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思凈

相關(guān)人物:共 8 位。
共 8 首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宗本(一○二○~一一○○),俗姓管,字無詰(《咸淳臨安志》卷七○),常州無錫(今屬江蘇)人。為天衣懷禪師法嗣,青原下十一世。年十九,師事蘇州承天永安道升禪師。又十年,剃發(fā)受具。又三年,游方至池州,謁景德義懷禪師。英宗治平初,居杭州承天、興教二寺。神宗元豐五年(一○八二)歸蘇州福臻院。未幾,召對,命住相國寺慧林院。哲宗即位,加號圓照禪師。元祐元年(一○八六)以老請歸。晚居蘇州靈巖寺。元符二年(一○九九)十二月甲子卒,年八十。《禪林僧寶傳》卷一四、《五燈會元》卷一六有傳。今錄詩二首。
禪林僧寶傳·卷第十四
圓照禪師。諱宗本。出于管氏。常州無錫人也。性質(zhì)直。少緣飾。貌豐碩。言無枝葉。年十九。師事蘇州承天永安道升。方道價重。叢林歸之者如云。本弊衣垢面。操井臼。典炊?。以供給之。夜則入室參道。升曰。頭陀荷眾良苦。亦疲勞乎。對曰。若舍一法。不名滿足菩提。實欲此生身證。其敢言勞。升陰奇之。又十年。剃發(fā)受具。服勤三年。乃辭升。游方遍參。初至池州景德。謁義懷禪師。言下契悟。眾未有知者。嘗為侍者。而喜寢。鼻息齁齁。聞?wù)邊捴?。言于懷。懷笑曰。此子吾家精進幢也。汝輩他日。當依賴之。無多談。眾乃驚。及懷公徙住越之天衣。常之薦福。本皆從之。治平初。懷公退居吳江之圣壽院。部使者李公復圭。過懷公。夜語曰。瑞光法席虛。愿得有道衲子主之。懷指本曰。無踰此道人者耳。既至瑞光。集眾擊鼓。鼓輒墮。圓轉(zhuǎn)震響。眾驚卻。有僧出呼曰。此和尚法雷。震地之祥也。俄失僧所在。自是法席日盛。眾至五百人。杭州太守陳公襄。以承天興教。二剎堅請。欲往而蘇人留之益甚。又以凈慈懇請之曰。借師三年。為此邦植福。不敢久占。本嘖嘖曰。誰不欲作福。蘇人識其意。聽赴之。學者又倍于瑞光。既而蘇人。以萬壽龍華二剎。請擇居之。迎者千馀人。曰。始借吾師三年。今九載矣。義當見還。欲奪以歸。杭州守使。縣尉持卒徒護之。乃不敢奪。元豐五年。以道場付其門人善本。而居于瑞峰庵。蘇人聞之謀奪之。懼力不勝。欲發(fā)而未敢也。時會待制曾公孝序。適在蘇。蓋嘗問道于本。而得其至要。因謁之庵中。具舟江津。既辭去。本送之登舟。語笑中載而歸。以慰蘇人之思。于是歸本于穹窿山福臻院。時年六十三矣。未幾 神宗皇帝。辟相國寺六十有四院為八。禪二律六。以中貴人梁從政。董其事。驛召本主慧林。既至。遣使問勞三日 詔演法于寺之門。萬眾拜瞻。法會殊勝。以為彌勒從天而降人間也。翌日召對 延和殿。有司使習儀而后引。既對山呼罷。登殿賜坐。即就坐盤足跏趺。侍衛(wèi)驚相顧。本自若也。賜茶至。舉盞長吸。又蕩撼之 上問受業(yè)何寺。對曰承天永安 上喜其真喻。以方興禪宗。宜善開導之旨。既退 上目送之。謂左右曰。真福慧僧也。及上元日 車駕幸相國寺。止禪眾無出迎。師奉承 睿獎。闡揚佛事。都邑四方。人以大信 神宗登遐。召本入福寧殿說法。左右以本嘗為 先帝所禮敬。見之嗚咽。不自勝 哲宗加號禪師?;适迩G王親赍敕授之。元祐元年。以老求歸 朝廷從其請 敕任便云游。所至不得抑令住持。因欣然升座。辭眾曰。本是無家客。那堪任便游。順風加櫓棹。船子下楊州。