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為考慮容錯,系統(tǒng)已按“事 → 叓事”轉(zhuǎn)換方式進行查詢。
一大事
【佛學大辭典】
(術語)開顯實相妙理之事業(yè),開示佛知見之事業(yè)也。一大者,實相之妙理,謂佛知見,即法華之妙法也。法華經(jīng)方便品曰:「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xiàn)于世。」文句四上曰:「一則一實相也,非五非三,非七非九,故言一也。其性廣博,博五三七九,故名為大。諸佛出世之儀式,故名為事?!怪褂^一下曰:「云何為一?一實不虛故,一道清凈故,一切無礙人,一道出生死故,云何為大?其性廣博,多所含容(乃至)事者十方三世佛之儀式,以此自成佛道,以此化度眾生,故名為事?!剐澣唬骸复笫麦w即智見,諸佛出世,為此大事,四義明之,謂開示悟入?!褂?,人之生死謂為大事。善導之臨終正念訣曰:「世之大事,莫越生死,一息不來,乃屬后生,一念若錯,便墮輪回?!?br />【佛學常見辭匯】
1。一個偉大的事業(yè),也就是向眾生開示宇宙人生真理,以令眾生轉(zhuǎn)迷成悟和了脫生死的偉大事業(yè)。2。指人的生死大事。
一大事因緣
【佛學大辭典】
(術語)為一大事之因緣。文句四上曰:「眾生有此機,感佛名因,佛乘機而應,故名為緣,是為出世本意?!?br />【佛學常見辭匯】
佛為一大事因緣而出現(xiàn)于世,此一大事因緣,即為了化度眾生的因緣。法華經(jīng)說:「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xiàn)于世,無非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br />【三藏法數(shù)】
(出法華經(jīng))
一即一實相也。其性廣博,故名為大。如來出世度生之儀式,故名為事。眾生具此實相而能成機感佛,故名為因。如來證此實相而能起應度生,故名為緣。一切如來出現(xiàn)于世,皆為開示一切眾生本有實相,令其咸得悟入佛之知見。舍此則非如來出世本懷,經(jīng)云:如來惟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xiàn)于世。是也。
一切如來摩訶菩提金剛堅牢不空最勝成就種種事業(yè)三昧
【佛學大辭典】
(術語)稱北方不空成就佛之三摩地。見攝真實經(jīng)上。
一段事
【佛學大辭典】
(術語)謂本體上之姿。此相自天地未成以前至崩壞以后,猶存續(xù)無始無終者。雖至于圣境亦無得。雖往于凡夫,亦不失底一大事也。云門禪師曰:自古至今,祇是一段事,無是無非,無得無失,無生與未生。古人到這里,放一線道,有出有入。
二事非行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指樗蒲圍棋與種種歌舞伎樂。律宗所談。
七事隨身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常持者。三衣,缽,香合,拂子,尼師檀,紙被,浴具也。見諸乘法數(shù)。
七事斷滅宗
【佛學大辭典】
(流派)外道十六宗之一。言人死后皆斷滅七事也。(參見:斷見)
七勝事
【佛學大辭典】
(雜語)如來勝于他眾生之七種也。身勝,法住勝,智勝,具足勝,行處勝,不可思議勝,解脫勝是也。
八事隨身
【佛學大辭典】
(術語)行事鈔上三曰:「善見云:佛度五比丘已,有三衣、缽盂、坐具、漉水袋、針線、斧子八事隨身?!?/div>
十三事法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出家人宜務之十三行法,乞食四法(住正戒,住正威儀,住正命,住正覺),威儀四法(依法,依時,依處,依次),離煩惱五事(離貪,離瞋,離取著,離粗獷,離憍慢)是也。
【三藏法數(shù)】
〔一、住正戒〕,謂出家之人,入于聚落乞食,當收攝身心,安住正戒,勿令毀犯也。
〔二、住正威儀〕,謂出家之人,乞食之時,當須正其容貌,端其威儀,令一切人生敬信心也。
〔三、住正命〕,謂出家之人,當依佛制,乞食自活,資身進道,離于五種邪命之食也。(五邪命者:詐現(xiàn)異相,自說功能,占相吉兇,高聲現(xiàn)威,說所得利,以動人心也。)
〔四、住正覺〕,謂出家之人,當須覺了身為苦本,甚可厭惡。為正道故,而行乞食,隨得支身,以除饑渴,勿令多貪,妨進道業(yè)也。(已上乞食四事。)
〔五、依法〕,謂出家之人,或于道場中經(jīng)行,或于聚落內(nèi)乞食,當須行步徐緩,遵其法則也。
〔六、依時〕,謂出家之人,當念無常迅速,晝夜深自警悟,不可眠臥,妨損道業(yè)。遺教經(jīng)云:晝則勤心修習善法,無令失時;初夜后夜,亦勿有廢。是也。
〔七、依處〕,謂出家之人,欲求寂靜無為之樂,當離憒(古對切)鬧之處,獨處閑居,思滅苦本也。
