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康廬(康廬)
宋 時 廬山 的別稱。 宋 辛棄疾 《賀新郎·題傅巖叟悠然閣亭》詞:“是中不減 康廬 秀。倩西風(fēng),為君喚起,翁能來否?” 鄧廣銘 箋注:“蓋 廬山 亦名 匡山 ,亦稱 匡廬 , 宋 人避 趙匡胤 諱,故改稱 康廬 也。”
分類:廬山
《漢語大詞典》:匡岳(匡嶽)
亦作“ 匡岳 ”。 江西 廬山 的別稱。 隋煬帝 《遣使往匡山參書》:“進至 匡岳 ,結(jié)夏安居?!?唐 周賀 《投江州張郎中》詩:“使君 匡岳 近,終作社中人。” 五代 齊己 《荊渚逢禪友》詩:“社思 匡岳 無 宗炳 ,詩憶 揚州 有 鮑昭 ?!?清 崔倫奇 《煙水亭》詩:“秋接 湓城 同落葉,云來 匡岳 似登山。”
分類:江西廬山
《漢語大詞典》:匡阜
江西 廬山 的別稱。 唐 孟浩然 《彭蠡湖中望廬山》詩:“中流見 匡阜 ,勢壓 九江 雄。” 唐 劉軻 《廬山黃石巖院記》:“古老有言曰:太極之氣積而為山岳,洩而為川瀆。然則 匡阜 之氣,其大也乎?” 唐 李德裕 《大孤山賦》序:“余剖符 淮 司,道出 蠡澤 。屬江天清霽,千里無波;點 大孤 於中流,昇旭日於 匡阜 。不因左官,豈遂斯游?”
分類:江西廬山
《漢語大詞典》:匡嶺(匡嶺)
江西 廬山 的別稱。《梁書·張纘傳》:“眄 匡嶺 以躊躇,想霞裳於云仞;流 姮娥 之逸響,發(fā) 王子 之清韻。”陳書·文學(xué)傳·徐伯陽:“ 鄱陽王 為 江州 刺史, 伯陽 嘗奉使造焉。王率府僚與 伯陽 登 匡嶺 ,置宴,酒酣,命筆賦劇韻二十, 伯陽 與 祖孫登 前成,王賜以奴婢雜物?!?/div>
分類:江西廬山
《漢語大詞典》:灊廬(灊廬)
灊山 和 廬山 的并稱。 清 顧炎武 《王徵君潢具舟城西同楚二沙門小坐柵洪橋下》詩:“血成 江 漢 流,骨與 灊 廬 望?!?/div>
分類:廬山
《漢語大詞典》:匡俗山
江西 廬山 的別名。陳書·文學(xué)傳·張正見:“屬 梁 季喪亂,避地於 匡俗山 ?!痹敗?匡俗 ”。
分類:江西廬山
《漢語大詞典》:匡俗
(1).匡正時俗。魏書·逸士傳序:“比夫邁德弘道,匡俗庇民,可得而小,不可得而忽也?!?br />(2).傳說中的人物。一說名“匡?!薄3鲎?殷 、 周 之際,又傳為 周武王 時或 秦 末人。兄弟七人學(xué)仙得道,結(jié)廬隱居于 南障山 。故世稱 南障山 為 廬山 、 匡山 、 匡廬 ,尊 匡俗 為 匡 神。 豐子愷 《廬山面目》:“ 周朝 的 匡俗 曾經(jīng)在這里隱居?!眳⒁姟?匡神 ”。
《漢語大詞典》:東林(東林)
(1).東邊的樹林或竹林。 南朝 梁 江淹 《效阮公詩》之一:“孤云出北山,宿鳥驚東林。” 唐 杜甫 《舍弟占歸草堂檢校卿示此詩》:“東林竹影薄,臘月更須栽。”
(2).指 廬山 東林寺 。 唐 張喬 《送僧鸞歸蜀寧親》詩:“高名徹西國,舊跡寄 東林 。” 宋 王禹偁 《寄杭州西湖昭慶寺華社主省常上人》詩:“任夸西掖吟紅藥,何似 東林 種白蓮?!币喾褐干隆?唐 司空曙 《閑園即事寄暕公》詩:“欲就東林寄一身,尚憐兒女未成人?!眳⒁姟?東林寺 ”。
