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136詞典 1分類詞匯 135
《漢語大詞典》:上封
(1).謂帝王登 泰山 筑壇祭天。史記·孝武本紀(jì):“ 漢 主亦當(dāng)上封,上封則能僊登天矣?!?br />(2).上封事。古代臣下上書言事時(shí),將奏章用皂囊緘封呈進(jìn),以防泄漏,謂之“上封事”。 唐 劉禹錫 《蘇州謝恩賜加章服表》:“務(wù)進(jìn)者爭先,上封者潛毀。功言易信,孤憤難申?!?宋 司馬光 《答彭朝議寂書》:“雖然朝廷近發(fā)詔書,溥覃四海;雖市廛畎畝之民,皆得直上封言事。”
《國語辭典》:啟事(啟事)  拼音:qǐ shì
1.陳述事情。《三國志。卷六。魏書。董二袁劉傳。董卓》:「召呼三臺(tái)尚書以下自詣卓府啟事?!埂都t樓夢》第一七、一八回:「指示賈宅人員何處退?何處跪?何處進(jìn)膳?何處啟事?種種儀注不一。」
2.陳述事情的奏章或函件。南朝梁。沈約謝賜甘露啟〉:「不任欣賀,謹(jǐn)以啟事謝以聞。」
3.機(jī)關(guān)、團(tuán)體或個(gè)人為了公開聲明某事,而登在報(bào)刊或張貼在布告欄上的文字。如:「徵才啟事」、「尋人啟事」、「道歉啟事」。
《漢語大詞典》:留中
(1).指將臣子上的奏章留置宮禁之中,不交辦。史記·三王世家:“四月癸未,奏 未央宮 ,留中不下。”續(xù)資治通鑒·宋英宗治平二年:“ 誨 前后三奏,皆留中不行?!?span id="rjphthv" class="book">《孽?;ā?/span>第二十回:“上頭震怒,幸虧 龔尚書 善言解説,才把折子留中了。”
(2).指留在朝中任職。 唐 戴叔倫 《奉天酬別鄭諫議》詩:“拜闕奏良圖,留中沃圣謨?!?宋 岳珂 桯史·吳畏齋謝贄啟:“ 吳畏齋 自 鄂 召,過 京口 ……既而留中為大蓬,未幾,遂以秘撰帥 荊 ?!?/div>
《漢語大詞典》:飛章(飛章)
(1).報(bào)告急變或急事的奏章。后漢書·李固傳:“以 固 為議郎。而阿母宦者疾 固 言直,因詐作飛章以陷其罪,事從中下。” 唐 元稹 《陽城驛》詩:“飛章八九上,皆若珠暗投?!?br />(2).迅急上奏章。后漢書·蔡邕傳:“ 璜 遂使人飛章言 邕 質(zhì) 數(shù)以私事請託於 郃 , 郃 不聽, 邕 含隱切,志欲相中?!?span id="jffztrp" class="book">《舊唐書·劉悟傳》:“ 從諫 深知內(nèi)宮之故,乃自 潞府 飛章論之曰:‘臣聞造偽以亂真者,匹夫知之尚不可,況天下皆知乎?’” 鄭觀應(yīng) 《盛世危言·電報(bào)》:“一旦有事疆傷,飛章入告?!?/div>
《國語辭典》:諫書(諫書)  拼音:jiàn shū
臣子諫諍君上的奏書?!稘h書。卷八八。儒林傳。王式傳》:「臣以三百五篇諫,是以亡諫書?!?/div>
《漢語大詞典》:綠章
即青詞。舊時(shí)道士祭天時(shí)所寫的奏章表文,用硃筆寫在青藤紙上,故名。 唐 李賀 《綠章封事》詩:“緑章封事諮 元父 ,六街馬蹄浩無主。” 王琦 匯解:“《演繁露》:‘今世上自人主,下至臣庶,用道家科儀奏事于天帝者,皆青籐紙朱字,名為青詞?!v章即青詞,謂以緑紙為表章也。” 宋 陸游 《花時(shí)遍游諸家園》詩:“緑章夜奏 通明殿 ,乞借春陰護(hù)海棠?!?清 紀(jì)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續(xù)錄六:“﹝棋道士﹞棋至劣而至好勝,終日丁丁然不休。對局者或倦求去,至長跪留之。嘗有人指對局者一著,銜之次骨,遂拜緑章,詛其速死?!?嚴(yán)復(fù) 《秋花次呂女士韻》:“緑章乞蔭通高旻, 劍南先生 情最真?!?/div>
《國語辭典》:露章  拼音:lù zhāng
公布彈劾或薦舉章奏的考核程序。《漢書。卷八六。何武傳》:「所舉奏二千石長吏必露章,服罪者為虧除,免之而已?!??!端问?。卷一六○。選舉志六》:「嘉定十二年,命監(jiān)司、守臣舉十科政績所知自代,露章列薦,并籍記審察,任滿,則取其舉數(shù)多、有政績行誼者升擢之。」
