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小乘四門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天臺所判。一小乘有門,發(fā)智六足論等之所說。二小乘空門,成實論之所說,三小乘亦有亦空門,毗勒論之所說,四非有非空門,迦旃延經(jīng)之所說。
四門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一有門,二空門,三亦有亦空門,四非有非空門也。門者能通之義,依此四者,得入真性實相之記,故曰門也。

【佛學大辭典】
(術語)真言于曼陀羅之方位以東南西北次第,配于發(fā)心修行菩提涅槃之四法,故東門云發(fā)心門,乃至北門云涅槃門。今葬場四門之額,銘此四法,即由此出也。又四門者,為常樂我凈之四德,大圓鏡智等之四智也。世親攝論十五曰:「蓮華有四德:一香二凈三柔軟四可愛。譬法界真如總有四德,謂常樂我凈,于眾華中最大最勝,故名為王?!钩闁|方大圓鏡智,又名金剛智,金剛常住不壞,故比之以蓮華之香,香主遍至之德,橫遍十方,豎遍三世,是為常住之義,外四供中以香為東方,即此意也。樂為南方平等性智,南方自寶部,寶珠雨種種之財,人得而樂之,故比之以蓮華可愛之德。我為西方妙觀察智,阿彌陀名觀自在王如來,我即自在之義,故比之以蓮華柔軟之德,凈為北方成所作智,釋迦乘無住涅槃之理,出于五濁惡世之中,曾不染生死之妄法,故比之以蓮華清凈之德。見秘藏記鈔六。此四門有胎藏金剛之別,胎藏界之壇門稱曰金剛門,頂間畫金剛,金剛界之壇門,稱曰蓮華門,畫蓮華,是金剛為智,以理為能入,胎藏為理,以智為能入之標幟也。
四教四門
【佛學大辭典】
(術語)臺家之四教配于四門也。四教儀四曰:「四教各明四門,雖俱得入道,然隨教立義,必應逐便。若三藏教之四門,雖俱得入道,而諸經(jīng)論多用有門。通教之四門中雖俱得入道,而諸經(jīng)論多用空門。別教之四門,雖俱得入道,而諸經(jīng)論多用亦有亦空門。圓教之四門,雖俱得入道,而諸經(jīng)論多用非有非空門。」
藏教四門
【佛學大辭典】
(術語)藏教俱修析空觀而證偏真之理,此有四門:一有門,有部宗(舊曰毗曇宗)是也,以立三世實有法體恒有故也。二空門,成實宗是也,以立三假而空我法之二者故也。三亦有亦空門,毗勒論是也,以雙照實有與空理故也。四非有非空門,那陀迦旃延經(jīng)是也,以雙非有空故也。毗勒論迦旃延經(jīng)不來此土,依智度論而知之。見止觀六等。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參見:四門)附錄。
通教四門
【佛學大辭典】
(術語)此教雖同學如幻即空之旨,然四人之觀法四門不同:一有門,又云實門,如幻即空,故有即空,空即有,今即以此中即空之有而入道也。二空門,又云不實門,謂以即有之空而入道也。三亦有亦空門,又云亦實亦不實門,雙照空有而入道也。四非有非空門,又云非實非不實門,幻有不可得,幻空不可得,雙遮空有而入道也。四教儀三曰:「通教四門者,即是智度論明一切實,一切不實,一切亦實亦不實,一切非實非不實。佛于此四句廣說第一義悉檀。」
別教四門
【佛學大辭典】
(術語)別教緣但中之理,而修位位之行業(yè),此有四門不同:一有門,觀虛妄之色盡,別有妙色,名為佛性也。二空門,觀如來藏亦空大涅槃亦空也。三亦有亦空門,雙觀真空妙有也,四非有非空門,觀但中法性之理,離四句絕百非言語道斷也,見止觀六等。
圓教四門
【佛學大辭典】