既出都城。王公貴人。送者車騎相屬。本誨之曰。歲月不可把玩。老病不與人期。唯勤修勿怠。是真相為。聞?wù)吣涣魈椤F湔娲壬茖?。感人如此。非特然也。其住瑞光。民有屠牛者。牛逸赴本。跪若自訴。遂買而畜之。其住凈慈。歲大旱。湖井皆竭。寺之西隅。有甘泉自涌。得金鰻魚。因浚為井。投魚其間。寺眾千馀人。汲以不竭。民張氏有女子死。夢其母曰。我以罪為蛇。既覺得蛇于棺下。持以詣本。乃為說法。復置故處。俄有黑蟬。翔棺上。而蛇失所在。母祝曰。若我女。當入籠中。當持汝再詣凈慈。如其祝。本復為說法。是夕夢女曰。二報已解脫矣。其顯化異類。又如此。本平居恂恂。未嘗以辯博為事。至其說法。則雖盛名隆勢。無所少假。高麗僧統(tǒng)義天。以王子奉國命。使于我朝。聞本名。請以弟子禮。見問其所得。以華嚴經(jīng)對。師曰。華嚴經(jīng)三身佛。報身說耶?;碚f耶。法身說耶。義天曰。法身說。本曰法身遍周沙界。當時聽眾。何處蹲立。義天茫然自失。欽服益加。太子少保李公端愿。世以佛學自名。本問曰。十方同聚會。個個學無為。既曰無為。作么生學。李公不能答。雪竇道法。至本大盛。老居靈巖。閉門頹然。而四方從者相望。于道不釋也。元符二年十二月甲子。將入滅沐浴而臥。門弟子環(huán)擁請曰。和尚道遍天下(或一本云。名滿天下)。今日不可無偈。幸強起安座。本熟視曰。癡子。我尋常尚懶作偈。今日特地圖個什么。尋常要臥便臥。不可今日特地坐也。素筆大書五字曰。后事付守榮。擲筆憨臥。若熟睡。然撼之已去矣。門弟子塔師全身于靈巖山。閱世八十。坐五十二夏。 贊曰。富鄭公居洛中。見颙華嚴。誦本之語。作偈寄之曰(或一本云。富鄭公弼。得心要于颙華嚴。有偈寄本曰)。因見颙師悟入深。寅緣傳得老師心。東南謾說江山遠。目對靈光與妙音。王顯謨漢之。初見本登座。以目四顧。乃證本心。余聞馬鳴云。如來在世。眾生色心殊勝。圓音一演。隨類得解。今去佛之世二千馀年。而能使王公貴人。聞風而悟。瞻顏而證。則常隨而親炙之者??芍印9式靼耸湃?。而本則倍之。近代授法之盛。無能加者。非愿宏法道。行契佛心。何以臻此哉(一本云。自瞻顏而證之下。但云。則其大愿真慈之力。無愧紹隆之職者也)。
神僧傳·卷第九
釋圓照。諱宗本。出于管氏。常州無錫人也。性質(zhì)直少緣飾貌豐碩言無枝葉。年十九師事蘇州承天永安道升禪師。其住瑞光。民有屠牛者。牛逸赴本跪若自訴。遂買而畜之。其住凈慈。歲大旱湖井皆竭。寺之西隅有甘泉自涌。得金鰻魚因浚為井投魚其間。寺眾千馀人汲以不竭。民張氏有女子死。夢其母曰。我以罪為蛇。既覺得蛇于棺下。持以詣本。乃為說法。復置故處。俄有黑蟬翔棺上。而蛇失所在。母祝曰。若我女當入籠中。當持汝再詣凈慈。如其祝。本復為說法。是夕夢女曰。二報已解脫矣。其顯化異數(shù)如此。元符二年十二月甲子將入滅。沐浴而臥。門弟子環(huán)擁請曰。和尚道遍天下。今日不可無偈。幸強起安坐。索筆大書五字曰。后事付守榮。擲筆憨臥若熟睡然。撼之已去矣。門弟子塔師全身于靈巖寺。閱世八十。坐五十二夏。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宗本。常州管氏子。性質(zhì)少緣飾。貌豐碩。言無枝葉。年十九。師事蘇州承天永安道升禪師。弊衣垢面。操井臼典炊?。以供大眾。夜則入室參。道升勞之。對曰。若舍一法。不名滿足菩提。實欲此生身證。其敢言勞。升陰奇之。又十年剃發(fā)受具。