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為考慮容錯,系統(tǒng)已按“事 → 叓事”轉(zhuǎn)換方式進行查詢。
共326,分22頁顯示  上一頁  1  2  3  4  6  7  8  9 下一頁
分類詞匯(續(xù)上)
愚昧
燭理
至要
嘿嘿
啟蒙
飽參
事類
真俗
外篇
謀道
指事
見解
物格
神遇
演說
《國語辭典》:愚昧  拼音:yú mèi
愚笨無知,不明事理。晉。郭璞〈蚍蜉賦〉:「伊斯蟲之愚昧,乃先識而似悊。」《舊唐書。卷一三八。賈耽傳》:「臣雖愚昧,夙嘗師范,累蒙拔擢,遂忝臺司?!?/div>
《漢語大詞典》:燭理(燭理)
(1).英明治理。漢書·元帝紀:“朕承至尊之重,不能燭理百姓,婁遭兇咎?!?br />(2).考察事理。舊唐書·代宗紀:“朕涉道未弘,燭理多昧?!?span id="xvtxzjx" class="book">《朱子語類》卷五二:“若非燭理洞徹,胸次坦然,即酬酢應對,蹉失多矣?!?鄭觀應 《盛世危言·吏治下》:“一涉瞻徇,即為負國溺職……無如燭理不明者,比比皆然?!?/div>
《國語辭典》:至要  拼音:zhì yào
1.最好、最適當?shù)姆椒??!渡叹龝^r(nóng)戰(zhàn)》:「王者得治民之至要,故不待賞賜而民親上?!?br />2.極重要的部分。如:「健康為人生之至要。」
《漢語大詞典》:嘿嘿
(1).不說話,沉默。文選·屈原〈卜居〉:“于嗟嘿嘿兮,誰知吾之廉貞。” 劉良 注:“嘿嘿,不言貌?!?a href='/Query.aspx?type=poem&id=555332' class='poemCommentLink' target='_blank'>《楚辭·卜居》作“默默”。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寶箱:“﹝ 李公子 ﹞見了 十娘 嘿嘿無言?!?許地山 《東野先生》:“你整天嘿嘿地,有什么不高興的地方?莫不是方才我在船上得罪了你么?”
(2).指無聲無息。后漢書·崔駰傳:“于時太上運天德以君世,憲王僚而布官……故英人乘斯時也,猶逸禽之赴深林,蝱蚋之趣大沛。胡為嘿嘿而久沉滯也?”警世通言·王嬌鸞百年長恨:“我 嬌鸞 名門愛女,美貌多才。若嘿嘿而死,卻便宜了薄情之人。”
(3).郁悒貌;失意貌。 漢 賈誼 新書·匈奴:“帝之威德,內(nèi)行外信,四方悅服,則愚臣之志快矣。不然,帝威不遂,心與嘿嘿。”漢書·匡衡傳:“ 衡 嘿嘿不自安,每有水旱,風雨不時,連乞骸骨讓位?!?宋 司馬光 《與范景仁書》:“乞取 光 所上三奏,略賜省覽,知其可取、可捨、可矜、可罪,裁定其一,而明賜之,無使孤遠之臣徒懷憤嘿嘿,而無所告語也。”
(4).寂然深邃貌。文子·自然:“天道嘿嘿,無容無則,大不可極,深不可測?!?br />(5).昏暗。六韜·文師:“嗚呼!曼曼緜緜,其聚必散;嘿嘿昧昧,其光必遠。”
(6).引申為昏庸,不明事理。 漢 劉向 新序·節(jié)士:“ 屈原 疾闇王亂俗,汶汶嘿嘿,以是為非,以清為濁,不忍見于世,將自投於淵?!?span id="nxvfnxv" class="book">《新唐書·賈餗傳》:“故事,尹自門步入,揖御史。 餗 自矜大,不徹扇蓋,騎而入。御史 楊儉 、 蘇特 固爭, 餗 曰:‘黃面兒敢爾!’ 儉 曰:‘公為御史,能嘿嘿耶?’”
