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615詞典 1分類詞匯 614
共614,分41頁顯示  上一頁  1  2  3  4  5  7  8  9  10 下一頁
分類詞匯(續(xù)上)
獫狁
呼韓
回紇
犬戎
烏孫
蠻語
諸蕃
儋耳
傳箭
山子
北庭
雕題
虜使
日逐
鮮卑
《國語辭典》:獫狁(獫狁)  拼音:xiǎn yǔn
匈奴于周朝時的名稱。參見「匈奴」條。
《國語辭典》:獫狁(玁狁)  拼音:xiǎn yǔn
匈奴于周朝時的名稱。參見「匈奴」條。
《漢語大詞典》:呼韓(呼韓)
(1). 漢 時 匈奴 單于 呼韓邪 的省稱。文選·張衡〈東京賦〉:“ 宣 重威以撫和戎狄, 呼韓 來享?!?薛綜 注:“漢書·宣(帝)紀(jì)曰:‘ 呼韓邪 單于欵 五原塞 ,愿奉國珍?!?清 趙翼 《古來吟明妃楊妃者多失其平》詩:“遠(yuǎn)嫁 呼韓 豈素期?請行似怨不同時?!?br />(2).古代亦借指我國北方和西北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的首領(lǐng)。 南朝 宋 鮑照 《〈河清頌〉序》:“自我皇 宋 之承天命也……豈徒世無窮人,民獲休息,朝 呼韓 ,罷酤鐵而已哉?” 宋 辛棄疾 《水龍吟·再和以壽南澗》詞:“甚年年卻有, 呼韓 塞上,人爭問,公安否?” 清 杜詔 《隋堤曲》:“將兵西域再征 遼 , 呼韓 稽顙諸蕃朝?!?/div>
《國語辭典》:回紇(回紇)  拼音:huí hé
中國少數(shù)民族之一。古時稱為「丁零」、「鐵勒」,初與突厥為兄弟民族,后又從屬于突厥。南北朝時,為敕勒部落之一,至唐代叛離突厥后,始稱為「回紇」,后又改稱為回鶻。唐時建立其汗國,助討安史之亂及抗御吐蕃,屢建功勛。唐文宗時,族眾西奔,散居今新疆南部。宋、元以后,名稱極多,后定稱為「維吾爾」。
《國語辭典》:回回  拼音:huí hui
1.迂回轉(zhuǎn)折的樣子。唐。杜甫法鏡寺〉詩:「回回山根水,冉冉松上雨?!?br />2.每次。唐。王建〈烏夜啼〉詩:「一飛直欲飛上天,回回不離舊棲處。」
3.古時稱信仰伊斯蘭教的國家。
《國語辭典》:犬戎  拼音:quǎn róng
西戎種族的一支。多分布于今陜西涇渭流域一帶,為周朝西邊強(qiáng)大的外患,幽王時攻陷鎬京,西周因而滅亡。也稱為「昆夷」、「混夷」、「畎夷」。
《漢語大詞典》:犬封國(犬封國)
傳說中的國名。山海經(jīng)·海內(nèi)北經(jīng):“ 犬封國 曰 犬戎國 ,狀如犬?!?/div>
《國語辭典》:烏孫(烏孫)  拼音:wū sūn
國名。漢時建于西域,其位置相當(dāng)于今新疆境內(nèi)溫宿縣以北,伊寧市以南之地。
《漢語大詞典》:蠻語(蠻語)
南方少數(shù)民族的言語。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排調(diào):“ 郝隆 為 桓公 南蠻參軍,三月三日會作詩,不能者罰酒三升, 隆 初以不能受罰,既飲,攬筆便作一句云:‘娵隅躍清池。’ 桓 問:‘娵隅是何物?’答曰:‘蠻名魚為娵隅。’ 桓公 曰:‘作詩何以作蠻語?’ 隆 曰:‘千里投公,始得蠻府參軍,那得不作蠻語也?!?唐 韓翃 《寄武陵李少府》詩:“ 楚 歌催晚醉,蠻語入新詩?!?明 王世貞 《曲藻》:“不可作者:俗語、蠻語、謔語、嗑語、市語、方語、書生語、譏誚語?!?林景行 《日夕睡起繞籬愴念歸而有作》詩:“昏燈且校篇,蠻語待強(qiáng)記?!?/div>
《漢語大詞典》:諸蕃(諸蕃)
指邊疆各少數(shù)民族。新唐書·吐蕃傳上:“且 莫賀延磧 袤二千里,無水草,若北接虜, 唐 兵不可度而北,則 伊西 、 北庭 、 安西 諸蕃悉亡?!?/div>
《漢語大詞典》:儋耳
(1).一種古代西南方少數(shù)民族的風(fēng)俗。雕鏤其頰,皮連耳廓,分為數(shù)支,下垂至肩,作為妝飾。后漢書·西南夷傳·哀牢:“ 哀牢 人皆穿鼻儋耳,其渠帥自謂王者,耳皆下肩三寸,庶人則至肩而已。” 唐 張說 《宋公遺愛碑頌》:“雖有文身鑿齒,被髦儋耳,衣卉麵木,巢山館水,種落異俗而化齊,言語不通而心喻矣。”參閱后漢書·明帝紀(jì) 李賢 注。