〔八、依次〕,謂出家之人,于大眾中,當依戒臘,資次而坐,勿令攙越。梵網(wǎng)經(jīng)云:先受戒者在前坐,后受戒者在后坐。是也。(已上威儀四事。)
〔九、離貪〕,謂出家之人,已住正戒,當制五根,勿令放逸。五欲之害,甚于毒蛇,不應貪著也。(五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也。五欲者,色欲、聲欲、香欲、味欲、觸欲也。)
〔十離瞋〕,謂出家之人,當以慈悲為本,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無令瞋恨。瞋之為害,甚于猛火,常當防護,勿令得入也。
〔十一、離取著〕,謂出家之人,常以智慧觀察己身及以外物,皆悉虛幻,不應妄取執(zhí)著。遺教經(jīng)云:持凈戒者,不得販賣貿(mào)易,安置田宅,及諸財寶,皆當遠離。是也。
〔十二、離粗獷〕,謂出家之人,當須柔軟和順,以成清雅之德,不應粗暴猛獷,有失和敬之儀也。(和敬者,謂外同他善,內(nèi)自謙卑也。)
〔十三、離憍慢〕,謂出家之人,當須謙敬卑下,折己慢幢,精進修道,不應自恃有德,憍傲侮慢,貢高于人也。(已上離煩惱五事。)
理事無礙十門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于事(現(xiàn)象)、與理(本體)之關系立十門:一理偏于事,一、真法界之理遍在一切之事法,雖理無分限,事有分限,而事既即于理,則亦無分限,故一一微塵具足真理。二、事遍于理,理既遍于事,事亦遍于理,以有分限之事,具無分限之理,故遍在一微塵法界。三、依理成事,依真如之理,成世間之事,事無別體,全攬理而成,如波依于水,水全成波也。四、事能顯理,理無形相,即事而明,事既依理而成,則理乃依事而顯,如波相盡而水體全顯也。五、以理奪事,事相既虛,全體是理,故一切之事法不可得。般若心經(jīng)所謂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是也。六、事能隱理,真理既隨緣而成事相,遂今事顯而理不現(xiàn),如水之成波,波顯水隱也。經(jīng)所謂法身轉(zhuǎn)五道名曰眾是也。七、真理即是,真如之理性即是事相。真如之外,非有事相,如水即是波,波之外別無水。般若心經(jīng)所謂空即是色是也。八、事法即理,世間一切事法本無自性,皆由因緣會集而有,舉體即是真性,真性之外無事法,般若心經(jīng)所謂色即是空是也。九、真理非事,事即真理,而非是事,蓋理為真而絕諸相,事為妄而帶差別,真妄既異。故即妄之真異于妄。如水之濕性。即非波之動相也。十、事法非理,為全理之事,而非是理,蓋理性平等,事相差別也。性相既異,故舉體全為事,而事相宛然,如波之動相。非是水之濕性也。說見華嚴大疏二。
十事經(jīng)
【佛學大辭典】
(經(jīng)名)舍衛(wèi)國王夢十事經(jīng)之略名。
十事功德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菩薩修行涅槃經(jīng)者得十事之功德也:一、第一功德有五事,得聞所不能開者。(中略)斷疑惑之心慧心正直,能知如來之密義也。二、第二功德有五事:得、見、聞、到、知也。三、第三功德有三事:得第一義慈,得菩薩所緣之慈,得菩薩無緣之慈。四、第四功德有十事:根深而難傾動,生自身決定之想,見福田及非福田,修凈佛土,滅除有馀,斷除業(yè)緣,修凈凈身,了知諸緣,離諸怨敵,斷除二邊。五、第五功德有五事果:諸根完具,邊地不生,諸天愛念,常為天魔沙門婆羅門等所恭敬,得宿命智。六、第六功德有一事:得金剛?cè)?,安住此中,悉能破散一切諸法,見一切法皆是無常,皆是動相,恐怖之因緣病苦,念念滅壞,而無有真實。七、第七功德有四種之法:為大涅槃之近因,善友親近,專心聽法,系念思惟,如法修行。八、第八功德有五事:斷除五事,斷除色受想行識之五陰,而不見其相,遠離五事,遠離身等五見,成就念佛念法念僧念天念戒念施六法,修習知定,寂定,身心受快樂定,無樂定,首楞嚴定五種禪定,守護菩提心,菩薩守護此菩提心,猶如世人守護一事。九、第九功德初發(fā)之五事:悉能成就,信,直心,戒,親近善友,多聞是也。十、第十功德有一事,菩薩修習三十七品入于大涅槃之常樂我凈,為諸眾生分別解說大涅槃經(jīng),顯示佛性,自南本涅槃經(jīng)十九至已下二十四皆廣說之。
十事非法
【佛學大辭典】
(故事)佛滅后一百年,比舍離地方比丘稱十個非法,因而引起第二結集之問題也。元來之性質(zhì),乃關于律者。(參見:秘法)
秘法
【佛學大辭典】
(術語)有通別之二稱。通稱行于密教。護摩念誦之總名也,不顯露示人。故曰秘法。別稱分大法、準大法、秘法、通途法之四段,而第三段之別目也。蘇悉地法,五秘密法等之傳法,許于灌頂已后者,總曰秘法。
【佛學常見辭匯】
秘教的修法,因秘教的修法很秘密,不隨便公開示人。
十誦僧尼要事羯磨
【佛學大辭典】
(書名)十誦羯磨比丘要用之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