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87詞典 3分類詞匯 84
《漢語大詞典》:調(diào)符(調(diào)符)
用以分別字音聲調(diào)的符號。
《國語辭典》:隔壁聽(隔壁聽)  拼音:gé bì tīng
譏諷人的文辭條理不清而只注重聲音的調(diào)諧與否。《土風(fēng)錄。卷一一。隔壁聽》:「文理模糊,空有聲調(diào)者,譏為隔壁聽?!?/div>
《國語辭典》:調(diào)子(調(diào)子)  拼音:diào zi
1.音調(diào)。即音樂中表示所用音階高低的程度,稱為「調(diào)子」。如C大調(diào)、D大調(diào)等?!独蠚堄斡洝返诙兀骸甘裁从嗳齽俪涕L庚張二奎等人的調(diào)子,他一聽也就會唱?!?br />2.腔調(diào)。如:「他說話的調(diào)子好奇怪?!?br />3.說話時所持有的態(tài)度、語氣。如:「他說話的調(diào)子相當(dāng)溫和?!?br />4.圖畫或攝影作品所表現(xiàn)的遠(yuǎn)近、濃淡、明暗等程度。
《國語辭典》:低調(diào)(低調(diào))  拼音:dī diào
1.聲量小。如:「會議場上,就算私下低調(diào)交談,也是不適宜的?!?br />2.不愿張揚(yáng)。如:「因此事關(guān)系合作成敗,太過敏感,雙方都以低調(diào)的態(tài)度來處理。」
《國語辭典》:切對(切對)  拼音:qiè duì
平仄相對工整的詩句。唐。殷璠 河岳英靈集序:「至如曹劉,詩多直致,語少切對,或五字并側(cè),或十字俱平,而逸價(jià)終存。」
《國語辭典》:旁紐(旁紐)  拼音:páng niǔ
發(fā)音部位相同而音值不同的聲紐。如幫、滂、并、明皆屬重唇音,而音值不同,互稱為旁紐聲紐。
《漢語大詞典》:正紐(正紐)
(1).指四聲相承的同聲母字。如壬、衽、任、入。見 唐 神珙 《四聲五音九弄反紐圖》
(2).謂格律詩八病之一。如壬、衽、任、入四字為一紐,一句之中,已有壬字,更不得安衽、任字。見 明 胡震亨 唐音癸籤卷一。
《國語辭典》:八病  拼音:bā bìng
詩文聲律上的八種弊病,為南朝梁沈約等人提出。八病通常指五言詩在句子音律配合上有平頭、上尾、蜂腰、鶴膝、大韻、小韻、旁紐、正紐等八種缺失。
《漢語大詞典》:字調(diào)(字調(diào))
字音的高低升降。也叫聲調(diào)。
《國語辭典》:仄聲(仄聲)  拼音:zè shēng
古時字音分平、上、去、入四聲,韻文中稱上、去、入三聲為「仄聲」。
《漢語大詞典》:焦殺(焦殺)
謂聲調(diào)急促。史記·樂書:“志微焦殺之音作,而民思憂。” 張守節(jié) 正義:“殺,音所界反……若人君叢脞,情志細(xì)劣,其樂音噍戚殺急,不舒緩也。”一本作“ 焦衰 ”。 清 宋犖 《〈遺民詩〉序》:“予讀其詩,類皆孤清凜冽,幽憂激楚,然皆敦厚而不流於焦殺?!?br />(1).猶急死。 宋 周煇 《清波別志》卷上:“言事者,舊有三殺之語……近又添二殺論事不報(bào),悶殺;臨了沒結(jié)果,焦殺?!币槐咀鳌芭R了沒結(jié)殺”。
(2).枯萎。 明 張綱孫 《苦旱行》:“林木焦殺鳥開口,魴魚枯乾溝底臥。”
《漢語大詞典》:融字
填詞法。謂改變原字聲調(diào),以使音律和諧。 姜夔 《滿江紅》詞序 夏承燾 箋校:“ 宋 人歌詞,有融字法。夢溪筆談(五):‘古之善歌者有語,謂當(dāng)使“聲中無字,字中有聲”。(節(jié))如宮聲字而曲合用商聲,則能轉(zhuǎn)宮為商歌之。此“字中有聲”也?!?span id="e1s2dcr" class="book">《夢溪筆談》所用宮商,則指平上去入四聲而言,與喉舌九音無涉, 宋 詞‘融字’,正謂此耳。”
《國語辭典》:行腔  拼音:xíng qiāng
戲曲表演時,雖曲調(diào)有固定的格律,但演員會依唱詞、四聲調(diào)值、及個人對曲譜的體會來處理唱腔,稱為「行腔」。
《漢語大詞典》:圓穩(wěn)(圓穩(wěn))
(1).指詩歌作品語言聲調(diào)的流利工穩(wěn)。 清 王士禛 《〈四溟詩話〉序》:“ 茂秦 詩有兩種,其聲律圓穩(wěn),持擇矜慎者, 弘 正 之遺響也。” 鄭振鐸 《插圖本中國文學(xué)史》第十一章二:“﹝ 陸機(jī) ﹞的詩只是圓穩(wěn)華贍而已,并無如何的駿逸高朗之致,纏綿深情之感。”
(2).指人作風(fēng)的圓通、持重。 魯迅 《華蓋集·導(dǎo)師》:“凡自以為識路者,總過了‘而立’之年,灰色可掬了,老態(tài)可掬了,圓穩(wěn)而已,自己卻誤以為識路?!?/div>
《漢語大詞典》:拗聲(拗聲)
拗口的語音;不順耳的聲調(diào)。 魯迅 《集外集拾遺補(bǔ)編·我的種痘》:“凡講這種難懂的話的,我們這里除了官老爺之外,只有開當(dāng)鋪和賣茶葉的 安徽 人,做竹匠的 東陽 人,和變戲法的 江 北佬。官所講者曰‘官話’,此外皆謂之‘拗聲’?!?茅盾 《子夜》八:“‘就是啦。不會錯的!’ 眉卿 不耐煩似的用拗聲回答。”
《漢語大詞典》:直拗
亦作“ 直抝 ”。 固執(zhí)、倔強(qiáng)。 明 朱有燉 《香囊怨》第三折:“我女兒性子直拗,累曾勸他留人接客,他不肯聽。” 李健吾 《末一個女人》:“沒有法子捉住她,滑得和魚一樣;不過她直拗起來,比老牛還難使喚。”
亦作“ 直抝 ”。 曲直。謂聲調(diào)起伏有波折。 明 王衡 《郁輪袍》第三折:“動指兒沒些下落,取調(diào)兒沒些直抝?!?/div>
《國語辭典》:魔音傳腦(魔音傳腦)  拼音:mó yīn chuán nǎo
1.形容噪音極度擾人。如:「那工廠的噪音就像魔音傳腦般,令人快發(fā)瘋了?!?br />2.諷刺人的聲調(diào)尖銳或嘮叨不已。如:「這小孩在飛機(jī)上哭鬧了好一陣子,同機(jī)旅客歷經(jīng)了一場魔音傳腦的震撼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