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乙瑛

共 10 首
學書所貴探原始,熟精漢隸不其氏。
握虛渾噩真氣行,折波收縮中鋒是。
當時篆籀循古文,后來變隸變八分。
毀繁就約勢莫遏,政如天運承冬春。
秦吏程邈創(chuàng)此格,中郎能事稱絕倫。
臣有古癖期臨摹,陳子不秘靈蛇珠。
史晨后碑首相贈,風骨古雅啟坦涂。
繼購八帖皆古拓,奏銘回翔殊合法。
雜華鏤采紛馺還,百石卒史尤孤超。
云幢海若凌朝潮,百靈齊肅衣冠朝。
字裁盈寸曰孔彪,遒媚秀整初不媮。
惟三禮器出瘦硬,左飛右飛點畫正。
倒懸石筍橫流穿,屹立髯松山雪盛。
最遭剝蝕聞禮碑,樸拙鐘鼎儀型垂。
孔宙碑陰亦有致,正碑余復新羅至。
雄強體勢二寸弱,圓兼乙瑛瘦禮器,神鸞高鶱龍馬駛。
寶玉五瑴呵神靈,怪底敝簏光怪生,對之老骨秋崢嶸。
紙殘筆禿池水墨,累月學之猶不成,讓子千秋絕藝名。
我昔濟南行,目馳張店驛。
空持拜墓懷,未遂踐衡軛。
北來逾寒暑,隴煙改新麥。
有來瑯邪生,貽我側(cè)釐尺。
新城尚書銜,條冰森竹帛。
顧我渺研池,敢以十指擘。
疇昔向往衷,清夜捫未易。
齋祓作隸書,若補韓乙額(漢隸如《韓敕》《乙瑛碑》皆未有額。)
凌晨修寸牘,未覺阮公隔。
坐我小石帆,神游昔池北。
此舉前令踵,重今官師責。
徐公師古賢,雅抱同素積。
侁侁都邑子,往來文章伯。
長林敢疾馳,征鞍必憑軾。
追思飴山叟,竟為馮班役。
千載私淑心,何止流輩百。
嗚呼三昧旨,充實萬鈞力。
豈有開后賢,圓機墮空寂。
國朝雅頌手,齊魯申轅式。
遺書今具在,慎爾精審擇。
我昔于書庫,條理仰函席。
四十二種編,儼若承親炙。
昨披神韻目,迥異江南刻。
陳冒兩家傳,未是真手澤。
初盛中晚唐,分刌心失得。
精微其如何,大路之所適。
殷高到姚韋,隨人各捃摭。
羼提人天眼,耿耿星月白。
浩乎氣流行,洞庭蠶尾宅。
焉能限學徒,跬步泥所蹠。
岱宗高岧岧,千里一環(huán)碧。
鵲華兩嶙峋,遠照蒙與嶧。
帶經(jīng)信古堂,春草豐翠色。
諸儒風雩間,戾止思無斁。
莫輕官道旁,新磨一片石。
敢借附名傳,珍留阮翁跡。
桂顏二詩盟,定為拓裝冊。
憶我明湖舫,趵泉風雨夕。
⑴ 予在濟南,更訂漁洋三十六種書為四十二種,編定目錄,存于新城縣學。
孔廟虞碑跡久失,初非筆勢趨彎圓。
此石元時定陶出,所祖本在陜石前。
諸家著錄弗詳考,或以瘦細疑鉤填。
多年城武廡墻下,日銷月鑠荊棘纏。
竊嘗手拓為辨證,借以遠想貞觀鐫。
唐初藝苑盛文藻,諸儒尚及師說沿。
瀛洲學士挍讎日,孔疏陸釋相差肩。
北堂書鈔典籍在,西堂書目星辰懸。
山陰猶存璞玉矩,歐褚宛合形神全。
何至重摹滑欹側(cè),競謂虞法圓機傳。
有如宋后改詁訓,漸滋空議薄傳箋。
方今圣人崇實學,六經(jīng)日月光中天。
此時此碑移曲阜,如對泮藻鸞聲宣。
班諸乙瑛韓敕側(cè),肅肅俎豆森堂筵。
中丞陳公敬將事,正值榱桷新修虔。
昌黎作歌比郜鼎,石鼓恰與論墨緣。
周官禮并嘉祐篆,大運帖非王著編。
恍追會稽內(nèi)史印,來聽魯壁鏘管弦。
⑴ 按《春秋傳注》,郜鼎正是城武縣也。
縣郭新雨馀,農(nóng)力亦不細。
今晨雘楹下,得觀工執(zhí)藝。
辟術(shù)羅廣廛,循池緬前制。
壞碑無佳字,深廡更重砌。
考器或源委,問禮誰根柢。
薙蕪石閫側(cè),捫蘚鱗筍際。
欲書史晨谷,匪仿乙瑛隸。
