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為考慮容錯,系統(tǒng)已按“干 → 乾干”轉(zhuǎn)換方式進(jìn)行查詢。
《漢語大詞典》:眊燥
猶干燥。比喻不相關(guān)。朱子語類卷一一六:“自家此心都不曾與他相黏,所以眊燥,無汁漿。如人開溝而無水,如此讀得何益!”
《國語辭典》:爽塏(爽塏)  拼音:shuǎng kǎi
高爽乾燥的地方。《左傳。昭公三年》:「子之宅近市,湫隘囂塵,不可以居,請更諸爽塏者?!埂睹魇?。卷一一九。諸王傳四。梁王瞻垍傳》:「正統(tǒng)元年言府卑濕,乞更爽塏地。」
分類:高爽干燥
《國語辭典》:燥濕(燥溼)  拼音:zào shī
1.乾燥與潮濕。《左傳。襄公三十一年》:「恐燥濕之不時,而朽蠹以重敝邑之罪?!?br />2.日常起居生活?!稘h書。卷七四。丙吉傳》:「吉即時病,輒使臣尊朝夕請問皇孫,視省席蓐燥濕?!埂顿Y治通鑒。卷六三。漢紀(jì)五十五。獻(xiàn)帝建安五年》:「饗賜之日,人人別進(jìn),問其燥濕」句下元。胡三省。注:「人之居處,避濕就燥。問其燥濕者,問其居處何如也?!?/div>
《國語辭典》:膏潤(膏潤)  拼音:gāo rùn
恩惠。南朝梁。劉協(xié)《文心雕龍。奏啟》:「政無膏潤,形于篇章矣?!?/div>
《國語辭典》:麝香  拼音:shè xiāng
雄麝臍部麝腺的分泌物。黃褐色或暗赤色,香味甚烈,乾燥后可制成香料,亦可入藥。
《國語辭典》:吹風(fēng)(吹風(fēng))  拼音:chuī fēng
1.身體被風(fēng)吹到。如:「在風(fēng)口吹風(fēng),小心著涼了!」
2.用吹風(fēng)機(jī)烘乾頭發(fā)。如:「理發(fā)師正忙著幫客人吹風(fēng)。」
3.透露或傳遞消息。《鄰女語》第八回:「沈道臺又到街頭巷尾,找尋都統(tǒng)的書役,一路吹風(fēng)送信,要他們回來當(dāng)差?!?/div>
《漢語大詞典》:燥吻
干燥的嘴唇。文選·陸機(jī)〈文賦〉:“始躑躅於燥吻,終流離於濡翰?!?李周翰 注:“燥,乾也;吻,脣也。謂神思馳逐皆得乾脣也。” 宋 蘇軾 《次韻袁公濟(jì)謝芎椒》:“燥吻時時著酒濡,要令臥疾致 文殊 ?!?金 元好問 《此日不足惜》詩:“一酌舌本疆,二酌燥吻濡。”
分類:干燥嘴唇
《國語辭典》:滋潤(滋潤)  拼音:zī rùn
1.浸潤、潤澤。如:「天降甘霖,滋潤大地?!?br />2.不乾燥的意思。漢。王充《論衡。是應(yīng)》:「彼露味不甘者,其下時,土地滋潤,流濕萬物,洽沾濡溥?!?br />3.北方方言。指舒適。如:「如今只祈風(fēng)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大伙兒日子滋潤?!?/div>
《漢語大詞典》:焦熬
(1).謂因受熬煎而發(fā)焦。形容極為干燥。 唐 劉禹錫 《楚望賦》:“涉夏如鑠,逮秋愈熾。土山焦熬,止水瀵沸。”
(2).指受熬煎而變焦發(fā)脆之物。參見“ 焦熬投石 ”。
(3).比喻極端困苦。 宋 洪邁 《夷堅丁志·龍溪巨蟹》:“ 淳熙 初年七八月之交,不雨五十日,民間焦熬不聊生?!?/div>
《國語辭典》:焦熬投石  拼音:jiāo áo tóu shí
焦熬,燒焦而質(zhì)脆的東西。焦熬投石指用焦脆的東西投擲在石塊上。比喻自取毀滅,勢必失敗。《荀子。議兵》:「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秦之銳士不可以當(dāng)桓、文之節(jié)制,桓、文之節(jié)制不可以敵湯、武之仁義。有遇之者,若以焦熬投石焉。」
