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張燾

相關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寶?。ㄒ灰弧鹁拧灰痪乓唬痔故?,號別峰,俗姓李,嘉州龍游(今四川樂山)人。少從德山院清素得度具戒,聽《華嚴》、《起信》,既盡其說,棄依密印于中峰。會圓悟歸昭覺,留三年。后南游,謁佛性泰、月庵果、草堂清。晚至徑山,謁大慧宗杲禪師。大慧南遷,乃西還。后再出峽,住保寧、金山、雪竇。孝宗淳熙七年(一一八○),敕補徑山,召對選德殿。光宗紹熙元年十二月卒,年八十二。謚慈辯。為南岳下十六世,華藏密印安民禪師法嗣。事見《渭南文集》卷四○《別峰禪師塔銘》,《嘉泰普燈錄》卷一九、《五燈會元》卷二○、《補續(xù)高僧傳》卷一○有傳。今錄詩三十九首。
全宋文·卷四五七四
寶?。ㄒ灰弧鹁拧灰痪拧穑?,字坦叔,號別峰,俗姓李,龍游(今四川樂山)人。世居峨嵋之麓。從德山院清遠道人得度,又從中峰密印禪師得悟。住臨邛、廣漢、崇慶、武信東禪、成都龍華、眉山中巖諸寺,復住金山。淳熙七年敕住徑山。十年,孝宗制賜《圓覺經(jīng)注》。紹熙元年卒,年八十二。謚曰慈辯,塔曰智光,庵曰別峰。門人集有《語錄》。見陸游撰《別峰禪師塔銘》(《渭南文集》卷四○)。
大明高僧傳·卷第六 習禪篇第三之二
釋寶印號別峰。嘉州李氏子也。幼通六經(jīng)長窮七史。忽厭塵俗志慕竺墳。乃從德山清素和尚得度。往聽華嚴起信盡得旨。覺勞算沙終非解脫。遂依中峰密印民禪師。密印舉。僧問巖頭。起滅不停時如何。巖叱曰。是誰起滅。師聞大悟。會圓悟歸昭覺。遣師往省。隨眾入室。悟問。從上諸圣以何接人。師豎起拳。悟曰。此是老僧。用底何者。是從上諸圣用底。師以拳揮之。悟亦舉拳。相交大笑而止。又謁大慧于徑山?;蹎?。甚處來。曰西川?;墼?。未出劍門關。與汝三十棒了也。曰不合起動和尚?;坌萌弧:蟪龇钤t住雪竇。淳熙七年秋召師問道。賜肩輿入選德殿。帝曰。三教圣人本同。這個理否。對曰。譬如虛空東西南北初無二也。帝曰。但圣人所立門戶則不同耳。如孔子性以中庸設教。印曰。非中庸何以安立世間。故法華云。治世語言資生業(yè)等皆與實相不相違背。華嚴云。不壞世間相而成出世法。帝曰。今時士大夫?qū)W孔子者多只工文字語言。不見夫子之道不識夫子之心。惟釋氏禪宗不以文字教人。直指心源頓令悟入。不亂于生死之際。此為殊勝。印曰。非獨后世不見夫子之心。嘗見孔門顏子號為具體。盡平生力量只道得個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竟捉摸不著。而夫子分明八字打開向諸弟子道。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以此觀之。夫子未嘗回避諸弟子。而諸弟子自蹉過了也。昔張商英曰。吾學佛然后能知儒。此言實為至當。帝曰。朕意亦謂如此。帝又問。莊子若何如人。印曰。只是佛法中小乘聲聞以下人也。蓋小乘厭身如桎梏。棄智如雜毒。化火焚身入無為界。即如莊子所謂形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若大乘人則不然。度眾生盡方證菩提。正如伊尹所謂予天民之先覺者也。將以斯道覺斯民也。有一夫不彼其澤者。若已推而內(nèi)溝中也。帝大悅詔住徑山。開堂曰。三世諸佛以一句演百千萬億句。收百千萬億句秖在一句。