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237,分16頁顯示  上一頁  1  2  3  4  5  7  8  9  10 下一頁
分類詞匯(續(xù)上)
外勞
駐使
鞮譯
番語
外賓
客官
胡賈
小番
番書
藩邦
番使
夷言
和番
番情
番官
《國語辭典》:外勞(外勞)  拼音:wài láo
外國籍的勞工。
《漢語大詞典》:駐使(駐使)
駐留外國的大使或公使。 燕谷老人 《續(xù)孽?;ā?/span>第五三回:“將來叫我們各國的駐使去探聽一下,也許有可以通融的辦法。” 蔡東藩 許廑父 《民國通俗演義》第四二回:“ 日置益 道:‘此項交涉,本駐使屢奉本國訓令,要求貴國即予同意?!?/div>
《國語辭典》:鞮譯(鞮譯)  拼音:dī yì
傳譯?!缎绿茣>硪话艘?。列傳。李蔚》:「鞮譯差殊,不可研詰。」南朝齊。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匭牘相尋,鞮譯無曠。」
《漢語大詞典》:鞮譯象寄(鞮譯象寄)
禮記·王制:“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欲不同。達其志,通其欲,東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譯?!焙笠蛞浴绊L譯象寄”借指四方少數(shù)民族。 明 唐順之 《重修宜興縣學記》:“其業(yè)之精也,則自 虞 、 夏 、 商 、 周 之典章,鞮譯象寄之語言,至于射御摽縵襍服之枝,凡可以為國家天下之用者,能貫而通之。”
《漢語大詞典》:番語(番語)
少數(shù)民族或外國的語言。 唐 盧綸 《臘日觀咸寧王部曲娑勒擒豹歌》:“陰方質子纔三十,譯語受詞番語揖?!?span id="zzptfnv" class="book">《清史稿·選舉志二》:“三五年后,有此一種讀書明理之人,精通番語,凡通商,督、撫衙署及海關監(jiān)督,應設繙譯官承辦洋務者,即於館中遴選派充?!?/div>
《國語辭典》:外賓(外賓)  拼音:wài bīn
來自他國的賓客。唐。元稹何滿子歌〉:「古者諸侯饗外賓,鹿鳴三奏陳圭瓚。」
分類:外國賓客
《國語辭典》:客官  拼音:kè guān
1.在國外為官。即入臣于外國。漢。趙曄《吳越春秋。勾踐入臣外傳》:「今事棄諸大夫,客官于吳,委國歸民,以付二三子?!?br />2.對客人的敬稱。元。無名氏《盆兒鬼》第一折:『客官,房錢勾了,但愿你前途沒事?!弧埂毒┍就ㄋ仔≌f。拗相公》:「主人迎接上坐,問道:『客官要往那里去?』」
《漢語大詞典》:胡賈(胡賈)
經商的胡人。后亦泛稱外國商人。 唐 韓愈 《送僧澄觀》詩:“越商胡賈脫身罪,珪璧滿船寧計資?!?清 梅曾亮 《送韓珠船序》:“惟 英吉利 ……越國萬里,踔一船環(huán)叩海疆,詐言求市,驚恐民吏。邊疆吏將以闌入邊關罪罪之,當也。天子獨察其胡賈,行無遠識?!?/div>
《漢語大詞典》:小番
舊時泛指外國的或國內少數(shù)民族的文武官員及兵卒。 宋 李上交 近事會元·書詔名:“凡將相告身用金花五色綾紙;其次小番用五色麻紙,并不使印。”古今小說·楊思溫燕山逢故人:“雖居北地,也重元宵。未聞鼓樂喧天,只聽胡笳聒耳……小番鬢邊挑大蒜,岐婆頭上帶生蔥?!?span id="htjpbvd" class="book">《說岳全傳》第四二回:“待末將去擒這小番來?!?/div>
《漢語大詞典》:番書(番書)
指少數(shù)民族或外國的文字。亦指用此種文字所寫的文件、書信等。警世通言·李謫仙醉草嚇蠻書:“ 玄宗 敕宣翰林學士,拆開番書,全然不識一字。” 清 金農 《游海會寺》詩:“經殘未覩番書妙,佛古猶傳塑像工。” 清 沈大成 《學福齋雜著·西洋測時儀記》:“大儀者,大圜也;小儀者,小圜也:皆番書?!?/div>
《漢語大詞典》:藩邦
(1).即藩國。《十月》1981年第4期:“她的臉上就會浮起皇后接受藩邦進貢時的那種微笑?!眳⒁姟?藩國 ”。
(2).舊稱外族或外國。藩,通“ 番 ”。 清 譚嗣同 《仁學》二十:“ 緬甸 、 高麗 、 琉球 之藩邦,其敗亡之由,咸此而已矣?!?/div>
《國語辭典》:藩國(藩國)  拼音:fán guó
古代封建諸侯以屏障王室,故稱諸侯的封國為「藩國」?!稘h書。卷一四。諸侯王表》:「而藩國大者夸州兼郡,連城數(shù)十?!?jié)h。班彪北征賦〉:「降幾杖于藩國兮,折吳濞之逆邪?!?/div>
《國語辭典》:番使  拼音:fān shǐ
舊稱外國的使節(jié)?!冻蹩膛陌阁@奇》卷七:「玄宗依奏降旨,番使領旨?!?/div>
《漢語大詞典》:夷言
古指 黃河 流域華夏族以外的各種語言。后亦泛指少數(shù)民族或外國的言語。左傳·哀公十二年:“太宰 嚭 説,乃舍 衛(wèi)侯 。 衛(wèi)侯 歸,效夷言。” 南朝 陳 徐陵 《勸進梁元帝表》:“ 青羌 赤狄 ,同畀豺狼,胡服夷言,咸為京觀?!?span id="bjfnvfj" class="book">《新唐書·崔漢衡傳》:“ 貞元 三年,豫 吐蕃 盟 平涼 ,被執(zhí),虜將殺之,因夷言謂之曰:‘我善 結贊 ,無殺我!’”
《國語辭典》:和番  拼音:hé fān
古代指與外邦和平相處。如:「昭君和番」。
《國語辭典》:和親(和親)  拼音:hé qīn
1.和睦親善。《禮記。樂記》:「父子兄弟同聽之,則莫不和親。」
2.敵對雙方為求和平而聯(lián)婚交誼。《漢書。卷五○。汲黯傳》:「與胡和親,毋起兵?!埂度龂萘x》第四四回:「昔單于屢侵疆界,漢天子許以公主和親,今何惜民間二女乎?」
《漢語大詞典》:番情
外國或少數(shù)民族政權的國情。舊題 唐 李靖 李衛(wèi)公問對卷中:“臣嘗與之言,松漠饒樂,山川道路,番情逆順,遠至于西域?!?/div>
《漢語大詞典》:番官
(1). 隋 唐 時典儀禮唱贊官員的別稱。舊唐書·職官志二:“ 隋 太常、鴻臚二寺,皆有贊者,皇朝因置之,隸門下省,掌贊唱,為行事之節(jié)。分番上下,謂之番官?!?br />(2).外國的官員。 元 馬致遠 《漢宮秋》第二折:“如今就差一番官,率領部從,寫書與 漢 天子,求索 王昭君 與俺和親。” 元 汪大淵 島夷志略·麻里魯:“若番官沒,其婦再不嫁於凡夫?!?span id="xfa1k6p" class="book">《說岳全傳》第十五回:“一日老狼主登殿,當有番官上殿啟道:‘軍師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