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蘇元老

相關人物:共 7 位
共 7 首
劇可久 朝代:五代至宋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涿州范陽人,字尚賢。
通曉法令。
歷仕后唐、后晉、后周。
累官大理卿、太子右庶子。
后周世宗時,因刑書條目繁細,難以檢討,與侍御史張湜等刪定《刑統(tǒng)》。
宋太祖建隆三年,以光祿卿致仕。
在廷尉四十年,用法平允,以仁恕稱。
卒年七十七。
全唐文·卷八百六十一
可久字尚賢。州范陽人。仕后唐。累遷著作郎。入晉歷大理卿。周廣順初改太仆卿。分司西京。顯德五年復拜大理卿。入宋。建隆三年卒。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僧。俗姓王,潼川人,號正覺。少為進士有聲,后出家昭覺寺。晚年從五祖演和尚學道,頗有聲譽。出主保福寺卒。
大明高僧傳·卷第七 習禪篇第三之三
釋宗顯號正覺。潼川王氏子也。少選為進士有聲。嘗晝掬溪水為戲。至夜思之遂見水泠然盈室。欲汲之不可得。忽爾塵境自空嘆曰。吾世網(wǎng)裂矣。往依昭覺白公得度。蕭然一衲隨眾咨參。一日白公問。高高峰頂立深深海底行作么生會。忽于言下頓悟曰。釘殺腳跟也。白拈起拂子曰。這個又作么生。顯一笑而出。服勤七祀。出游至京都淮浙遍歷叢林。晚登五祖見演和尚問。未知關棙子。難過趙州橋。如何是關棙子。祖曰。汝且在門外立。顯進步一踏而退。祖曰。許多時茶飯元來也有人知滋味。明日入室。祖見顯便問。是昨日問話僧否。我固知爾見處。秖未過得白云關在。顯珍重便出。時圓悟為侍者。乃以白云關意扣悟。悟曰。直下會取。顯笑曰。我不是不會。祇是未諳。待見這老漢共伊理會一上耳。次日祖往舒城。顯與悟繼往。適會于興化。祖問記得曾在那里相見來。顯曰。全火秖候。祖顧悟曰。這漢饒舌。后游廬山回舉高高峰頂立話所得之意。白五祖。祖曰。吾嘗以此事詰先師。先師曰。我曾問遠和尚。遠曰。貓有軟血之功。虎有起尸之德。非索達本源不能到也。顯侍之久。祖鐘愛之。辭返蜀祖為小參。復送之以頌曰。離鄉(xiāng)四十馀年。一時忘卻蜀語。禪人回到成都。切須記取魯語。顯歸昭覺。白公尚無恙。再侍之聲譽藹然。初出住長松。次主保福。大張爐鞴。煅煉四方學者。故龍象多出其輪下焉。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顯。
潼川王氏子。
少舉進士。
有聲。
嘗掬溪水為戲。
至夜思之。
見水。
泠然盈室。
欲汲不可。
而塵境自空。
悟曰。
吾世網(wǎng)裂矣。
往依白得度。
隨眾咨參。
一日白問。
高高峰頂立。
深深海底行。
子如何會。
顯于言下頓悟。
曰。
釘殺腳跟也。
白舉起拂子。
顯一笑而出。
服勤七祀。
南游見五祖演和尚。
久處侍寮。
澈法底蘊。
四十馀年始還。
時白尚無恙。
舉應長松。
遷保福信相。
太常卿蘇元老。
序其語錄云。
頃者吾蜀。
但以講席律壇。
為無等等法。
未知祖道之高。
晚得真覺勝禪師。
自黃檗。
闡化成都昭覺寺。
初會易之廣大。
變動周流六虛者。
又原道之微妙。
混成先天地生者。
遂言曰。
吾法函蓋乾坤不為大。
銷殞虛空不為難。
當體現(xiàn)成。
隨用立具。
西南緇素。
驟聞者多。
瞪瞢不入。
久各憮然。
莫不失喜落涕。
恨遭遇之晚。
勝禪師既歿。
紹禪師繼之。