分類:必敗
《國語辭典》:生澀(生澀)  拼音:shēng sè
1.形容果實(shí)未熟時,辛麻苦澀的味道。宋。歐陽修《歸田錄》卷二:「今唐鄧間多大柿,其初生澀,堅實(shí)如石?!?br />2.形容不流暢、不潤滑、不圓熟。如:「文辭生澀」。宋。王安石 次韻徐仲元詠梅二首之一:「玉笛悲涼吹易散,冰紈生澀畫難親。」元。魯貞〈題趙章泉詩后〉:「用字生澀,鍊句強(qiáng)硬。」
3.鈍銹不利。元。郝經(jīng) 冤鐍嘆詩:「鐵簧生澀深金苔,沴氣纏結(jié)埋陰霾?!?/div>
《國語辭典》:上火  拼音:shàng huǒ
1.點(diǎn)燃燈火?!豆賵霈F(xiàn)形記》第一三回:「等到上火之后,船家果然把他們兩只坐船,撐到對岸停泊?!?br />2.生氣、發(fā)怒。如:「面對他無中生有的指責(zé),她上火了!」
3.中醫(yī)指大便乾燥、口舌生瘡、鼻腔和口腔等發(fā)炎的癥狀。
《國語辭典》:龜紋(龜紋)  拼音:guī wén
1.龜背上的紋理。也作「龜文」。
2.如龜殼般的花紋。也作「龜文」。
《漢語大詞典》:龜背(龜背)
(1).龜?shù)谋巢俊R嘈稳菸矬w中部隆起之狀。 漢 楊修 《孔雀賦》:“首戴冠以飭貌,爰龜背而鸞頸。” 宋 蘇軾 《萬山》詩:“回頭望西北,隱隱龜背起?!?span id="dljhpk9" class="book">《元史·祭祀志三·宗廟上》:“祏室,每室紅錦厚褥一,紫錦薄褥一,黃羅復(fù)帳一,龜背紅簾一,緣以黃羅帶飾。” 明 劉若愚 酌中志·大內(nèi)規(guī)制紀(jì)略:“﹝忠義﹞室三間,黃琉璃瓦,緑琉璃龜背腰墻。”
(2).一種形似龜背的六角形裝飾花紋。
(3).佝僂病。因患者背脊隆起,故名。也叫駝背。孔叢子·嘉言:“吾觀 孔仲尼 有圣人之表,河目而隆顙, 黃帝 之形貌也;脩肱而龜背,長九尺有六寸, 成湯 之容體也?!?span id="9vb44nl" class="book">《醫(yī)宗金鑒·雜證·龜背》:“龜背坐早被風(fēng)吹,傴僂背高狀如龜?!?郭沫若 《高漸離》第二幕:“ 李斯 說他的樣子太怪,龜背,缺牙巴,耳朵又聾,一看就有些怪氣,并沒有什么仙氣?!?br />(4).菜肴名。 宋 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會仙酒樓:“若別要下酒,即使人外買軟羊、龜背、大小骨、諸色包子、玉板鮓、生削巴子、瓜薑之類?!?br />(5).家具名。指一種架在壁上安放食物的橫板。 清 施鴻保 《閩雜記》:“俗於壁上加橫板,安置食物,吾鄉(xiāng)稱為龜背, 建 邵 等處亦同?!?/div>
《國語辭典》:高燥  拼音:gāo zào
地勢較高而乾燥的土地。《南史。卷七九。夷貊傳下。西域傳》:「其地高燥,筑土為城。」
分類:地勢干燥
《漢語大詞典》:谷芽(穀芽)
(1).谷物的萌芽。《維摩經(jīng)·觀眾生品》:“菩薩觀眾生為若此,如無色界色,如燋穀芽,如須陀洹身見,如阿那含入胎?!?br />(2).茶名。 唐 李咸用 《同友生春夜聞雨》詩:“此時童叟渾無夢,為喜流膏潤穀芽。”
(3).經(jīng)發(fā)芽干燥后供藥用的稻谷。性溫味甘,功能和胃醒脾,主治消化不良、食欲不佳等癥。
《國語辭典》:枯澀(枯澀)  拼音:kū sè
枯燥生澀?!陡;萑珪?。卷二四。典禮部。賓興考試》:「勿出枯澀,以阻遏少年文機(j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