祖師門下半句也無。秖恁么合吃多少痛棒。諸仁者且道。諸佛是祖師是。若道佛是祖不是祖是佛不是。取舍未忘若道佛祖一時俱是一時俱不是。顢頇不少。且截斷葛藤一句作么生道。良久曰。大蟲里紙帽。好笑又驚人。十年二月帝注圓覺經(jīng)。賜師命作敘流行。紹熙元年十一月往見智策禪師決別。策問行日。師曰。水到渠成。索紙書云。十二月初七夜雞鳴時九字。果至期而化。留七日顏色明閏發(fā)長頂溫葬全身于西岡。謚曰慈辯。塔曰智光。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號別峰。嘉州李氏子也。幼通六經(jīng)。長窮七史。忽厭塵俗。志慕竺墳。乃從德山清素得度。往聽華嚴起信。盡得旨。覺勞算沙。終非解脫。遂依中峰密印民禪師。密印舉僧問巖頭起滅不停時如何。巖叱曰。是誰起滅。師聞大悟。會圓悟歸昭覺。遣師往省。隨眾入室。悟問從上諸圣。以何接人。師豎起拳。悟曰此是老僧用底。何者是從上諸圣用底。師以拳揮之。悟亦舉拳相交。大笑而止。又謁大慧于徑山?;蹎柹跆巵怼T晃鞔?。慧曰。未出劍門關。與汝三十棒了也。曰不合起動和尚。慧忻然。后出。奉詔住雪竇。淳熙七年秋。召師問道。賜肩輿入選德殿。帝曰。三教圣人。本同這個理否。對曰。譬如虛空。東西南北。初無二也。帝曰。但圣人所立門戶則不同耳。如孔子以中庸設教。印曰。非中庸。何以安立世間。故法華云。治世語言。資生業(yè)等。皆與實相。不相違背。華嚴云。不壞世間相。而成出世法。帝曰。今時士大夫?qū)W孔子者。多只工文字語言。不見夫子之道。不識夫子之心。惟釋氏禪宗。不以文字教人。直指心源。頓令悟入。不亂于生死之際。此為殊勝。印曰。非獨后世不見夫子之心。嘗見孔門顏子。號為具體。盡生平力量。只道得個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竟捉模不著。而夫子分明八字打開。向諸弟子道。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以此觀之。夫子未嘗回避諸弟子。而諸弟子自□□了也。昔張商英曰。吾學佛。然后能知儒。此言寔為□□。帝曰。朕意亦謂如此。帝又問。莊子何如人。印曰。只是佛法中小乘。聲聞以下人也。蓋小乘厭身如桎梏。棄智如雜毒?;鸱偕?。入無為界。即如莊子所謂形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若大乘人則不然。度眾生盡。方證菩提。正如伊尹。所謂予天民之先覺者也。將以斯道覺斯民也。有一夫不被其澤者。若己推而內(nèi)諸溝中也。帝大悅。詔住徑山。開堂曰。三世諸佛。以一句演百千萬億句。收百千萬億句。祇在一句。祖師門下半句也無。祇恁么合吃多少痛棒。諸仁者。且道諸佛是。祖師是若道佛是。祖不是。祖是。佛不是。取舍未忘。若道佛祖一時俱是。一時俱不是。顢頇不少。且截斷葛藤一句。作么生道。良久曰。大蟲裹紙帽。好笑又驚人。十年二月。帝注圓覺經(jīng)。賜師命作敘流行。紹熙元年十一月。往見智策禪師決別。策問行日。師曰。水到渠成。索紙書云。十二月初七夜雞鳴時九字。果至期而化。留七日。顏色明閏。發(fā)長頂溫。葬全身于西岡。隘曰慈辯。塔曰智光。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別峰禪師。
名寶印。
字坦叔。
生為龍游李氏子。
世居峨嵋之麓。
少而奇警。
然不喜在家。
乃從德山院清遠道人得度。