其法猶勝禪師也(紹即白)。
而化度加眾。
紹禪師既歿。
顯禪師繼之。
其法猶紹禪師也。
而緣合加盛。
前住長松。
今居保福。
皈依之侶未可計。
濟拔之功未有艾也。
嗚呼。
釋迦別傳。
迦葉親授。
西天祖師所護念。
中華耆宿所承襲。
遐哉邈矣。
不圖今日及吾身親見之。
然師奧句微言。
某未敢窺測。
聊舉大略。
曉吾黨新發(fā)意者。
蘄與交臂作舞。
同趍師門云。
蓋其為時賢致嘆。
如此。
明河曰。
顯出蜀得東山。
磨淬最久。
始臻源奧。
及出世。
獨為紹覺燒香。
議者謂。
其以小技溷掩道望。
以故情謬紊師承。
叢林目為顯牛子云。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二
釋宗顯,字正覺,潼川王氏子也。少選為進士,有聲于時。嘗晝掬溪水為戲,至夜思之,遂見水泠然盈室,欲沒之不可得,忽爾塵境自空,嘆曰:“吾世網(wǎng)裂矣?!蓖勒延X白公得度,蕭然一衲,隨眾咨參。一日,白公問:“高高峰頂立,深深海底行,作么生會?”忽于言下頓悟,曰:“釘殺腳跟也?!卑啄槠鸱鹱釉唬骸斑@個又作么生?”顯一笑而出。服勤七祀,出游至京都淮浙,遍歷叢林,晚登五祖見演,問:“未知關捩子難過趙州橋,如何是關捩子?”演曰:“汝且在門外立?!憋@進步一踏而退。演曰:“許多時茶飯,原來也有人知味?!泵魅眨胧?,演問:是昨日問話僧否?我固知爾見處,秪未過得白云關。顯珍重便出。時圓悟為侍者,乃以白云關意扣悟,悟曰:“直下會取?!憋@笑曰:“我不是不會,秪是未諳得耳?!贝稳?,演往舒城,顯與悟繼住,適會于興化,演問:“記得曾在何處相見?”顯曰:“全火秪候?!毖蓊櫸蛟唬骸笆怵埳??!焙笥螐]山,回舉“高高峰頂立”話所得之意白演,演曰:“吾嘗以此事詰先師,先師曰:‘我曾問遠和尚,遠曰貓有歃血之功,虎有起尸之德,非素達本源,不能到也。’”顯侍之久,演鐘愛之。辭返蜀,演為小參,復送之以頌曰:“離鄉(xiāng)四十馀年,一時忘郤蜀語。禪人回到成都,切須記取魯語?!憋@歸昭覺,白公尚無恙,再侍之,聲譽藹然。初出住長松,次主保福,大張爐鞴,煆煉學者,故龍象多出其門。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544—1606 【介紹】: 明山東濟寧人,字耕堯,號雍野。萬歷二年進士。授永年知縣,擢御史,巡按河東鹽政,條上便宜四事。歷大理少卿,升應天府尹致仕。有《快獨集》。
維基
李堯民(1544年—1606年),字汝化,又字耕堯,號雍野,山東兗州府濟寧州人,民籍。
世居鄆城縣,萬歷元年(1573年)癸酉科山東鄉(xiāng)試第六名,萬歷二年(1574年)聯(lián)捷甲戌科會試第八十八名,登三甲第一百九十六名進士。
初授長洲縣知縣,丁外艱,服闋,補永年縣,在任一年,復以母喪歸。
先后以廉明著稱,十三年七月擢江西道監(jiān)察御史,正色立朝,伏蒲敢諫,功在國本。
次年巡視河東鹺政,痛釐積弊。
十六年巡按三吳,銳意激揚,山岳為震。
養(yǎng)病歸。
二十年九月起故官,二十一年六月督學畿內(nèi),秉公不受干謁,化如實雨,人文一變,士子至今慕之。
以疾歸,二十七年五月起為大理寺右寺丞,三十一年十月擢本寺右少卿。
在廷尉,執(zhí)法平允,三十二年九月升應天府府尹,三十三年七月以病乞休,三十四年十二月卒于家。
天啟改元,追贈工部侍郎、正議大夫、資治尹,邑侯劉公鐫碑紀其義。

人物簡介

