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50詞典 2分類詞匯 48
《國語辭典》:響度(響度)  拼音:xiǎng dù
聲音的強弱程度。發(fā)音物體振動的振幅愈大則響度愈大。
《漢語大詞典》:養(yǎng)耳(養(yǎng)耳)
調(diào)養(yǎng)聽覺,滿足耳朵對美好聲音的需要。荀子·正論:“和鸞之聲,步中《武》《象》,騶中《韶》《護》以養(yǎng)耳?!?span id="pyojz8t" class="book">《呂氏春秋·孝行》:“正六律,龢五聲,雜八音,養(yǎng)耳之道也。”史記·禮書:“鐘鼓管弦,所以養(yǎng)耳也?!?/div>
《國語辭典》:聾人(聾人)  拼音:lóng rén
聽覺有障礙或完全聽不見的人。如:「聾人使用手語,也可以溝通無礙。」也作「聾子」。
《漢語大詞典》:聰耳(聰耳)
(1).使聽覺靈敏。國語·鄭語:“和六律以聰耳,正七體以役心?!?清 曹籀 《〈龔自珍全集〉序》:“草則菖蒲薢茩,聰耳而明目;茯苓茱萸,延年而耐老?!?br />(2).指聽覺靈敏的耳朵。墨子·兼愛下:“今吾將正求與天下之利而取之,以兼為正,是以聰耳明目,相與視聽乎!”荀子·儒效:“若夫充虛之相施易也,堅白同異之分隔也,是聰耳之所不能聽也,明目之所不能見也,辯士之所不能言也。”
《漢語大詞典》:耳界
佛教語。指聽覺所及的范圍。 唐 白居易 《香爐峰下草堂初成》詩之二:“從茲耳界應(yīng)清浄,免見啾啾毀譽聲?!?/div>
《國語辭典》:耳尖  拼音:ěr jiān
1.耳朵的尖端。唐。元稹望云騅馬歌〉:「上前噴吼如有意,耳尖卓立節(jié)踠奇?!?br />2.形容聽覺銳敏。如:「她耳尖得很,剛才的話怕不被她聽去了?!?/div>
分類:聽覺銳敏
《國語辭典》:音高  拼音:yīn gāo
聲音頻率的高低程度。由發(fā)音體在一定時間內(nèi)所發(fā)生的顫動次數(shù)或音波次數(shù)而決定。音波振動次數(shù)多,聲音就高,反之則低。此種振動數(shù)稱為「頻率」,故也稱為「音頻」。
《漢語大詞典》:失聽(失聽)
聽覺失靈;聽聞有誤。 漢 王延壽 《魯靈光殿賦》:“耳嘈嘈以失聽,目矎矎而喪精?!?三國 魏 曹植 《與楊德祖書》:“夫 鐘期 不失聽,于今稱之。” 明 馮夢龍 《掛枝兒·五更天》:“怕的是寒衾枕,和衣在牀上蹭,還愁失聽了門兒也,常把 梅香 來喚醒。”
分類:聽覺聽聞
《漢語大詞典》:頑聾(頑聾)
喪失聽覺。比喻暗于事理。 唐 孟郊 《秋懷》詩之十:“習樂莫習聲,習聲多頑聾?!?/div>
《漢語大詞典》:耳齊(耳齊)
謂憑聽覺調(diào)整。 宋 蘇軾 《真一酒歌》引:“布算以步五星,不如仰觀之捷;吹律以求中聲,不如耳齊之審?!?/div>
《國語辭典》:耳背  拼音:ěr bèi
聽覺不靈敏。《景德傳燈錄。卷八。福溪和尚》:「僧云:『師意如何?』師云:『山僧耳背?!弧?/div>
分類:聽覺不靈
《漢語大詞典》:次聲
頻率低于聽覺下限(20赫)的聲波。波長有數(shù)百至數(shù)千米,能繞過一般障礙物而傳得很遠,大氣對次聲的吸收也很少?;鹕絿姲l(fā)、海嘯、臺風、地震、核爆炸等都會產(chǎn)生很強的次聲。
《漢語大詞典》:諂耳(諂耳)
謂滿足聽覺的需要。管子·五輔:“淫聲諂耳,淫觀諂目?!?/div>
《漢語大詞典》:極音(極音)
謂崇重音律之美,極盡聽覺上的享受。禮記·樂記:“是故樂之隆,非極音也;食饗之禮,非致味也?!?孔穎達 疏:“樂之隆盛本在移風易俗,非崇重於鐘鼓之音,故云非極音也?!?/div>
《國語辭典》:肝虛(肝虛)  拼音:gān xū
中醫(yī)上指由于肝臟氣血不足,而引起視力、聽覺減退,容易恐懼等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