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252,分17頁顯示  上一頁  6  7  8  9  10  12  13  14  15 下一頁
分類詞匯(續(xù)上)
余丁
候奄
候卒
營主
警角
白眊
軍慝
鑼鍋
押番
信牌
掌柜
敦長
徽識(shí)
火牌
哱啰
《漢語大詞典》:余?。N丁)
(1).指充軍役以外的丁口。宋史·兵志五:“七月,詔應(yīng)義勇家人投軍后,本戶餘丁數(shù)少,合免義勇,并許投軍。” 明 無名氏 《白兔記·分娩》:“我爺去投軍,家里添個(gè)餘丁?!?br />(2).軍中編外人員。《初刻拍案驚奇》卷十四:“小的 楊化 ,是 興州 右屯衛(wèi) 于守宗 名下的餘丁?!?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噶雄》:“憐其宦裔落拓,乃以 雄 為餘丁,令掌書記?!?/div>
《漢語大詞典》:候奄
古代軍中負(fù)責(zé)偵察敵情的官員。左傳·成公十八年:“ 張老 為候奄?!?楊伯峻 注:“候奄即元候,亦即……候正?!?span id="5nfprr5" class="book">《左傳·襄公十九年》:“軍尉、司馬、司空、輿尉、候奄皆受一命之服?!?span id="ddf5lbd" class="book">《國語·晉語七》:“使 張老 為司馬,使 范獻(xiàn)子 為候奄?!?/div>
《漢語大詞典》:候卒
(1).軍中巡夜的士兵。 唐 柳宗元 《段太尉逸事狀》:“ 晞 不解衣,戒候卒擊柝衛(wèi)太尉。”
(2).侍候長官的士兵。 宋 陸游 老學(xué)庵筆記卷三:“ 師説 忽叱候卒退曰:‘此神御殿也!’”
《漢語大詞典》:營主(營主)
軍中主帥。晉書·邵續(xù)傳:“其部曲文武,已共推其息 緝 為營主?!?/div>
《國語辭典》:警角  拼音:jǐng jué
古代軍營中的吹器。
《漢語大詞典》:白眊
亦作“ 白髦 ”。
(1).牦牛的毛。 三國 蜀 諸葛亮 《又與孫權(quán)書》:“所送白眊薄少,重見辭謝,益以增慚?!?晉 張敞 《東宮舊事》:“太子有白眊拂二?!?span id="l7xtxjl" class="book">《魏書·蠕蠕傳》:“ 阿那瓌 等拜辭,詔賜 阿那瓌 ……露絲銀纏槊二張并白眊?!?br />(2).以牦牛毛制的披衣,古代軍中主帥衛(wèi)士所服。亦指衛(wèi)士。 漢 趙曄 吳越春秋·夫差內(nèi)傳:“中校之軍皆白裳、白髦、素甲、素羽之矰,望之若荼。” 三國 蜀 諸葛亮 《與兄瑾論白帝兵書》:“兄嫌 白帝 兵非精練。 到 所督,則先帝帳下白眊,西方上兵也?!?/div>
《漢語大詞典》:軍慝(軍慝)
軍中陰謀奸惡者。周禮·夏官·環(huán)人:“環(huán)人,掌致師,察軍慝?!?鄭玄 注:“慝,陰姦也。視軍中有為慝者,則執(zhí)之。”
《國語辭典》:鑼鍋(鑼鍋)  拼音:luó guō
白天用來煮飯,晚上用來打更、巡邏、警示的刁斗?!度龂萘x》第五○回:「馬上有帶著鑼鍋的,也有村中掠得糧米的,便就山邊揀乾處埋鍋造飯,割馬肉燒吃。」
《國語辭典》:押番  拼音:yā fān
舊稱押解人犯的吏卒?!端疂G傳》第五○回:「下面一個(gè)押番,幾個(gè)虞候,階下盡是許多節(jié)級(jí)牢子?!埂毒劳ㄑ?。卷七。陳可常端陽仙化》:「帶了都管、干辦、虞侯、押番一干人等出了錢塘門。」
《漢語大詞典》:信牌
即傳信牌。 宋 仁宗 康定 元年五月,制軍中傳信牌,傳遞軍中文件時(shí),以為憑信。《宋史·輿服志六》:“傳信木牌:先朝舊制,合用堅(jiān)木朱漆為之,長六寸,闊三寸,腹背刻字而中分之,字云某路傳信牌。卻置池槽,牙縫相合。又鑿二竅,置筆墨,上帖紙,書所傳達(dá)事。用印印號(hào)上,以皮繫往來軍吏之項(xiàng)。臨陣傳言,應(yīng)有取索,并以此牌為言,寫其上?!?元 代民事亦用信牌,凡諸管官以公事攝所部,并用信牌。參閱 清 薛允升 《唐明律合編·信牌》
《國語辭典》:掌匱(掌櫃)  拼音:zhǎng guì
1.掌管商店、客棧中的事務(wù)?!段拿餍∈贰返谌兀骸感姨澋昀镆粋€(gè)掌匱的人極機(jī)警,自從下午風(fēng)聲不好,他便常在店前防備。」
2.商店、客棧中總管事務(wù)的人?!段拿餍∈贰返谖逦寤兀骸盖伉P梧進(jìn)去了,央告錢莊上的掌匱,勸湘蘭回去,明天必有下文?!?/div>
《漢語大詞典》:敦長(敦長)
屯長。敦,通“ 屯 ”。 秦 漢 時(shí)戍邊軍中的領(lǐng)隊(duì)。 睡虎地 秦 墓竹簡《秦律雜抄》:“徒食、敦長、僕射弗告,貲戍一歲?!?/div>
《漢語大詞典》:徽識(shí)(徽識(shí))
(1).古代朝廷或軍中用以識(shí)別的標(biāo)志,形似小旌旗。周禮·春官·司常“司常掌九旗之物名,各有屬以待國事” 漢 鄭玄 注:“屬謂徽識(shí)也。《大傳》謂之徽號(hào)。今城門僕射所被及亭長著絳衣,皆其舊象。” 賈公彥 疏:“‘屬謂徽識(shí)也’者,謂在朝在軍所用小旌,故以屬言之?!?span id="frfzv5b" class="book">《左傳·昭公二十一年》“揚(yáng)徽者” 唐 孔穎達(dá) 疏:“徽識(shí),制如旌旗,書其所任之官與姓名於上,被之於背,以備其死,知是誰之尸也?!?br />(2).泛指標(biāo)志。 蘇曼殊 《遯跡記》:“惡獸女體,頭上插花,以為徽識(shí)?!?郭沫若 《十年建國增徽識(shí)·北京站》詩:“十年建國增徽識(shí),七月工程樹典型。”
《國語辭典》:火牌  拼音:huǒ pái
舊日兵役驛遞的符信。沿途可憑此領(lǐng)取口糧。《精忠岳傳》第四八回:「高宗傳諭,命兵部速發(fā)兵符火牌,調(diào)各路人馬,撥在岳飛營中聽用。」
《國語辭典》:哱啰(哱囉)  拼音:pò luó
樂器名。古代軍中以海螺殼做成的號(hào)角。明。戚繼光《練兵實(shí)紀(jì)。卷三。練耳目》:「凡吹哱啰,是要各兵起身,再吹一次,是要馬兵上馬,車兵附車,步兵執(zhí)器械立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