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37詞典 7分類詞匯 30
《漢語大詞典》:廂白旗(廂白旗)
鑲白旗。 清 代八旗之一。參見“ 八旗 ”。
分類:白旗八旗
《國語辭典》:八旗  拼音:bā qí
滿清時戶口的編制,以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種來區(qū)別,分為滿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三類。清。瞿蛻園《歷代職官簡釋。八旗都統(tǒng)》:「八旗次序,以鑲黃、正黃、正白為上三旗,其馀為下五旗。行軍或行獵,則以鑲黃、正白、鑲白、正藍為左翼,馀為右翼。」
《漢語大詞典》:廂紅旗(廂紅旗)
鑲紅旗。 清 代八旗之一。參見“ 八旗 ”。
分類:紅旗八旗
《國語辭典》:八旗  拼音:bā qí
滿清時戶口的編制,以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種來區(qū)別,分為滿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三類。清。瞿蛻園《歷代職官簡釋。八旗都統(tǒng)》:「八旗次序,以鑲黃、正黃、正白為上三旗,其馀為下五旗。行軍或行獵,則以鑲黃、正白、鑲白、正藍為左翼,馀為右翼?!?/div>
《漢語大詞典》:廂黃旗(廂黃旗)
鑲黃旗。 清 代八旗之一。參見“ 八旗 ”。
分類:黃旗八旗
《國語辭典》:八旗  拼音:bā qí
滿清時戶口的編制,以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種來區(qū)別,分為滿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三類。清。瞿蛻園《歷代職官簡釋。八旗都統(tǒng)》:「八旗次序,以鑲黃、正黃、正白為上三旗,其馀為下五旗。行軍或行獵,則以鑲黃、正白、鑲白、正藍為左翼,馀為右翼?!?/div>
《漢語大詞典》:廂藍旗(廂藍旗)
鑲藍旗。 清 代八旗之一。參見“ 八旗 ”。
分類:八旗
《國語辭典》:八旗  拼音:bā qí
滿清時戶口的編制,以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種來區(qū)別,分為滿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三類。清。瞿蛻園《歷代職官簡釋。八旗都統(tǒng)》:「八旗次序,以鑲黃、正黃、正白為上三旗,其馀為下五旗。行軍或行獵,則以鑲黃、正白、鑲白、正藍為左翼,馀為右翼。」
《漢語大詞典》:襲次(襲次)
清 制,世襲官爵,除八旗外,都限定世數(shù),一世為一次,謂之“襲次”。不限世數(shù)的,加“世襲罔替”字樣。 清 梁章鉅 浪跡叢談·世職:“ 黃芳度 合門殉節(jié),曾準襲公爵十二次。念其忠藎,準照八旗之例,於襲次完后,仍賞給恩騎尉,世襲罔替?!?span id="ya60h5g" class="book">《兒女英雄傳》第一回:“論他的祖上……仗著汗馬功勞上頭,掙了一個世職。到了這 安二老爺 身上,世職襲次完結(jié),便靠著讀書上進。”
《漢語大詞典》:下五旗
清 代兵制。 順治 后, 滿州 八旗分為上三旗和下五旗。正紅、正藍、鑲白、鑲紅、鑲藍稱為下五旗,由諸王、貝勒、貝子等分統(tǒng),駐守京師及各地。 清 昭槤 嘯亭雜錄·漢軍初制:“ 雍正 中,定上三旗每旗佐領(lǐng)四十,下五旗每旗佐領(lǐng)三十?!?/div>
《國語辭典》:八旗都統(tǒng)(八旗都統(tǒng))  拼音:bā qí dū tǒng
職官名。八旗統(tǒng)領(lǐng)的職稱。入關(guān)前,稱固山額真,入關(guān)后,改漢名為都統(tǒng)。蒙古、漢軍,旗各一人,從一品,副都統(tǒng)旗各二人,正二品,各掌戶政及軍政。
《漢語大詞典》:額兵(額兵)
