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全臺詩
趙元安(1856~1927),字文徽,號一山,又號益山、劍樓。清擺接堡枋橋街(今臺北板橋)人。祖籍漳州漳浦,高祖父于乾隆年間來臺從事貿(mào)易。父德興公早逝,自少仰給于舅氏,及長追隨宿儒賴宏習詩文。三十歲中秀才,翌年鄉(xiāng)試不中,遂絕意仕途,潛心于岐黃之術,并設帳授學于家。日本領臺后,屢次徵聘,固辭。曾應臺北華利洋行洪禮文之聘,以詩書教其子弟;亦曾前往桃園、基隆設學。明治四十四年(1911)移居臺北,設劍樓書塾,從游弟子頗眾,有王少濤、歐劍窗、駱香林、李石鯨、張我軍、杜仰山、陳潤生、李騰岳等,女弟子有王香禪、洪藐仙、陳飛仙、李晚霞、容荷青等,可謂濟濟多士。大正十年(1921)創(chuàng)「劍樓吟社」,時臺灣詩壇有「劍樓詩派」之稱,可見其影響之大。趙氏詩主性靈,著有《劍樓吟詩稿》,未付梓。茲以李麗川所抄《劍樓先生吟稿》為底本(黃哲永藏),參考李騰岳〈趙一山先生與劍樓吟社〉所收錄詩(簡稱李本)、盛清沂〈趙一山先生劍樓吟稿輯逸〉所收錄詩(簡稱盛本),以及《臺灣日日新報》、《漢文臺灣日日新報》、《東寧擊缽吟前后集》、《瀛海詩集》等報刊合集編校。〖參考李騰岳〈趙一山先生與劍樓吟社〉,《臺北文物》四卷四期,1956年2月1日;盛清沂〈趙一山先生劍樓吟稿輯逸〉,《臺灣風物》十二卷五期,1962年10月30日。〗(張麗芬撰)
五言律詩
夙有云雷愿,今傳第一聲。
為霖元旦始,造物及時鳴。
鼓動乾坤力,經(jīng)綸化育情。
震聾兼發(fā)聵,馀澤蔭蒼生。
七言律詩
杰士胸襟郁勃哉,狂歌嘯起釣龍臺。
君王已遂騎鯨去,神鬼群驚破壁來。
舊事興亡麋鹿感,長篇歌泣⑴鳳凰才。
登臨無限云⑵雷愿,橫恣翁山筆陣開⑶。
⑴ 編者按:「泣」,《劍樓先生吟稿》作「悲」,據(jù)《瀛海詩集》、〈趙一山先生劍樓吟稿輯逸〉、《臺灣詩錄》改。
⑵ 編者按:「云」,《劍樓先生吟稿》誤作「雷」,據(jù)《瀛海詩集》、〈趙一山先生劍樓吟稿輯逸〉、《臺灣詩錄》改。
⑶ 作者注:「梁師爺讀《屈翁山詩集》,大服其筆力?!?/div>
① 作者注:「時庚寅(1890)七月作?!?/div>
一雙俊眼一彎眉,一點靈犀一種癡。
秋水精神冰作骨,玉山溫潤雪侵⑴肌。
金樽綠酒春生頰,紅袖青燈夜誦⑵詩。
最好曲終琴罷后,芙蓉煙里話相思。
⑴ 編者按:「侵」,〈趙一山先生劍樓吟稿輯逸〉、《臺灣詩錄》均誤作「浸」。
⑵ 編者按:「誦」,《劍樓先生吟稿》、〈趙一山先生劍樓吟稿輯逸〉,《臺灣風物》、《臺灣詩錄》均作「講」。
① (作者注:「時荊妻殂謝,有感而作?!梗#ɡ狭妫?/div>
少入名場倜儻哉,笙簫⑴催⑵上鳳凰才。
自從文武衣冠改,閱盡悲歡離合哀。
兩鬢星霜驚鼓角,卅年歌舞艷樓臺。
落花芳草梨園暮,猶⑶唱開元舊曲來。
⑴ 編者按:「簫」,《瀛洲詩集》、《臺灣詩醇》、《臺海詩珠》均作「歌」。
⑵ 編者按:「催」,〈趙一山先生與劍樓吟社〉作「吹」。
⑶ 編者按:「猶」,《東寧擊缽吟后集》作「又」。
① (作者注:「時荊妻殂謝,有感而作?!梗#ɡ霞耍?/div>
珍重香馀舊舞衣,雛鬟聲價憶依依。
京華色藝當時冠,身世風⑴流覺昨非。
眉語半含春緒冷,琴心一曲古歡違。
躊躇歸鳳求凰意,翠幕低垂又夕暉。
⑴ 編者按:「風」,李騰岳〈趙一山先生與劍樓吟社〉作「飄」。
① 注文:作者注:「寺在芝蘭,丙申(1896)避亂往士林,偕友人登游因作?!?/div>
一麾云水叩禪關,古寺修篁泊艇間。
鷗夢定知滄海變,桃源能避幾家閒。
入門忍讀前時句,對面重看舊識山。
為問龍泉緣底事,潭心不改碧潺潺。
古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