自成童時。
已博通六經(jīng)及百家之說。
至是。
復從華嚴起信諸名宿。
窮源探賾。
不高出同學不止。
時密印禪師民公。
說法于中峰道場。
乃挈一笠往從之。
一日密印舉。
僧問巖頭起滅不停時如何。
頭叱曰是誰起滅。
師豁然大悟。
自是鋒不可觸。
密印恨相得之晚。
會圓悟自南歸成都昭覺。
乃遣師往省。
因隨眾入室。
圓悟舉從上諸圣以何法接人。
師舉起拳。
圓悟曰。
此是老僧用者。
孰為從上諸圣用者。
師即揮拳。
圓悟亦舉拳相交。
大笑而罷。
圓悟嘆異之曰。
是子。
他日必類我?guī)煛?div id="ah8swjf" class='inline' id='people_33693_4_36_comment'>
留昭覺三年。
密印猶在中峰。
以堂中第一座致師。
師辭。
密印大怒曰。
我以法得人。
人不我傳。
尚何以說法。
為欲棄眾去。
眾皇恐亟趨昭覺。
羅拜懇請。
圓悟亦助之請。
始行。
道望日隆。
學者爭歸之。
雖圓悟密印。
不能掩也。
久之。
南游歷見諸大禪老。
最后扣妙喜于徑山。
為師獨掃一室。
堂中皆大驚。
妙喜南遷。
師亦西歸。
始住臨邛鳳皇山。
舉香。
嗣密印。
道既盛行。
筑都不會庵。
松竹幽邃。
暇日名勝畢集。
聞師一言。
皆自謂意消稍或間闊。
輒相語曰。
吾輩鄙吝萌矣。
其道德服人如此。
俄復下硤挾金陵。
應庵華方住蔣山。
館師于上方。
白留守張公燾
舉以代己。
師聞。
即日發(fā)去。
會陳丞相俊鄉(xiāng)來。
為金陵。
以保寧延師。
俄徙京口金山。
學者傾諸方。
金山自兵亂后。
雖屢葺莫能成。
至是始復大興。
如承平時。
而有加焉。
異時居此山。
鮮踰三年者。
師獨安坐十五夏。
魏惠憲王牧四明。
虛雪竇來請。
住四年。
樂其山林。
有終老之意。
而名益重。
被敕住徑山。
淳熙七年五月也。
七月至行在所。
壽皇降中使。
召入禁中。
以老病足蹇。
賜肩輿于東華門內(nèi)。
賜食于觀堂。
引對于選德殿。
賜坐勞問良渥。
師目舉古宿云。
透得見聞覺知。
受用見聞覺知。
不墮見聞覺知。
上悅。
畢其說乃退。
后十馀日。
又命開堂于靈隱山。
中使赍賜御香。
恩禮備至。
十年二月。
上制圓覺經(jīng)注。
遣使馳賜。
且命作序。
師老益厭住持事。
門人懼其遠游不返。
相與筑庵于山北俟其歸。
光宗在東宮。
書別峰二大字榜之。
十五年冬。
奏乞養(yǎng)疾于別峰。
得請。
明年。
光宗受內(nèi)禪。
取向取賜宸翰。
識以御寶。
復賜焉。
紹熙元年冬十一月。
忽往見嗣住山智策告別。
策問行日。
師曰。
水到渠成。
歸取幅紙大書曰。
十二月七日夜雞鳴時。
如期而化。
奉蛻質(zhì)。
返寺之法堂。
留七日。
顏色精明。
須發(fā)皆長。
頂溫如沃湯。
是月十四日。
葬于別峰之西岡。
壽八十有二。
臘六十有四。
得法弟子實繁。
指不能一二屈。
有慧綽者。
山陰陸氏子。
當以蔭得官辭之。
從師祝發(fā)。
得記莂。
遁跡巖岫。
終身不出。
師既示寂。
上為敕有司。
定謚曰慈辯。
塔曰智光。
庵曰別峰。
極方外之寵。
師說法數(shù)十年。
所至門人。
集為語錄。
晚際遇壽皇。
被宸翰咨詢法要。
皆對使者具奏。
別具行世。
此不悉著。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五