(術語)圓教以萬法圓融之故,門門各立之義不可有。然于一法之上非無四門入理之異:一有門,觀見思之假即是法界,具足一切佛法,是三諦相即之假也。二空門。觀一切之法不在因,不屬緣,我及涅槃亦皆空,是三諦相即之空也。三亦有亦空門,空假相即,故為亦有亦空,是空假相雙之中也。四非有非空門,見思即法性故見思非有,法性即見思故法性非空,是雙非空假之中道也,見止觀六。
【佛學常見辭匯】
天臺宗說圓教有四門,即有門、空門、亦有亦空門、非有非空門。
四門游觀
【佛學大辭典】
(故事)釋尊為悉多太子時,游觀四門,見生老病死四苦,深生厭世之心。見本行集經(jīng)。
【三藏法數(shù)】
(出佛本行集經(jīng))
經(jīng)云:爾時虛空,有一天子,名曰作瓶。見悉達太子在于宮內,恐其著五欲樂,乃言:我當為彼,作于厭離之想。即以威神感動,令其宮內所作音樂,皆為不順五欲之事,唯傳涅槃微妙之聲,欲令厭離世間,心生覺悟。太子聞是聲已,遂發(fā)出游之心,即向迦毗羅城四門游觀也。(五欲者,色欲、聲欲、香欲、味欲、觸欲也。梵語迦毗羅,華言能仁住處。)
〔東門見老人〕,時太子欲向園林游觀,凈飯王聞之,于是敕令街巷灑掃嚴凈,其有老病死亡之人,悉令驅逐,勿使太子見之,心有所厭。及太子出東門,作瓶天子以神通力,化作老人,傴僂低頭,倚杖呻吟,曲脊傍行。太子見已,為馭者言:我今此身,亦當老耶?若有如是老弊之相,何暇向彼園林游戲?宜速還宮,我當思惟,作何方便,得免斯苦。
〔南門見病人〕,時太子又欲向彼園林游觀,凈飯王聞之,于是敕令街巷灑掃嚴凈,或有老病死亡之人,悉令驅逐,勿使太子見之,復生厭離之心。及太子出南門,作瓶天子以神通力,化作一病患人,身體羸瘦,喘氣微弱,命在須臾,不能起舉。太子見已,為馭者言:若我此身,病亦不免,何暇向彼園林游戲?宜速還宮,我當思惟,作何方便,得免斯苦。
〔西門見死人〕,時太子出西門,又欲向彼園林游觀。凈飯王聞之,于是敕令嚴凈街道,復振鐸言:莫令更有老病死亡之人,使太子見之,生于厭離。及太子出西門,作瓶天子以神通力,化作一死尸,臥在床上,眾人輿行,有諸親屬,圍繞哭泣。太子見已,心懷慘惻,為馭者言:若我此身,同有死法,何暇向彼園林游戲?宜速還宮,我當思惟,作何方便,得免斯苦。
〔北門見沙門〕,時太子又欲向彼園林游觀。凈飯王聞之,于是敕令嚴凈街道,復振鐸言,莫使更有老病死亡之人,令太子見,生厭離心。及太子出北門,作瓶天子以神通力,化作沙門,著僧伽黎,執(zhí)錫擎缽,威儀整肅,行步安詳。太子見已,心生愛樂,問言:尊者!汝是何人?沙門答言:我名出家之人,世間諸行,盡是無常,我今舍家求無上道,故名出家。太子為言:此業(yè)大善。于是還宮,白凈飯王曰:世間一切眾生,皆有別離,我今志愿出家,樂求涅槃。(梵語沙門,華言勤息。梵語僧伽黎,華言重復衣。梵語涅槃,華言滅度。)
華嚴宗四門出體
【佛學大辭典】
(術語)一隨相門,如前之體用別論體。二唯識門,如前之攝境從識體。三歸性門,與前之攝相歸性體相當。但彼不許真如隨緣而成為諸法,故假令謂為攝事相而歸于真性,亦唯以能依歸于所依而已,其實不得謂有為之事相即為真如也。今立真如緣起,成為諸法,則諸法即為真如之體,如波即水。四無礙門,一切差別之事相,悉由無差別之真性緣起,故所起之萬法如其性,圓融相即,而事事無礙也。以一法一切法為體,以一切法一法為體。是曰無礙門。見起信論義記上。
棺臺四門
【佛學大辭典】
(雜名)形容胎藏界曼陀羅之四門,于棺外作四門,東南西北之次第,附發(fā)心,修行,菩提,涅槃之名。是示佛道之始終者。葬場之四門亦同。
趙州四門
【佛學大辭典】
(公案)「僧問趙州:如何是趙州?州云:東門西門南門北門。」見碧巖九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