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智月

相關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撫州臨川人,字德操,號倚松道人。曾為曾布客,后投書曾布論新法是非,不合,遂落發(fā)為僧,更名如璧。初在靈隱,晚主襄陽天寧寺。以博學能文見稱,尤長于詩。有《倚松老人集》。
全宋詩
饒節(jié)(一○六五~一一二九),字德操,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
少業(yè)儒,以詩游謁仕宦間。
神宗時曾致書曾布,議論新法不合。
后落發(fā)為僧,法名如璧,自號倚松道人,駐錫杭州靈隱寺,晚年主襄陽天寧寺,又居鄧州香嚴寺。
為青原下十四世,香嚴海印智月禪師法嗣。
高宗建炎三年卒,年六十五。
詩屬江西詩派,有《倚松集》十四卷(《宋史·藝文志》),已佚。
直齋書錄解題》著錄《倚松集》二卷,有南宋慶元五年(一一九九)刻本(今殘存八葉,藏上海圖書館),世以抄本流傳。
事見清光緒《撫州府志》卷八三,《嘉泰普燈錄》卷一二、《五燈會元》卷一六有傳。
 饒節(jié)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倚松詩集》為底本,校以清朱彝尊抄本(簡稱朱本)、吳允嘉抄本(簡稱吳本)。
新輯集外詩和斷句,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二一○八
饒節(jié)(一○六五——一一二九),字德操,一字次守,自號倚松老人,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人。嘗為曾布客,投書布論新法非是,不合。后為僧,法名如璧,掛錫靈隱,晚主襄陽之天寧寺。詩入江西派,今存《倚松老人集》二卷。事跡見《嘉泰普燈錄》卷一二《倚松如璧禪師傳》。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六
釋道詢,出周氏,義城人也。
世席豐富,財雄一鄉(xiāng)。
詢幼孤,事祖母以孝聞,但性豪邁,喜馳逐獵較,日縱鷹犬,鄉(xiāng)里多憚之。
嘗過故人家,見讀方冊者,直前取視,曰:“是豈汝所能知耶?
”詢氣懾,終讀之,乃智望禪師十二時歌也,讀未竟,汗下沾巾,乃嘆曰:“報應若斯,可奈何!
”即謝歸,放黜鷹犬,杜門飯脫粟,布衣芒屩,已萌出世念。
家人以為狂,或加訶禁,而志益堅,竟投縣之興教寺,禮德安落發(fā)。
旋進具戒,力持頭陀行,德安以求學勉之。
發(fā)志行腳,初參建隆因,入室叩請,頗領玄妙。
復至龜山見慈禪師,聞靜版有省,以頌投慈,深蒙印可。
遂入舒州謁甘露卓,卓謂之曰:“法華言禪師為一時郢匠,盍往歸之。
”詢忻然荷擔,一見契合,淹留四稔,偶因小參,舉“二祖覓心了不可得,馬祖即心是佛”機緣,于是徹證傳心之旨。
太湖真乘虛席,郡委縣令赍牒勸請,詢固辭,令請益堅,詢碎牃投地,峻拒之。
令駭曰:“此罪也,奈法何?
”眾以詢厲志純一,本無慢心,祈令得不白州,聽舉自代,因得遁去。
詢以名跡為眾指目,乃歸義城距舊居數十里,得佳泉石處曰“冶山”,搆精舍號“定光庵”,將終老焉。
鄉(xiāng)里子弟執(zhí)侍瓶錫,求度者五十馀人。
建炎二年,大軍渡淮,尋據天長,詢處倉卒無撓色,太尉薛公異之,入白統(tǒng)軍,迎置軍中。
及旋軍至沂,詢乃辭退。
于泗水靈光山,卜筑自晦。
阜昌六年,府帥劉益請主濟南普照,猶守前誓,專使頻來,勢不獲已,乃為一出,希蹤百丈,恪爾清規(guī)。
其于誨導,尤示慈航,學子仰之,奉為指南。
殿宇圯毀者,改建完葺,侈不逾舊,儉而中禮,道力所攝,人自樂施。
皇統(tǒng)元年,住靈巖妙空凈如示寂。
凈如一號“方山老拙”,嗣法薦福英,出大宗師門下。
居山數十載,示徒貴機用,唯棒喝可語言。
其自題像贊云:“眉不脩疏頭突兀,鼻磬垂兮顴無骨。
長憐百丑兼且訥,慈禪慈禪不我拙。
名兮邈兮水里月,咄!
