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詩紀(jì)》云。何遜落日前墟望贈范廣州詩見本集。 少年射策罷,擢第云臺中。 已輕淄水耋,復(fù)笑廣州翁。 麟閣佇讎校,虎觀遲才通。 方見雕篆合,誰與畋漁同。 待爾金閨北,予藝青門東(○何水部集一。《詩紀(jì)》七十七。)。 孤煙起新豐,候雁出云中。 草低金城霧,木下玉門風(fēng)。 別君河初滿,思君月屢空。 折桂衡山北,摘蘭沅水東。 蘭摘心焉寄,桂折意誰通⑴。 ⑴ ○《類聚》二十九。文苑英華二百六十六?!对娂o(jì)》七十七。 撫戈金城外,解佩玉門中。 白馬騰遠(yuǎn)雪,蒼松壯寒風(fēng)。 臨涇方辨渭,安夷始和戎。 取禾廣田北,驅(qū)獸飛狐東。 新城多雉堞,故市絕商工。 海西舟楫?dāng)啵颇蠠熿F通。 罄節(jié)疇盛德,宣力照武功。 還飲漁陽水,歸轉(zhuǎn)杜陵蓬⑴。 ⑴ ○《類聚》五十六。《詩紀(jì)》七十七。 伊昔沾嘉惠,出入承明宮。 游息萬年下,經(jīng)過九龍中。 越鳥憎北樹,胡馬畏南風(fēng)。 愿言反漁蓨,津梁肯見通⑴。 ⑴ ○《類聚》三十一。文苑英華二百四十七?!对娂o(jì)》七十七。 升堂子不謬,問道余未窮。 如何辭白日,千載隔音通。 山門一已絕,長夜緬難終。 初松切暮鳥,新楊催曉風(fēng)。 榛關(guān)向蕪密,泉途轉(zhuǎn)銷空⑴。 ⑴ ○謝宣城詩集四?!对娂o(jì)》五十六。又《類聚》四十引窮、通、終、風(fēng)四韻。 澗水初流碧,山櫻早發(fā)紅。 新禽爭弄響,落蕊亂從風(fēng)。 拂筵多軟干,映戶悉花叢。 誰云相去遠(yuǎn),垂柳對高桐⑴。 ⑴ ○《類聚》三。文苑英華百五十七作蕭子顯。又注云。此詩后五句一本誤作簡文帝?!对娂o(jì)》八十五。 石泉行可照,蘭杜向含風(fēng)。 離歌上春日,芳思徒以空。 情遽曉云發(fā),心在夕何終。 幽琴一罷調(diào),清醑復(fù)誰同⑴。 ⑴ ○謝宣城詩集四?!对娂o(jì)》六十一。 銜泥金屋外,表瑞玉筐中。 學(xué)飛疑漢妾,巢幕憚吳宮。 爪截還猶短,窠成新尚空。 詎并零陵石,飛舞逐春風(fēng)⑴。 ⑴ ○《類聚》九十二。文苑英華三百二十九作銜泥雙燕。《詩紀(jì)》百六。 桂月影才通,猿啼迥入風(fēng)。 隔巖還嘯侶,臨潭自響空。 掛藤疑欲飲,吟枝似避弓。 別有三聲淚,沾裳竟不窮⑴。 ⑴ ○《類聚》九十五。《初學(xué)記》二十九作夜猿啼。文苑英華三百三十作蕭?詠夜猿啼。《詩紀(jì)》百六。 迥石直生空,平湖四望通。 巖根恒灑浪,樹杪鎮(zhèn)搖風(fēng)。 偃流還漬影,侵霞更上紅。 獨拔群峰外,孤秀白云中⑴。 ⑴ ○《初學(xué)記》五。文苑英華百六十一?!对娂o(jì)》百七。 函關(guān)使不通,燕將重深功。 長虹貫白日,易水急寒風(fēng)。 壯發(fā)危冠下,匕首地圖中。 琴聲不可識,遺恨沒秦宮⑴。 ⑴ ○《類聚》五十五。《樂府詩集》五十八作陽縉荊軻歌?!对娂o(jì)》百七。 《詩紀(jì)》云。鮑明遠(yuǎn)白頭吟曰:申黜褒女進。班去趙姬升。 班姬與飛燕,俱侍漢王宮。 不意恩情歇,偏將衰草同。 