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97詞典 3分類詞匯 94
《國語辭典》:老弦  拼音:lǎo xián
京胡、二胡等樂器上所用的粗弦。也作「老弦」、「里弦」。
《國語辭典》:奚琴  拼音:xī qín
樂器名。刳桐木為體,二弦,以木桿系馬尾,軋軋發(fā)聲,因其出于奚族人,故稱為「奚琴」。
《漢語大詞典》:弦?guī)煟ńL師)
對彈奏弦樂器者的尊稱。 宋 曾慥 類說·諸山記·武夷君:“絃師 董嬌娘 彈坎侯,即箜篌也。”
《國語辭典》:絲竹樂(絲竹樂)  拼音:sī zhú yuè
組合絲弦樂器和簫管樂器所共同演奏的曲子。
《國語辭典》:管弦樂(管弦樂)  拼音:guǎn xián yuè
集合多種管弦樂器共同演奏的合奏曲。也作「管弦樂」。
《漢語大詞典》:散音
彈奏弦樂器時,左手不按弦,僅以右手指彈弦,發(fā)出的空弦音,稱“散音”。
《漢語大詞典》:攏捻(攏撚)
彈奏弦樂器的指法。 唐 李群玉 《索曲送酒》:“煩君玉指輕攏捻,慢撥鴛鴦送一杯。” 唐 段安節(jié) 樂府雜錄·琵琶:“ 興奴 長於攏捻,不撥,稍軟?!?宋 晏殊 《玉樓春》詞之九:“春蔥指甲輕攏捻,五彩條垂雙袖捲。”
《漢語大詞典》:牙撥(牙撥)
弦樂器的撥弦用具。多用象牙或骨、角制成,故名。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嬌娜:“婢以牙撥勾動,激揚哀烈,節(jié)拍不類夙聞。” 何垠 注:“牙撥,撥弦物也。童蒙訓(xùn):‘ 高麗 琵琶,以象牙為撥?!?/div>
《國語辭典》:揚琴(揚琴)  拼音:yáng qín
樂器名,擊弦樂器。明末由中東、波斯(伊朗)一帶傳入中國。以木為盒,如扇面狀,上張銅絲或鋼絲為弦,以琴竹敲擊發(fā)聲。亦稱為洋琴、打琴、敲琴、扇面琴、蝙蝠琴、蝴蝶琴等,現(xiàn)代幾乎統(tǒng)一稱作「揚琴」,一般多為四橋半,四個八度,普遍使用于民族器樂合奏。
《國語辭典》:軸子(軸子)  拼音:zhóu zi
1.貫穿車輪中心,用以使車輪平順轉(zhuǎn)動的圓柱形物件。也稱為「軸兒」。
2.安裝在字畫下端,便于捲起的圓桿。
《國語辭典》:揉弦  拼音:róu xián
弦樂器演奏時,絲弦產(chǎn)生顫音的手法。左手按弦時,指尖在弦上來回滾動,使弦連續(xù)產(chǎn)生一松一緊的變化,所發(fā)出的樂音,則帶有均勻的顫動。這種手法即稱為「揉弦」。
《國語辭典》:古箏(古箏)  拼音:gǔ zhēng
樂器名,彈撥樂器。外形為木制長方形音箱,板面成弧狀,上面張弦,弦下有雁柱,唐、宋時弦數(shù)為十三弦,現(xiàn)已增至二十五根弦,最常見為二十一弦箏,傳統(tǒng)上按五聲音階排列。古箏在民間極為興盛,音域?qū)拸V,音色清亮,表現(xiàn)力豐富。因流派眾多,而有尼龍鋼弦、鋼弦、絲弦之分,各有不同的特色演奏技法與音樂特質(zhì)。也稱為「漢箏」、「秦箏」、「瑤箏」。簡稱為「箏」。
《漢語大詞典》:桂軫(桂軫)
桂木作的琴弦軸。亦借指琴瑟等弦樂器。 唐 王勃 《贈李十四》詩之四:“風(fēng)筵調(diào)桂軫,月徑引藤杯?!?/div>
《漢語大詞典》:鹍瑟
泛指琴瑟等弦樂器。 宋 宋祁 《西征道中寄友人》詩:“鮫盤恨極無餘涕,鵾瑟悲多有剩絃?!?/div>
《國語辭典》:馬頭琴(馬頭琴)  拼音:mǎ tóu qín
樂器名,擦弦樂器。蒙古族的傳統(tǒng)樂器,蒙語稱為「莫林胡爾」。內(nèi)蒙古東部部分地區(qū)稱為「綽爾」。兩弦,夾于雙膝之間演奏,弓弦分離,以指背按弦,其因琴桿上端雕有馬頭,故稱為「馬頭琴」。除獨奏外,并可為民歌、說書的伴奏,或與四胡等樂器合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