寶印禪師者。嘉州人。號別峰。初業(yè)儒。棄儒剃染。業(yè)華嚴。又棄華嚴。從華藏民禪師。悟明心要。其祖圓悟每譽之謂。印有超師之略。印之名遂著。乃通謁于妙喜。自稱西川法侄。時徑山多士。竊笑之。妙喜問曰。未出劍門關。與你三十棒了也。印遂展拜曰。不合起動和尚。妙喜忻然。顧左右曰。你們騎馬趁不及。是日萬指。叢林為之震動。于是西還開法。而兩川素稱義虎之雄者。皆從印游。印仍慰其開講曰。宗教無二致。而公白岐耳。公以無欺心而演教。教中之宗也。我以無欺心而弘宗。宗中之教也。我佛初轉(zhuǎn)四諦于鹿苑。而憍陳如乃無欺之首也。后拈枝花于靈峰。而迦葉乃無欺之終也。故其間談經(jīng)三百馀會。皆以無欺法。而利無欺眾。公但自反能無欺乎。既無欺矣。以無欺舌而流無欺教。則教與宗。是一是二乎。惟諸公勉之。印又出峽。住持保寧。次遷金山。自金山移雪竇。自雪竇補雙徑。其眾盛矣。嘗示眾曰。世尊初成正覺于鹿野苑中。轉(zhuǎn)四諦法輪。憍陳如比丘最初悟道。真凈拈云。今日新豐洞里。秖轉(zhuǎn)個拄杖子。遂拈拄杖卓左邊云。還有最初悟道者么。若無丈夫。自有沖天志。莫向如來行處行。遂喝一喝。下座。若是印上座不然。今日向鳳凰山里。初無工夫。轉(zhuǎn)四諦法輪亦無氣方。轉(zhuǎn)拄杖子。秖教諸人。行須緩步。語要低聲。何故欲得不招無間業(yè)。莫謗如來正法輪。又曰。三世諸佛。以一句演百千萬億句。收百千萬億句只在一句。祖師門下半句也無。祗恁么合。吃多少痛棒。諸仁者。且諸佛是祖師是。若道祖是佛不是。佛是祖不是。取舍未忘。若道祖佛一時是。佛祖一時不是。顢頇不少。且截斷葛藤一句。作么生道。大蟲裹紙帽。好笑又驚人。又曰。將心除妄。妄難除。即妄明心道轉(zhuǎn)。紆桶底趯穿。無忌諱等閒。一步一芙蕖。印年邁。日常宴坐。匡床頹然。一老比丘士夫訪拜床下。愛慕倍于父母。孝宗皇帝知而召之。印以足疾。辭不奉詔。帝賜肩輿。于東華門內(nèi)。迎入選德殿。初禮臣議。朝儀及見。印直登榻跏趺。群臣皆失色。帝喜其真率。乃問圓覺之旨。印隨機酬對。帝默有契。輒注圓覺經(jīng)。命印撰經(jīng)首之序。自是東華門置禪師輿。以備顧問。十五年冬。力請庵居。紹熙改元。過訪智策禪師。兼與言別。策問行日。印曰。水到渠成。歸索紙書十二月初七夜。雞鳴時。如期而化。奉蛻質(zhì)。返寺之法堂。留七日。顏色明潤。發(fā)長頂溫。又七日擇退居之西岡而閟焉。謚慈辨禪師。塔曰智光。 贊曰。民禪師義壇之翅虎也。一入昭覺之門。翻然易轍與夫抱英敏之姿。負昂藏之表甘。若捉月之猿。趨陽之鹿者。豈非日劫相倍乎哉師。以己愈之方。施之別峰印。自然水乳合。而針芥投。為萬古我慢之正鑒。是則西山亮。何足為多耶。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三
釋寶印,字別峰,嘉州李氏子也。幼通六經(jīng),長窮七史。忽厭塵俗,志慕竺典,乃從德山清素得度。往聽《華嚴》、《起信》盡得旨,覺勞算沙,終非解脫,遂依中峰密印民禪師。密印舉“僧問巖頭起滅不停時如何?”巖叱曰:“是誰起滅?”印聞大悟。會圓悟歸昭覺,遣印往省,隨眾入室,悟問:“從上諸圣以何接人?”印豎起拳。悟曰:“此是老僧用底,何者是從上諸圣用底?”印以拳揮之,悟亦舉拳相交,大笑而止。又謁大慧于徑山,慧問:“甚么來?”曰:“西川?!被墼唬骸拔闯鰟﹂T關,與汝三十棒了也?!痹唬骸安缓掀饎幼鹫?。”慧欣然。后住雪竇。淳熙七年秋,召印問道,賜肩輿入選德殿,帝曰:“三教圣人本同這個理否?”對曰:“譬如虛空,東西南北初無二也?!钡墼唬骸暗ト怂㈤T戶則不同耳,如孔子性以中庸設教?!