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綜合
詩話
詞話
古籍檢索
類書集成
查詢
詩詞
典故詞匯
對仗詞匯
詞譜
曲譜
詩詞地圖
登錄
韻典
平水韻
詞林正韻
中原音韻
中華通韻
校注
律詩校驗
詞格校驗
曲格校驗
對聯校驗
自動箋注
課堂
律絕創(chuàng)作
填詞入門
公開課
學習指南
其它
簡繁轉換
詩社
詩詞書店
人物:
韓曾駒
共 8 首
唐二十帝
①
明末清初 ·
郭之奇
① 高祖以戊寅受隋禪,在位九年。傳太宗,二十三年。高宗,二十四年。武氏廢中宗,僭位二十一年。中宗復位,六年,韋后弒之。睿宗,二年。傳玄宗,四十四年。奔蜀,傳肅宗,六年。代宗,十七年。德宗,三十五年。順宗,一年。傳憲宗,十五年,被弒。穆宗,四年。敬宗,二年,被弒。文宗,十四年。武宗,六年。宣宗,十三年。懿宗,十四年。僖宗,十五年。昭宗,十六年,朱全忠弒之。昭宣帝,三年,丁卯為梁所篡弒。共二百九十年
隋室分崩,李淵奮跡。太原六年之間,化家為國。成功之速,以世民為之子也。然而淫污宮掖,稱臣突厥。身立代王,從而廢之。是以傳世無正家之法,戎夷多猾夏之橫,其繇來者漸矣。首建大謀,削平海內。非命世之英主,何以令宇宙推服?乃曰“建成年長,吾不忍奪”。卒使其伏兵玄武,蹀血禁門。六月四日之事,孰為為之?而曰“不圖今日乃見此”乎?
顯德
承祚,如日方升。二十三年之貞觀,百善俱舉。近古稀,聞雖慚德,猶有善道不終。然能置十思于幾案,以比弦韋;列十漸于屏障,使萬世知君臣之義。聞過必改,可以為難矣。雉奴雖懦,亦守文良主也。聚麀罔諱,而二圣垂簾,二子卒廢。武氏覆唐而為周,天下以男而事女。向非狄、張浴日之功,房州帝子能復見天日乎?嫵媚聲闌,桑條繼作。神龍兇焰,不為點籌愚夫、和事天子而稍貸。迨天星如雪,二氏胥滅,恬淡相王,甫御少帝之座,卒以除天下之禍者享天下之福。奈何哉!劍腹司鈞,赤心終亂。開元以前一玄宗,天寶之末又一玄宗矣。安史繼逆,天下掀然。靈武收京,上皇回軫。興復之勢,蓋基于此。惜乎巨柄下移,丘夷淵實。上不保其君父,下不保其妻子。則以飛龍小兒為之梗也。代柔德忌,四方胥叛。天生汾陽以造唐家,復生西平以為社稷。順宗嬰疾,傳儲得子。而劍、浙、淮、淄,所在愯惕。史稱剛明果斷,有以也。若夫寵信中貴,迷惑方士。中和暴卒,外人莫明。明斷者尚若斯,又何疑夫荒縱之恒,蹈轍于金丹;昏童之湛,殞身于滅燭乎?文宗恥為凡主,及甘露之變,愧赧獻不如,豈家奴真足制主哉?武宗特達,宣宗明察,故大中之治,繼會昌而有光。然而大體未聞,仁恩已絕。懿、僖比跡,內閹外寇共斲唐宗,李氏之亡,于斯而決。二十葉之遠條亡一枝,焉可以棲紇干之涷雀?椒殿之弒,乃歸于明粹有英氣之主。而濟陰哀皇,九曲諸子,靡有遺萌也。悲夫,悲夫!
