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高安

相關(guān)人物:共 38 位。
共 38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筠州高安人。
真宗天禧間進(jìn)士。
博學(xué)能文,鄉(xiāng)里稱魏夫子,名其所居為儒榮坊。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00—1080 【介紹】: 宋筠州人,字凝之,號西澗居士。仁宗天圣八年進(jìn)士。為潁上令。以剛直不能事上官,棄去隱于廬山之陽。歐陽修作《廬山高》以美其節(jié)。
全宋詩
劉渙(一○○○~一○八○),字凝之,號西澗居士,筠州(今江西高安)人。仁宗天圣八年(一○三○)進(jìn)士,為潁上令。年五十歸隱廬山(《東都事略》卷八七)。神宗元豐三年卒,年八十一(《三劉家集》引蘇轍《哀西澗先生辭》、《山谷內(nèi)集》卷三○《跋歐陽文忠公廬山高詩》)。今錄詩四首。
全宋文·卷五七九
劉渙(一○○○——一○八○),字凝之,號西澗居士,高安鈞山(今江西高安)人,恕之父。
天圣八年與歐陽修為同年進(jìn)士。
為潁上令,剛直不阿,棄官歸隱廬山,時年五十。
歐陽修高其節(jié),賦《廬山高》詩以美之。
渙居廬山三十馀年,環(huán)堵蕭然,饘粥以為食,而游心塵垢之外,無戚戚意。
元豐三年卒,年八十一。
見蘇轍《劉凝之屯田哀辭并敘》(《欒城集》卷一八),《宋史》卷四四四《劉恕傳》。
宋太元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筠州高安人,字一翁。
仁宗景祐進(jìn)士。
以大理評事為開封府戶曹。
司馬光薦為衛(wèi)尉寺丞,再薦知如皋縣,遷鄆州掌書記。
太守富弼深器之。
后守潯州,弼薦為尚書都官員外郎,改漕湖北。
所至有治績。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25—1102 【介紹】: 宋僧。
陜府閿鄉(xiāng)鄭氏子,字云庵。
年二十五入道,通內(nèi)外學(xué),初謁黃龍南不契,去依香城順,始悟黃龍用處,乃還依住。
南寂,首眾仰山。
高安守錢戈請住洞山,后遷隆興寶峰。
神宗元豐中賜號真凈大仙。
有《云庵語錄》。
全宋詩
釋克文(一○二五~一一○二),字云庵,俗姓鄭,閿鄉(xiāng)(今河南靈寶西北)人。為南岳下十三世,黃龍南禪師法嗣。年二十五受戒,神宗元豐中賜號真凈大師。歷住洞山、圣壽、定林、泐潭,退居云庵。徽宗崇寧元年卒,年七十八。事見《石門文字禪》卷三○《云庵真凈和尚行狀》,《禪林僧寶傳》卷二三有傳。今錄詩七首。
全宋文·卷一五二六
克文(一○二五——一一○二),字云庵,俗姓鄭,陜府閿鄉(xiāng)(今河南靈寶)人,黃龍南禪師嫡嗣,臨濟(jì)宗第九世。年二十六受戒,游京洛,歷參大師,一時名公禮之。歷住筠州圣壽寺、洞山普和禪院、鐘山定林庵。元豐末賜號真凈大師。后退居投老庵、凈名庵。崇寧元年十月卒,年七十八。其徒輯有《云庵真凈禪師語錄》六卷(存)。事跡見釋惠洪《云庵真凈和尚行狀》(《石門文字禪》卷三○)。
禪林僧寶傳·卷第二十三
真凈和尚。
出于陜府閿鄉(xiāng)鄭氏。
鄭族世多名卿。
師生而杰異。
幼孤。
事后母至孝。
失愛于母。
數(shù)困辱之。
父老悲之。
使游學(xué)四方。
至復(fù)州北塔。
聞耆宿廣公說法。
感泣裂縫掖。
而師事之。
故北塔以克文名之。
年二十五。
試所習(xí)。
剃發(fā)受具足戒。
學(xué)經(jīng)論無不臻妙。
奪京洛講席。
自為主客。
而發(fā)奧義者數(shù)矣。
經(jīng)行龍門殿廡間。
見塑比丘像。
冥目如在定。
師幡然自失。
謂其伴曰。
我所負(fù)者。
如吳道子??人物。
雖盡妙。
然非活者。
于是棄去曰。
吾將南游觀道焉。
所至辯論傾其坐。
人指目以為飽參。
治平二年夏。
坐于大溈。
夜聞僧誦云門語。
曰。
佛法如水中月。
是否。
曰。
清波無透路。
豁然大悟。
時南禪師在積翠。
師造焉。
南公問。
從什么處來。
對曰。
溈山。
南曰。
恰值老僧不在。
進(jìn)曰。
未審向什么處去。
南曰。
天臺普請。
南岳云游。
曰。
若然者。
學(xué)人亦得自在去也。
南公曰。
腳下鞋是何處得來。
曰。
廬山七百錢唱得。
南公曰。