服勤三年。乃辭升游方。初至池州。謁懷禪師。言下契悟。眾未有知者。嘗為侍者。喜寢。鼻息齁齁。聞?wù)邊捴?。言于懷。懷笑曰。此子吾家精進幢也。汝輩。他日當依賴之。無多談。眾乃驚。及懷公徙住越之天衣。常之薦福。皆從之。治平初。懷公退居吳江之壽圣。部使者李公復圭。過懷公。夜語曰。瑞光法席虛。愿得有道衲子主之。懷指本曰。無踰此道人耳。既至瑞光。眾大集至五百人。杭州太守陳公襄。以凈慈懇請之曰。借師三年。為此邦植福。不敢久占。學者倍于瑞光。既而蘇人。以萬壽龍華二剎。請擇居之。迎者千馀人。曰始借我?guī)熑?。今九載矣。欲奪以歸。杭守使縣尉。持卒徒護之。不得奪。元豐五年。以道場付其門人善本。而居瑞峰庵。蘇人聞之。謀奪之益急。懼力不勝。未敢發(fā)也。時待制曾公孝序。適在蘇。蓋嘗問道于師者。因謁之庵中。具舟江津。既辭去。師送之登舟。語笑中載而歸。以慰蘇人之思。于是。歸師穹窿山福臻院。時年六十三矣。未幾。神宗皇帝。辟相國寺六十四院。為八禪二律。驛召師主慧林。既至。召對延和殿。山呼罷。登殿賜坐。即就坐。盤足跏趺。侍衛(wèi)驚相顧。師自若也。上問受業(yè)何寺。對曰。承天永安。茶至。舉盞長吸。又蕩撼之。上喜其真。喻曰。禪宗方興。宜善開導。既退。上目送之。謂左右曰。真福慧僧也。及上元日。車駕幸相國止師。眾無出迎。師奉承睿獎。闡揚佛事。都邑四方人以大信。神宗登遐。召師入福寧殿說法。左右以師為先帝所禮敬。見之嗚咽不勝。元祐元年。以老求歸。朝廷從其請。敕任便云游。所至不得抑令住持。因欣然升座。辭眾曰。本是無家客。那堪任便游。順風加櫓棹。船子下?lián)P州。既出都城。王公貴人送者。車騎相屬。師誨之曰。歲月不可把玩。老病不與人期。唯勤修勿怠。是真相為。聞?wù)吣桓刑?。晚居靈巖。其嗣法傳道者。不可勝紀。元符二年十二月甲子。將入滅。沐浴而臥。門弟子環(huán)擁請曰。和尚道遍天下。今日不可無偈。幸強起安坐。師熟視曰。癡子。我尋常尚懶作偈。今日特地圖個甚么。尋常要臥便臥。不可今日特地坐也。遂酣臥若熟睡。撼之已去矣。弟子塔全身于靈巖山。閱世八十。夏五十有二。
新續(xù)高僧傳·凈讀篇第八之一
釋宗本,字無哲。
姓?氏,無錫人。
既受度,參天衣懷禪師,念佛有省,后居杭州凈慈寺。
歲大旱,湖井皆竭,寺西隅忽涌甘泉,得金鰻魚,浚為井,寺僧千馀賴以汲飲。
張氏有女死,母夢女為蛇。
既覺,得蛇棺下,持詣本為說法。
俄有黑蟬翔棺上,而蛇失所在。
母祝曰:“若吾女者,可入籠中,當再持詣凈慈。
”如其祝,本復為說法。
是夕,女復見夢曰:“二報已解脫矣。
”其母因問:“生死輪回是信有之,何以得免?
”女曰:“六道四生如井上轆轤,無一人可免,唯修出世法,當?shù)妹摱?div id="1116166" class='inline' id='people_33662_4_11_comment'>
盍問凈慈法主乎?
”其顯化類如此。
本嘗奉詔入東京慧林寺,賜號“圓照禪師”。
生平密修凈業(yè)。
雷峰才法師神游土,見一殿殊麗,問之,旁一人曰:“以待凈慈本禪師耳。
”又資福曦公,至慧林禮足施金而去。
人詰其故,曰:“吾定中見金蓮華,有神人言以俟慧林本公。
其他蓮華無數(shù),云以待受度者。
或有萎者,云是退墮人也。
”晚居姑蘇靈巖寺。
元符間,將示寂,沐浴而臥。
弟子環(huán)擁請偈,本曰:“我向無偈,今復何為?
尋常猶臥,今日何須坐?
