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615詞典 1分類詞匯 614
共614,分41頁顯示  上一頁  6  7  8  9  10  12  13  14  15 下一頁
分類詞匯(續(xù)上)
族帳
都老
虜廷
獯鬻
部長
北境
蠻猺
戎丑
沙人
山越
解辮
逆胡
槃瓠
雜虜
蠻子
《漢語大詞典》:族帳(族帳)
(1).指我國古代北方和西北少數(shù)民族聚族而居的帳幕。 宋 蘇軾 《答李琮書》:“去年, 乞弟 領(lǐng)兵至 羅介牟屯 ,殺害兵官 王宣 等十二人,其地去 寧遠 安夷寨 至近,涉歷諸夷族帳不少,自來自去,殊無留難。” 宋 司馬光 涑水記聞卷十二:“ 嵎 等於二日起兵,有眾二千餘人,刦掠村社族帳?!?span id="7saty7v" class="book">《宋史·真宗紀(jì)一》:“壬戌, 環(huán)慶 部署 張凝 襲諸蕃,焚族帳二百餘,斬首五千級,降九百餘人?!?br />(2).指我國古代北方和西北設(shè)帳聚族而居的部族。宋史·寇準(zhǔn)傳:“帝因命 準(zhǔn) 使 渭 北,安撫族帳,而徙 仲舒 鳳翔 ?!?span id="62ri2ov" class="book">《續(xù)資治通鑒·宋英宗治平四年》:“ 諒祚 累年用兵,人心離貳,嘗欲發(fā) 橫田 族帳盡過 興州 ,族帳皆懷土重遷,其首領(lǐng) 嵬名山 欲以 橫山 之眾取 諒祚 以降?!?/div>
《漢語大詞典》:都老
古代南方某些少數(shù)民族對酋長、長輩的稱呼。隋書·地理志下:“本之舊事, 尉陀 於 漢 ,自稱‘蠻夷大酋長、老夫臣’,故 俚 人猶呼其所尊為‘倒老’也。言訛,故又稱‘都老’云。”宋史·蠻夷傳三·撫水州:“其族鑄銅為大鼓……相攻擊,鳴鼓以集眾,號有鼓者為‘都老’,眾推服之。”
《漢語大詞典》:虜廷(虜廷)
亦作“ 虜庭 ”。 古時對少數(shù)民族所建政權(quán)的貶稱。后漢書·袁紹傳:“雷震虎步,并集虜廷。” 晉 劉琨 《勸進表》:“主上幽劫,復(fù)沉虜庭?!?span id="hpr6l2d" class="book">《舊唐書·張濬傳》:“俾?lián)盱赋梭A之使,囚在虜庭;勤王奉國之軍,懷歸本土?!?鄒魯 《山西光復(fù)》:“ 陸鐘琦 既死, 清 廷派 吳祿貞 為 山西 巡撫, 山西 黨人聞之喜,謀一舉而傾覆虜庭。”
《國語辭典》:獯鬻  拼音:xūn yù
匈奴于夏朝時的名稱。參見「匈奴」條。
《國語辭典》:部長(部長)  拼音:bù zhǎng
中央政府管理各部的最高長官。如:「教育部部長」。
《漢語大詞典》:北境
(1).國土北方的邊境。左傳·定公四年:“自 武父 以南及 圃田 之北境,取於 有閻氏 之北土,以共王職?!?span id="17217lm" class="book">《史記·魏公子列傳》:“公子與 魏王 博,而北境傳舉烽,言 趙 寇至,且入界。”
(2).指北方靠邊境少數(shù)民族建立的國家。 宋 周煇 《清波別志》卷上:“先是, 貫 在北境,約 趙良嗣 歸國?!?/div>
《漢語大詞典》:蠻猺(蠻猺)
亦作“ 蠻徭 ”。 舊時對少數(shù)民族瑤族的蔑稱。 宋 葉適 《朝議大夫蔣公墓志銘》:“ 武陵 二年,軍律嚴(yán)靜, 蠻猺 震服,省地晏然?!?清 泣紅 《胭脂血彈詞》第六回:“苦則苦,艷質(zhì)消磨烽火里;愁則愁,紅顏怎得敵 蠻猺 ?” 王闿運 《〈桂陽州志〉序》:“蠲稅課農(nóng), 蠻徭 大和?!?/div>
《漢語大詞典》:戎丑(戎醜)
(1).大眾。《詩·大雅·緜》:“乃立冢土,戎丑攸行。” 毛 傳:“戎,大;丑,眾也?!?孔穎達 疏:“立此社者,為動大眾,所以告之而行也?!币徽f指戎狄丑虜。見 于省吾 《澤螺居讀〈詩〉札記》
(2).舊時對少數(shù)民族的蔑稱。 漢 班固 《竇車騎北伐頌》:“行戎丑以禮教,炘鴻校而昭仁。”