我聞二十君在唐,濟世安民獨二郎。
化家為國真繇汝,功成破陣本秦王。
太原創(chuàng)跡非玄武,誰將國事委元良。
永徽能紹貞觀轍,女主宮中曷自昌。
雉奴安識聚麀恥,嫵媚偏饒似虺腸。
五王浴日房州出,雙陸宮中和事忙。
天星散落諸韋滅,豫旦初登少帝床。
傳儲早得開元盛,美化淳風溢萬方。
蜜口中書成天寶,赤心阿犖起漁陽。
國家再造繇郭李,中興肅代豈能當。
德宗三弊終難改,天命寧關術士桑。
堪嗟八黨欺瘖予,所恃元和作嗣皇。
殄兇除叛揮霜斧,劍浙淮淄斂鏑铓。
金丹遂釀中和逆,穆敬重教河朔亡。
可憐二日移三主,甘露從茲作禍殃。
武宣承緒同英果,國柄依然網在綱。
大中堪詠還堪哭,彼惛誰搆復誰堂。
為懿為僖爾何人,使人朝散而邑荒。
十軍阿父群相擁,國老門生獨自傷。
黃巢始亂天下裂,朱三盜夥果非嘗。
紇干山雀無飛處,雖有昭哀亦檻羊。
晉岐吳蜀空分土,奪天子賊已稱梁。
太宗
明末清初 ·
郭之奇
宋儒每苛繩太宗,謂其治雜于夷,擬之三代。《關雎》、《麟趾》之意安在?誠至言也。謂其三綱不正,規(guī)模不及漢高,豈篤論哉?高祖自沛公誅暴逆,遂有天下。夷秦滅項,東西續(xù)炎,所謂天授,非人力也,亦適有天幸耳。太宗則事事盡合乎人,以求合乎天者。讀《貞觀政要》之書,觀世南圣德之論,披師古王會之圖,聆未央一家之語,其揆文奮武,經論設施,豈輕儒善罵、薄《詩》《書》而襲秦故者所能望其肩背乎?若云漢之大綱為正,吾不知分羹于前,擁彗于后,所謂父子者何如?韓彭菹醢,八王存一,所謂君臣者何如?楚舞為若,食其侍后,所謂夫婦者何如?一傳而呂氏稱制,數傳而禍水滅火,文母歸新,其所謂規(guī)模者又何如也?太宗雖
顯德
受位,誠非得已。瀛洲煙閣,卒全始終。女則流傳,入宮得佐。跡其畏義好賢,屈己從諫,刻厲矯揉,與治同道,亦可謂勉強而行矣。若夫《帝范》之作,有可明示子孫者,曰“吾之深過,勿以為是”。有不可明示子孫者,曰“不善之多,美善多愧”。太宗之失,皆自知之,可不謂明乎?至于雉奴難守社稷,嫵媚已居后宮。所能者、人所不能者,天也。天之所命,人不能違。何獨以天授盛稱高祖,以人事刻求太宗哉?
唐之英主太宗爾,太原開基安可侈。
掩耳先為突厥臣,化家獨賴世民子。
剪薛除蕭諸偽夷,擒充戮竇群兇止。
白旄黃鉞六年收,玄武霜戈今日起。
宇宙功高人共推,禁門蹀血誰能已。
顯德初傳百善臻,貞觀政要千年紀。
文武之用各隨時,諫爭無諱從茲始。
師古王圖未足多,世南圣德何須擬。
為忠為良豈異臣,及堯及舜惟徵恥。
瀛洲二九漫標形,凌煙三八徒誇美。
可憐侯許亦丹青,托孤亡賴歸英李。
長孫終奈雉奴何,女王竟屬才人矣。
齊天樂 甲申立夏前一日,水部山陰朱認庵小齋坐月,同社
苕水韓人谷
適至,追述舊游,感而有作
明末清初 ·
徐籀
春光欲盡紅英老,垣衣遍侵苔荔。
陣雨時侵,清輝乍駐,松月桐陰鋪地。
良朋萃止。
喜竹■生煙,山童持醑。
笑語隨人,更無須磬折腰背。
南皮人總夢里,憶紅樓踏月,有春郊句。
理舊成新,追懼益怨,轉眼山河都異。
徘徊古道,視此日人情,真如流水。
只有鳴蛙,尚為公鼓吹。
沁園春
其一
和
韓人谷
攜友尋春感遇詞,用原韻
明末清初 ·
徐籀
歸去來兮,聊欲弦歌,三徑須資。
視茫茫底事,堂猶處燕,愁予渺渺,浪有浮鴟。
田彼南山,亦行樂耳,已矣非吾富貴時。
還思憶,有杜陵遺句,事久心違。
彈丸好似新詩。
令生計象香山欲半移。
正纖纖筍指,驚雷欲吐,盈盈桃頰,飽雨剛肥。
斗酒黃鸝,詩腸鼓吹,流水高山屬子期。
知音少,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
沁園春
其二
和
韓人谷
攜友尋春感遇詞,用原韻
明末清初 ·
徐籀
勞我形兮,謂我全生,吾生有涯。
任人間伎倆,風翻柳絮,山中高臥,日上窗紗。
況有羊欣,軒然肯顧,踏臥門前滿徑花。
茲寂寂,豈笑人鄧禹,吾道非耶。
吾言君聽無嘩。
莫便咄顛毛近易華。
嘆蘧非楚士,樵書獨唱,終年狂客,漁鼓摻撾。
華表禽歸,黃粱飯熟,冢畔空令可萬家。
