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過小年(過小年)  拼音:guò xiǎo nián
過冬至。冬至是過年前最大的節(jié)日,在這一天,人人都要吃湯圓,表示又大了一歲,故視同過年。
《國語辭典》:大觀園(大觀園)  拼音:dà guān yuán
紅樓夢》中,賈元春省親的別墅。因其園林造景別具匠心,遂命名為「大觀園」。
《漢語大詞典》:賀朔(賀朔)
(1). 唐 宋 以元日、五月朔日、冬至行大朝會之禮,以元日、五月朔日之朝會稱賀朔。新五代史·唐明宗紀(jì):“五月己巳,朝羣臣,賀朔。” 徐無黨 注:“五月賀朔,出於道家之説,自 唐 以來用之?!?明 朝則文武官員逢每月初一向皇帝行禮致賀稱賀朔。《東周列國志》第二回:“次早, 幽王 果然出朝,羣臣賀朔。”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二一章:“因為今天是十月朔日,他( 楊嗣昌 )先率領(lǐng)全體文武向北行四拜賀朔禮,然后才命文武官員就坐?!?br />(2).特指拜年。 明 張四維 《雙烈記·勉承》:“今當(dāng)新正元旦,當(dāng)去府中賀朔?!?/div>
《國語辭典》:年菜  拼音:nián cài
過年期間烹調(diào)的豐盛菜肴?!秲号⑿蹅鳌返诙幕兀骸冈偌由狭酥箴G餑作年菜,也不曾得個消閒。」
《國語辭典》:三大節(jié)(三大節(jié))  拼音:sān dà jié
三個重要的節(jié)日。宋時指冬至、元旦、寒食,今指春節(jié)、端午、中秋。宋。金盈之《醉翁談錄。卷四。京城風(fēng)俗記》:「都城以寒食、冬至、元旦為三大節(jié)?!?/div>
《國語辭典》:跨年  拼音:kuà nián
從舊年歲末到新年歲初?!稌x書。卷七二。郭璞傳》:「又去秋以來,沉雨跨年,雖為金家涉火之祥,然亦是刑獄充溢,怨嘆之氣所致。」
《漢語大詞典》:歲仗(歲仗)
謂每年元旦朝會時所用的儀仗。 唐 白居易 《元和十二年詔停歲仗率爾成章》詩:“聞停歲仗軫皇情,應(yīng)為 淮 西寇未平。”
《漢語大詞典》:索葦(索葦)
即葦索。以蘆葦所作之繩索。舊俗,元旦懸葦索于門,謂可以御兇邪。《文選·張衡〈東京賦〉》:“ 度朔 作梗,守以 鬱壘 , 神荼 副焉,對操索葦?!?薛綜 注:“東海中 度朔山 有二神,一曰 神荼 ,二曰 鬱壘 ,領(lǐng)眾鬼之惡害者,執(zhí)以葦索而用食虎。” 李善 注引《風(fēng)俗通》:“ 黃帝 書,上古時有 神荼 、 鬱壘 昆弟二人,性能執(zhí)鬼。 度朔山 上有桃樹,下常簡閲百鬼,鬼無道理者, 神荼 與 鬱壘 持以葦索,執(zhí)以飼虎。是故縣官常以臘祭夕,飾桃人垂葦索,畫虎於門,以御兇也。”
《漢語大詞典》:肇旦
元旦。樂府詩集·燕射歌辭三·北齊元會大饗歌之二:“ 夏 正肇旦,周物充庭,具僚在位,俛伏無聲?!?/div>
分類:元旦元正
《漢語大詞典》:邯鄲鳩(邯鄲鳩)
戰(zhàn)國 時, 邯鄲 之民于正旦獻(xiàn)鳩于 趙簡子 , 趙簡子 為表示他對萬物“有恩”,即將所獻(xiàn)之鳩放之。見列子·說符。后遂以“邯鄲鳩”為放生的典故。 唐 柳宗元 《放鷓鴣詞》:“ 齊王 不忍觳觫牛, 簡子 亦放 邯鄲 鳩。二子得意猶念此,況我萬里為孤囚?!?/div>
《漢語大詞典》:秤水
(1).魚躍水面之稱。舊俗認(rèn)為是漲水之兆。 清 梁章鉅 農(nóng)候雜占之四:“凡魚躍離水面,謂之秤水。主水漲,高多少,則離水多少。”
(2).每年舊歷元旦至十二日,汲水秤其輕重,以卜一年旱澇或豐歉。 宋 王得臣 麈史·占驗:“江湖間人,常于歲除,汲江水秤,與元日又秤,重則大水?!?元 陸友 研北雜志卷下:“世謂正月三日為田本命, 浙 西人謂之夏正三,言夏正之三日,俗以是日秤水,以重為上有年,則極騐?!?/div>
《漢語大詞典》:蛇蠱(蛇蠱)
傳說聚百蟲合置器中,經(jīng)年開之,必有一蟲盡食諸蟲,僅存蛇者稱蛇蠱,極毒,可殺人。隋書·地理志下:“然此數(shù)郡,往往畜蠱,而 宜春 偏甚。其法以五月五日聚百種蟲,大者至蛇,小者至蝨,合置器中,令自相啖,餘一種存者留之,蛇則曰蛇蠱,蝨則曰蝨蠱,行以殺人?!?/div>
《漢語大詞典》:挖窖
挖掘窖藏。舊俗作為農(nóng)歷元旦遲起的代詞,以示彩頭。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一篇五:“就在那第二年的元旦,我那時和我的父母是同寢室的,我很早就起來了,父親和母親都還在‘挖窖’?!?/div>
《國語辭典》:一鍋粥(一鍋粥)  拼音:yī guō zhōu
比喻一團(tuán)糟、一塌糊涂?!督鹌棵贰返谒牧兀骸讣依锢掀艣]曾往那里尋去?尋出沒曾打成一鍋粥?」
分類:混亂元正
《漢語大詞典》:戴憑經(jīng)(戴憑經(jīng))
東漢 光武帝 曾在元旦朝賀大會上,令群臣中能說經(jīng)者,于廷前辯論駁難,義有不通,輒奪其席以益通者。結(jié)果,曾從 京房 學(xué)《易》的 戴憑 連連獲勝,奪坐席五十余。見《后漢書·儒林傳上·戴憑》。后用為博學(xué)出眾或?qū)W人元旦集會的典故。 清 毛奇齡 《元旦同諸公集曹舍人宅限韻》:“獨慚元旦會,未設(shè) 戴憑 經(jīng)?!币嘧鳌?戴憑席 ”。 清 黃遵憲 《感懷》詩:“ 戴憑 席互爭, 五鹿 角屢折?!?/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