全粵詩·卷四三二
林熙春,字志和,號仰晉。海陽(今潮州)人。明神宗萬歷十一年(一五八三)進士。授巴陵知縣,以母喪歸,服闋補將樂知縣。擢戶科給事中,歷禮科右給事中、兵科左給事中,至工科都給事中,多所建白。萬歷二十三年,帝以兵部考選軍政事有弊,斥去言官三十四人。熙春毅然上疏諫之,帝益怒,謫為茶陵判官,遂引疾歸,家居二十六年。明光宗泰昌元年(一六二〇),復起為光祿寺少卿,歷遷太仆少卿、右通政、太仆寺卿、太常寺卿、大理寺卿。大理寺案牘如山積,乃力為釐剔。明熹宗天啟四年(一六二四),六次上疏乞休,晉戶部左侍郎,予告歸。居鄉(xiāng)多為善事。年八十以壽終。贈尚書,謚忠宣。有《賜閒草》、《賜還草》、《賜傳草》、《城南書莊集》、《林忠宣全集》等。清康熙《潮州府志》卷九上有傳,事又見《明史》卷二三四、清馮奉初編《潮州耆舊集》卷二九、清溫汝能《粵東詩?!肪砣?。
人物簡介
林熙春,字志和,號仰晉,生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海陽龍溪寶隴村(今潮安庵埠)人。出生后父母相繼亡故,家境中落,全憑嫂嫂撫養(yǎng)成人。但據(jù)志書所載,林熙春于明萬歷十一年(1583年)中進士后,授四川巴陵縣令,不久即“以內(nèi)艱歸”。所謂“內(nèi)艱”,即母喪(按,俗稱父喪為外艱,母喪為內(nèi)艱,統(tǒng)稱丁憂,丁艱)。據(jù)此,乃母似應逝于他登第授官之后。當然,這也不排除林熙春視嫂為娘的可能。據(jù)稱,林熙春為報答嫂恩,登第后還特為其嫂在屋旁挖塘放養(yǎng)烏耳鰻,抵今池塘尚在。
司徒林忠宣公傳
林熙春字志和,別號仰晉,海陽龍溪人。
登萬歷壬午舉人,聯(lián)捷癸未進士,授巴陵令。
清浮糧,豁差役,為治井然有序。
丙戌覲回,聞訃歸。
服闋赴部,補將樂,視巴陵之政而更廣之崇學宮,建龜山祠,前后二邑,不手民間一錢。
兩邑之民去后祀之不忘。
行取,擢戶科給事,歷禮科右、兵科左、工科,都因事建白,具掖垣疏草中而最著者,參東封,減織造。
又如請免入彝、采回青,尊朝體而塞彝禍。
于今為制,可謂言關國計者矣。
軍政拾遺之事起,一時勾斥言官三十四人,圣怒不測,閣臣疏救而各官降雜職。
蒙臣疏救而各官為民。
震疊之下,掖垣逡巡申救,公疏輪次,屬刑科都侯廷佩,乃氣沮色變,廢然避也。
公毅然首列,率同官抗疏入寧。
不知嚴譴在前,竄逐在后,固不忍青瑣吞聲,朝堂黯色,以默為容已耳。
既而降調(diào)家食,二十六載未曾只字。
長安即政府李公廷機、葉公向高同年最昵,并絕竿牘,則他人可知矣。
丙午,從茶陵州判量移賀縣。
至庚申恩詔起廢,始以南儀部賜環(huán),隨轉光祿少歷,升添注太仆少、右通政、太仆寺卿,管少卿事,添注太常寺卿,簡大理寺卿,所任各能其官。
其在囧貳,恤馬戶,革常例,馬政賴之以脩。
值玉田兵變,叱馭而入,面諭解散,布告朝廷威德,眾皆投戈,謂非素望精誠,何以猝然得此于亂卒也?
其在囧,正奉敕總理京邊馬政,年終命迫,一月之內(nèi),簡乘三萬馀騎,合武弁而殿最之,無不克當,非識力警練而能之乎?
在廷尉,舊詳堆積如山,約屬分理,弊絕風清,不忍囹圄多一日之冤,因使案牘,洗數(shù)年之滯。
諸所條陳,如蘇牽累、省繁文、酌參駁,與夫約民、約官十六款,俱已奉旨舉行。
使公而久于其位,明刑平法,蓋庶幾矣。
時雖珰禍未起,然票儗中留攬權授指,其端已露。
公六疏乞休,所謂見幾而作,不俟終日者與!
