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一向大乘寺
【佛學大辭典】
(雜語)總稱一向?qū)W大乘不兼小乘之寺。非一寺之名。見大藏日本撰述部之顯戒論。
大乘菩薩十地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是華嚴仁王等諸大乘經(jīng)所明大乘菩薩之十地也。一、歡喜地,為菩薩既滿初阿僧祇劫之行,初得圣性,破見惑,證二空理,生大歡喜,故名歡喜地。菩薩于此位,成就檀波羅蜜。二、離垢地,成就戒波羅蜜。斷修惑,除毀犯之垢,使身清凈,故云離垢地。三、發(fā)光地,成就忍辱波羅蜜,斷修惑,得諦察法忍,智慧顯發(fā),故云發(fā)光地。四、燄慧地,成就精進波羅蜜,斷修惑,使慧性熾盛,故云燄慧地。五、極難勝地,成就禪定波羅蜜,斷修惑,真俗二智之行相互違者,使之合而相應,故云極難勝地。六、現(xiàn)前地,成就慧波羅蜜,斷修惑,發(fā)最勝智,使現(xiàn)前無染凈之差別,故云現(xiàn)前地。七、遠行地,成就方便波羅蜜,發(fā)大悲心,亦斷修惑,遠離二乘之自度,故云遠行地。此位即終第二阿僧祇劫之行。八、不動地,成就愿波羅蜜,斷修惑,作無相觀,任運無功用相續(xù),故云不動地。九、善慧地,成就力波羅蜜,斷修惑,具足十力,于一切處知可度不可度,能說法,故云善慧地。十、法云地,成就智波羅蜜,亦斷修惑,具足無邊功德,出生無邊功德水,如大云覆虛空出清凈之眾水,故云法云地。
入大乘論
【佛學大辭典】
(書名)二卷。堅意菩薩造,北涼道秦譯。由義品,入摩訶衍品,議論空品,順修諸行品之四品而成,大乘教之概論也。
大乘三藏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依智度論之意則三藏為小乘之特稱,而大乘為一修多羅藏。依攝大乘論之意,則大乘中亦有三藏,華嚴經(jīng)等為經(jīng)藏,梵網(wǎng)經(jīng)等為律藏,阿毗達磨經(jīng)等為論藏(阿毗達磨經(jīng)此土不譯唯識論中往往引之),然是為一修多羅藏之分類,故名之為總部之三藏。小乘之三藏,稱為別部之三藏。玄奘譯世親攝論釋一曰:「此中三藏者:一素怛纜藏,二毗奈耶藏,三阿毗達磨藏。如是三藏下乘上乘有差別故則成二藏:一聲聞藏,二菩薩藏?!?br />【佛學常見辭匯】
大乘的經(jīng)律論三藏,華嚴經(jīng)等為經(jīng)藏,梵網(wǎng)經(jīng)等為律藏,阿毗達磨經(jīng)等為論藏。
大吉祥天女十二契一百八名無垢大乘經(jīng)
【佛學大辭典】
(經(jīng)名)一卷,唐不空譯。佛,住安樂世界,為觀自在菩薩初說三十八吉祥如來之名號,次說吉祥天女之一百八名。為十二契諷稱之,分十二段之曲譜。故云。
大乘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Mana%ya%na,梵語摩訶衍,譯言大乘。大者對小之稱,乘以運載為義,以名教法,即大教也。使求灰身滅智空寂之涅槃之教。謂之小乘。此中有聲聞緣覺之別,使開一切智之教,為大乘。此中有一乘三乘之別。法華經(jīng)譬喻品曰:「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勤修精進,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如來知見、力、無所畏,憫念安樂無量眾生利益天人度脫一切,是名大乘,菩薩求此乘故名為摩訶薩。」十二門論曰:「摩訶衍者,于二乘為上故名大乘。諸佛最大,是乘能至故名為大,諸佛大人乘是乘故名為大。又能滅除眾生大苦與大利益事故名為大。又觀世音、得大勢、文殊師利、彌勒菩薩等是諸大士之所乘故名為大。又以此乘能盡一切諸法邊底故名為大。又如般若經(jīng)中佛自說摩訶衍義無量無邊。以是因緣故名為大?!箤毞e經(jīng)二十八曰:「諸佛如來正真正覺所行之道,彼乘名為大乘、名為上乘、名為妙乘、名為勝乘、無上乘、無上上乘、無等乘、不惡乘、無等等乘?!?br />【佛學常見辭匯】
梵語摩訶衍,華譯為大乘,即菩薩的法門,以救世利他為宗旨,最高的果位是佛果。大乘從凡夫修到成佛,立五十二個階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十信是由十住中的第一發(fā)心住內(nèi),分開另立的,若將其縮入發(fā)心住內(nèi),則只有四十二位。其中十住、十行、十回向,稱為三賢,僅算是資糧位,十位稱為十圣,才是修習位。論時間,要經(jīng)過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
┌十?。ǖ谝话l(fā)心住內(nèi),包括十信,由凡夫修十信成就,須經(jīng)一萬大劫)┐資
