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角仗
宋 時接見外國使者時的殿廷儀仗。宋史·儀衛(wèi)志一:“凡正旦、冬至及五月一日大朝會,大慶、冊、受賀、受朝,則設大仗;月朔視朝,則設半仗;外國使來,則設角仗?!?/div>
《漢語大詞典》:以華制華(以華制華)
舊指外國侵略者利用 中國 人來制服 中國 人的政策。 魯迅 《偽自由書·“以夷制夷”》:“那時的 中國 的許多人,的確將國聯(lián)看作‘青天大老爺’,心里何嘗還有一點兒‘夷’字的影子。倒相反,‘青天大老爺’們卻常常用著‘以華制華’的方法的。” 吳玉章 《中國抗日戰(zhàn)爭的新階段》:“當 南京 戰(zhàn)事緊急時, 日本 欲實現(xiàn)他一貫的以華制華底政策,曾一再底嗾使 德國 大使向我政府提出和議?!?/div>
《國語辭典》:直譯(直譯)  拼音:zhí yì
翻譯外國文字時,盡量依原文字句翻譯,而不改其語脈風格。
《國語辭典》:外債(外債)  拼音:wài zhài
國家所負外國的債款。
《漢語大詞典》:外國語(外國語)
(1).指漢語中的外來語。 清 周亮工 《書影》卷二:“ 檇李 陳無功 撰《庶物異名疏》,凡二千四百五十有二則,可稱該博。余意外國語,佛經(jīng)語,皆無定字,況屢經(jīng)翻譯,尤多差訛,不如刪去,始稱大雅。”
(2).外國的語言、文字。
《國語辭典》:外鈔(外鈔)  拼音:wài chāo
外國的紙幣、鈔票。
《國語辭典》:外電(外電)  拼音:wài diàn
國外傳播媒體所發(fā)布的新聞。
《漢語大詞典》:西捕
指舊時租界上的外國巡捕。 茅盾 《子夜》九:“一輛摩托腳踏車,坐著兩個西捕,發(fā)瘋似的在路上馳過?!?/div>
《漢語大詞典》:五洋雜貨(五洋雜貨)
舊稱外國來的一些日用商品,如洋油、洋火、洋堿、洋蠟之類。亦泛指各種日用的零星貨物。 周而復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十二:“五洋雜貨的利潤雖然不錯,比起西藥來,利潤還是薄的?!?/div>
《漢語大詞典》:文化買辦(文化買辦)
指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國家里販賣外國資本主義文化,為帝國主義文化侵略服務的反動文人。
《國語辭典》:唐人街  拼音:táng rén jiē
中國人僑居于歐、美兩大洲,各大城市間,經(jīng)商設店而形成的市街,西方人稱為「唐人街」?!段拿餍∈贰返谖宥兀骸腹溥^唐人街,隨便吃了一頓飯。」也稱為「華埠」、「中國城」。
《漢語大詞典》:私覿官(私覿官)
指 唐 代出使外國的朝臣所保薦的州縣官員。 唐 韓愈 《唐故江西觀察使韋公墓志銘》:“故事,使外國者,常賜州縣官十員,使以名上,以便其私,號私覿官。” 清 袁枚 隨園隨筆·唐宋二事例見于碑碣:“ 唐 法有私覿官,凡朝臣使外國者,賜州縣官十員,使以名上,以便其私,所以優(yōu)使臣也?!?/div>
《國語辭典》:洋財(洋財)  拼音:yáng cái
指跟外國做買賣得到的財物。也泛指意外之財。如:「發(fā)洋財」。《通俗常言疏證。貨財。發(fā)洋財引清朝野史大觀》:「華俄道勝銀行破燬,其時匯豐尚存,屯銀甚多,都中無賴,人人想發(fā)洋財矣!」
《漢語大詞典》:洋毛子
近代我國人民對外國侵略者的憎稱。《中國歌謠資料·仁慈》:“洋毛子開了幾十年的醫(yī)院,怨死的病鬼怨聲連連?!?span id="d0esa99" class="book">《中國民間故事選·義和團的傳說故事》:“洋毛子在 中國 修鐵道,皇上是死不愿意呀!”
《漢語大詞典》:洋刀
外國刀(多指 日本 軍用大刀)。 高玉寶 《高玉寶》第六章:“臺階上下立著十來個穿得挺闊氣的財主,圍著一個帶洋刀穿 日本 軍服的高個子軍官在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