又以忠諫老成,眷孚者素,遂晉戶部左侍郎,予告,仍俞尚書李宗延等之請,敕將當日抗疏事情宣付史館,特賜馳驛,有司優(yōu)禮,真異數(shù)也。
南旋不一月,而魏、崔炎騰,縉紳禍及,知交貽書,明哲相慶,而公若惄然有大不安者。
丁卯以前,聞朝端有一舉動,未嘗不當食廢箸,及龍飛乾奮,而后喜可知也。
蓋其忠愛性成,喜慍不見,古稱知有其國而不知有其身者,于公信之。
前后立朝,未嘗依一門戶。
今天下南北東西,惟粵東仕路最清,于公可槩見矣。
居鄉(xiāng),凡桑梓利病,始終不遺馀力。
諸所興草,如爭監(jiān)稅,釋疲役,倡建鳳凰臺、三元塔,修玉簡塔,筑銃城于???,浚三利溪,修龍頭、東集等橋,使形勢增,門戶固,舟楫便利,不為小補。
復倡修文廟賢祠,捐貲贖浮屠田百畝,為諸生科試卷資,此利之在一郡者。
又如筑許隴堤橋,建文昌閣,創(chuàng)龍溪會館,減龍溪里役十分之四,其作興人文,便益居戶,此利之在一鄉(xiāng)者。
至于下士恤民,隱惡揚善,雖至年爵已隆,村氓賤隸,未曾不和顏相待。
人之為所接者,如坐春風中,祥藹披拂。
潮之眾,自貴及賤,老及幼,未有不樂道林司農(nóng)者,此人人所同然也。
間有匪類自棄,亦終為公所容,而其人不及知。
又或濟危扶傾,趍人之事,而人又不及知。
然則公之見知于人者,猶其大槩矣。
若夫孝友,天篤踰六丁艱,孺慕不衰,撫弟昆老幼如一日。
和氣所鐘,膝下振振,至四十馀人。
享壽八十,考終而逝。
以當?shù)李}請,蒙恩祭葬,而郡邑紳庶奔哭幾前者,至庭不容拜。
亦可以見三代之直道猶存,而上天之報施仁人不為無意矣。
余歷覽邑中諸先達,惟中離薛子在朝在野,氣節(jié)風度,于公今昔一揆。
然每以中離坎于仕,不獲竟厥施為恨。
今而得盡睹之于司農(nóng),何快如之!
又惟古所稱社稷臣以安社稷為悅,及夫鄉(xiāng)先生生有功德于民,沒可祀于社者,非此不足以擬公,非公又誰足以當此耶?
公勤于著述,又喜吟詠,所著有賜閒草、賜還草、賜傳草、城南書莊草、掖垣疏草行世。
學者多宗之。
嗣后朝廷追念殷切,特贈三代尚書,謚忠宣。
公論殆久而彌彰云。
贊曰:五嶺之南,百粵之東。
卓生偉人,林左司農(nóng)。
謙卑以牧,允出自中。
直大而方,即賦乃躬。
脩髯廣額,曰貌有颙。
我聞在昔,溫厲安恭。
求諸今日,庶乎見公。
揆茲素履,表厥遺豐。
兩仕為令,樂只何融?
四垣既歷,正色何恭?
廿載家食,敦睦何雍?
形雖三變,道本無窮。
潛見飛躍,公其猶龍。
六卿晚陟,寅協(xié)載同。
帝嘉乃德,老成直忠。
歸真反樸,急流維風。
云胡能此,至至終終。
嗚乎!
太山云出,天下雨濛。
朝既嘉賴,鄉(xiāng)復被蒙。
休休儀表,烱烱德容。
儀寫人目,德留人衷。
衣裳我覯,佩玉其瑢。
贊以贊德,匪像是供。
興歌赤舄,徒仰烏弓。
永言法則,世也其宗。
維基
林熙春,字志和,廣東潮州府海陽縣人,民籍。萬歷十年(1582年)壬午科廣東鄉(xiāng)試第三十名,萬歷十一年(1583年)癸未科會試第一百十七名,登三甲第一百五十七名進士。官至戶部侍郎,贈尚書,謚忠宜。

人物簡介

全粵詩·卷五八二
鄧時雨,字君肅。
從化人。
明神宗萬歷時山人。
后以子廷佐貴,封文林郎。
清羅元煥著《粵臺徵雅錄》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666—1733 【介紹】: 清浙江仁和人,字麟洲,號東隅??滴跛氖哪?、五十六年,兩舉副貢。早年文章為毛奇齡、萬斯大所賞。曾入武英殿書局任事,議敘授廣東文昌知縣。有《禮記類編》、《今雨軒詩話》、《滋蘭堂集》等。
晚晴簃詩匯·卷五十九
沈元滄,字麟洲,仁和人。康熙丁酉副貢,官文昌知縣。有《滋蘭堂集》。
清詩別裁集
字麟洲,浙江仁和人。
康熙乙酉、丁酉兩中副榜,以教習官文昌知縣,后以子廷芳貴,贈通議大夫。
著有《滋蘭詩稿》。
○家麟洲以諸生受圣天子知,命入武英殿纂修,與諸詞臣齒,真異教也。
之官后,亦多善政,因親屬被罪,牽連及禍,人并冤之。
詩與查他山先生唱和,品兼唐、宋人之長。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秦江(1760-1827),字大川,號崍山,清無錫人。
國子生。
子廷杰贈朝議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