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典故
香爐照日
 
河漢與天通
 
銀河一派九天垂


《全唐詩》卷一百八十〈望廬山瀑布二首〉
〈望廬山瀑布二首〉其二:「日照香爐生紫煙【廬山上與星斗連】,遙看瀑布掛前川【日照香爐生紫煙】。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span>
《國語辭典》:一派  拼音:yī pài
1.具有相同特徵的一個類別或宗派?!吨熳诱Z類。卷九四。通書》:「程子承周子一派,都是太極中發(fā)明?!埂都t樓夢》第二回:「所以方才你一說這寶玉,我就猜著了八九亦是這一派人物?!?br />2.一片。如:「一派胡言」、「一派斯文」?!洞笏涡瓦z事。亨集》:「方暢飲酣歌,忽聽甚處風送一派樂聲響喨?!埂度龂萘x》第三九回:「只聽背后喊聲震起,早望見一派火光燒著;隨后兩邊蘆葦亦著?!?/div>
《分類字錦》:一派冰泉(一派冰泉)
郝經(jīng) 二十五弦裝百寶,一派冰泉落纖手。
分類:
《國語辭典》:一派胡言  拼音:yī pài hú yán
一整篇混亂不合理的話?!段拿餍∈贰返诙嘶兀骸笣犃怂慌珊?,也不同他分辨,自去收拾不提?!?/div>
《漢語大詞典》:一弄
(1).奏曲一次。 唐 顧況 《李供奉彈箜篌歌》:“巧聲一日一迴變,實可重,不惜千金買一弄?!?span id="m0qa2co" class="book">《武王伐紂平話》卷中:“妾聞 百邑考 善能彈琴。令教 百邑考 操琴一弄,臣欲聽之?!?元 關漢卿 《玉鏡臺》第二折:“一弄兒指法泠泠,早合著古操新聲?!?br />(2).一派。 宋 王安石 《漁家傲》詞之一:“一弄松聲悲急筦,吹夢斷,西看窗日猶嫌短?!?元 王子一《誤入桃源》第四折:“一弄兒行色蕭條,恰便是游仙夢撒然覺?!?明 湯顯祖 《牡丹亭·閨塾》:“咱和公相陪話去,怎辜負的這一弄明窗新絳紗?!?br />(3).統(tǒng)括之詞。猶言所有一切。 元 無名氏 《小孫屠》戲文第九出:“隻影孤悽,心下傷悲。一弄兒凄涼,總促在愁眉。”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三本第三折:“今夜這一弄兒助你兩個成親?!?元 白樸 《梧桐雨》第四折:“回到這寢殿中,一弄兒助人愁也?!?br />(4).猶一套。《金瓶梅詞話》第九十回:“那日穿著一弄兒輕羅軟滑衣裳;頭戴金頂纏棕小帽?!?span id="gyewq0w" class="book">《醒世姻緣傳》第七九回:“ 童奶奶 合 調羹 看了這一弄衣服,約也費銀二兩有餘?!?/div>
《漢語大詞典》:一黨(一黨)
(1).古代地方組織,五百家為一黨。《詩·豳風·七月》“朋酒斯饗” 毛 傳“饗者鄉(xiāng)人以徇” 唐 孔穎達 疏:“此實黨正飲酒正有一黨之人。《傳》言鄉(xiāng)人者,以黨正飲酒亦名鄉(xiāng)飲酒故也?!卑矗?span id="a8o8qga" class="book">《周禮·地官·大司徒》:“五族為黨。” 鄭玄 注:“族,百家;黨,五百家?!?br />(2).一派;同伙。朱子語類卷五四:“他也看那兄弟不過本是怕 武庚 叛,故遣 管蔡 、 霍叔 去監(jiān)他,為其至親可恃,不知他反去與 武庚 同作一黨。”《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八四回:“但是此計是他説出來的,不免要拉他做了一黨,方才妥當?!?br />(3).一個政黨。 毛澤東 《蔣介石政府已處在全民的包圍中》:“什么召開國民大會制定憲法呀,什么改組一黨政府為多黨政府呀,其目的原是為著孤立中共和其他民主力量?!?鄒韜奮 《患難馀生記》第二章:“國民黨的某些人卻只要敷衍表面,實際上仍想維持一黨專政的局面。”
《國語辭典》:古文  拼音:gǔ wén
1.上古的文字?!段倪x。劉歆。移書讓太常博士》:「及魯恭王壞孔子宅,欲以為宮,而得古文于壞壁之中?!?br />2.漢代經(jīng)學的一派,以先秦古文所書?!段倪x。劉歆。移書讓太常博士》:「歆親近欲建立左氏春秋及毛詩逸禮古文尚書,皆列于學官?!?jié)h。許慎〈說文解字序〉:「其稱《易》孟氏、《書》孔氏、詩毛氏、《禮》周官、《春秋》左氏、《論語》、《孝經(jīng)》,皆古文也?!?br />3.唐宋文壇上古文運動所主張的先秦兩漢的文體。相對于駢文而言。清。方苞〈古文約選。序〉:「自魏、晉以后,藻繪之文興,至唐韓氏起八代之衰,然后學者以先秦、盛漢辯理論事質而不蕪者為古文?!箙⒁姟腹盼倪\動」條。
4.泛指文言文。《儒林外史》第三六回:「若有詩賦古文更好了,容日細細捧讀?!?/div>
《漢語大詞典》:古文經(jīng)學(古文經(jīng)學)