(3).武臣中的敗類。明史·張士隆傳:“積戎丑於禁中,戲干戈於臥內(nèi)?!?/div>
《漢語大詞典》:沙人
古代西南少數(shù)民族名。
《漢語大詞典》:山越
古代對南方山區(qū)少數(shù)民族的通稱。后漢書·靈帝紀(jì):“ 丹陽 山 越 賊圍太守 陳夤 , 夤 擊破之?!?span id="eqrj17r" class="book">《三國志·吳志·吳主傳》:“分部諸將,鎮(zhèn)撫山 越 ,討不從命?!?span id="ujh71q2" class="book">《新唐書·裴休傳》:“劇賊 栗鍠 誘山 越 為亂,陷州縣?!?清 王鳴盛 十七史商榷·三國志四·山越:“山 越 者,自 周 秦 以來,南蠻總稱百 越 ,伏處深山,故名山 越 ?!?/div>
《國語辭典》:解辮(解辮)  拼音:jiě biàn
松解發(fā)髻?!段倪x。丘遲。與陳伯之書》:「夜郎、滇池,解辮請職?!埂杜f唐書。卷一九六。吐蕃傳下》:「莫不歡呼忭舞,更相解辮,爭冠帶于康衢。」
《漢語大詞典》:逆胡
舊稱侵?jǐn)_中原地區(qū)的北方少數(shù)民族。 晉 劉琨 《勸進表》:“逆胡 劉曜 ,縱逸 西都 ?!?宋 張元干 《石州慢·己酉秋吳興舟中作》詞:“羣盜縱橫,逆胡猖獗?!?章炳麟 《〈革命軍〉序》:“夫 中國 吞噬于逆胡,二百六十年矣。”
《漢語大詞典》:槃瓠
1.古神話中人名。據(jù)后漢書·南蠻傳、 晉 干寶 搜神記等書記載,遠古 帝嚳 ( 高辛氏 )時,有老婦得耳疾,挑之,得物大如繭。婦人盛于瓠中,覆之以槃,頃化為犬,其文五色,因名 槃瓠 。按,《玄中記》作“ 槃護 ”。后 槃瓠 助 帝嚳 取 犬戎 吳將軍 頭, 帝嚳 以少女妻之。負而走入 南山 ,生六男六女,自相配偶。其后子孫繁衍。 唐 劉知幾 史通·斷限:“北 貊 起自 淳維 ,南 蠻 出於 槃瓠 。” 清 魏祝亭 《荊南苗俗記》:“ 荊南 辰州 ,與 黔 鄰界毗所,崇岡萬疊,綿亙二百餘里,中悉為 苗 窟, 苗 系出 槃瓠 ?!?br />2.泛指南方少數(shù)民族。 唐 陳陶 《鐘陵道中作》詩:“煙火近通 槃瓠 俗,水云深入 武陵 鄉(xiāng)。” 明吾邱瑞《運甓記·平蠻奏凱》:“揮戈瘴雨晴,仗劍蠻煙浄???槃瓠 匿跡,魍魎潛形?!?/div>
《漢語大詞典》:雜虜(雜虜)
舊時對邊疆少數(shù)民族的蔑稱。《三國志·魏志·曹爽傳》“夷三族”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魏 魚豢 《魏略》:“其在 并州 ,名為驕豪。時雜虜數(shù)為暴,害吏民。” 唐 皎然 《因游支硎寺寄邢端公》詩:“三軍成父子,雜虜避封疆。”
《國語辭典》:蠻子(蠻子)  拼音:mán zi
1.舊時北方人對南方人的賤稱。元。馬致遠《青衫淚》第三折:「老虔婆和那蠻子設(shè)計,送到相公一封書,說相公病危死了?!乖铒@之《酷寒亭》第三折:「他屋里一個頭領(lǐng),罵我蠻子前,蠻子后?!?br />2.奴婢。《稱謂錄。卷三二。賤稱》:「郎仁寶七脩類稿云:『南子相貌鄙薄輕浮,皆類乎廝役,故稱奴婢為蠻子?!粨?jù)此,則蠻子亦賤稱也。」
《漢語大詞典》:蠻氏(蠻氏)
(1).古國名。在今 河南省 臨汝縣 西南, 汝陽縣 東南。左傳·成公六年:“ 晉 伯宗 、 夏陽説 、 衛(wèi) 孫良夫 、 寧相 、 鄭 人、 伊雒之戎 、 陸渾 、 蠻氏 侵 宋 ,以其辭會也?!?span id="g27y7p6" class="book">《呂氏春秋·精諭》:“ 晉 果使祭事先,因令 楊子 將卒十二萬而隨之,涉於 棘津 ,襲 聊阮 、 梁 、 蠻氏 ,滅三國焉。”
(2).古代寓言中的小國名。莊子·則陽:“有國於蝸之左角者曰 觸氏 ,國於蝸之右角者曰 蠻氏 ?!眳⒁姟?蠻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