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為考慮容錯,系統(tǒng)已按“干 → 乾干”轉(zhuǎn)換方式進行查詢。
《國語辭典》:龜紋(龜紋)  拼音:guī wén
1.龜背上的紋理。也作「龜文」。
2.如龜殼般的花紋。也作「龜文」。
《漢語大詞典》:龜背(龜背)
(1).龜?shù)谋巢俊R嘈稳菸矬w中部隆起之狀。 漢 楊修 《孔雀賦》:“首戴冠以飭貌,爰龜背而鸞頸。” 宋 蘇軾 《萬山》詩:“回頭望西北,隱隱龜背起?!?span id="81wgqlt" class="book">《元史·祭祀志三·宗廟上》:“祏室,每室紅錦厚褥一,紫錦薄褥一,黃羅復(fù)帳一,龜背紅簾一,緣以黃羅帶飾。” 明 劉若愚 酌中志·大內(nèi)規(guī)制紀略:“﹝忠義﹞室三間,黃琉璃瓦,緑琉璃龜背腰墻。”
(2).一種形似龜背的六角形裝飾花紋。
(3).佝僂病。因患者背脊隆起,故名。也叫駝背。孔叢子·嘉言:“吾觀 孔仲尼 有圣人之表,河目而隆顙, 黃帝 之形貌也;脩肱而龜背,長九尺有六寸, 成湯 之容體也。”《醫(yī)宗金鑒·雜證·龜背》:“龜背坐早被風(fēng)吹,傴僂背高狀如龜?!?郭沫若 《高漸離》第二幕:“ 李斯 說他的樣子太怪,龜背,缺牙巴,耳朵又聾,一看就有些怪氣,并沒有什么仙氣?!?br />(4).菜肴名。 宋 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會仙酒樓:“若別要下酒,即使人外買軟羊、龜背、大小骨、諸色包子、玉板鮓、生削巴子、瓜薑之類?!?br />(5).家具名。指一種架在壁上安放食物的橫板。 清 施鴻保 《閩雜記》:“俗於壁上加橫板,安置食物,吾鄉(xiāng)稱為龜背, 建 邵 等處亦同。”
《國語辭典》:高燥  拼音:gāo zào
地勢較高而乾燥的土地。《南史。卷七九。夷貊傳下。西域傳》:「其地高燥,筑土為城。」
分類:地勢干燥
《漢語大詞典》:谷芽(穀芽)
(1).谷物的萌芽。《維摩經(jīng)·觀眾生品》:“菩薩觀眾生為若此,如無色界色,如燋穀芽,如須陀洹身見,如阿那含入胎?!?br />(2).茶名。 唐 李咸用 《同友生春夜聞雨》詩:“此時童叟渾無夢,為喜流膏潤穀芽?!?br />(3).經(jīng)發(fā)芽干燥后供藥用的稻谷。性溫味甘,功能和胃醒脾,主治消化不良、食欲不佳等癥。
《國語辭典》:枯澀(枯澀)  拼音:kū sè
枯燥生澀。《?;萑珪>矶?。典禮部。賓興考試》:「勿出枯澀,以阻遏少年文機。」
《國語辭典》:冒煙(冒煙)  拼音:mào yān
1.煙向上升起。如:「那幢房子在冒煙,好像失火的樣子。」
2.頂著煙。《三國演義》第三回:「且說張讓、段圭擁少帝及陳留王,冒煙突火,連夜奔走至北邙山?!?br />3.形容很生氣。如:「每次一提起那件糗事,他就氣得冒煙?!?/div>
《漢語大詞典》:乾旱
謂雨量不足,氣候干燥。 唐 杜甫 《柴門》詩:“東城乾旱天,其氣如焚柴。” 元 金仁杰《追韓信》第二折:“我想這男兒受困遭磨難,恰便似蛟龍未濟逢乾旱?!?陶鑄 《松樹的風(fēng)格》:“嚴寒凍不死它,干旱旱不壞它。”
《國語辭典》:枯燥  拼音:kū zào
1.乾燥。宋。陸游 跋火井碑:「予昔在征西幕府,嘗得小校言火山軍地枯燥,不可耕。」
2.單調(diào)、無興趣。如:「不夠生動的演講總讓人感到枯燥乏味。」
《國語辭典》:龜裂(龜裂)  拼音:jūn liè
1.皮膚因太冷或乾燥而生裂痕。
2.裂縫。如:「天氣乾旱日久,稻田都龜裂了?!?/div>
《漢語大詞典》:枯風(fēng)(枯風(fēng))
干燥的風(fēng)。 唐 孟郊 《秋懷》詩之九:“冷露多瘁索,枯風(fēng)饒吹噓?!?/div>
分類:干燥
《漢語大詞典》:白薤
植物名。新鮮鱗莖可食,干燥鱗莖(薤白)可入藥。 宋 梅堯臣 《田家》詩:“燈前飯何有?白薤露中肥?!?/div>
《國語辭典》:膠結(jié)(膠結(jié))  拼音:jiāo jié
1.如膠凝結(jié)。形容事物難以分解。晉。干寶晉紀總論〉:「理節(jié)則不亂,膠結(jié)則不遷?!姑鳌7叫⑷妗瓷顟]論五〉:「天下之民膠結(jié)而不可解,有不齊者,從而以法令之,則令之易服,而治之不難。」
2.黏性物質(zhì)乾燥后硬化而黏結(jié)在一起。
《國語辭典》:綠茶(綠茶)  拼音:lǜ chá
將茶樹嫩葉采摘后,立即加高溫烘焙以抑制葉子里的氧化酵素活動,防止茶葉酦酵,再經(jīng)揉捻、乾燥制造而成的不酦酵茶。
《國語辭典》:阿魏  拼音:ē wèi
植物名。傘形科阿魏屬,多年生草本,全株具強烈蔥蒜臭味。原產(chǎn)中國大陸新疆、西藏至伊朗及北印度。葉三至四回羽狀全裂,小裂片長橢圓形至線形,背面密被柔毛。復(fù)傘形花序,傘輻五至二十五枝,花瓣黃色。其乳液乾燥成塊后,可入藥,極臭,能祛痰驅(qū)風(fēng)。也稱為「形虞」。
《漢語大詞典》:燥剛(燥剛)
(1).干燥剛勁。爾雅·釋地“ 漢 南曰 荊州 ” 邢昺 疏引 漢 李巡 曰:“ 漢 南,其氣燥剛,稟性彊梁,故曰 荊 ?!?宋 李覯 《袁州學(xué)記》:“厥土燥剛,厥位面陽,厥材孔良?!?br />(2).指燥烈干熱的藥。 宋 范成大 《問天醫(yī)賦》:“燥剛以發(fā)舒,酸苦以涌洩;杵臼無停鳴,鐺鼎不暇滌?!?/div>
《漢語大詞典》:高塏(高塏)
(1).高而干燥。宋書·志序:“且 關(guān) 洛 高塏,地少川源,是故 鎬 、 酆 、 潦 、 潏 ,咸入禮典。”
(2).指高而干燥之地。 金 麻九疇 《堂溪城南感寓》詩:“斷岸崩崖帶草長,茂林高塏晚生涼。”
分類:干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