初 │十行                             ├糧
僧 │十回向────────────────────────────┘位
祇─┤ 暖──────────┐四尋思觀──────────────┐
劫 │ 頂──────────┘                  │加
│ 忍──────────┐                  ├行
└ 世 第一───────┘四如實智──────────────┘位
┌入心────────────────通達位(即見道位)
┌初地─┤住心───────────┐
│   └出心           │
│二地               │
二 │三地               │
僧─┤四地               │
祇 │五地               │
劫 │六地               ├修習位(即修道位)
└七地               │

三 ┌八地               │
僧─┤九地               │
祇 │十地               │
劫 └等覺───────────────┘
妙覺────────────────────────────究竟位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梵語摩訶衍,譯作大乘。大,簡小之稱。乘,運載之義?;疑頊缰牵罂占胖鶚勚虨樾〕?,開一切智之教曰大乘。
大乘天
【佛學大辭典】
(雜名)印度之人美玄奘三藏曰大乘天,以三藏能鼓吹大乘也,印度之俗,總稱物之美者為天。慈恩傳五曰:「諸眾歡喜為法師競立美名,大乘眾號曰摩訶耶那提婆,此云大乘天,小乘眾號曰木叉提婆,此曰解脫天。」梵Maha%ya%na-deva,Moks!a%-deva。
大乘心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依大乘之道而求佛之心也。維摩經(jīng)佛國品曰:「大乘心是菩薩凈土?!棺⒃唬骸刚卦唬撼税巳f行兼載天下不遺一人,大乘心也?!够圻h疏曰:「求佛之心為大乘心,行能運通目之為乘,乘中莫加謂之為大?!?br />【佛學常見辭匯】
合菩提心、大悲心、方便心等叫做大乘心。
大乘因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或指菩提心,或示諸法實相。大疏九曰:「所謂大乘因者,即是菩提心?!鼓显乐褂^曰:「大乘因者,諸法實相。」
大乘宗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佛滅后諸宗紛起,其中求羅漢之證悟者為小乘宗,求作佛者為大乘宗。先在印度,依寄歸傳之記惟中觀瑜伽之二宗,為大乘,馀皆為小乘。中觀即中國之三論宗。瑜伽則法相宗也。在中國日本之諸宗,惟俱舍、成實、為小乘,馀皆為大乘宗。但其二宗亦為學習法門而存,無有行之者,故謂之依學之宗。
【佛學常見辭匯】
佛滅后,諸宗紛紛成立,其中求羅漢之證悟者為小乘宗,求作佛者為大乘宗。
大乘基
【佛學大辭典】
(人名)慈恩大師窺基,為大乘家之泰斗,故尊之曰大乘基。宋高僧傳窺基傳曰:「慈恩寺傳中云:奘師龍朔三年,于玉華宮譯大般若經(jīng)終筆,其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令大乘基奉表奏聞。(中略)彼曰大乘基蓋慧立彥琮不全斥故云大乘基?!?/div>
大乘經(jīng)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明作佛道法之一切經(jīng)典也。佛計大小之根機,而說大小之二教。對于小機,說聲聞緣覺之法,謂為小乘。對于大機,說六度之法,謂為大乘。滅后,弟子結(jié)集之,別大小二經(jīng),各為一藏。智度論謂為聲聞藏,菩薩藏,或謂為三藏,摩訶衍藏者是也。就現(xiàn)流之經(jīng)典言之。則四部之阿含經(jīng)等為小乘經(jīng)。華嚴般若等為大乘經(jīng)。問:阿含中有說菩薩之行法者,而般若等諸經(jīng)亦非無小乘之道法?答曰:于阿含說大法,欲使弟子之小機,仰信師之勝因勝果也。于諸大乘經(jīng)列小法,欲使知法之勝劣也。非為欲各得其法,故互有無妨。
【佛學常見辭匯】
說明成佛之道的經(jīng)典,如華嚴般若等諸經(jīng)是。
大乘道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道之名,通于因果。大乘道即佛果也。勝鬘經(jīng)曰:「此究竟者入大乘道因?!雇瑢毧呦履┰唬骸复嗣鸸麨榇蟪说?,與佛為因名大乘因?!?/div>
