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53詞典 2分類詞匯 51
《漢語大詞典》:翰長(翰長)
對翰林前輩的敬稱。 唐 盧肇 《喜楊舍人入翰林》詩:“御筆親批翰長銜,夜開金殿送瑤緘?!?宋 歐陽修 歸田錄卷二:“ 嘉祐 二年,余與端明 韓子華 、翰長 王禹玉 、侍讀 范景仁 、龍圖 梅公儀 同知禮部貢舉。”宋書·張洎傳:“ 洎 博述經(jīng)史,多知典故……上賜詩褒美,有‘翰長老儒臣’之句。”
《漢語大詞典》:克構(gòu)(克構(gòu))
謂能完成前輩事業(yè)。三國志·吳志·陸遜傳論:“ 抗 貞亮籌干,咸有父風(fēng),奕世載美,具體而微,可謂克構(gòu)者哉!”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時序:“逮 晉宣 始基, 景文 克構(gòu),并跡沉儒雅,而務(wù)深方術(shù)?!?唐 呂溫 《虢州三堂記》:“三者,明臣子在三之節(jié);堂者,勵宗室克構(gòu)之義?!?/div>
《國語辭典》:接班  拼音:jiē bān
在輪班的工作方式中,接替上一班的工作。如:「我在十點(diǎn)鐘要接班,所以不能多聊。」
《漢語大詞典》:余蔭(餘蔭)
(1).指樹木枝葉廣大的庇蔭。 晉 陶潛 《桃花源詩》:“桑竹垂餘蔭,菽稷隨時藝。”
(2).比喻前輩惠及子孫的恩澤。 明 吳承恩 《德壽齊榮頌》:“況我二三門下承餘蔭而叨末光者,忝仕在近,能無激於衷哉!” 胡適 《〈兒女英雄傳〉序》:“先生少席家世余蔭,門第之盛,無有倫比。”
(3).影響所及。 魯迅 《南腔北調(diào)集·談金圣嘆》:“這余蔭,就使有一批人,墮入了對于紅樓夢之類,總在尋求伏線,挑剔破綻的泥塘?!?/div>
《漢語大詞典》:余姿(餘姿)
(1).賞玩不盡的姿容。 晉 傅玄 《卻東西門行》:“回目流神光,傾亞有餘姿?!?宋 張耒 《有感》詩之一:“晚風(fēng)颯不收,殘紅怨餘姿?!?br />(2).指前輩傳留下來的舞姿。 唐 杜甫 《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梨園弟子散如煙,女樂餘姿映寒日?!?仇兆鰲 注:“餘姿,即 臨潁 舞態(tài)。”
《漢語大詞典》:先行者
先遣者,先驅(qū)
前輩;先導(dǎo)者。例如:紀(jì)念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
《國語辭典》:上輩(上輩)  拼音:shàng bèi
家族的前一代。《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二二回:「因?yàn)檫@一門姻親隔得遠(yuǎn),我向來未曾會過的,只有上輩出門的伯叔父輩會過?!?/div>
《漢語大詞典》:鄉(xiāng)末(鄉(xiāng)末)
在同鄉(xiāng)前輩前謙稱自己。 清 錢大昕 恒言錄卷三:“﹝ 明 ﹞ 朱存理 《鐵網(wǎng)珊瑚》,録 貞溪 諸名勝詞翰,皆 元 時筆札也。其紙尾署名……有云‘鄉(xiāng)末 維善 上’。”
《漢語大詞典》:綦轍(綦轍)
足跡和車輪輾過的痕跡。比喻前輩的遺澤。 清 龔自珍 《己亥雜詩》之十:“百年綦轍低徊遍,忍作空桑三宿看?”
《國語辭典》:侍生  拼音:shì shēng
1.明、清兩代翰林院中后輩對前輩的自稱。明代翰林,入館后七科者稱晚生,后三科者稱侍生。
2.對于同輩或晚輩的婦人,皆自稱侍生?!斗Q謂錄。卷三二。自稱。侍生》:「今于挽婦人聯(lián)幛中概稱侍生?!?br />3.舊時地方官拜訪鄉(xiāng)紳,于名帖上自稱侍生,以示謙虛。《儒林外史》第一回:「說罷,辭了危素,回到衙問,差翟買辦持個侍生帖子去約王冕?!?/div>
《國語辭典》:老前輩(老前輩)  拼音:lǎo qián bèi
對年紀(jì)較大、經(jīng)驗(yàn)較豐富、資格較老者的尊稱。《紅樓夢》第二回:「大約政老前輩也錯以淫魔色鬼看待了。」《文明小史》第二二回:「老前輩這個辦法果然極好,要是上海也能如此,那有意外之變呢?」
《漢語大詞典》:碩宿(碩宿)
有名望的前輩。 李大釗 《這一周》:“‘五五’紀(jì)念日。這是社會主義經(jīng)濟(jì)學(xué)碩宿、亦是社會革命的先驅(qū) 馬克斯 的誕生紀(jì)念日?!?/div>
《漢語大詞典》:館丈(館丈)
翰林前輩對后輩的稱呼。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話卷二:“翰林前輩稱后輩曰館丈。必四科以前之前輩,或有師生之誼者則可,否則無是稱。近見翰林一經(jīng)散館授職,與新庶常作札,輒曰館丈,丑甚。”
《漢語大詞典》:詞丈(詞丈)
對前輩詩人的敬稱。 清 袁枚 《隨園詩話補(bǔ)遺》卷一:“忽于小市上購得前朝 顧尚書 東橋先生 手書詩幅,題云:‘ 茂慈 詞丈就北山之麓構(gòu)園,名 隨園 ?!?清 秋瑾 《題樂天詞丈〈春郊試馬圖〉》詩序:“甲辰南歸,適見 南海 樂天 詞丈有《春郊試馬圖》之詠,一時和作如林,無美不備。”
《漢語大詞典》:裕后光前(裕後光前)
為后人造福,給前輩增光。常用以歌頌人們的不世功勛。 宋 陳摶 《心相編》:“敬老慈幼,必然裕后光前。” 明 朱鼎《玉鏡臺記·完聚》:“荷明主褒功尚賢,更裕后光前?!?span id="jouhxud" class="book">《天雨花》第八回:“文武兩途都已足,裕后光前亦可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