香飛金輦外,苔上玉階中。 今日悲團扇,非是為秋風(fēng)⑴。 ⑴ ○《類聚》三十二?!对娂o(jì)》百七。 仲山朝飲馬,還坐渭橋中。 南瞻臨別館,北望盡離宮。 四面衣裾合,三條冠蓋通。 蘭香想和季,云起憶成公。 圯上相知早,雞鳴幸共同⑴。 ⑴ 圯音夷。楚人謂橋為圯?!稹额惥邸肪拧!冻鯇W(xué)記》七。《詩紀(jì)》百十二。 長川落日照,深浦漾清風(fēng)。 弱柳垂江翠,新蓮夾岸紅。 船行疑泛迥,月映似沉空。 愿逐琴高戲,乘魚入浪中⑴。 ⑴ ○《初學(xué)記》六作祖孫登蓮調(diào)詩。文苑英華百六十三?!对娂o(jì)》百七。 《梁書》曰:寶應(yīng)據(jù)閩中。與鎦異潛有異謀。遂起兵反。沙門慧標(biāo)作五言詩以送之。寶應(yīng)甚悅。慧標(biāo)赍以示虞寄。寄謂所親曰:標(biāo)公既以此始。必以此終。后寶應(yīng)敗。標(biāo)從坐伏誅。 送馬猶臨水,離旗稍引風(fēng)。 好看今夜月,當(dāng)照紫微宮⑴。 ⑴ ○《陳書》虞荔傳附寄傳。南史虞寄傳?!对娂o(jì)》百七。 亭高登望極,春心遠(yuǎn)近同。 莫恨荊臺隱,云行不礙空。 柳色浮新翠,蘭心帶淺紅。 若因鵬舉便,重上龍門中⑴。 ⑴ ○文苑英華三百十五作朱超道。《詩紀(jì)》九十三。 延陵上國返,枉道訪徐公。 死生命忽異,歡娛意不同。 始往邙山北,聊踐平陵東。 徒解千金劍,終恨九泉空。 日盡荒郊外,煙生松柏中。 何言愁寂寞,日暮白楊風(fēng)⑴。 ⑴ ○文苑英華三百六?!对娂o(jì)》百十三。 《北齊書》曰:鄭述祖累遷兗州刺史。有人入市盜布。其父怒曰:何忍欺仁者。執(zhí)之以歸首。述祖特原之。自是之后。境內(nèi)無盜。人歌之曰: 大鄭公。小鄭公。 相去五十載。風(fēng)教尚猶同⑴。 ⑴ ○《北齊書》鄭述祖?zhèn)?。北史鄭羲傳附述祖?zhèn)?。《樂府詩集》八十六、《詩紀(jì)》百十一并作鄭公歌。 崇臺高百尺,迥出望仙宮。 畫栱浮朝氣,飛梁照晚虹。 小衫飄霧縠,艷粉拂輕紅。 笙吹汶陽筱,琴奏嶧山桐。 舞逐飛龍引,花隨少女風(fēng)。 臨春今若此,極宴豈無窮⑴。 ⑴ ○文苑英華二百十?!稑犯娂肥??!对娂o(jì)》百十。 秋天擬文學(xué),秋水擅莊蒙。 草濕蒹葭露,波卷洞庭風(fēng)。 便坐翻桑葉,長坂歇蘭叢。 檐喧猶有燕,陂靜未來鴻。 蟬噪聞疑斷,池清映似空。 劉安悲落木,曹植嘆征蓬。 重明豈凝滯,無累在淵沖。 隨時四序合,應(yīng)物五情同。 發(fā)言形惻隱,睿作挺神功。 下材均朽木,何以慕凋蟲⑴。 ⑴ ○文苑英華百七十九作王胄奉和悲秋應(yīng)令。《詩紀(jì)》百十。又《初學(xué)記》三作秋日詩。引蒙、風(fēng)、叢、鴻、空五韻?!鹞脑酚⑷A注云。此篇前五韻按《初學(xué)記》作蕭愨秋日詩。文苑一百五十八卷復(fù)云庾信作。而此卷乃十韻。共題王胄作。觀其辭意。只是一篇。當(dāng)以此本為正?!疱职?。文苑此篇署王胄作。次于江總、蕭愨之前。然王胄隨人。依時代次序不應(yīng)在前。仍以作蕭愨者為是。今兩存之。并說明如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