與歸?
《挹翠樓詩話》
有識者皆當戒心讀王龍標“大漠風塵”、“白馬金鞍”、“馳道楊花”諸作,止用一二字暗中托諷,使深心人于言外領會,意境既超,婉而不露,此其七絕所以獨冠三唐。
《唐七律雋》
襄陽、龍標、供奉,雖不以七律名家,然視右丞、嘉州,少陵者公,別有一種神氣,有精采而無滯色,此盛唐之所以為盛也。
《峴傭說詩》
孟浩然、王昌齡、常建五言清逸,風格均與摩詰相近,而篇幅較窘。學問為之,才力為之也。
三唐詩品
其源出于鮑明遠,縮作短篇,自成幽峭。七絕擅名,亦由關塞之詞,江山所助。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
玄宗開元間洛陽奉國寺僧。
與詩人李白、李頎、寇坦有過往。
開元二十二年(734),李白曾寄詩與之,又曾至其僧房觀《山海圖》。
事跡散見《李太白集》卷一三、二四,《全唐詩》卷一三四、七七八。
全唐詩》存詩1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潤州丹陽人。玄宗開元時處士。工詩,所作委曲怨切,頗多悲涼?!堕L干行》尤為世所稱。殷璠錄其詩入《丹陽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
一作朝,非。
潤州丹陽(今江蘇丹陽)人。
開元時處士。
事跡散見《新唐書·藝文志四》《包融詩》注、《唐詩紀事》卷二七。
潮善詩,殷璠收其詩入《丹陽集》,評曰:“潮詩委曲怨切,頗多悲涼。
”(《吟窗雜錄》卷二六《歷代吟譜》)李康成《玉臺后集》、顧陶《唐詩類選》皆選錄其詩。
其《長干行》詩,辭氣婉曲清麗,后人因誤為李白或李益作。
全唐詩》存詩5首。
唐詩匯評
張潮,生年年未詳,潤州曲阿(今江蘇丹陽)人。玄宗時處士,殷墦集潮及包融、儲光羲等潤州籍詩人十八人詩,編為《丹陽集》,已佚。《全唐詩》存詩五首。另有殘句二,乃他人詩誤入。

作品評論

《吟窗雜錄》
引殷瑤語:潮詩委曲怨切,頗多悲涼。
共 199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