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次栗谷先生理氣詠 清 · 韓元震
七言律詩 押詞韻第十一部 出處:南塘先生文集卷之一
一氣流行不少停,主張消息道因形(陰陽動靜。雖有兩個。其實只是一氣之流行耳。陰消陽息。而其所以然者道也。道本無形不可見。而因氣而知其有。故朱子曰。道非器不形。蓋自先千古之無窮。以至后千古之無窮。只是一氣流行。則理之在是氣者。不能頃刻獨立矣。理氣之無先后無離合。于此尤可知矣。)。
俱生猶可言先后(理氣俱生。本無先后之可言。然就其中分別言之。則理是本氣是末。既曰本曰末。則理似先氣似后。實非有先后境界之可言也。朱子以理氣分本末者多有之。蓋以其是氣之生。必根于理。故其言不得不爾。),渾合要須辨粗精(理氣渾合。本非二物。然渾合之中。氣是粗理是精。則亦非一物矣?!鸫?span id="djgze1g" class='bold'>二句言無先后中有先后。非二物中非一物也。)。
水本清澄寧泥器(理本善本全。故理之在天地萬物中者不雜乎氣。而專言則其渾然至善之體。未嘗不自若。而非氣之所能加損也。如水之清澄者。雖貯之以金玉之器。也自清澄。雖貯之以瓦礫之器。也自清澄。器不得以加損也。),空殊大小即隨瓶(理本不能管攝他氣。故理之在天地萬物中者雜乎氣。而兼言則亦未嘗不隨其氣而不同。如空之大小隨瓶之大小。瓶大則空大。瓶小則空小也?!鸫?span id="qoq9bvu" class='bold'>二句言偏底即是全底。全底即是偏底。天地萬物。各一其性。則是固偏矣。而專言其理。則渾然全體。未嘗不自若。即所謂偏底即是全底也。理之全體。無物不具。而主言其氣。則各隨其氣而有萬不同。即所謂全底即是偏底也。)。
人心感動元無二,是性發(fā)時為是情(心者氣也。其所以為是心者理也。而未發(fā)則性也。心與性俱動者情也。動者氣也。而其所以然者。未嘗不乘人心發(fā)用。而果有二歧乎。其所感者不同。故有喜怒哀樂人心道心之殊。而其發(fā)則未嘗不一也。然則心發(fā)性發(fā)理發(fā)氣發(fā)之說。固為大錯。而主氣主理氣重理重之論??忠辔礊?span id="zj01ndd" class='bold'>的當(dāng)也。人心道心之不同。如喜怒哀樂之不同。可喜之事感之則喜情發(fā)??膳赂兄畡t怒情發(fā)。道義感則道心發(fā)。食色感則人心發(fā)。其所為而發(fā)者。其發(fā)處則未嘗有異也。才曰主理曰理重。則是理占分多于氣矣。才曰主氣曰氣重。則是氣占分多于理矣?;蚶碚挤侄??;驓庹挤侄?。則是理氣未免各有主張。而人心微有二歧之嫌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