清 八旗綠營兵。《清會典·八旗都統(tǒng)·都統(tǒng)副都統(tǒng)職掌一》:“邊境無額兵者則換防。”《花月痕》第五十回:“此外 顏 林 所部四千,是 并州 額兵; 淮 南北陸師水師, 湖 南北精鋭,亦是平定后新設額兵。”
《漢語大詞典》:護軍營(護軍營)
清 代禁衛(wèi)軍之一。分上三旗和下五旗,共八旗。營兵選八旗 滿洲 、 蒙古 兵的精銳者充當。專司警蹕宿衛(wèi)、諸門的啟閉和鎖鑰傳籌等。 雍正 三年(1725年),又設 圓明園 八旗護軍營,駐于該園周圍。《清文獻通考·兵二》:“ 天聰 年間,設巴牙喇營,為護軍營之始。 順治 初,詳定營制,初以上三旗護軍參領(lǐng)、護軍校、護軍等守衛(wèi)禁門,下五旗各守王公府門,遇行圍出征,則八旗一律分撥。 雍正 七年,始定八旗護軍,均司禁衛(wèi)?!?/div>
《漢語大詞典》:紅白賞恤(紅白賞卹)
清 制,八旗官員家有紅白事,按該員品級給予賞賜,謂之“紅白賞卹”。
《漢語大詞典》:漢軍八旗(漢軍八旗)
清 代八旗組織的三個組成部分之一。原指 滿洲 入關(guān)前已投降 滿洲 或被俘從事兵役的 遼東 漢 人及其子孫。 努爾哈赤 建立八旗之初,將所有戶口不分種族都編入,所以在一旗內(nèi)有 滿 、 漢 、 蒙古 等族人。 天聰 五年(公元1631年)將各旗的 漢 人撥出,另編一旗,定名 漢 軍。 崇德 二年(公元1637年) 皇太極 就降附的 漢 人組成 漢 軍左右翼二旗。四年分建黃、白、紅、藍四旗。七年擴編為 漢 軍八旗,與 滿洲 八旗、 蒙古 八旗共同構(gòu)成八旗組織的整體。
分類:八旗組織
《國語辭典》:八旗子弟  拼音:bā qí zǐ dì
比喻自恃地位優(yōu)越,胡作非為又腐敗無能的干部子弟。如:「離休的老干部可別把子女教成八旗子弟?!?/div>
《漢語大詞典》:旗學(旗學)
八旗子弟學校有八旗官學、八旗義學、八旗學堂三種。參閱《清會典事例·禮部·學校》。 顧樹森 《中國歷代教育制度·清代的學校制度》:“中央設立的有一般性質(zhì)的國子監(jiān)及特殊性質(zhì)的宗學、旗學、覺羅學、算學館及俄羅斯學館等?!?/div>
《漢語大詞典》:牛錄額真(牛錄額真)
清 代八旗基層組織牛錄的統(tǒng)領(lǐng)官。 清 太宗 天聰 八年改名“牛錄章京”。 順治 十七年改稱“佐領(lǐng)”。額真,滿語“主子”的意思;章京,漢語“將軍”的滿語譯還音。清史稿·博爾晉傳:“ 太祖 初起兵,有挾丁口來歸者,籍為牛錄,即使為牛錄額真,領(lǐng)其眾。 順治 間,定官名皆漢語,謂之‘世管佐領(lǐng)’。”亦作“ 牛錄額貞 ”、“ 牛錄厄真 ”。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五:“牛錄額貞、牛錄章京皆即今佐領(lǐng)。”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三卷第二六章:“ 清 營的一個牛錄厄真帶領(lǐng)四個兵在石碑旁邊等候,隨即護送他們到三里外的 多鐸 營中?!眳⒁姟?牛錄 ”。
《漢語大詞典》:牛錄
(1). 清 八旗組織的最早基層單位。起源于 滿族 早期集體狩獵組織。最初,每一牛錄轄十人。以后,所轄丁壯數(shù)逐漸擴大到三百人。設統(tǒng)領(lǐng)官一人,稱“牛錄額真”。清史稿·兵志一:“每旗三百人為一牛錄,以牛錄額真領(lǐng)之。” 傅克東 《清代前期的佐領(lǐng)》:“佐領(lǐng)在滿語中包括牛錄(八旗組織的基層單位)和牛錄額真(八旗基層單位的首領(lǐng))二者而言……這種以血緣(族)和地緣(寨)而組成的牛錄,最初只有十人,而牛錄額真不過是十人之長(即‘什長’)?!?br />(2).借指 清 兵。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亂離:“亂兵紛入,父子分竄。女為牛錄俘去?!?/div>
《漢語大詞典》:禁旅八旗
清 代駐防京師的八旗兵。有領(lǐng)侍衛(wèi)府(統(tǒng)轄親軍)、八旗驍騎營、八旗前鋒營、八旗護軍營(又有 圓明園 八旗護軍營)、八旗步軍營、內(nèi)府三旗、火器營、健銳營、虎槍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