”道聞昭著,頗難其繼。
府帥都運謂一時尊宿,德行純備,無如詢者,命士夫僧正綱維詣寺禮請,詢猶謙讓,府帥再懇,久乃應命。
以九月五日開堂演法,漸欲樹立,具牃于府,謂:“供僧歲費,無慮三千萬,撥賜田畝播種所得,時形不足,乞依舊例,原免科役,庶獲飯僧福田,上報國恩。
實久遠利賴。
”府可其請。
明年春,至府求退,援引至理,詞義切當,乃強留結制。
因日為眾普說,入室勤劬不替者彌月,眾亦莫測,俄有野蜂集于寢堂,鴉鵲百數悲鳴上下,眾咸怪之。
夏六月二十三日粥罷,即令撾鼓集眾,入座垂語,詞旨哀切,異于曩日。
翌明示疾,右脅而化,暑氣蒸蔚,停居六日,始從荼毗,而顏色不變,火馀得五色舍利百馀粒,瘞靈骨于當山后興塔之右。
閱歲五十七,坐夏三十二,有《示眾廣語》、《游方勘辯》、《頌古偈贊》諸篇。
詢先在淮甸,嘗膺椹服之賜,及更名禪定,洎北來絕口不言,唯號“定光庵主”。
詢居心慈恤,待人以誠,動推惻隱,數于道路解衣以遺寒者,噤凍而歸。
又好儲良藥,拯救患難,見有疾苦如出諸己,于是感懷恩誼。
與參問要法者,所至交口稱譽,出于自然,聞者歡喜,愿居門下。
可謂道重一時,名高四遠者矣。
窣堵既成,弟子智月裒其行實,乞濮陽李魯為之銘,立石山阿,昭垂來許。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文禮(一一六七~一二五○),號滅翁,俗姓阮,臨安(今屬浙江)天目山人,因別號天目。
年十六,依鄉(xiāng)之真向寺僧智月得度,遍參名師。
歷主臨安廣壽、凈慈,永嘉能仁,安吉福泉,四明天童等剎,歸終于梁渚之西丘。
理宗淳祐十年卒,年八十四。
事見明崇禎《天童寺志》卷六《宋天目禪師行狀》。
 釋文禮詩,據《頌古聯(lián)珠通集》、《天童寺志》等書所錄,編為一卷。
全宋文·卷六八七九
文禮(一一六七——一二五○),字滅翁,俗姓阮氏,臨安(今浙江臨安)人,家于天目山麓,因別號天目野樵。年十六,依邑之真相寺智目得度,歷參名師。至蔣山,浙翁琰禪師留之分座。嘉定五年出世,住臨安慧云寺,遷溫州能仁寺,又主臨安凈慈、福泉、明州天童諸剎。淳祐七年卒,年八十四。見《新續(xù)高僧傳》卷一四、《釋氏疑年錄》卷九。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七
天目禪師文禮者。
字滅翁。
生阮氏。
為臨安籍也。
得度于真相寺智月沙門。
得道于薦福松源岳禪師。
出世于郡之廣壽。
次則雁山能仁。
復詔居南屏凈慈。
終于天童者。
蓋赴暮年之詔也。
四會談禪。
兩赴明詔。
于其西丘福泉。
乃退閒之所也。
禮居雁山時。
南國衣冠君子多從之游。
禮杖拂蕭然。
清風迫人。
松下云間。
泉聲石色。
無尊卑目遇而已。
然卒不樂。
乃退居梁渚西丘。
自述曰。
我自南山退席回。
懶將藤杖接方來。
有時拄到晴坡上。
簡點梅花幾樹開。
方是時。
晦庵居士朱熹者。
以道學開館臺南訂。
有司挽禮。
再居能仁。
不起。
乃作偈。
簡雁山耆宿曰。
我拋一語墮龍湫。
逗石穿云幾度秋。
白發(fā)詎那看不透。
寒高掛冷猿愁。
禮既休閒于梁渚。
道俗相尋不絕。
禮多兀坐繩床。
熟視搖手而已。
或格外相愜。
禮自理瓶鐺。
談笑連朝夕不厭也。
節(jié)齋趙公慕禮高行。
微服過訪。
坐語竟日。
節(jié)齋去。
禮竟不問其姓名。
適凈慈席虛。
節(jié)齋起禮補之。
不赴。
節(jié)齋乃言于上。