”遂吉祥而瞑,若熟睡然。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法恭(一一○二~一一八一),號石窗叟,俗姓林,明州奉化(今屬浙江)人。幼于棲真禪院祝發(fā),師事則韶,徽宗宣和七年(一一二五)受具戒。歷住光孝、能仁、報恩、雪竇、瑞巖諸寺。孝宗淳熙八年卒,年八十。為青原下十四世,天童宏智正覺禪師法嗣。事見《攻愧集》卷一一○《瑞巖石窗禪師塔銘》,《嘉泰普燈錄》卷一三、《五燈會元》卷一四、《補續(xù)高僧傳》卷九有傳。今錄詩五首。
全宋文·卷四二九八
法恭(一一○二——一一八一),號石窗叟,明州奉化(今浙江奉化)人,俗姓林氏。年十五出家,后從天童正覺禪師問道,既而遍參諸識。歷主光孝、能仁、報恩、瑞巖諸寺。淳熙八年八月卒,年八十。見《攻愧集》卷一一○,《補續(xù)高僧傳》卷九。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法恭。
自號石窗叟。
奉化林氏子。
其母感胡僧入夢而生。
落發(fā)受具戒。
習南山律于湖心寺。
聞天童宏智名往從。
問道。
兄事暉自得。
晝夕危坐。
一日坐殿廡間。
偶聞僧語。
入耳清徹。
豁然開悟。
流汗浹體。
宏智。
詰以所得非謬。
命居侍職。
既而遍參諸識。
見閑萬年。
萬年試為問。
師掩耳出。
草堂清公不許。
暫到入室。
師直造前。
奪拂子擲地上而出。
一眾駭異。
黃龍忠。
置界方槌拂于香案上。
勘驗學者。
師謂其侍者曰。
和尚此一絡(luò)索作何用。
少頃一一拈起。
問。
過一機不來。
莫言不道。
侍者白忠。
乃撤去。
三年復歸天童。
主藏鑰。
為第一座。
分座說法。
宏智所舉宗要。
師不為茍合。
智愛而畏之。
紹興二十三年。
光孝虛席。
越帥移書宏智。
求一本色人補處。
智以師應(yīng)命。
會應(yīng)天塔壞。
或請舍去。
師曰。
非我尚誰為耶。
塔成。
始行遷能仁。
隆興改元。
侍郎趙公守四明。
迎主報恩。
虜燼之馀。
前人興造。
所未備者。
皆成之。
軒敞宏大。
遂為一城蘭若之冠。
乾道六年。
退居小溪之彰圣。
明年榮陽郡王。
起住瑞巖。
辟舍宇以安眾。
開山田以足食。
建杰閣。
奉圓通大士。
輪奐甚美大。
參范公請移雪竇。
自得暉。
歸自凈慈。
遂以雪竇還之。
復居瑞巖。
淳熙八年八月。
示微疾。
戒弟子。
毋以藥石累我。
我將行矣。
以書招自得。
來相見如平時。
付以后事。
作書遺別諸士大夫。
并常往來者。
遲明升座。
說偈而逝。
壽八十。
臘五十九。
師天姿挺特。
持律甚嚴。
累主大剎。
起居寢食。
率與眾共。
不務(wù)緣飾。
無他嗜好。
峭直骨鯁。
不借人以辭色。
有道者。
力加提引。
慧而狂者。
必叱之。
臨安凈慈空席。
力請。
乃航海以避命。
皇子魏王作牧。
每加禮敬。
欲訪師山間。
辭曰。
路遠而險徒勞耳。
蓋其嚴冷類此。

人物簡介

簡介
杭州凈慈寺僧。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彥充,號肯堂,俗姓盛,于潛(今浙江臨安縣西)人。
幼依明空院義堪為師,首參大愚宏智、正堂大圓,得法于東林道顏禪師,后住臨安凈慈寺。
為南岳下十七世,東林道顏禪師法嗣。
五燈會元》卷二○、《新續(xù)高僧傳》四集卷一四有傳。
今錄詩二首。
大明高僧傳·卷第八 習禪篇第三之四