(2).古代北方國名。山海經(jīng)·大荒北經(jīng):“有 儋耳 之國, 任 姓, 禺號 子,食穀?!?br />(3).古代南方國名。又名 離耳 。 漢 元鼎 六年內(nèi)屬,稱 儋耳郡 。在今 海南島 儋縣 。史記·貨殖列傳:“ 九疑 蒼梧 以南至 儋耳 者,與 江 南大同俗,而 楊 越 多焉。”文選·左思〈吳都賦〉:“ 儋耳 黑齒 之酋, 金鄰 象郡 之渠。” 劉逵 注:“ 儋耳 人鏤其耳匡。” 唐 沈佺期 《初達(dá)驩州》詩:“水行 儋耳 國,陸行 雕題 藪?!?宋 蘇軾 《桄榔庵銘》:“ 東坡居士 ,謫于 儋耳 ?!?清 管掄 《蠻中作》詩:“從來圣世要荒外, 儋耳 龍場 自有人?!?span id="jykcnxi" class="book">《說文·耳部》“聸,垂耳也。從耳詹聲。南方有 聸耳國 ” 清 段玉裁 注:“古祇作‘耽’,一變?yōu)?聸耳 ,再變則為 儋耳 矣?!?/div>
《國語辭典》:傳箭(傳箭)  拼音:chuán jiàn
1.起兵攻伐。古代北方少數(shù)民族以傳送令箭,作為號令士卒起兵的信物。唐。杜甫投贈哥舒開府二十韻〉:「青海無傳箭,天山早掛弓。」《新五代史。卷四六。雜傳?;魪┩鳌罚骸敢牡抑ǎ弑畋姡詡骷秊樘柫?,然非下得施于上也。」
2.報告時間。古代以銅壺滴漏計時,壺中立著一枝刻有度數(shù)的箭,因此只要看箭露出水平面的度數(shù)是多少,即可知道時刻。《西游記》第二回:「山中又沒打更傳箭,不知時分,只自家將鼻孔中出入之氣調(diào)定?!?/div>
《國語辭典》:山子  拼音:shān zǐ
假山?!督鹌棵贰返谑兀骸赶炔饸Щ夷沁吪f房,打開墻垣,筑起地腳,蓋捲棚山子,各亭臺耍子去處?!埂度辶滞馐贰返谖迦兀骸钢灰娔菆@里高高低低都是太湖石堆的玲瓏山子,山子上的雪還不曾融盡?!?/div>
《國語辭典》:北庭  拼音:běi tíng
1.漢時稱北匈奴居住的地方。后泛稱北方夷狄之地?!逗鬂h書。卷四○。班彪列傳下》:「會南匈奴,掩破北庭?!?br />2.唐時稱西域?yàn)椤副蓖ァ?,設(shè)北庭都護(hù)府。見《讀史方輿紀(jì)要。卷五。歷代州域形勢五。唐上》。
《國語辭典》:雕題(雕題)  拼音:diāo tí
一種古代蠻人的習(xí)俗。先在額上雕刻花紋,再涂以丹青?!豆茏?。小匡》:「雕題,黑齒,荊夷之國。」
《漢語大詞典》:虜使(虜使)
(1).謂當(dāng)作奴隸役使之。戰(zhàn)國策·趙策三:“彼 秦 者,棄禮義而上首功之國也,權(quán)使其士,虜使其民?!?鮑彪 注:“視民如所虜獲?!?span id="aocjyop" class="book">《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虜使其民?!?司馬貞 索隱:“言( 秦 人)以奴虜使其人,言無恩以恤下?!?br />(2).封建王朝對少數(shù)民族或敵寇所遣使者的蔑稱。 宋 胡銓 《上高宗封事》:“今者無故誘致虜使,以諂諭 江 南為名,是欲臣妾我也?!?宋 岳珂 桯史·三忠堂記:“惟一編脩官 胡銓 毅然上書,乞斬相參、虜使,三綱五常賴以不墜?!?/div>
《國語辭典》:日逐  拼音:rì zhú
1.每日、每天?!队罉反蟮鋺蛭娜N。張協(xié)狀元。第八出》:「剝?nèi)伺?,殺人犬,是我日逐營生。」《儒林外史》第一回:「見那闖學(xué)堂的書客,就買幾本舊書,日逐把牛拴了,坐在柳陰樹下看。」也作「逐日」。
2.匈奴王爵名。《后漢書。卷八九。南匈奴傳》:「以比為右薁鞬日逐王,部領(lǐng)南邊及烏桓?!?/div>
《國語辭典》:鮮卑(鮮卑)  拼音:xiān bēi
1.山名。在內(nèi)蒙古科爾沁右翼之西,當(dāng)?shù)厝朔Q為「蒙格」。鮮卑族名即因此山而得名。
2.中國少數(shù)民族之一。本屬東胡族。分布在西喇木倫河、洮兒河間,因鮮卑山而得名。漢代時被匈奴打敗,分鮮卑、匈奴二支,匈奴亡后,漸移居匈奴故地。晉時為五胡之一,燕國慕容氏、涼國禿發(fā)氏、秦國乞伏氏及魏國拓跋氏,皆鮮卑族。今為通古斯系。
3.復(fù)姓。如元有灤州節(jié)度使鮮卑仲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