上強命之入院。
禮曰。
九重命下。
四海同欽。
山岳歡呼。
禽魚起舞。
且物外道人因甚也被轉。
卻順是菩提。
四眾稱善。
未久又杖策宵遁。
退居福泉。
上惜之。
復敕天童居禮。
禮居天童。
常以南山筀筍東海烏鯽話驗。
方來擬對。
禮輒督牙三下。
識者驚焉。
一時及其門者。
非智過于師。
不易放行。
故自書曰。
無韶陽來扣門。
終不拶人腳折。
有德山至詰問。
方才吹滅紙燭。
堪嗟狐媚妄。
相嗣續(xù)寧教。
草滿法堂。
苔封古屋。
楊岐不得保寧白云晦堂。
若非死心靈源。
其馀碌碌。
難為接足。
禮住天童。
不久又棄。
歸西丘舊隱。
然方賓益勝。
朱晦庵嘗詣禮。
禮以格外瀟灑示之。
晦庵則彬彬然有容。
整冠進問。
母不敬。
禮驀起叉手。
晦庵退語人曰。
碧落碑果無贗本也。
楊慈湖亦問不欺之力。
禮答曰。
要明兔象全提句。
看取升階正笏時。
禮四歷住持。
僅八九載。
而退居之日。
多其風調高古。
見者神肅。
然敘及法道體勢。
則慷慨太息。
或繼以涕。
故嗣其志者。
皆著大名于當時。
淳祐十年冬月。
忽晨起。
謂眾曰。
誰與我造個無縫塔。
侍者曰。
請師塔樣。
禮微笑曰。
盡力畫不出。
即蛻去。
年八十有四矣。
阇維。
頂骨牙齒不壞。
舍利如燦珠。
附天童應庵祖塔之左而閟焉。
贊曰。
余覈公道行。
垂手三十馀齡。
四遷五退。
如白云影內神仙。
可仰而未可攀也。
再味其說法。
若志公之容謾。
許僧繇描摹。
當時君子以公之名齊于妙喜應庵。
誠不謬矣。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四
釋文禮,字滅翁,姓阮氏,臨安人也。
家于天目山麓,因別號“天目”。
生性聰慧,別具靈穎,家世田作。
嘗在髫年,從母出桑,攜籃相隨,母戲之曰:“提筐者誰?
”忽焉有省,始懷出塵之想。
年十六,依邑之真相寺智月得度,參凈慈混源不契。
謁佛照光于育王,問風動幡動,應對機敏,喜其俊邁,使掌書記。
久之,還浙西聽一心三觀之旨,于上天竺時,擬議之間,頓忘知解,往參遂印可。
尋復辭去,禮祖塔于江淮,間因至蔣山,浙翁琰留之分座。
嘉定五年,張約齋居士镃請開法于臨安慧云,既而遷溫之能仁,未幾,辭歸西丘。
時節(jié)齋趙公慕禮高行,微服過西丘,禮亦不問姓氏,與語終日而去,明日奏請禮住持凈慈。
復移居福泉,遷住天童。
禮素崇古誼,高絜簡儉,不茍笑言,其說法則風雅流麗,讀之非解人亦復神動。
嘗誦《楞嚴經》“諸可還者 ,自然非汝,不汝還者,非汝而誰”句下,忽作偈曰:“不汝還者復是誰?
殘紅流在釣魚磯。
日斜風定無人掃,燕子銜將水際飛。
”冬至,上堂云:“黃鐘才起時,九數從頭數。
相將幽谷鶯啼,次第雕梁燕語。
田父祭勾芒,叢祠敲社鼓。
農父狎牛郎,村姑教蠶婦。
光陰老盡世間人,冬至寒食一百五。
”其他妙語類如此,尤邃于《》。
乾淳諸儒,大闡道學,禮與之游。
晦翁朱子問毋不敬,禮叉手示之。
楊慈湖問:“不欺之力?
”答曰:“此力分明在不欺,不欺能有幾人知。
要明象兔全提句,看取升階正笏時。
”禮領剎五,前后八九載,馀多逍遙于梁渚西上,而群衲聚扣,與住院無異。
將入寂,謂侍者曰:“誰與我造無縫塔。
”或請其式,曰:“盡力畫不出。
”乃怡然脫去,世壽八十有四,阇維收舍利無算,袝于應庵華塔之左,尤煜序其語錄,嗣法弟子橫川珙、石林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