釋彥充號肯堂。杭之于潛盛氏子也。幼即慧性朗然善根內(nèi)著。生而知有愿脫塵羈。遂依明空院釋義堪薙發(fā)。五夏學律一缽孤征。徑造大愚宏智正堂大圓。后聞僧舉東林顏示眾曰。我此間別無玄妙。秖有木札羹鐵釘飯。一任汝等咬嚼。彥竊喜之直謁陳所見解。東林謂曰。據(jù)汝所見處正坐在鑒覺中也。彥盡將從前所得底一時飏下。專注一心精勤參究。一日聞傍僧舉南泉道時人見此一株花如夢相似。乃默自覺曰。打草秖要蛇驚耳。次日入室東林問。那里是巖頭密啟其意處。彥曰。今日捉敗這老賊。林曰。達磨大師性命在汝手里也。彥擬開口。驀然被林攔胸一拳。頓即大悟汗流浹背點首言曰。臨濟道黃檗佛法無多子。豈虛語哉。呈偈曰。為人須為徹。殺人須見血。德山與巖頭。萬里一條鐵。林深然之。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四
釋彥充,字肯堂,于潛盛氏子也。生而慧性朗然,善根內(nèi)著。爰在髫年,愿脫塵羈,依明空院義堪薙發(fā),五夏學律。一缽孤征,徑造大愚宏智、正堂大圓,后聞僧舉“東林顏示眾曰:我此間別無玄妙,秪有木札羹,鐵釘飯,一任汝等咬嚼?!睆└`喜之,直謁陳所見解,東林謂曰:“據(jù)汝所見處,正坐在鑒覺中也?!睆┍M將從前所得一時飏下,專注一心,精勤參究。一日,聞傍僧舉“南泉道時人見此一株花,如夢相似?!蹦四杂X曰:“打草秪要蛇驚耳。”次日入室,東林問:“那里是巖頭密啟其意處?”彥曰:“今日捉敗這老賊?!绷衷唬骸斑_摩大師性命在汝手里也?!睆M開口,驀然被林一擊,豁爾大悟,汗流浹背,點首言曰::“臨濟道黃蘗佛法無多子,豈虛語哉!”呈偈曰:“為人須為徹,殺人須見血。德山與巖頭,萬里一條鐵?!绷稚钊恢?/blockquote>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真凈,住杭州凈住院,稱居說真凈禪師,南岳下十一世,金山穎禪師法嗣(《五燈會元》卷一二)。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德輝(一一四二~一二○四),寧宗嘉泰初住杭州凈慈寺,道濟曾為其記室。
四年入寂,年六十三。
《凈慈寺志》卷八、《新續(xù)高僧傳四集》卷三九有傳。
今錄詩二首。
新續(xù)高僧傳·遺身篇第七之一
釋德輝者,不詳何許人。宋嘉泰初,住凈慈四年。寺燬,德輝亦隨火化去。其辭世偈云:“一生無利亦無名,圓頂方袍自在行。道念只從心上起,禪機偶向舌根生。百千萬劫假非假,六十三年真不真。今向無明叢里去,不留一物在南屏。”預書壁間。按凈慈寺于宋建炎初,燬于火,鞠為荊榛。高宗巡幸,詔佛智道容住持,欲重修之。殿宇煇煌,金彩絢麗,為一時之冠。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僧。潼川人。俗姓王,字敬叟。理宗嘉熙中奉敕住凈慈光孝寺。有《北澗集》。
全宋詩
釋居簡(一一六四~一二四六),字敬叟,號北澗,潼川(今四川三臺)人。俗姓龍(《補續(xù)高僧傳》卷二四作王)。依邑之廣福院圓澄得度,參別峰涂毒于徑山,謁育王佛照德光,走江西訪諸祖遺跡。歷住臺之般若報恩。后居杭之飛來峰北澗十年。起應(yīng)霅之鐵佛、西余,常之顯慶、碧云,蘇之慧日,湖之道場,詔遷凈慈,晚居天臺。理宗淳祐六年卒,年八十三,僧臘六十二。有《北澗文集》十卷、《北澗詩集》九卷、《外集》一卷、《續(xù)集》一卷及《語錄》一卷?!?a target='_blank'>補續(xù)高僧傳》卷二四、《凈慈寺志》卷八、《靈隱寺志》卷三、《新續(xù)高僧傳》四集卷三有傳?!♂尵雍喸?,以日本應(yīng)安七年(一三七四)刻《北澗詩集》及日本貞和、觀應(yīng)間(相當于元惠宗至正時)翻刻宋元舊本《外集》、《續(xù)集》為底本(以上均藏日本內(nèi)閣文庫)。另從《大藏經(jīng)·北澗居簡禪師語錄》等書中輯得之詩作,編為第十二卷。
全宋文·卷六七九八
居簡(一一六四——一二四六),字敬叟,俗姓王(一云姓龍),潼川(今四川三臺)人。
依邑之廣福院圓澄得度,參別峰涂毒于徑山,復往育王見佛照,機相契,自是往來其門十五年。
久之,出住臺之般若,遷報恩,英衲爭附,錢厚、葉適皆折節(jié)問道。
