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典故
宮一畝
 
畝宮


《禮記注疏》卷五十九〈儒行〉~976~
儒有一畝之宮,環(huán)堵之室。篳門圭窬,蓬戶甕牖。易衣而出,并日而食。上荅之,不敢以疑。上不荅,不敢以諂。其仕有如此者。唐·孔穎達疏:「儒有一畝之宮者,一畝,謂徑一步、長百步為畝。若折而方之,則東西南北各十步。為宅也,墻方六丈,故云一畝之宮?!?/span>
典故

《禮記·儒行》
「儒有一畝之宮,環(huán)堵之室。篳門圭窬,蓬戶甕牖?!固?#183;孔穎達疏:「此明儒者仕宦能自執(zhí)其操也。儒有一畝之宮者,一畝,謂徑一步,長百步,為畝若折而方之,則東西南北各十步為宅也,墻方六丈,故云一畝之宮?!?/span>

例句

詩成三百篇,儒有一畝宮。 權德輿 奉酬從兄南仲見示十九韻

《駢字類編》:一畝(一畝)
南北朝 鮑照 代邊居行 不如一畝中,高會挹清漿。
唐 姚合 病中辱諫議惠甘菊藥苗因以詩贈 蕭蕭一畝宮,種菊十馀叢。
唐 韓偓 守愚 一畝落花圍隙地,半竿濃日界空墻。
宋 石介 村居 幽居一畝枕溪棱,階下杉松纏古藤。
宋 孫覿 舟過湖洑泊丁山二首 其一 雞犬三家市,蓬蒿一畝宮。
元 元好問 飲酒五首 其一 西郊一畝宅,閉門秋草深。
分類:一畝
《漢語大詞典》:一畝宮(一畝宮)
禮記·儒行:“儒有一畝之宮,環(huán)堵之室,篳門圭窬,篷戶甕牖?!焙笠蛞浴耙划€宮”稱寒士的簡陋居處。 宋 蘇軾 《次韻林子中蒜山亭見寄》:“叩頭莫喚無家客,歸掃岷峨一畝宮?!?清 錢謙益 《奉謁少師高陽公于里第感舊述懷》詩:“朝家議論三遺矢,社稷安危一畝宮?!?/div>
《分類字錦》:一畝三畎(一畝三畎)
見代田注。
分類:田制
《分類字錦》:一畝三圳(一畝三圳)
見隤土附根注。
分類:耕穫
《國語辭典》:一畝三分地(一畝三分地)  拼音:yī mǔ sān fēn dì
1.形容地方窄小。如:「我們一家三口就靠這一畝三分地耕種過活?!?br />2.比喻屬于個人的地盤?!?a target='_blank'>兒女英雄傳》第一五回:「你住在這里,就是你的一畝三分地,我一個錢的主意都作不得不成?」
《國語辭典》:一畝之宮(一畝之宮)  拼音:yī mǔ zhī gōng
一畝,十步見方的范圍,指面積不大的地方。宮,墻垣。一畝之宮乃指住家面積只有十步見方的大小。形容住屋狹小?!抖Y記。儒行》:「儒有一畝之宮,環(huán)堵之室?!固?。孟棨《本事詩。崔護》:「得居人莊,一畝之宮,而花木叢萃,寂若無人?!?/div>
《漢語大詞典》:青苗錢(青苗錢)
(1). 唐 代賦稅名。 大歷 元年,詔天下苗一畝征稅錢十五,以補百官俸錢,因國急用,當苗青即預征,又有地頭錢每畝征二十,通稱“青苗錢”。新唐書·食貨志一:“至 大歷 元年,詔流民還者,給復二年,田園盡,則授以逃田。天下苗一畝稅錢十五,市輕貨給百官手力課。以國用急,不及秋,方苗青即征之,號‘青苗錢’。又有‘地頭錢’,每畝二十,通名為青苗錢?!?span id="iszmvei" class="book">《新唐書·食貨志五》:“ 大歷 元年,歛天下青苗錢,得錢四百九十萬緡?!?清 顧炎武 日知錄·豫借:“ 代宗 廣德 二年七月庚子稅天下地畝青苗錢以給百官俸。所謂青苗錢者,以國用急不及待秋,方苗青而徵之,故號青苗錢?!痹ⅲ骸按伺c 宋 王安石 所行青苗錢之法不同?!币嗍∽鳌?青苗 ”。 唐 無名氏 大唐傳載:“ 至德 元年,勑天下州縣量定酤酒,隨月納稅。 建中 二年,更加青苗?!?清 袁枚 隨園隨筆·辨訛下:“《新(唐)書》 大歷 元年,詔天下苗一畝稅錢十五,以國急用,不及秋收,苗青則征之,號曰‘青苗錢’,此青苗之始也?!?br />(2). 宋 代在青黃未接時發(fā)放的農(nóng)業(yè)貸款。(1) 宋仁宗 時, 陜西 轉運使 李參 在轄區(qū)內(nèi)貸出的錢。宋史·李參傳:“﹝ 李參 ﹞部多戍兵,苦食少。 參 審訂其闕,令民自隱度麥粟之贏,先貸以錢,俟穀熟還之官,號‘青苗錢’。經(jīng)數(shù)年,廩有羨糧。 熙寧 青苗法,蓋萌於此矣?!?2) 宋 熙寧 二年, 王安石 創(chuàng)青苗之法于青黃不接之際,官府貸錢與民。正月放而夏斂,五月放而秋斂,納息二分。本名常平錢,民間稱青苗錢。宋史·食貨志四:“今放青苗錢,凡春貸十千,半年之內(nèi)便令納利二千,秋再放十千,至歲終又令納利二千?!眳⒁姟?青苗法 ”。
《國語辭典》:青苗法  拼音:qīng miáo fǎ
宋神宗時宰相王安石所采行的財政措施。在每年春夏間農(nóng)家經(jīng)濟拮據(jù)時,政府可貸款給農(nóng)民。秋收后,農(nóng)民再將本息一并歸還政府,以免農(nóng)民受高利貸剝削。
《漢語大詞典》:畝積(畝積)
(1).每一畝田的面積。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畝制:“《會典》云,丈量州縣地用步弓,旗莊屯地用繩……畝積二百四十步,長三百六十弓?!?br />(2).特指我國 殷 周 時代井田制一個田的面積。 郭沫若 《奴隸制時代》二:“ 周 代是以一田為一個單位計算的,可以證明一個田必有一定的畝積?!?郭沫若 《奴隸制時代》三:“井田制是有兩層用意的:對諸侯和百官來說是作為俸祿的等級單位,對直接耕種者來說是作為課驗勤惰的計算單位。有了一定的畝積,兩方面便都有了一定的標準?!?/div>
《國語辭典》:代田法  拼音:dài tián fǎ
古時北方乾旱地區(qū)的一種耕作法。將一畝田做成三畎三壟,作物種在畎內(nèi),畎壟位置逐年掉換。此法既有利于抗旱,又可使地力獲得休養(yǎng),故稱為「代田法」。
《國語辭典》:保護作物(保護作物)  拼音:bǎo hù zuò wù
兩種作物同時栽培在一畝田內(nèi),其中一種作物能保護另一種,并促進其生長良好,免受損害者,稱為「保護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