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 句因包含“杜老,草堂”,據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杜老草堂
第 9 句因包含“螢窗”,據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螢窗
第 10 句因包含“典墳”,據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典墳
第 13 句因包含“詞源倒流三峽”,據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三峽詞源
第 14 句因包含“神光”,據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神光
第 15 句因包含“天孫”,據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天孫
第 17 句因包含“國手”,據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國手
第 18 句因包含“玉堂,金馬”,據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玉堂金馬
第 27 句因包含“萍蓬”,據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萍蓬
第 31 句因包含“賈生,子”,據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賈傅
第 31 句因包含“賈生,長沙”,據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賈長沙
第 37 句因包含“李,謫仙”,據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李謫仙
第 37 句因包含“仙李”,據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仙李
第 38 句因包含“風,南溟”,據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南溟
第 39 句因包含“調羹”,據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調羹
第 42 句因包含“金蘭”,據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金蘭
第 48 句因包含“映雪”,據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映雪
第 9 句因包含“螢窗”,據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螢窗
第 10 句因包含“典墳”,據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典墳
第 13 句因包含“詞源倒流三峽”,據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三峽詞源
第 14 句因包含“神光”,據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神光
第 15 句因包含“天孫”,據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天孫
第 17 句因包含“國手”,據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國手
第 18 句因包含“玉堂,金馬”,據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玉堂金馬
第 27 句因包含“萍蓬”,據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萍蓬
第 31 句因包含“賈生,子”,據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賈傅
第 31 句因包含“賈生,長沙”,據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賈長沙
第 37 句因包含“李,謫仙”,據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李謫仙
第 37 句因包含“仙李”,據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仙李
第 38 句因包含“風,南溟”,據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南溟
第 39 句因包含“調羹”,據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調羹
第 42 句因包含“金蘭”,據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金蘭
第 48 句因包含“映雪”,據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映雪
文章憎命達 明 · 李后白
出處:青蓮先生集一
長嘯激昂眄宇宙,胸中五岳高崚嶒。
堪嗟古來翰墨徒,崎嶇嶒嶝紛相承。
草堂杜老豈虛語,有命似被文章憎。
士生天地異凡庸,才氣落落云霄凌。
螢窗游藝不暫停,盈床典墳神所憑。
心期直擬燠皇猷,豈欲媚世求譽稱。
詞源倒流三峽水,文彩萬丈神光騰。
天孫云錦脫塵機,綠池波凈披荷菱。
英名共許華國手,金馬玉堂身宜登。
如何不遇揚得意,飛詔永斷天門徵。
一官未授顏已衰,垂簪白發(fā)空鬅鬙。
饑寒困苦何足道,人間禍患紛相承。
平生所負反為祟,悲吟到處愁難勝。
萍蓬飄迫竟莫補,后來祗得騷人矜。
奇才豈是害身物,古來窮阨何相仍。
治安賈生落長沙,春秋董子江都丞。
柳江又見子厚老,昌黎揭揚罹炎蒸。
寒郊貧島未須言,吟哦有似蛟與蠅。
獨憐謫仙李翰林,風儀軒豁南溟鴻。
調羹御床未為貴,夜即萬里山千層。
知音杜陵有布衣,一生自許金蘭朋。
應憐坎軻寄幽憤,詩詞苦楚非寬弘。
流傳千載指為例,騷林遺誦悲填膺。
窮鄉(xiāng)今日一書生,十年映雪鄰山僧。
高風縱未涉古人,奏技豈讓時輩能。
胡為奔走困風塵,名參薦書猶未曾。
長吟聊復?不平,搦毫盡日心兢兢。
按:王若曰國家值不幸之運。群兇肆毒于曩時。人心有難誣之理。公議獲伸于今日。諭予意于中外。昭國是如日星。在辰巳之兩年。慟勛華之繼陟。奸人不逞。禍心無厭。尹元衡以猰?之性。稔鬼蜮之謀。既憑肺腑之親。兼據城社之勢。挾私憾于尹任。久懷吞噬之志。顧所憚者儲宮。未試賊害之術。嫌成大小之說。漸非朝夕之故。謂武夫之何知。乃狺然而旁伺。當仁廟在位之日。無間可乘。及龍馭賓天之后。惟意自恣。明廟以介弟入承。統(tǒng)緒攸正。文定以母后權臨。宗社是賴。有血氣者共戴一天。為臣子者孰懷二心。敢造言于無疑之地。實欲逞其積憤之兇。元兇豺咆。群奸猬起。芑與百齡。迭為心腹。磁及順朋。互相羽翼。托密旨以?外朝。屢被臺臣之折。遣妖妾而憾內聽。潛成市虎之讒。欲加罪而難其名。始倡不自安三字。旋聚謀而為之辭。終陷大無道重典。柳灌,柳仁淑。顧命元老。帷幄名卿。咸守正而不撓。以異己而就戮。琉亦何辜。任之近屬。亡命祗偷生。詎望視死如歸。被孽非自作。實緣指無為有。構成禍阱。文致大獄。誘德應而免死。俾誣其服。教毛獜而謊言。遂以為證。诪張?;?/span>。鍛鍊羅織。畏清議之間發(fā)。掩眾正而盡劉。至于鳳城君之罹禍。亦由金明胤之誣捏。流言無根。成王之所未及知。讒人罔極。慈母之所以見疑。致維城之斯壞。雖同氣而莫保。尤有痛焉。不忍言者。梓宮方臨。外家之血肉狼藉。囊書偽撰。內庭之拷掠慘毒。非惟肆誣于內殿。實是幸禍于孝陵。有擢發(fā)難數之罪。無一毫可記之功。?制君父。敢歃銅盤之血。污辱宗祊。至勒鐵卷之名。雖計謀極其巧密。而黨類自相矛盾。許磁嘆鬼神之難誣。仍致投荒。齊仁悔小人之不免。竟被奪勛。鄭??爭其父順朋而因憂致疾。元祿諫其叔李芑而逢怒坐謫。敗露之形難掩。兇匿(一作慝)之鋒未戢。馀禍所及。累歲愈酷。神人之交憤極矣。邦國之不亡幸耳。然而白日中天。云霓漸釋。寶鑒當空。魑魅莫遁。肆先王開悟于末年。痛奸兇欺蔽于初服。量移遠謫之臣。稍釋連坐之孥。雷雨之澤未霈存沒。弓劍之痛遽纏臣民。予以渺末之資。叨守艱大之業(yè)。仰體皇考之志。親承慈后之教。當丁卯之權同。收用舊人。逮庚午之庭諍。略采公論。李芑,鄭順明,林百齡,鄭彥愨等。奪其官爵。柳灌,柳仁淑等滌其逆名。丁未己酉兩年被罪之人。復其職牒。還其藉沒。一國之心。雖欲盡革。先朝之事。未敢輕改。顧輿憤之益激。抑天道之必復。矧東朝親經變故。在當日洞燭情狀。乃于一疾之彌留。命雪四人之冤枉。予于是詢及大臣。即命還柳仁淑職名。惟任琉事體重大。猶且遲疑。第以國言未已。眾怒有甚于水火。玉候惟幾。慰懷匪在于藥餌。事求其是。天不容偽。玆于十一月二十八日。命給任琉職牒。革罷衛(wèi)社功臣。收其錄卷。亟達懿殿。且答群情。不吊降割。未及頒教。罙深摧慟。越玆布告。于戲伸冤討罪。既終先王之意。開國承家。永絕小人之禍。故玆教示。想宜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