庇≡唬骸胺侵杏谷绾伟擦⑹篱g?故《法華》云‘治世語言資生業(yè)等,皆與實相不相違背?!度A嚴》云‘不壞世間相,而成出世法?!钡墼唬骸敖駮r士大夫?qū)W孔子者多,只工文字語言,不見夫子之道,不識夫子之心。惟釋氏禪宗不以文字教人,直指心源,頓令悟入,不亂于生死之際,此為殊勝?!庇≡唬骸胺仟毢笫啦灰姺蜃又模瑖L見孔門顏子,號為具體,盡平生力量,只道得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竟捉摸不著,而夫子分明八字打開,向諸弟子道‘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源擞^之,夫子未嘗回避諸弟子,而諸弟子自錯過了也。昔張商英曰:‘吾學佛,然后能知儒?!搜詫崬橹廉??!钡墼唬骸半抟庖嘀^如此?!钡塾謫枺骸扒f子若何如人?”印曰:“只是佛法中小乘聲聞以下人也。蓋小乘厭身如桎梏,棄智如雜毒,化火焚身入無為界,即如莊子所謂形固可使如稿木,心固可使如飛灰。若大乘人則不然,度眾生盡方證菩提。正如伊尹所謂:‘予,天民之先覺者也,將以斯道覺斯民也。有一夫不被其澤者,若己推而內(nèi)溝中也?!钡鄞髳偅t住徑山。開堂曰:“三世諸佛以一句演百千萬億句,收百千萬億句秪在一句,祖宗門下半句也無,秪恁么合吃多少痛棒?諸仁者,且道諸佛是?祖師是?若道佛是祖不是,祖是佛不是,取舍未忘,若道佛祖一時俱是,一時俱不是,顢頇不少,且截斷葛藤一句,作么生道?”良久曰:“大蟲裹紙帽,笑人又驚人?!笔甓?,帝注《圓覺經(jīng)》賜印,命作敘流行。紹熙元年十一月,往見智策禪師訣別,策問行日,印曰:“水到渠成。”索紙書云:“十二月初七夜,雞嗚時也?!惫疗诙羝呷?,顏色明潤,發(fā)長頂溫,葬全身于西岡。謚曰“慈辯”,塔曰“智光”。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悟本,江州湖口(今屬江西)人。自江西云門參侍宗杲。后住信州博山寺,遷饒州薦福寺。為南岳下十六世,徑山宗杲禪師法嗣。《嘉泰普燈錄》卷一八、《五燈會元》卷二○有傳。今錄詩三首。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悟本。
江州人也。
自江西云門。
參侍妙喜。
至泉南小溪。
于時。
英俊畢集。
受印可者多矣。
師私謂其棄己。
欲發(fā)去。
妙喜知而語之曰。
汝但專意參究。
如有所得。
不待開口。
吾已識也。
既而有聞師入室者。
故謂師曰。
本侍者參禪。
許多年逐日。
只道得個不會。
師詬之曰。
這小鬼。
你未生時。
我已三度霍山廟里。
退牙了。
好教你知。
繇茲益銳志。
提狗子無佛性話。
一夕將三鼓。
倚殿柱昏寐間。
不覺無字出口吻間。
忽爾頓悟。
后三日。
妙喜自郡城歸。
師趨丈室。
足才越閫。
未及吐詞。
妙喜曰。
本胡子。
這回方是徹頭也。
因過尋同參謙公于建陽庵中。
謙舉保寧頌五通仙人因緣曰。
無量劫來曾未悟。
如何不動到其中。
莫言佛法無多子。
最苦瞿曇那一通。
謙復曰。
我愛他如何不動到其中。
既是不動。
如何則看他古人得了等閑拈出來。
自然抓著人癢處。
師曰。
因甚卻道。
最苦瞿曇那一通。
謙曰。
你未生時。
吾已三度霍山廟里。
退牙了也。
于是相顧大笑。
其友朋琢磨之益。
蓋如印圈契為之無差。
至于會心囅然。
可使后世想望風采。
師住博山。
規(guī)模立而法道弘。
