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拾遺(拾遺)  拼音:shí yí
1.撿取他人遺失的財物?!稇?zhàn)國策。秦策一》:「期年之后,道不拾遺,民不妄取,兵革大強,諸侯畏懼。」
2.比喻輕而易舉?!稘h書。卷六七。梅福傳》:「合天下之知,并天下之威,是以舉秦如鴻毛,取楚若拾遺?!埂段倪x。干寶。晉紀總論》:「自上逆下,非鄰國之勢也,然而成敗異效,擾天下如驅羊,舉二都如拾遺。」
3.采補缺漏遺佚。《南齊書。卷九。禮志上》:「吳則太史令丁孚拾遺漢事,蜀則孟光、許慈草建眾典。」
4.匡正別人過失或缺點?!侗阕印M馄?。崇教》:「有師友之名,無拾遺之實?!?br />5.職官名。唐代諫官,武則天時始置左右拾遺,掌供奉諷諫,以救補人主言行的缺失。見《舊唐書。卷四三。職官志二》。
《漢語大詞典》:所遺(所遺)
(1).遺漏。 三國 魏 曹丕 《典論·論文》:“斯七子者,於學無所遺?!?br />(2).遺棄。 晉 陸機 《演連珠》之四:“臣聞世之所遺,未為非寳。”
(3).遺失物。 宋 洪邁 《夷堅支丁志·夏巨源》:“點檢勅誥文書,遺其一……既而僕從 饒州 來,持所遺至。”
《國語辭典》:失主  拼音:shī zhǔ
財物失落或失竊的所有人。《老殘游記》第七回:「失主尚未來縣報案,他的手下倒已先將盜犯獲住了。」
《漢語大詞典》:認狀(認狀)
(1).認領失物的文書。 清 李漁 《聞過樓》第三回:“況且這些贜物原是失去的東西,豈有不經官府、不遞認狀倒在強盜手中私自領回之理?”
(2).舊時擂臺比武者所寫的承認打死不論的文書。《隋唐演義》第十二回:“如要上去的,本人姓名、鄉(xiāng)貫、年庚,設個誓,要寫在認狀上,見得打死勿論?!?br />(3).見“ 認保狀 ”。
《漢語大詞典》:認保狀(認保狀)
保證書。 清 黃六鴻 《?;萑珪どW任·考代書》:“詞理明通,且驗其狀貌端良者,取定數(shù)名,開明年貌籍貫,投具認保狀?!币嗍∽鳌?認狀 ”。 清 黃六鴻 《?;萑珪ゅX穀·僉糧里》:“于開報點僉時,須驗其人相貌奸良,家道厚薄,并令該糧房及里甲等保結,方許投遞認狀?!?/div>
分類:保證書
《國語辭典》:掃街(掃街)  拼音:sǎo jiē
1.舊時指元夕夜深后,沿路拾取街上遺物的習俗。宋。周密《武林舊事。卷二。元夕》:「至夜闌,則有持小燈照路拾遺者,謂之『掃街』?!?br />2.打掃街道。如:「跨年演唱活動結束后,環(huán)保人員即刻進行掃街,以維持環(huán)境整潔?!?br />3.選舉時,候選人沿途拜托拉票的行為。如:「市議員候選人正在掃街拜票?!?/div>
《國語辭典》:招領(招領)  拼音:zhāo lǐng
招人認領失物。如:「失物招領」。
《漢語大詞典》:涂不拾遺(塗不拾遺)
猶道不拾遺。路上有失物,無人拾取。形容社會風氣好。史記·孔子世家:“﹝ 孔子 ﹞與聞國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飾賈;男女行者別于涂;涂不拾遺?!?/div>
《國語辭典》:領贓(領贓)  拼音:lǐng zāng
失主至警察機關領取失物。《官話指南。卷二。官商吐屬》:「這么著官就打發(fā)衙役來,叫事主領贓去。」《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五三回:「他在上海舉目無親,一時又不敢就走,要希冀拿著了騙子,還要領贓,只得出來在外面求乞告幫?!?/div>
《漢語大詞典》:本主兒
①本人:~一會兒就來,你問他得了。②失物的所有者:物歸~ㄧ這輛招領的自行車,~還沒來取。
《國語辭典》:道不拾遺(道不拾遺)  拼音:dào bù shí yí
財物遺失在路上,無人會據(jù)為己有。形容社會風氣良好,人民安居樂業(yè)?!俄n非子。內儲說下》:「仲尼為政于魯,道不拾遺,齊景公患之?!埂顿Y治通鑒。卷二。周紀二。顯王十四年》:「吾臣有種首者,使備盜賊,則道不拾遺?!挂沧鳌嘎凡皇斑z」、「路無拾遺」。
《漢語大詞典》:楚弓復得(楚弓復得)
喻失物復得。 清 俞樾 春在堂隨筆卷六:“此圖久已失去,亂后,里人於灰燼中得之,復歸其家…… 楚 弓復得,頗非偶然。”參見“ 楚弓楚得 ”。
分類:失物
《國語辭典》:楚弓楚得  拼音:chǔ gōng chǔ dé
楚王出游時遺失了弓箭,卻不叫侍從去尋找,因為楚王認為他雖然在楚國丟了弓箭,但仍會由楚國人得到,并不算損失。見《孔子家語。卷二。好生》。后以楚弓楚得比喻利益不流失外溢。
分類:外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