《國語辭典》:啟蒙(啟蒙)  拼音:qǐ méng
1.開發(fā)蒙昧,使明白事理。漢。應劭《風俗通義。卷一。五伯》:「每輒挫血刃,亦足以袪蔽啟蒙矣?!挂沧鳌搁_蒙」。
2.童蒙開始學習受教?!都t樓夢》第二回:「但這一個學生雖是啟蒙,卻比一個舉業(yè)的還勞神。」也作「開蒙」。
《國語辭典》:飽參(飽參)  拼音:bǎo cān
參,參悟領略。「飽參」指充分的領略。宋。陳師道答顏生詩:「世間公器毋多取,句里宗風卻飽參?!顾?。辛棄疾 浣溪紗。妙手都無斧鑿瘢詞:「妙手都無斧鑿瘢,飽參佳處卻成顰?!?/div>
《國語辭典》:事類(事類)  拼音:shì lèi
1.同類的事。漢。王充《論衡。實知》:「放象事類以見禍,推原往驗以處來。」《后漢書。卷四六。陳寵傳》:「寵為昱撰辭訟比七卷,決事科條,皆以事類相從?!?br />2.文章中引用古事例典故以類比事理。南朝梁。劉協(xié)《文心雕龍。事類》:「事類者,蓋文章之外,據(jù)事以類義,援古以證今者也?!?/div>
《漢語大詞典》:真俗
佛教語。因緣所生之事理曰俗,不生不滅之理性曰真。出世為真,入世曰俗,即出家在家之意。 宋 王安石 《全椒張公有詩在北山西庵僧者墁之悵然有感》詩:“幽明永隔休炊黍,真俗相妨久絶弦。”
《國語辭典》:外篇  拼音:wài piān
舊時一種書籍篇目分類,相對于內(nèi)篇而言。如《莊子》外篇。
《漢語大詞典》:內(nèi)篇
古代指論著中的主要部分,對“外篇”而言。如莊子晏子春秋、抱樸子、史通、文史通義等書都分內(nèi)、外篇。內(nèi)篇為作者要旨所在,外篇則屬馀論或附論性質(zhì)。又文集亦有分內(nèi)外篇者,內(nèi)篇多為作者自編或有關學術義理的文章,如 汪中 述學。晉書·葛洪傳:“故予所著子,言黃白之事,名曰內(nèi)篇。其餘駮難通釋,名曰外篇?!?唐 成玄英 《〈莊子〉序》:“《內(nèi)篇》明於理本,《外篇》語其事蹟,《雜篇》雜明於理事?!焙笠詢?nèi)篇指神仙家言。 唐 高適 《贈別晉三處士》詩:“手持道經(jīng)注已畢,心知內(nèi)篇口不言?!?宋 宋祁 《詆仙賦》:“緣內(nèi)篇之丕誕兮,眩 南公 之多聞。”
分類:指論論著
《國語辭典》:謀道(謀道)  拼音:móu dào
謀求道義公理。《論語。衛(wèi)靈公》:「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jié)h。徐干《中論。卷下。譴交》:「文書委于官曹,系囚積于囹圄,而不遑省也。詳察其為也,非欲憂國恤民,謀道講德也?!?/div>
《國語辭典》:指事  拼音:zhǐ shì
1.六書之一。因無具體形象,故以象徵性的符號來表示意義的造字方法。如上、下。漢。許慎 說文解字序:「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挂卜Q為「象事」、「處事」。
2.指出事物。南朝梁。鐘嶸 詩品序:「五言居文辭之要,是眾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會于流俗。豈不以指事造形,窮情寫物,最為詳切者邪?」
《國語辭典》:見解(見解)  拼音:jiàn jiě
1.對于事物經(jīng)過觀察、認識后,憑自己的理解所產(chǎn)生的看法。《老殘游記二編》第六回:「這個見解到也是不錯的,這人做妾未免太褻瀆了?!?br />2.解決、處理。元。陳以仁《存孝打虎》第一折:「則要你領雄兵將隊伍排,今日個請明公自見解?!?/div>
《漢語大詞典》:物格
謂事理得到窮究。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朱熹 集注:“物格者,物理之極處無不到也?!?宋 儲泳 《祛疑說》:“大抵行持正法不過正心誠意而物格,本無心於奇怪之應,非如邪法之專於愚世駭俗、聳動見聞也。至於召雷而雷,禱雨而雨,此亦誠通物格之玅,自然而已,豈容以人偽參之哉!”
分類:事理窮究
《國語辭典》:神遇  拼音:shén yù
心領神會,達到契合的境界?!肚f子。養(yǎng)生主》:「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顾?。張邦基《墨莊漫錄》卷一○:「凡用筆日益習熟,日有所悟,悟之益深,心手日益神妙矣。……此可以神遇而不可以言傳也?!?/div>
《國語辭典》:演說(演說)  拼音:yǎn shuō
1.推演其說?!吨軙?。卷四五。儒林傳。熊安生傳》:「公正于是具問所疑,安生皆為一一演說,咸究其根本?!埂独蠚堄斡洝返谝灰换兀骸肝仪野涯潜比细镌傺菡f一番。」
2.向大眾講述自己對于某個問題的見解。《文明小史》第一九回:「他們諸公一定要賤內(nèi)前去演說,卻不過諸公的雅愛?!挂沧鳌秆葜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