何曾自在。
師指曰。
何曾不自在耶。
南公駭異之。
于時洪英首座。
機鋒不可觸。
與師齊名。
英邵武人。
眾中號英邵武。
文關(guān)西。
久之辭去。
寓止翠巖順禪師。
順曰。
子種性邁往。
而契悟廣大。
臨濟(jì)欲仆。
子力能支之。
厚自愛。
南公住黃龍。
師復(fù)往焉。
南公曰。
適令侍者捲簾。
問。
渠捲起簾時如何。
曰。
照見天下。
放下簾時如何。
曰。
水泄不通。
不卷不放時如何。
侍者無語。
汝作么生。
師曰。
和尚替侍者。
下涅槃堂始得。
南公厲曰。
關(guān)西人果無頭腦。
乃顧旁僧。
師指之曰。
只這僧也未夢見。
南公大笑。
自是門下號偉異博大者。
見之詟縮。
南公入滅。
南游衡岳。
還首眾僧于仰山。
熙寧五年。
高安。
太守錢公弋。
先候之。
師復(fù)謁。
有獒逸出屏間。
師方趨逆之。
少避乃進(jìn)。
錢公嘲曰。
禪者固能教誨蛇虎。
乃畏狗乎。
師曰。
易伏隈嵓虎。
難降護(hù)宅龍。
錢公嘆曰。
人不可虛有名。
住洞山圣壽兩剎。
十有二年。
謝事東游三吳。
至金陵。
時舒王食官使祿。
居定林。
聞師至。
倒屣出迎。
王問。
諸經(jīng)皆首標(biāo)時處。
圓覺經(jīng)獨不然。
何也。
師曰。
頓乘所演。
直示眾生。
日用現(xiàn)前。
不屬今古。
只今老僧與相公。
同入大光明藏。
游戲三昧。
互為賓主。
非干時處。
又問。
經(jīng)曰。
一切眾生皆證圓覺。
而圭峰以證為具。
謂譯者之訛。
如何。
對曰。
圓覺如可改。
維摩亦可改也。
維摩豈不曰。
亦不滅受。
而取證。
夫不滅受蘊。
而取證者。
與皆證圓覺之意同。
蓋眾生現(xiàn)行無明。
即是如來根本大智。
圭峰之言非是。
舒王大悅。
稱賞者累日。
施其第為寺。
以延師為開山第一祖。
舒王以師道行。
聞 神考。
詔賜號真凈。
未幾厭煩阓。
高安
庵于九峰之下。
名曰投老。
學(xué)者自遠(yuǎn)而至。
六年而移住歸宗。
又二年。
張丞相時由左司。
謫金陵酒官。
起帥南昌。
過廬山。
見師康強。
盡禮力致之。
以居泐潭。
俄退居云庵。
以崇寧元年十月旦日示疾。
十五日疾愈。
料理平生玩好道具。
件件疏之。
散諸門弟子。
十六日中夜。
沐浴更衣跏趺。
眾請說法。
師笑曰。
今年七十八。
四大相離別。
火風(fēng)既分散。
臨行休更說。
遺誡皆宗門大事。
不及其私。
言卒而寂。
又七日阇維。
五色成??。
白光上騰。
煙所及。
皆成舍利。
道俗千馀人。
皆得之。
分建塔于泐潭。
寶蓮峰之下。
洞山留云洞之北。
贊曰。
云庵以天縱之姿。
不由師訓(xùn)。
自然得道。
特定宗旨于黃龍而已。
其沮壞義學(xué)。
剖發(fā)幽翳。
以樂說之辨。
洗光佛日。
使舒王敬誠心服。
至獻(xiàn)名于 天子。
施第為寶坊。
道顯著矣。
然猶掉頭不顧。
甘自放于萬壑千巖之間。
究觀施設(shè)。
其心不肯。
后??山曹溪。
蓋一代宗師之典型。
后來衲子模楷也。

人物簡介

全宋詩
方蘋,字仲禮,莆田(今屬福建)人。
慎言子。
曾官大理評事、衛(wèi)尉寺丞(《端明集》卷一三《大理評事方蘋可衛(wèi)尉寺丞制》)。
仁宗嘉祐間以大理寺丞知鉛山縣。
遷太常寺太祝(《文恭集》卷一四《吳瑛方蘋并可太常寺太祝制》)、太子中舍人(《臨川文集》卷五一《方蘋高安世張湜傅充并太子中舍制》)。
官至知贛州。
事見清同治《贛州府志》卷七四。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32—1078 【介紹】: 宋筠州高安人,字道原,一作道源。
第進(jìn)士。
調(diào)鉅鹿主簿、和川令。
聰穎篤學(xué),尤擅治史。
司馬光編《資治通鑒》,召為局僚,遇史事紛錯難治者,盡委以考證,尤以魏晉史最精熟。
王安石與之有舊,欲引置三司條例,辭不就,且面刺其新法之失,遂相絕。
光出知永興軍,恕亦以親老求監(jiān)南康軍酒就養(yǎng)。
光判西京御史臺,又請詣光。
歸途得風(fēng)攣疾,右手足廢,仍撰述不輟。
官終秘書丞。
有《通鑒外紀(jì)》、《五代十國紀(jì)年》等。
全宋詩
劉恕(一○三二~一○七八),字道原,一作道源(宋薛季宣《浪語集》卷三○《敘十國紀(jì)年》),筠州高安(今屬江西)人。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進(jìn)士。釋褐鉅鹿主簿、和川令。英宗朝,與司馬光同修《資治通鑒》,以親老乞歸,監(jiān)南康酒稅。神宗元豐元年卒,年四十七。事見《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卷六五《劉道原十國紀(jì)年序》,《宋史》卷四四四有傳。