時雪堂行和尚。
住薦福。
有僧自福州來。
雪堂問。
沿路見好長老否。
僧云。
近過信州。
博山住持本和尚。
雖不曾拜識。
好長老也。
雪堂曰。
安得知其為好。
僧云。
入寺路徑開辟。
廊廡修整。
殿堂香燈不絕。
晨昏鐘鼓分明。
二時粥飯精潔。
僧行見人有禮。
以此知其為好長老。
雪堂笑曰。
本固賢矣。
然爾亦具眼。
直以斯言。
達于郡守吳公傅朋曰。
遮僧持論。
頗類范延齡薦張希顏事。
而閣下之賢。
不減張忠定公。
老僧年邁。
乞請本以代。
庶為林下盛事。
吳公大喜。
師即日遷薦福。
雪堂。
嗣龍門遠公。
師叔行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60 【介紹】: 宋邵武人,原名達,字明望?;兆谡退哪赀冢跐}州教授。欽宗靖康元年走江南。以罪北逃事偽齊。齊廢歸金,累遷翰林侍講學士。金完顏亮正隆四年使宋賀正旦,以隱語“今日北風甚勁”及“筆來”暗示金將南侵。使還,其副使告發(fā),被烹死。
全宋詩
施宜生(?
~一一六○),字明望,原名逵,字必達,邵武(一作浦城、一作建陽,均屬福建)人。
徽宗政和四年(一一一四)擢上舍第,試學官,授潁州教授。
金兵入汴,避走江南。
高宗紹興二年(一一三二),除名編管婺州。
北投劉豫,為大總管府議事官。
金廢豫,仕金,官至翰林侍講學士。
故自號三住老人。
金正隆四年(一一五九),為正旦使使宋。
時金造舟調(diào)兵準備南侵,施以隱語“今日北風甚勁”暗示宋臣張燾,使回被告發(fā),烹而死。
事見《耆舊續(xù)聞》卷六、《中州集》卷二,《金史》卷七九有傳。
今錄詩十六首。
中州集
宜生字明望,浦城人。宣和末,為潁州教官。仕齊,仕國朝,官至翰林學士,自號三住老人。有集行于世。賦柳云:朱門處處臨官道,流水年年繞禁宮。草書云:臨池翕忽云霧集,舞劍浩蕩波濤翻。山谷草書云:行所當行止當止,錯亂中間有條理。意溢毫搖手不知,心自書空不書紙。社日云:濁澗回湍激,青煙弄晚暉。緣隨春酒熟,分與故山違。社鼓喧林莽,孤城隱翠微。山花羞未發(fā),燕子喜先歸。又云:割少詼諧語,分均宰制功。靈祇依古樹,醉叟泥村童。萬里開耕稼,三時順雨風。行春從此樂,著意酒杯中。初在潁州日,從趙德麟游,頗得蘇門沾丐云。
武鉅 朝代:南宋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四八九一
武鉅,紹興三十年為兩浙西路兵馬都監(jiān),張燾薦其才可任將帥。
次年知敘州,移均州。
紹興三十二年兼知河南府。
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八五、一八八、一九六,《三朝北盟會編》卷二四七。

人物簡介

中州集
長言,字子秀,濟南長清人,客居兗州之嵫陽。
祖俊,行臺南榜。
父時升,任忠杰榜。
曾高以來,登科者六世矣。
子秀少日慕張忠定之為人,故名詠,避衛(wèi)紹王諱改焉。
幼孤,養(yǎng)于從祖,能自振厲。
好學,工詞賦,間有前人句法。
性本豪俊,使酒任氣,及?京師,乃更折節(jié),遂以謹厚見稱。
酒酣耳熱,故態(tài)稍出,嘗以第一流自負。
屏山獨深知之,不以為過也。
平生多奇夢,果魁天下,士論厭服。
在翰苑十年,出為河南府治中。
被召,以道梗不得前,卒于亳州。
子魯瞻、魯安,今一孫,在洺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