君應笑,彼摩天鴻影,能異甃蛙。
張詩舲侍郎手書雪浪石詩正定大銅佛歌見贈即次坡公韻奉和
(丙辰)
清 ·
祁寯藻
雪浪輦自曲陽屯,恒岳北拱銅佛尊。
成德義武古軍壘,風沙往往迷朝昏。
去年官軍定河北,宿麥云連千里村。
輶軒使者雪載涂,筆陣橫埽燕趙門。
松醪一醉看飛雨,水墨融入詩畫魂。
更因佛像悟錢法,成毀孰是慈悲根
(詩中用周
顯德
毀像鑄錢事。)
。
銷鋒鑄鐻豈有意,古事如夢今無痕。
片石亦具龍象力,兩篇奇句堪并論。
宣南病叟感舊雨,春花臥窗魚上盆。
巨然坡老坐相對
(頃貽畫一幀,臨巨然筆。)
,鄰徑還聞松菊存
(陶鳧薌前輩亦時有唱和。)
。
倭船請大官相接。廟議尚未歸一。誠可異也。是何嘗疑劫事??蓢@
(丙子)
清 ·
趙冕鎬
七言律詩
萊館失和八九年,邊臣象譯總胡然。
交鄰書契非他事,舉國訛言足可憐。
心內長疑水雷炮,語頭先怯火輪船。
盡吾忠信無蠻貊,沁府何傷宴黑田
(倭人書契。自戊辰不許相通。府使鄭
顯德
,譯官安東晙實眩亂朝聽。以至失和之境。而國言因以胥動。其所用水雷炮火輪船。聞者莫不懷怯也。及夫廟算之欲許相通。眾議參差。有不可許大官接見之論??尚σ?。黑田倭大官云。)
。
書徐星伯太守唐登科記考后五十韻
(乙酉)
晚清 ·
李慈銘
唐代重進士,風華冠諸科。
崔
(氐。)
姚
(康。)
遞有述,洪
(適。)
樂
(史。)
重編摩。
書佚見它說,文獻勤搜羅
(《文獻通考》尚載《登科記》大略,始武德,終周
顯德
。每年先列進士幾人,次列諸科幾人,蓋即樂史本,徐氏據以為目。)
。
時代若魚貫,雁塔劫不磨。
綾紅雪作餡,袍綠花成窠。
萬口熟辭賦,名箋誇娙娥。
杏花一榜出,千門走驄驒。
團司傳鯖單,期集占錦窩。
百舫曲江列,十隊明珠馱。
至尊御樓觀,公卿萃鳴珂。
盛事滿史冊,秉筆不敢苛。
梁
(房玄齡。)
萊
(杜如晦。)
及甫白,此中皆誰何。
高唐出章奏,鄴侯自澗薖。
中晚三大儒,杜
(佑。)
李
(吉甫。)
鄭
(覃。)
則那
⑴
。
通典郡縣志,絕業(yè)無能過。
石經創(chuàng)今體,古澤追象獻。
出身皆任子,未嘗炫隨和。
趙公傳衛(wèi)國,相業(yè)淩嵯峨。
咸非隨計吏,起家持橐荷。
豈屑爭鋪席,叉手相吟哦。
湜
(崔。)
珣
(達奚。)
辟
(劉。)
璨
(柳。)
輩,國賊聯金坡。
宗閔詡玉筍,朋黨成痏痾。
三魁張又新,八關帥群魔。
狀元或覆落,曳白紛縷覼。
瑣瑣等點鬼,錄錄付逝波。
文字率回冘,十九傳謬訛。
月露一二語,尊之比蚪蝌。
二甲斗關節(jié),兩軍樹媒囮。
所以贊皇公,輕薄苦詆訶。
俗溺不易曉,肉食趨媕婀。
天子假鄉(xiāng)貢,上下公欺詑。
冬集祗溫卷,夏課惟奔梭。
恩地比夫婿,新妝競眉蛾。
但求捷足得,不顧骍顏酡。
乾寧一詔黜,白徒天敢呵。
蘇楷改廟謚,李振擁賊靴。
山甫報晉國,竟剚全家戈。
日落梟鏡集,鼎沉螭罔多。
濫觴始團雪,流極沉陵阿。
尚傳文皇智,賺此英雄皤。
豪禿萬山兔,墨傾千斛螺。
留與作佳話,聊比曳落河。
主司冬烘客,郎君春夢婆。
豈無名世英,由此假斧柯。
龍額點魴鯉,鳳翼傅鴚鵝。
明堂貢璆玉,朱簠升嘉禾。
美哉唐桂林,遠媲周菁莪。
非若晚近賤,浮名抵漁蓑。
摩挲千佛經,嘆艷霓裳歌。
盛衰有倚伏,此理終不頗。
⑴ 那,猶然也。那、然,一聲之轉。《左傳》:「棄甲則那。」謂牛、犀兕之皮可為甲者尚多,雖棄無害,故棄甲則然也。其下役夫曰:「從其有皮,丹漆若何?」謂皮縱有之,如丹漆何也?其應答之情如繪。杜注:「那,何也。」是華元自謂棄甲則何矣,上下文語氣皆乖。昌黎《石鼓歌》:「繼周八代爭戰(zhàn)罷,無人收拾理則那。方今太平日無事,柄任儒術崇丘軻。」謂自漢至隋,疲于爭戰(zhàn),無人收拾石鼓,理則然也。是昌黎之解不誤。
粵公網安備44010402003275
粵ICP備17077571號
關于本站
聯系我們
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