時真德秀為江東使者,虛東林命之,以疾辭,乃于飛來峰北澗掃一室以居,人以「北澗」稱之。
后出主鐵佛、顯慶、碧云、慧日諸寺,嘉熙初奉詔主杭州凈慈寺,所至道化大行。
淳祐六年卒,年八十三,臘六十二。。
見《補續(xù)高僧傳》卷二四、《新續(xù)高僧傳四集》卷三。
補續(xù)高僧傳·雜科篇
居簡。字敬叟。潼川王氏子。資質(zhì)穎異。初見佛書。必端坐默觀如宿習。依邑之廣福院圖澄得度。參別峰涂毒于徑山。沉默自究。一日閱萬庵語。有省。遽往育王。見佛照。機相契。自是往來其門十五年。一時社中耆碩。無不忘年與交。走江西。訪諸祖遺跡。瑩仲溫。嘗掌大慧之記。庵于羅湖。纂所聞成書。發(fā)揮祖道。與師議論大奇之。以大慧居洋嶼庵竹篦。付之師巽焉。久之。出住臺之般若。遷報恩。英衲爭附。鴻儒竹巖錢公。水心葉公。皆折節(jié)問道于足下。大參真西山。時為江東部使者。虛東林命之。以疾辭。乃于飛來峰北澗。掃一室居十年。人不敢以字稱。因以北澗稱之。起應(yīng)霅之鐵佛西佘。常之顯慶碧云。蘇之慧日。湖之道場。奉旨移凈慈。所至道化大行。師出佛炤之門。在諸法彥中。為神駒香象。機格超逸。最難攀仰。其頌世尊初生話云。一聲?地便吒哩。突出如斯大闡提。此土西天起殃害。堂堂洗土不成泥。又頌楞嚴六解一亡云。六用無功信不通。一時分付與春風。篆煙一縷閒清晝。百鳥不來花自紅。辟一室以居。名曰薤室。作賦以自見。其略曰。進則面墻退則坐井。柱忽不支。壁將就殞?;砣欢?。漠然而囧。如蒙之擊。如震而警。如無盡藏。如大圓鏡。前山送青。若壯士之排闥。后山回闖。擬良工之御駿。撫鴻鵠而晚眺。入冥冥而遠引。笑云煙之輕去。漫悠悠而無定。駐落日于西崦。延初蟾于東嶺。是皆中所得也。有北澗集十九卷。張公誠子。序之曰。讀其文。宗密未知其伯仲。誦其詩。合參寥覺范為一人。不能當也。北澗于人不茍合。合亦不茍暌。取舍去就之際。潔如也。葉水心詩曰。簡公詩語特驚人。六反掀騰不動身。說與東家小兒女。涂青染綠未禁春。師居天臺委羽。有二姓爭竹山。竭產(chǎn)不肯已。仙居丞王君懌。請于師。師作種竹賦一首示二姓。而訟遂止。其德音感化如此。靈隱虛席。趙節(jié)齋。奏師補其處。師笑曰。吾日迫矣。乃舉天童癡絕沖。淳祐丙午春三月二十八日。索紙書偈。于紙尾復書曰。四月一日珍重六字。呼諸徒誡之曰。時不待人。以吾自勵。吾世緣馀兩日耳。至期昧爽索浴。浴罷假寐。然視之已逝矣。壽八十三。臘六十二。葬全身于月堂昌禪師塔側(cè)。遵治命也。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六
禪師名居簡。出潼川王姓。號敬叟。又稱北澗。蓋居北澗之日久也。簡姿秀而文當世尚之。游廣福讀出世典。輒棄冠。具戒。參別峰。別峰指見涂毒。涂毒示其心要。簡以從前所學湊泊不可。疑情猛切。常立達旦。偶過擇木寮。閱萬庵語云。欲識諸佛心。但向眾生心行中識取。欲識常住不凋性。但向萬物遷變處會取。簡于此忽省。以為萬庵與佛炤同條。遂別策造靈隱。機契佛炤光禪師。于是往來妙喜下尊宿。一十五年。激揚宗旨。大有力焉。乃辭佛炤。經(jīng)甌閩。歷江西。過羅湖。訪仲溫。仲溫與論。大喜曰。妙喜之后一人也。乃以妙喜居洋嶼庵。竹篦為贈。且曰。公之后必大。未幾出住臺州紫籜。遷報恩。及廣孝。名大振。退居武林飛來峰之陰。卿士猶物色之不顧。當是時出佛炤之門者。有靈隱善徑山琰天童派東禪觀上方铦。交章勸簡。應(yīng)旴江刺史之命。又不顧。而江州使者以東林云居力致之。簡亦不顧。乃壽北澗集。行世。宿儒附之。葉水心曰。簡公話柄特驚人。六反掀騰不動身。說與東家小兒女。涂青染綠未禁春。簡嘆曰。狼虎之害。世人易知也。文章害世。則難知矣。狼虎在山。藜藿不釆。文章欺世。耳目沉淪。余比見近流施為闊略。非先圣之言不言。非古哲之跡不舉。然境風乍飄。榮辱無主。取快一時。名節(jié)掃地。則向之所言所舉。