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大乘  拼音:dà shèng
佛教的兩個(gè)主要傳統(tǒng)之一。約西元一世紀(jì),從古代部派中產(chǎn)生。根據(jù)漢譯佛經(jīng)的資料顯示,最初可能流傳于中亞細(xì)亞,東漢末年傳入中國。主要流行于中國內(nèi)地、西藏、蒙古、日本、韓國等。對于傳統(tǒng)佛教而言,表示它能渡化更多的眾生。對佛陀及其教義采比較開明和創(chuàng)新的解釋,要求佛教徒勿汲汲尋求個(gè)人的解脫,應(yīng)致力菩薩的實(shí)踐。現(xiàn)存的大乘宗派,主要有凈土宗、禪宗和天臺宗。
《國語辭典》:攝大乘論(攝大乘論)  拼音:shè dà shèng lùn
佛教典籍。著者不詳,有三種漢譯本,即北朝魏佛陀扇多譯二卷本,南朝梁真諦譯三卷本,唐玄奘譯三卷本。本書以瑜伽行派的觀點(diǎn),建立大乘佛教的系統(tǒng)。是瑜伽行派的要籍,并深刻的影響中國佛教的思想。
《國語辭典》:大乘起信論(大乘起信論)  拼音:dà shèng qǐ xìn lùn
佛教典籍。一卷。此論古來多認(rèn)為是古印度馬鳴造,真諦譯。但近代學(xué)者則認(rèn)為是齊梁人所撰。內(nèi)容主要在闡述心具有導(dǎo)致輪回?zé)篮蜌w入清凈法界的雙重性質(zhì),此為影響中國佛教最深遠(yuǎn)的典籍之一。
《國語辭典》:大乘百法明門論(大乘百法明門論)  拼音:dà shèng bǎi fǎ míng mén lùn
佛教典籍。古印度世親造,唐玄奘譯。一卷。本論將一切現(xiàn)象總分為五類百種。是中國法相宗的基本入門書。
《國語辭典》:大乘佛教  拼音:dà shèng fó jiào
佛教的派別之一。興起于西元初,是從反對小乘佛教的注重自己修行為出發(fā),強(qiáng)調(diào)眾生皆可成佛且以自利利他為重。流傳于中國、日本、韓國等亞洲地區(qū)。如:「雖然大乘佛教起源于印度,信徒卻以東北亞國家的人民居多?!?/div>
《國語辭典》:大乘經(jīng)典(大乘經(jīng)典)  拼音:dà shèng jīng diǎn
指佛教中談?wù)摮煞鹬赖慕?jīng)書典籍。如:「傳說佛教的大乘經(jīng)典是從龍宮中取得的?!?/div>
《漢語大詞典》:無上乘(無上乘)
佛教浯。謂至極之佛法。大乘之別名。大寶積經(jīng)卷二八:“諸佛如來正真正覺所行之道,彼乘名為大乘,名為上乘,名為妙乘,名為勝乘,名無上乘?!?清 王韜 《淞濱瑣話·煨芋夢》:“非忍心強(qiáng)制,不能超登無上乘也?!?/div>
《漢語大詞典》:中道
合乎道義。《禮記·中庸》:“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圣人也。” 孔穎達(dá) 疏:“從容閒暇而自中乎道?!?span id="b5xpn7f" class="book">《漢書·董仲舒?zhèn)?/a>》:“萬民皆安仁樂誼,各得其宜,動作應(yīng)禮,從容中道。” 明 楊慎 丹鉛總錄·人品·尹和靖對宋高宗:“儒者對君之言,從容中道若此,所養(yǎng)可知矣!”
