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蹈虛
謂無史實根據的虛構。 清 吳趼人《〈兩晉演義〉序》:“夫蹈虛附會誠小説所不能免者,然既蹈虛附會矣,而仍不免失於簡略無味,人亦何貴有此小説也?” 劉師培 《〈文說〉序》:“自 蘇 評《檀弓》, 歸 評史記,五色標記,各為段落,乃舍意而論文,且蹈虛以避實,以示義法,以矜秘傳?!?/div>
分類:史實虛構
《漢語大詞典》:君史
(1).隨侍國君記事的史官。 唐 元結 《說楚何荒王賦上》:“ 梁寵王 召君史問曰:‘史之記事無有遺乎?’”
(2).記述君主世系、史實的書籍。 田北湖 《論文章源流》:“有國史然后有君史。國史者,君民比并之史;君史者,一姓一代之史也。”
《國語辭典》:編年體(編年體)  拼音:biān nián tǐ
按年代先后順序列記事實的史書體裁。如《春秋》、《資治通鑒》都是編年體的史學鉅著。
《漢語大詞典》:柳芳歷(柳芳曆)
指 唐 柳芳 所著記述 開元 、 天寶 年間史實的史書《唐歷》。 唐 舒元輿 《八月五日中部官舍讀唐歷天寶已來追愴故事》詩:“將尋國朝事,靜讀‘柳芳歷’?!眳㈤?span id="6v0tye6" class="book">《新唐書·柳芳傳》。
《漢語大詞典》:引古證今(引古證今)
引用古代史實或文獻來論證當前的行事。兒女英雄傳緣起首回:“引古證今,演説人情天理?!?魯迅 《南腔北調集·?!礉暋怠?/span>:“那幸運也是缺點之處,是在總喜歡引古證今帶些學究氣。”
《漢語大詞典》:引古喻今
征引古代史實或文獻來喻說當前的現實。 晉 葛洪 抱樸子·疾謬:“引古喻今,言微理舉?!?/div>
《漢語大詞典》:污史
亦作“污史”。 污穢的史實。 郭沫若 《汐集·題傅抱石畫〈屈原畫像〉》:“嗚呼一人亡,暴政留污史。既見鹿為馬,常驚朱變紫。百代悲此人,所悲亦自己?!?/div>
分類:污穢史實
《國語辭典》:大戰(zhàn)詩(大戰(zhàn)詩)  拼音:dà zhàn shī
印度古代二大敘事詩之一。內容記載西元前十五世紀的各種傳說及史實,包括巴拉塔族戰(zhàn)史以及各種法規(guī)、風俗、社會制度等。此詩約在西元前十世紀時就被吟游詩人到處傳述,直到四世紀左右,才形成現在的模式。
《漢語大詞典》:紀事本末(紀事本末)
(1).史書體裁之一。以歷史事件為綱,將重要史實分別列目,獨立成篇,各篇又按年月順序編寫。創(chuàng)始于 南宋 袁樞 的通鑒紀事本末。《四庫全書總目·史部五·紀事本末類》:“至 宋 袁樞 以《通鑑》舊文,每事為篇,各排比其次第,而詳敘其始終,命曰紀事本末,史遂又有此一體。”
(2).借指對某事的完整記述。 瞿秋白 《亂彈·〈鐵流〉在巴黎》:“任何故意宣傳鼓動的小說詩歌,都沒有這種真實的平心靜氣的紀事本末來得響亮,來得雄壯--這是革命的凱旋歌?!?/div>
《國語辭典》:精神文明  拼音:jīng shén wén míng
人類在意識、精神方面具有的特性。如:「古埃及帝國擁有高度發(fā)展的精神文明?!?/div>
《漢語大詞典》:鳴條之事(鳴條之事)
指 伊尹 相 湯 伐 桀 ,與 桀 戰(zhàn)于 鳴條 之野的史實。借指征戰(zhàn)之事。 晉 袁宏 后漢紀·桓帝紀上:“目不視 鳴條 之事,耳不聞檀車之聲?!?周天游 校注引 胡三省 曰:“言 桀 紂 貴為天子,得罪於天,流毒於民,而 湯 武 伐之,亡國之事不接於帝之耳,帝不知為戒也?!?a class='poemCommentLink' target='_blank'>《晉書·張載傳》:“ 殷湯 無 鳴條 之事,則 伊尹 , 有莘 之匹夫也; 周武 無 牧野 之陣,則 呂牙 , 渭 濱之釣翁也?!?/div>
分類:伊尹史實
《國語辭典》:歷史?。v史劇)  拼音:lì shǐ jù
以歷史故事為題材的戲劇。如:「影視歷史劇常改編自歷史演義故事?!?/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