《國語辭典》:拜表  拼音:bài biǎo
古代臣子上呈奏章,必先跪拜于地,以示尊敬,故上表稱為「拜表」。晉。羊祜〈讓開府表〉:「謹(jǐn)觸冒拜表,惟陛下察匹夫之志不可奪。」晉。李密〈陳情表〉:「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jǐn)拜表以聞。」
《漢語大詞典》:拜章
(1).拜受慰問表彰。國語·魯語下:“《四牡》,君之所以章使臣之勤也,敢不拜章?!?span id="xvntdfh" class="book">《四牡》,詩·小雅篇名,傳為勞問使臣之作。
(2).上給皇帝的奏章;上奏章。南史·蕭子云傳:“﹝ 子云 ﹞年十二, 齊 建武 四年,封 新浦縣侯 。自製拜章,便有文采。” 唐 劉禹錫 《賀赦表》:“新歲拜章,遙獻(xiàn) 南山 之壽。” 金 元好問 《禮部閑閑趙公秉文》:“每聞一事可便民,一士可擢用,大則拜章,小則為當(dāng)路者言,殷勤鄭重,不能自已。”
(3).對鬼神的祈禱文。 宋 郭彖 睽車志卷一:“ 段氏 母病, 賁 為拜章祈福?!?/div>
《漢語大詞典》:書奏(書奏)
指書簡、奏章等。史記·儒林列傳:“ 寬 為人溫良,有廉智,自持,而善著書、書奏,敏於文,口不能發(fā)明也?!?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xùn)·文章:“書奏箴銘,生於春秋者也?!?王利器 集解:“文心雕龍·書記篇:‘書者,舒也,舒布其言,陳之簡牘,取象於《夬》,貴在明決而已。’又《奏啟》篇:‘奏者,進(jìn)也,言敷於下,情進(jìn)於上也?!?唐 元稹 《劉君墓志銘》:“凡 烏 之戰(zhàn)陣、謀取、案牘、書奏之事,皆咨之。” 宋 曾鞏 《〈類要〉序》:“其在朝廷五十餘年,常以文學(xué)謀議為任,所為賦頌、銘碑、制詔、冊命、書奏、議論之文傳天下。”
《漢語大詞典》:奏上
(1).奏陳天子。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魏其 乃使昆弟子上書言之,幸得復(fù)召見。書奏上,而案尚書大行無遺詔。”
(2).呈上奏章。京劇《二進(jìn)宮》:“臣七月十三,三本奏上,國太偏偏要讓。”
《漢語大詞典》:薦章(薦章)
推薦人材的奏章;舉薦文書。 宋 曾鞏 《送宣州杜都官》:“薦章交論付丞相,士行如此宜名卿?!?宋 張孝祥 《水調(diào)歌頭·送謝倅之臨安》詞:“圣天子,方側(cè)席,選豪英。日邊仍有知己,應(yīng)剡薦章間。” 清 趙翼 《讀方于詩》詩:“處處乞薦章,誓以殺身報(bào)?!?/div>
《漢語大詞典》:草奏
(1).草擬奏章。漢書·王莽傳上:“ 竦 者博通士,為 崇 草奏,稱 莽 功德?!?唐 戴叔倫 《贈(zèng)司空拾遺》詩:“ 陳琳 草奏才還在, 王粲 登樓興不賒。”宋史·孝宗紀(jì)一:“﹝ 史浩 ﹞亟入為帝言,太子不宜將兵。乃為草奏,因中宮以進(jìn)。”
(2).草擬的奏章。 唐 李嘉祐 《奉酬路五郎中院長新除工部員外見簡》詩:“詞鋒偏卻敵,草奏直論兵?!?唐 杜甫 《承聞河北諸道節(jié)度入朝歡喜口號絕句》之七:“衣冠是日朝天子,草奏何時(shí)入帝鄉(xiāng)。”
分類:草擬奏章
《國語辭典》:通事  拼音:tōng shì
1.朝覲聘問的外交事務(wù)。《周禮。秋官。掌交》:「掌邦國之通事,而結(jié)其交好?!?br />2.替人傳達(dá)請謁的事。
3.處理事務(wù)。南朝梁。武帝 贈(zèng)謚裴子野詔:「文史足用,廉白自居,劬勞通事,多歷年所。」
4.翻譯外國語言的人員或官吏。《文明小史》第四五回:「通事翻給奧斯哥等三人聽了,三人連連點(diǎn)首?!?/div>
《國語辭典》:章表  拼音:zhāng biǎo
古代臣子上奏帝王的文書。用以謝恩的稱為「章」,用以陳說事情的稱為「表」?!段倪x。曹丕。典論論文》:「琳、瑀之章表書記,今之雋也。」南朝梁。劉協(xié)《文心雕龍。章表》:「然則敷奏以言,則章表之義也?!?/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