分類:中道道義
《漢語大詞典》:華嚴(yán)(華嚴(yán))
(1).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的簡稱。有三種譯本。 宋 陳師道 《謝寇十一惠端硯》詩:“敢書細(xì)字注魚蟲,要傳《華嚴(yán)》八千偈?!?br />(2).佛教語。天臺宗所說“五時(shí)”教之一。指 釋迦牟尼 成道之初在菩提樹下所說的大乘無上法門。因其高深,解悟者少。 清 龔自珍 《〈妙法蓮華經(jīng)〉四十二問》:“ 隋 以來判教諸師,皆曰‘華嚴(yán)’日出時(shí),‘法華’日中時(shí),‘涅槃’日入時(shí)。”
(3).指華嚴(yán)宗所說的大乘境界。 康有為 《與菽園論詩兼寄任公孺博曼宣》詩之二:“華嚴(yán)帝網(wǎng)重重現(xiàn),廣樂鈞天竊竊聽?!?/div>
《國語辭典》:空門(空門)  拼音:kōng mén
1.佛教別稱?!蹲阽R錄》卷一:「性無有相,亦無有門,故云:『無門為法門?!灰嗝嚎臻T』,亦名『色門』?!?br />2.僧團(tuán)?!夺屖匣怕岳m(xù)集。卷一》:「劉秉忠氣剛以直,學(xué)富而文,雖晦跡于空門,每潛心于圣道?!?/div>
《國語辭典》:大法  拼音:dà fǎ
1.基本法則。唐。韓愈答劉秀才論史書〉:「愚以為凡史氏褒貶大法,《春秋》已備之矣。」
2.國家的基本法。如:「憲法是我國的基本大法?!?/div>
《國語辭典》:三乘  拼音:sān shèng
佛教用語。梵語tri-yāna的意譯。謂三種能使眾生獲得證悟,息滅煩惱的途徑。即從他人聽聞佛法而悟道的聲聞乘;自己觀察自然現(xiàn)象而悟道的獨(dú)覺乘,和以成佛為目標(biāo)的佛乘。獨(dú)覺乘也稱為「緣覺乘」、「辟支佛乘」,佛乘也稱為「大乘」、「菩薩乘」?!洞蟪饲f嚴(yán)經(jīng)論》卷二:「善趣及三乘,大悲有三品?!埂段饔斡洝返诙兀骸该钛萑私蹋⑷f法全?!?/div>
《漢語大詞典》:楞伽
亦作“ 楞迦 ”。
(1).山名。梵文音譯。在古 師子國 (今 斯里蘭卡 )境。相傳佛在此山說經(jīng)。 宋 王安石 《化城閣》詩:“ 楞伽 海中山,杳出霄漢上。”《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八:“若非圓寂光中客,定是 楞迦 峰頂人?!?br />(2).指《楞伽經(jīng)》。梵名。有四種漢文譯本,今存三種。此經(jīng)提出五法、三性、八識等大乘教義,后人在詩文中常有征引。 唐 韋應(yīng)物 《寄恒璨》詩:“今日郡齋閒,思問《楞伽》字。” 明 高啟 《楞伽寺》詩:“《楞伽》義未曉,塵累方自恥?!?清 姚鼐 《法源寺》詩:“欲偕投紱老,終日問《楞迦》。” 章炳麟 《大乘佛教緣起考》:“法相名為《瑜伽師地》,雖與瑜伽一派有殊,然《楞伽》已有‘瑜伽師有幾’之文。此則 提婆 以前已取瑜伽之名?!?/div>
《國語辭典》:四德  拼音:sì dé
1.易經(jīng)乾卦元、亨、利、貞四德?!兑捉?jīng)。乾卦。文言曰》:「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干也。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元亨利貞?!?br />2.婦德、婦言、婦容、婦功。見《周禮。天官。九嬪》?!段倪x。范曄。后漢書皇后紀(jì)論》:「夫人坐論婦禮,九嬪掌教四德?!挂卜Q為「四教」、「四行」。
3.孝、悌、忠、信?!洞蟠鞫Y。衛(wèi)將軍文子》:「孔子曰:『孝,德之始也;弟,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參乎,中夫四德者矣哉!』」
4.佛教用語。指四種特徵?!洞箦热~問大寶積正法經(jīng)》卷三:「唯此涅槃,具彼四德?!?/div>
《漢語大詞典》:上乘
(1).佛教語。即大乘。 唐 李邕 《岳麓寺碑》:“﹝ 若法愍禪師 ﹞注《大道經(jīng)》,究上乘理,永託茲嶺,克終厥生?!?五代 李中 《宿山中寺》詩:“瞑目忘塵慮,談空入上乘?!?span id="nrdf9bl" class="book">《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八:“ 樂天 一生精究內(nèi)典,勤脩上乘之業(yè),一心超脫輪迴,往生浄土?!?br />(2).上品;上等。 明 李贄 《雜說》:“雜劇院本,游戲之上乘也?!?span id="1vpd7zn" class="book">《花月痕》第十五回:“ 采秋 言道:‘人之相知,貴相知心,落了言詮,已非上乘?!?況周頤 《蕙風(fēng)詞語》卷五:“以性靈語詠物,以沉著之筆達(dá)出,斯為無上上乘?!?/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