經(jīng)學中研究古文經(jīng)的一個流派。 西漢 朝廷重視今文經(jīng)籍,設立學官傳授,而在 孔 壁和民間發(fā)現(xiàn)的古文經(jīng)籍長期僅由民間傳授。 王莽 為改制需要,重視《周官》,才列入學官, 東漢 初又被取消。 章帝 時,治古文經(jīng)的 賈逵 受重視,古文經(jīng)籍也隨之風行,古文經(jīng)學地位始提高。其后 馬融 、 服虔 、 鄭玄 等在講解經(jīng)義、訓詁文字方面取得很大成就,古文經(jīng)學興盛,成為 魏 、 晉 、六朝、 隋 、 唐 研究經(jīng)學的主流?,F(xiàn)存《十三經(jīng)》多采用古文經(jīng)學的說法。它的主要特點是按字義講解經(jīng)文,訓詁簡明,不憑空臆說,反對讖緯,迷信成分少。 清 代學者繼承古文經(jīng)學的訓詁方法而加以條理發(fā)明,用于古籍整理和語言文字研究,很有成就。
《漢語大詞典》:正一
(1).純真之一。道家認為“一”為世界萬物之本,永恒不變。 南朝 齊 顧歡 《夷夏論》:“佛號正真,道稱正一,一歸無死,真會無生,在名則反,在實則合?!?唐 盧照鄰 《病梨樹賦》:“高談正一,則古之 蒙莊子 ;深入不二,則今之 維摩詰 ?!?南唐 譚峭 化書·道化·正一:“命之則四(虛、神、氣、形),根之則一,守之不得,舍之不失,是謂正一?!?br />(2).道教的一派。原為五斗米道,為 東漢 張陵 所創(chuàng)。傳說 太上老君 親授 張陵 《太平洞極經(jīng)》、太玄經(jīng)《五斗經(jīng)》、《正一經(jīng)》各若干卷。 張陵 傳授于后裔及其門徒。后 張陵 被尊為“天師”、“正一天師”,其所創(chuàng)之道派亦稱為“天師道”、“正一道”。 唐 宋 后南北天師道與上清、靈寶等道派逐漸合流,統(tǒng)稱為“正一道”。主要奉持《正一經(jīng)》,崇拜鬼神,畫符念咒、驅鬼降妖、祈福禳災等。舊唐書·隱逸傳·司馬承禎:“﹝ 承禎 ﹞事 潘師正 ,傅其符籙及辟穀、導引、服餌之術。 師正 特賞異之,謂曰:‘我自 陶隱居 傳正一之法,至汝四葉矣。’”元史·釋老傳·張與材:“八年,授正一教主,主領三山符籙?!?span id="guwuiow" class="book">《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這一房道士,世傳正一道教,善能書符遣將,剖斷人間禍福?!?/div>
《國語辭典》:碑版  拼音:bēi bǎn
刻有文字的碑石或石碑上的刻文?!段倪x。謝靈運。入華子崗麻源第三谷詩》:「圖牒復摩滅,碑版誰聞傳?!?/div>
《國語辭典》:術士(術士)  拼音:shù shì
1.儒生?!妒酚?。卷一二一。儒林傳。序》:「焚詩書,坑術士?!?br />2.稱占卜星相和道士一類的人?!段宕菲皆?。唐史。卷下》:「自古術士妄言,致人滅族者多矣?!骨濉:樯堕L生殿》第一○出:「我聞得有個術士李遐周,能知過去未來,必定就是他了?!?/div>
《國語辭典》:正教  拼音:zhèng jiào
1.政治教化?!稌x書。卷三六。衛(wèi)瓘傳》:「展以為恐傷正教,并奏除之?!?br />2.正統(tǒng)的教派。
3.基督教的一派。十一世紀中葉,羅馬帝國分裂,基督教也隨著分裂為兩部。以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為主的東部教會自命為「正宗的教會」,故稱為「正教」。也稱為「東正教」。
《國語辭典》:正命  拼音:zhèng mìng
1.安享天年而死。相對于非命而言。《孟子。盡心上》:「盡其道而死者,正命也。」
2.佛教修行方法。八正道的第五支。指正確的謀生方式?!峨s阿含經(jīng)》卷二八:「有八正道能斷愛欲,謂:正見、正志、正語、正業(yè)、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國語辭典》:天命  拼音:tiān mìng
1.天地萬物自然的法則?!墩撜Z。為政》:「五十而知天命?!埂盾髯?。天論》:「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br />2.天神所主宰的命運。《書經(jīng)。盤庚上》:「先王有服,恪謹天命。」《兒女英雄傳》第一回:「我兄說萬事都是盡人事,聽天命,自有個一定?!?br />3.天所賦予人的稟賦與本性?!抖Y記。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4.壽命?!稘h書。卷八七。揚雄傳下》:「遜于不虞,以保天命。」
5.清朝太祖的年號(西元1616~1626)。
《國語辭典》:師公(師公)  拼音:shī gōng
1.稱老師的師父或父親?!段饔斡洝返谝涣兀骸赣袃蓚€徒孫,是他心愛之人,上前問道:『師公,你哭怎的?』」
2.廚師。宋。吳自牧《夢粱錄。卷一六。分茶酒店》:「凡分茶酒肆,賣下酒食品廚子,謂之『量酒博士、師公。』」也作「師工」。
3.臺灣俗稱道士為「師公」。
《國語辭典》:北宗  拼音:běi zōng
1.佛教、道教、畫派皆分南、北二宗。參見「南北宗」條。
2.山水畫家宗派之一。參見「北宗畫法」條。
《國語辭典》:新教  拼音:xīn jiào
十六世紀歐洲宗教改革運動后,因反對羅馬教皇的統(tǒng)治,而分裂出來的基督教各教派的統(tǒng)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