(3).指 明 末東林黨。 清 侯方域 《太常公家傳》:“公暇時,時共 攀龍 講學(xué), 魏廣微 忌之,曰:‘此崛彊老者,‘東林’之魁渠也?!?清 孔尚任 《桃花扇·聽稗》:“先祖太常,家父司徒,久樹‘東林’之幟?!?魯迅 《墳·論“費厄潑賴”應(yīng)該緩行》:“但是,‘疾惡太嚴(yán)’,‘操之過急’, 漢 的清流和 明 的“東林”,卻正以這一點傾敗。”參見“ 東林黨 ”。
(4).指東林書院。 清 趙翼 《寄題同年項任田青士居祠堂》詩:“ 東林 威標(biāo)榜, 鄒 顧 屹山斗?!?清 黃遵憲 《己亥續(xù)懷人詩》:“尋遍 東林 南北部,一家鉤黨古無人。”參見“ 東林書院 ”。
《漢語大詞典》:東林寺(東林寺)
寺名。在今 江西 廬山 。 晉 太元 中, 慧遠法師 在 江州 刺史 桓伊 資助下建成。 唐 會昌 三年寺廢, 大中 三年復(fù)修。 宋 改名 太平興國寺 。解放以來,經(jīng)過修葺,已成為 廬山 古跡之一。參閱全唐文卷二六四 李邕 《東林寺碑序》
《國語辭典》:東林黨(東林黨)  拼音:dōng lín dǎng
宋楊時建東林書院于江蘇無錫。明萬歷年間,顧憲成等人重修并與高攀龍輩講學(xué)其中,每諷議朝政,裁量人物,士大夫多響應(yīng)依附,遂有「東林黨」之稱。
《國語辭典》:東林書院(東林書院)  拼音:dōng lín shū yuàn
在今江蘇無錫縣,宋楊時講學(xué)的地方,明成化中重建,萬歷間高攀龍、顧憲成等講學(xué)于此。
《漢語大詞典》:爐煙(爐煙)
亦作“ 爐煙 ”。
(1).熏爐或香爐中的煙。 南朝 梁簡文帝 《曉思詩》:“爐煙入斗帳,屏風(fēng)隱鏡臺。” 宋 蘇軾 《青牛嶺高絕處有小寺人跡罕到》詩:“暮歸走馬沙河塘,爐煙裊裊十里香?!?清 支機生 《珠江名花小傳》:“爐煙暗遞浩歌聲?!?br />(2). 廬山 香爐峰 的云氣。借指 香爐峰 。 宋 梅堯臣 《寄王江州》詩:“何嘗聞堠火,唯是對爐煙。潮到 盆城 否?猶期信可傳。”
(3).舊時宮殿前丹墀設(shè)焚香爐,后因以指代宮廷、朝官。 唐 無名氏 《元日觀上公獻壽賦》:“趨云陛以陳詞,向爐煙而稽首?!?唐 韋應(yīng)物 《燕李錄事》詩:“與君十五侍皇闈,曉拂爐煙上赤墀。” 唐 方干 《送杭州李員外》詩:“必恐駐班留立位,前程一步是爐煙?!?br />(4).指爐火。 宋 周邦彥 《滿庭芳·夏日溧水無想山作》詞:“地卑山近,衣潤費爐煙?!睜t,一本作“ 罏 ”。
《國語辭典》:香爐(香爐)  拼音:xiāng lú
焚香的器具。用陶瓷或金屬做成。《儒林外史》第四八回:「只見中間奉著靈柩,面前香爐、燭臺、遺像、魂幡。」
《漢語大詞典》:遠公(遠公)