皆為飾詞。以欺世者也。欺世之害。甚于狼虎。余頹躬不逮。深為是懼。所見所聞。偶筆成集。若稍存心。欲以詩文鳴世。則又吾教之罪人也矣。遂燬板。晚居凈慈。其門人大觀以高庵楞嚴綱要頌。請簡發(fā)其旨。簡向慕高庵為人。乃聯(lián)和而序之。淳祐丙午春。示眾曰。識得一萬。事畢了事。衲僧一字不識。直饒恁么。未稱全提。禹力不到處。河聲流向西。歸方丈。大書四月一日珍重六字。至期。言語移時。斂目而逝。簡初在紫籜。委羽有二姓。爭竹山。竭產(chǎn)不已。仙居丞啟簡諷之。簡示以種竹賦。二姓之訟遂止。臺氓謠曰。簡公筆甜如蜜。 贊曰。齊桓侯有疾。在腠理以忽扁鵲。終至骨髓。雖司命無柰之何。而末造眾生。言行參差之。疾不啻在骨髓間也。故北澗生平行李。惟恐針石之不逮。然以文字得度者。則北澗法化。寧當有別論也。否乎。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一
釋居簡,字敬叟,姓龍氏,潼川人也。家世儒素,幼性穎異,見佛書端坐默觀,如宿習者。依邑之廣福院圓澄得度,參別蜂涂毒于徑山。沈默自究,一日閱萬庵語有省,遽往育王見佛照,機契,自是往來其門十五年。走江西訪諸祖遺跡,瑩仲溫嘗掌大慧之記,庵于羅湖,纂所聞成書發(fā)揮祖道,與議論大奇之。久之,出主臺之般若,遷報恩,英衲爭附,儒碩錢竹巖、葉水心莫不推重。時大參真西山為江東部使者,虛東林待之,以疾辭。乃于飛來峰北澗,掃一室居十年,人不敢以字稱,以北澗稱之。起應(yīng)霅之鐵佛,常之顯慶碧云,蘇之慧日,湖之道場,奉詔遷凈慈。所至道化大行,垂老不倦。頌《楞嚴經(jīng)》六解一亡云:“六用無功信不通,一時分付與春風。篆煙一縷聞清晝,百鳥不來花自紅?!北僖皇乙跃樱弧稗摇?。作賦以自見,水心酬以詩云:“簡公詩話特驚人,六反掀騰不動身。說與東家小兒女,涂清染紫不禁春?!蓖須q居天臺,有二姓爭竹山搆釁,為作《種竹賦》以諷之,而訟遂已。趙節(jié)齋為奏補靈隱,簡笑謝曰:“吾日迫矣?!蹦伺e天童癡絕道沖。淳祐丙午春,示疾,三月二十八日索紙書偈,于紙尾復書“四月一日珍重”六字,呼諸徒誡之曰:“時不待人,以道自勵,吾世緣馀二日耳?!敝疗诿了?,索沐浴罷,如假寐,視之已逝矣。壽八十三,臘六十二,所著有《北澗集》十九卷。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文禮(一一六七~一二五○),號滅翁,俗姓阮,臨安(今屬浙江)天目山人,因別號天目。年十六,依鄉(xiāng)之真向寺僧智月得度,遍參名師。歷主臨安廣壽、凈慈,永嘉能仁,安吉福泉,四明天童等剎,歸終于梁渚之西丘。理宗淳祐十年卒,年八十四。事見明崇禎《天童寺志》卷六《宋天目禪師行狀》?!♂屛亩Y詩,據(jù)《頌古聯(lián)珠通集》、《天童寺志》等書所錄,編為一卷。
全宋文·卷六八七九
文禮(一一六七——一二五○),字滅翁,俗姓阮氏,臨安(今浙江臨安)人,家于天目山麓,因別號天目野樵。
年十六,依邑之真相寺智目得度,歷參名師。
至蔣山,浙翁琰禪師留之分座。
嘉定五年出世,住臨安慧云寺,遷溫州能仁寺,又主臨安凈慈、福泉、明州天童諸剎。
淳祐七年卒,年八十四。
見《新續(xù)高僧傳》卷一四、《釋氏疑年錄》卷九。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七