大乘教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大乘之教法。華嚴法華等諸大乘經(jīng)所說。滿六度之行而成佛之法門也。法相之三時教,第二時空教已上也。三論之二藏教,菩薩藏也。天臺之四教。通教已上也。華嚴之五教,始教已上也。真言之十住心,他緣大乘心已上也。(參見:大乘)
【佛學常見辭匯】
大乘的教法,亦即說明六度萬行的法門。
大乘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Mana%ya%na,梵語摩訶衍,譯言大乘。大者對小之稱,乘以運載為義,以名教法,即大教也。使求灰身滅智空寂之涅槃之教。謂之小乘。此中有聲聞緣覺之別,使開一切智之教,為大乘。此中有一乘三乘之別。法華經(jīng)譬喻品曰:「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勤修精進,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如來知見、力、無所畏,憫念安樂無量眾生利益天人度脫一切,是名大乘,菩薩求此乘故名為摩訶薩?!故T論曰:「摩訶衍者,于二乘為上故名大乘。諸佛最大,是乘能至故名為大,諸佛大人乘是乘故名為大。又能滅除眾生大苦與大利益事故名為大。又觀世音、得大勢、文殊師利、彌勒菩薩等是諸大士之所乘故名為大。又以此乘能盡一切諸法邊底故名為大。又如般若經(jīng)中佛自說摩訶衍義無量無邊。以是因緣故名為大?!箤毞e經(jīng)二十八曰:「諸佛如來正真正覺所行之道,彼乘名為大乘、名為上乘、名為妙乘、名為勝乘、無上乘、無上上乘、無等乘、不惡乘、無等等乘?!?br />【佛學常見辭匯】
梵語摩訶衍,華譯為大乘,即菩薩的法門,以救世利他為宗旨,最高的果位是佛果。大乘從凡夫修到成佛,立五十二個階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十信是由十住中的第一發(fā)心住內(nèi),分開另立的,若將其縮入發(fā)心住內(nèi),則只有四十二位。其中十住、十行、十回向,稱為三賢,僅算是資糧位,十位稱為十圣,才是修習位。論時間,要經(jīng)過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
┌十?。ǖ谝话l(fā)心住內(nèi),包括十信,由凡夫修十信成就,須經(jīng)一萬大劫)┐資
初 │十行                             ├糧
僧 │十回向────────────────────────────┘位
祇─┤ 暖──────────┐四尋思觀──────────────┐
劫 │ 頂──────────┘                  │加
│ 忍──────────┐                  ├行
└ 世 第一───────┘四如實智──────────────┘位
┌入心────────────────通達位(即見道位)
┌初地─┤住心───────────┐
│   └出心           │
│二地               │
二 │三地               │
僧─┤四地               │
祇 │五地               │
劫 │六地               ├修習位(即修道位)
└七地               │

三 ┌八地               │
僧─┤九地               │
祇 │十地               │
劫 └等覺───────────────┘
妙覺────────────────────────────究竟位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梵語摩訶衍,譯作大乘。大,簡小之稱。乘,運載之義。灰身滅智,求空寂之涅槃之教為小乘,開一切智之教曰大乘。
大乘教九部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對于小乘教之九部而立大乘教之九部。(參見:九部)
九部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十二部經(jīng)中去方廣與授記及無問自說之三部者。是小乘教之九部也。又有大乘教之九部。十二部中除因緣與譬喻及論義之三部者是也。然常言之九部,則多指小乘教。法華經(jīng)方便品曰:「我此九部法,隨順眾生說,入大乘為本,以故說是經(jīng)?!沽荷畟魅ㄇ竽前厦矗┰唬骸付疵骶挪?,博曉四含?!菇匝孕〕私桃?。(參見:九部經(jīng)及九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