晉 高僧 慧遠 ,居 廬山 東林寺 ,世人稱為 遠公 。 唐 孟浩然 《晚泊潯陽望廬山》詩:“嘗讀 遠公 傳,永懷塵外蹤。” 宋 梅堯臣 《訪礦坑老僧》詩:“莫貰 遠公 酒,余非 陶令 賢?!?清 秦朝釪 《消寒詩話》四一:“ 遠公 置酒, 佛印 燒豬,真正名士,佛亦當(dāng)少恕。”
《國語辭典》:蓮社(蓮社)  拼音:lián shè
1.東晉慧遠法師所創(chuàng)設(shè)的佛教組織。參見「白蓮社」條。
2.中國佛教凈土宗修行者以寺院或道場為中心,所組成以念佛、求生西方凈土為目標(biāo)的團體。
《漢語大詞典》:三疊(三疊)
(1).古奏曲之法,至某句乃反復(fù)再三,稱三迭。 宋 蘇軾 《仇池筆記·陽關(guān)三迭》:“余在 密州 , 文勛 長官以事至 密 ,自云得古本《陽關(guān)》,每句皆再唱,而第一句不疊,乃知古本三疊蓋如此?!?br />(2).三首。 宋 岳珂 桯史·李白竹枝詞:“是夜宿於驛,夢 李白 相見於山間。曰:‘予往謫 夜郎 ,於此聞杜鵑,作《竹枝詞》三疊,世傳之不子細,憶集中無有,三誦而使之傳焉。’”
(3).猶三通,三遍。 宋 梅堯臣 《初冬夜坐憶桐城山行》詩:“書之空自知,城上鼓三疊?!?br />(4).猶三折。指 廬山 三迭泉 。 宋 戴復(fù)古 《廬山》詩:“九疊屏風(fēng)三疊水,更無詩句可形容。” 元 李洞 廬山記:“四圍巒障欲合,泉若瓊簾,從空懸布,為三疊而下?!?/div>
《漢語大詞典》:虎溪
溪名。在 江西省 九江市 南 廬山 東林寺 前。相傳 晉 慧遠法師 居此,送客不過溪,過此,虎輒號鳴,故名 虎溪 。 唐 李白 《廬山東林寺夜懷》詩:“霜清 東林 鐘,水白 虎溪 月?!?唐 王維 《過感化寺曇興上人山院》詩:“暮持筇竹杖,相待 虎溪 頭。” 明 顧大典 《青衫記·劉白謁元》:“ 香爐 日照,秀色氤氳; 芙蓉 縹緲, 虎溪 舊約難尋, 蓮社 從誰討?!?/div>
《漢語大詞典》:廬阜(廬阜)
廬山 。 南朝 梁 劉孝綽 《酬陸長史倕》詩:“ 廬阜 擅高名,岧岧凌太清。” 唐 孟浩然 《夜泊廬江聞故人在東林寺以詩寄之》:“江路經(jīng) 廬阜 ,松門入 虎溪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劉慎虛:“﹝ 劉慎虛 ﹞后欲卜隱 廬阜 ,不果。”
分類:廬山
《漢語大詞典》:西林
(1).西面的樹林。 三國 魏 阮籍 《首陽山賦》:“蟋蟀鳴乎東房兮,鶗鴃號乎西林。” 唐 陳子昂 《征東至淇門答宋十一參軍之問》詩:“西林改微月,征斾空自持。” 唐 王維 《崔濮陽兄季重前山興》詩:“悠悠西林下,自識門前山?!?br />(2).寺名。在 江西省 星子縣 廬山 麓,與 東林寺 相對, 晉 太原 中僧 慧永 建。后因以泛指寺院。 唐 許渾 《題蘇州虎丘寺僧院》詩:“世間誰似 西林 客?一臥煙霞四十春?!?唐 許渾 《寄契盈上人》詩:“何處是 西林 ?疏鐘復(fù)遠砧。” 唐 李商隱 《華師》詩:“孤鶴不睡無云心,衲衣笻杖來 西林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