天目禪師文禮者。字滅翁。生阮氏。為臨安籍也。得度于真相寺智月沙門。得道于薦福松源岳禪師。出世于郡之廣壽。次則雁山能仁。復詔居南屏凈慈。終于天童者。蓋赴暮年之詔也。四會談禪。兩赴明詔。于其西丘福泉。乃退閒之所也。禮居雁山時。南國衣冠君子多從之游。禮杖拂蕭然。清風迫人。松下云間。泉聲石色。無尊卑目遇而已。然卒不樂。乃退居梁渚西丘。自述曰。我自南山退席回。懶將藤杖接方來。有時拄到晴坡上。簡點梅花幾樹開。方是時?;掴志邮恐祆湔摺R缘缹W開館臺南訂。有司挽禮。再居能仁。不起。乃作偈。簡雁山耆宿曰。我拋一語墮龍湫。逗石穿云幾度秋。白發(fā)詎那看不透。月寒高掛冷猿愁。禮既休閒于梁渚。道俗相尋不絕。禮多兀坐繩床。熟視搖手而已?;蚋裢庀鄲?。禮自理瓶鐺。談笑連朝夕不厭也。節(jié)齋趙公慕禮高行。微服過訪。坐語竟日。節(jié)齋去。禮竟不問其姓名。適凈慈席虛。節(jié)齋起禮補之。不赴。節(jié)齋乃言于上。上強命之入院。禮曰。九重命下。四海同欽。山岳歡呼。禽魚起舞。且物外道人因甚也被轉(zhuǎn)。卻順是菩提。四眾稱善。未久又杖策宵遁。退居福泉。上惜之。復敕天童居禮。禮居天童。常以南山筀筍東海烏鯽話驗。方來擬對。禮輒督牙三下。識者驚焉。一時及其門者。非智過于師。不易放行。故自書曰。無韶陽來扣門。終不拶人腳折。有德山至詰問。方才吹滅紙燭。堪嗟狐媚妄。相嗣續(xù)寧教。草滿法堂。苔封古屋。楊岐不得保寧白云晦堂。若非死心靈源。其馀碌碌。難為接足。禮住天童。不久又棄。歸西丘舊隱。然方賓益勝。朱晦庵嘗詣禮。禮以格外瀟灑示之。晦庵則彬彬然有容。整冠進問。母不敬。禮驀起叉手。晦庵退語人曰。碧落碑果無贗本也。楊慈湖亦問不欺之力。禮答曰。要明兔象全提句??慈∩A正笏時。禮四歷住持。僅八九載。而退居之日。多其風調(diào)高古。見者神肅。然敘及法道體勢。則慷慨太息。或繼以涕。故嗣其志者。皆著大名于當時。淳祐十年冬月。忽晨起。謂眾曰。誰與我造個無縫塔。侍者曰。請師塔樣。禮微笑曰。盡力畫不出。即蛻去。年八十有四矣。阇維。頂骨牙齒不壞。舍利如燦珠。附天童應(yīng)庵祖塔之左而閟焉。 贊曰。余覈公道行。垂手三十馀齡。四遷五退。如白云影內(nèi)神仙??裳龆纯膳室病T傥镀湔f法。若志公之容謾。許僧繇描摹。當時君子以公之名齊于妙喜應(yīng)庵。誠不謬矣。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四
釋文禮,字滅翁,姓阮氏,臨安人也。家于天目山麓,因別號“天目”。生性聰慧,別具靈穎,家世田作。嘗在髫年,從母出桑,攜籃相隨,母戲之曰:“提筐者誰?”忽焉有省,始懷出塵之想。年十六,依邑之真相寺智月得度,參凈慈混源不契。謁佛照光于育王,問風動幡動,應(yīng)對機敏,喜其俊邁,使掌書記。久之,還浙西聽一心三觀之旨,于上天竺時,擬議之間,頓忘知解,往參遂印可。尋復辭去,禮祖塔于江淮,間因至蔣山,浙翁琰留之分座。嘉定五年,張約齋居士镃請開法于臨安慧云,既而遷溫之能仁,未幾,辭歸西丘。時節(jié)齋趙公慕禮高行,微服過西丘,禮亦不問姓氏,與語終日而去,明日奏請禮住持凈慈。復移居福泉,遷住天童。禮素崇古誼,高絜簡儉,不茍笑言,其說法則風雅流麗,讀之非解人亦復神動。嘗誦《楞嚴經(jīng)》“諸可還者 ,自然非汝,不汝還者,非汝而誰”句下,忽作偈曰:“不汝還者復是誰?殘紅流在釣魚磯。日斜風定無人掃,燕子銜將水際飛。”冬至,上堂云:“黃鐘才起時,九數(shù)從頭數(shù)。相將幽谷鶯啼,次第雕梁燕語。田父祭勾芒,叢祠敲社鼓。農(nóng)父狎牛郎,村姑教蠶婦。光陰老盡世間人,冬至寒食一百五?!逼渌钫Z類如此,尤邃于《》。乾淳諸儒,大闡道學,禮與之游。晦翁朱子問毋不敬,禮叉手示之。楊慈湖問:“不欺之力?”答曰:“此力分明在不欺,不欺能有幾人知。要明象兔全提句,看取升階正笏時?!倍Y領(lǐng)剎五,前后八九載,馀多逍遙于梁渚西上,而群衲聚扣,與住院無異。將入寂,謂侍者曰:“誰與我造無縫塔。”或請其式,曰:“盡力畫不出?!蹦蒜幻撊?,世壽八十有四,阇維收舍利無算,袝于應(yīng)庵華塔之左,尤煜序其語錄,嗣法弟子橫川珙、石林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