全宋文·卷一七四○
劉?。ㄒ弧鹑弧鹌甙耍值涝?,筠州高安(今江西高安)人?;实v初,舉進(jìn)士,調(diào)鉅鹿主簿、和川令。篤好史學(xué),助司馬光編《資治通鑒》,頗為得力。不附王安石,求監(jiān)南康軍酒,許即官修書。累官至秘書丞。元豐元年九月卒,年四十七。有《五代十國紀(jì)年》四十二卷、《通鑒外紀(jì)》十卷(存)、《疑年譜》一卷、《年略譜》一卷。見黃庭堅《劉道原墓志銘》(《豫章黃先生文集》卷二三),《宋史》卷四四四有傳。
趙吉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筠州高安人,家本代州。
敝衣蓬發(fā),目盲行丐。
好飲酒,醉輒毆人,人呼曰“趙狂”。
自言有一百二十七歲,能言人之宿疾及平生善惡。
神宗元豐中,蘇軾、蘇轍謫居黃、筠州,吉往見而論其疾。
后北歸,卒于興國軍。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54—1115 【介紹】: 宋信州貴溪人,字先之。第進(jìn)士。知南陵縣,還民之托僧尼為奸者數(shù)百人。歷京西提舉常平、開封府推官、將作監(jiān)、太仆卿、戶部侍郎,有吏干,善理財。進(jìn)樞密直學(xué)士、河北都轉(zhuǎn)運使等。貶永州團(tuán)練副使,安置袁州。復(fù)中大夫卒。
全宋文·卷二六七四
許幾(一○五四——一一一五),字先之,信州貴溪(今江西貴溪)人。
未冠擢上第,調(diào)高安、樂平主簿,知南陵縣。
提舉京西常平,為開封府推官。
遷將作監(jiān),再遷太仆卿、戶部侍郎。
以顯謨閣待制知鄆州。
幾有吏干,善理財,四入戶部至尚書。
嘗坐事知婺州,進(jìn)樞密直學(xué)士、河北都轉(zhuǎn)運使,徙知成德軍、太原府。
坐裁損吏祿非是貶永州團(tuán)練副使,置袁州。
政和五年四月卒,年六十二。
見汪藻《戶部尚書許公墓志銘》(《浮溪集》卷二六)及《宋史》三五三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59—1114 【介紹】: 宋吉州廬陵人,字昭甫。
蕭定基孫。
神宗元豐五年進(jìn)士。
知望江、高安二縣,治以教化為本。
召為將作少監(jiān),入對論人主聽言之要,擢監(jiān)察御史。
奉詔作《崇寧備官記》,頗得徽宗賞識。
偕沈畸鞫蘇州錢獄,以平反七百人忤蔡京,羈管處州。
張商英當(dāng)國,引為吏部員外郎。
官終知蘄州。
全宋文·卷二七七八
蕭服(一○五七——一一一二),字昭甫,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定基孫。元豐五年進(jìn)士,為越州山陰主簿。移舒州望江令,改宣義郎、知筠州高安縣。累遷提舉淮南西路常平,召為將作少監(jiān)。擢監(jiān)察御史,奉詔作《崇寧備官記》。尋羈管處州,起為吏部員外郎,遼使館伴、知蘄州。政和二年卒,年五十六。事見胡銓《監(jiān)察御史蕭公墓志銘》(《澹庵集》卷二九),《宋史》卷三四八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筠州高安人,字壯輿,號漫浪翁。
劉恕子。
長于史學(xué),司馬光以其父修《通鑒》有功,乞蔭其子,補郊社齋郎,歷鉅野德安簿。
徽宗政和間以蔡京薦,召為宣教郎編修官,后棄官不復(fù)仕,卒于廬山。
有《太初歷》、《通鑒問疑》等。
全宋文·卷二八七○
劉羲仲,字壯輿,號漫浪翁,筠州高安(今江西高安)人,恕子。長于史學(xué),嘗摘錄歐陽修《五代史》之誤,作《糾繆》。司馬光以其父有修《通鑒》功,乞蔭其子,補郊社齋郎,歷鉅野、德安主簿。政和間以蔡京薦,召為宣教郎、編修官。至京師,絕不造謁一人。后忤蔡京,棄官歸廬山,竟不復(fù)仕。纂有《太初歷》、《通鑒問疑》等。見《宋史》卷四四四《劉恕傳》,《宋元學(xué)案》卷八,《宋元學(xué)案補遺》卷八。
共 38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