石墨非徒隸法奇,闕文欣賞足徵時。
孔林儀制追惟地,禮器參看卒史碑。
苦懸光和不可見,郭泰夏承為魯贗。
隸體紛紛惑漢唐,幾人曾識廬山面。
剪禿兔毫狀剝蝕,古拙蒼奇自驚炫。
盟津谷口竹垞翁,意態(tài)有余非杜撰。
癡兒拾得半段槍,跨上疲驢學桃戰(zhàn)。
一字人夸過百金,謬種流傳方熾扇。
當年宣廟古碑存,五鳳一磚枝玉片。
乙瑛韓敕史晨銘,孔宙彪褒泉侯羨。
龍拿虎攫勢蜿蜒,利刃铦鋒侔戟劍。
其中梁鵠事宏整,體格嚴棱漢法變。
外此遷(張。)仁韓固鄭峻魯榮武,晚出曹全最完善。
又有當涂大饗文,三絕之名稱受禪。
兩朝碑版照千春,垂璧竟同燕石賤。
無人心手競追模,可惜琳瑯散雷電。
銀鉤金薤掩神明,美女時花工婉變。
我生嗜好在金石,貪若賈胡百貨衒。
安能盛業(yè)繼鴻都,永興斯文留一線。
魯國相瑛北海景,字形是似入真境。
石門禮器楊韓同,大玉天球衣缽秉(東漢北海相景君碑。魯相乙瑛碑。字體相似。楊君石門頌。韓敕造禮器碑。為書家之宗。)。
經(jīng)石峪 清末至民國 · 黃浚
秩宗不祭天薦瘥,濁世黮忽皈脩羅。
朅來文字更敗壞,妙語寂寂留巖阿。
四山無風柏意靜,逾澗忽起千坡陀。
就中袤廣可百步,到眼氈笠傴摩挲。
斷林絕壑遂一往,歡喜如得波羅伽。
字深以寸方兩尺,取勢駿發(fā)若挺戈。
上承乙瑛狎刁惠,鶴銘駒谷同臼科。
徂徠石經(jīng)接尺咫,資證齊代容非訛。
爾時禪意始入腕,梁父有令能擘窠。
武平喪亂彼何世,無愁天子長傞傞。
彌羅用兵極慘澹,明月無計東臨河。
寫經(jīng)懺劫念殊苦,磊落陡壁遭鐫劘。
茲山昔為帝王宅,七十二君逶且迤。
丸金寸玉不可見,翻藉佛力常撝訶。
我來赤地值大祲,北里槁盡封禪禾。
枯泉燥石傷此峪,但有暗響藏微莎。
水痕蝕字剩九百,想見雨后生怒渦。
人間榜書罕能健,我欲挾席窮觀摩。
惜哉天下兵又動,坐對高岸來悲歌。
閣帖以降風頹靡,阮元別派推北碑。
北碑三鎮(zhèn)具十美,天骨開張劃書史。
包安吳,康南海,增廣雙楫備神彩。
鄭文公,瘞鶴銘,龍門廿品分雒京。
遙起石闕謁天柱,往溯拓跋一千五,劇跡窺真接踵武。
上碑石遜下碑佳,俱出道昭爍今古。
篆勢分韻合草情,規(guī)模石鼓至乙瑛。
正側(cè)方圓同取勢,金石初錄趙明誠。
遍刻青萊四十七,摩崖兩題認第一。
恨阻亭欄不可捫,乍見精光奪我魂。
正攀刺史流連磴,隨滅折腰鴻爪痕。
更上東堪石室銘,龍游鳳集相棲形,淵綿言想燭空溟。
平蕪絕巘隔分野,悤悤千載頹日下。
即此親炙授半峰,八八一字顧來者,不唯存拓能識徒摹寫。
郗璿墓志歌 當代 · 姚佳
七言排律
楚漢相爭極一時,瑯琊王氏綴橫枝。
南遷晉相烏衣巷,西進越州金鳳池。
北斗縈懷常自在,東床坦腹不相隨。
豈知太傅稱心好,莫笑郗璿出閨遲。
書圣蘭亭傳雅序,筆仙春夢慶佳期。
八兒獨媛皆成矣,萬寶千金最獻之。
絕代德高蒙國養(yǎng),九旬壽樂有天知。
若耶玉樹愁開落,剡縣金庭喜脫遺。
刊石類乎和氏璧,隸文相近乙瑛碑。
流云幾片形堪薄,入木三分勢似危。
美女簪花歸雪徑,嫦娥奔月逞冰姿。
時來臺下吹金笛,偶向塵間捧玉卮。
仰觀精神乎乃爾,俯察品類者如斯。
此生未解終深妙,我見猶憐也大奇。
清氣逼人真獨好,紅塵醉酒雅相宜。
參覘瓦甓存乎道,尺短寸長無等差。
共 10 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