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寶曇

相關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圓日,嘉興崇德(今浙江桐鄉(xiāng)西南崇福鎮(zhèn))人。
年二十六投千金妙沖為頭陀,落發(fā)。
孝宗隆興初,住撫州靈巖寺。
后居圓覺寺。
為青原下十五世,圓覺曇禪師法嗣。
嘉泰普燈錄》卷一七、《五燈會元》卷一六有傳。
今錄詩二首。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雜科篇
示應。
寶曇其別號也。
其先世。
自汴入吳。
宋丞相王文穆公之后。
有居吳興者。
祖父皆隱德弗耀。
唯信慕出世法。
母朱氏。
奉佛尤謹。
一夕夢僧踵門而娠。
既而有僧自天目來。
知斷崖禪師謝世。
正夢時也。
自是人皆謂。
師為斷崖再世。
在襁褓中。
遇僧輒喜而笑。
解禮佛疊足而坐。
所至緇白景從。
莫不皆以和尚稱之。
雖老師宿德致敬。
坦不為讓。
人爭施金帛。
得之隨方立僧伽藍造佛像。
馀則給施貧乏。
高皇即位。
訪求山林遺逸。
及有道行之士。
師被徵。
應對稱旨。
賜膳慰勞。
久之。
令居龍河天界寺。
洪武十一年。
上以峨眉乃普賢應化之地。
久乏唱導之師。
曰無如應者。
召見慰而遣之。
居八年。
蜀人咸被其化。
時諸藩邸王侯士庶。
施者日至。
乃于絕頂光相寺。
范銅鑄大士像。
構重板屋以覆之。
二十四年。
分僧清理釋教。
上諭僧錄司官。
寶曇居蜀。
人服其化。
就委區(qū)理。
訖事來朝。
以次年六月。
復命京師。
處置如式。
深得上心。
天顏大悅。
因奏先所居吳門集云妙隱大云三阿練若。
同一根蒂。
今離而為三。
乞合為一。
上是其言。
敕賜南禪集云之額。
期十月陛辭而還。
而疾作矣。
以六月初九日。
瞑目跏趺而逝。
時隆暑。
顏色不變。
芳香襲人。
得壽五十有九。
僧臘如之。
上聞。
為之傷悼。
尋遣官諭祭。
飯僧三千員。
茶毗。
會者以萬計。
其徒分遺骨。
歸姑蘇峨眉。
各建塔奉之。
信士李正。
因親侍日久。
凡出處不約而先至。
后事尤盡心焉。
師平生不作表襮之行。
而世共尊之。
不為溢美之言。
而人益信之。
屢營梵剎。
不居其功。
云之若遺焉。
非其了達生死皆如幻夢者。
能若是乎。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感通篇
慧宗。別傳其字。湖廣云夢汪氏子。生而凝寂。不樂世相。七歲投白鶴寺出家。九歲。有王居士者。引之入蜀。至重慶綦江石門寺。受具戒。嘉靖甲午。登峨眉顛禮佛次。時云氣乍斂。杲日當空。見金色異人。乘小舟歷銅塔崖而沒。述于得法師謙公。公曰。爾大有緣。此菩薩示現也。自是以荷擔山門為事矣。居山四十年。自白水至山顛。樓觀像設之屬。無不鼎新充拓。儼如天宮化城。隆慶己巳。始出山。游京師。渡南海。禮觀音大士。入五臺。有終焉之志。師生平嚴持戒律。不喜作紙墨文字曰。三藏教典。亦是糟粕。更饒舌何為。先示寂三日。忽云。將西歸。澡浴更衣。結跏澄息。誦佛號不輟。至期召諸弟子曰。吾素不留文字。今日不能無言。因唱偈曰。生本無所生。死亦何所有。這個臭皮囊。今朝成腐朽。弟子鳴鐘。鐘止忽開目。續(xù)唱(云云)。安然而逝。世壽八十一。僧臘七十五。塔在四會亭下。師生平靈異最多。嘗至新津興化寺。鍊排不勝勞苦。白板首求退。遂往富民某氏之門。趺坐七晝夜。乞若干緡齋僧。主人初不樂施。至夜光明徹屋。驚異跡之。光從師坐處起。始皈敬焉。又往漢州金堂縣。擊魚募化。其聲所應不定。東擊西聞。西擊東聞。一夕大雨。師不出戶。魚聲亦遍田野。村民物色之。師但安坐神祠而已。其渡海也。見白衣大士。坐金色蓮花。冉冉云氣中。弟子鎮(zhèn)滄。未剃發(fā)時。從師荷擔甚疲。師問曰。耐煩乎。應曰諾行一二十里。復問答如前不少惰。乃于雙飛橋。為滄落發(fā)。憐其愚。令炷香跪大士前。頂水盂誦祝聰明。咒一百遍。歷年至白水。猶如此。一日寺災。滄跪請師休去。師數而罵之。滄于是作入水想。祝空曰。殿宇既空。愿保庫司無恙。遂歸庫房默坐。頂水宛然?;鹬磷詼?。乃知師平生。造就弟子。皆此類也。馮司成夢禎謂。別傳老人。踐履純白。以莊嚴道場為佛事。其向上一著子。雖不聞其曾見何人。嗣何家宗派。要之乘愿輪而來。不可以凡情測者也。
新續(xù)高僧傳·興福篇第九之五
釋慧宗,字別傳,云夢人。
明嘉靖中,游峨湄山,觀普賢像,因敬生悟,留居四十年,創(chuàng)造銅殿,復范金為普賢像一,諸佛銅像六十五,諸佛大銅像三,鑄銅鐘三,重二萬五千兩。
寶曇國師,當洪武時,敕主峨湄山,重建鐵瓦殿,造普賢金像。
留蜀十五年,道化行相,傳為斷崖再世。
后召還,寂于天界寺。
太祖嘗賜御詩二章云:“斷崖知是再來僧,今日還修未了因。
借問山中何所有?
清風明月最相親。
”“山中靜閱歲華深,舉世何人識此僧?
不獨峨湄幻銀色,從教大地變黃金?!?div id="1666611"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722_1_9_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