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43詞典 2分類詞匯 41
《漢語大詞典》:神欲
心神的意向,精神活動。莊子·養(yǎng)生主“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 陸德明 釋文引 晉 向秀 曰:“從手放意、無心而得謂之神欲?!?成玄英 疏:“從心所欲,順理而行?!?/div>
《國語辭典》:帝國(帝國)  拼音:dì guó
1.有皇帝稱號的國家。隋。王通《文中子。卷五。問易》:「強(qiáng)國戰(zhàn)兵,霸國戰(zhàn)智,王國戰(zhàn)義,帝國戰(zhàn)德,皇國戰(zhàn)無為?!?br />2.有很大版圖或殖民地的國家。如:「羅馬帝國」、「日耳曼帝國」。
《漢語大詞典》:指趣
亦作“ 指趨 ”。 意向;意圖。《宋書·衡陽文王義季傳》:“賊初起逸,未知指趨,故且裝束,兼存觀察耳?!?span id="qcsl26s" class="book">《南齊書·蕭遙光傳》:“ 遙光 慮見殺,八月十二日晡時,收集二州部曲,於 東府門 聚人眾,街陌頗怪其異,莫知指趣也?!?span id="xnj6xrh" class="book">《周書·文帝紀(jì)上》:“觀其指趣,勢必異圖?!?/div>
分類:意向意圖
《漢語大詞典》:王志
天子的意向。周禮·夏官·撢人:“掌誦王志,道國之政事,以廵天下之邦國而語之?!?鄭玄 注:“道,猶言也。以王之志與政事諭説諸侯,使不迷惑?!?/div>
分類:意向帝王
《漢語大詞典》:隱志(隱志)
隱而不露的意向。呂氏春秋·精通:“父母之於子也,子之於父母也,一體而兩分,同氣而異息……雖異處而相通,隱志相及,痛疾相救,憂思相感?!?章士釗 《蘇報案始末記敘》:“余與其子 大純 交好,稍稍通知隱志一二?!?/div>
分類:不露意向
《漢語大詞典》:申意
(1).示意;表明意向。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友放:“ 王相起 , 長慶 中再主文柄,志欲以 白敏中 為狀元,病其人與 賀拔惎 為交友, 惎 有文而落拓。因密令親知申意,俾 敏中 與 惎 絶?!?span id="mu0jh8m" class="book">《水滸傳》第二十回:“ 宋江 再三申意眾頭領(lǐng),不能前來慶賀,切乞恕罪?!?br />(2).表達(dá)情意。 清 朱之瑜 《答黃德舍書》:“此間無物可以申意,薄具白金拾兩,少展疇昔之意,惟祈鑒存?!?/div>
《漢語大詞典》:邪指
不正當(dāng)?shù)囊庀颉?a href='Query.aspx?type=poem&id=492606' target='_blank'>《樂府詩集·郊廟歌辭九·文正樂光大舞》:“俗無邪指,下歸正路,茫茫九域,振以乾綱。”
《漢語大詞典》:合指
合乎意向;合乎意旨。指,通“ 恉 ”。漢書·兒寬傳:“間者圣統(tǒng)廢絶,陛下發(fā)憤,合指天地,祖立明堂辟雍,宗祀 泰一 ?!?span id="wto63di" class="book">《漢書·杜周傳》:“前后所言皆合指施行, 朱博 果見拔用?!?/div>
分類:意向意旨
《漢語大詞典》:迎機(jī)(迎機(jī))
順應(yīng)意向;抓住苗頭。機(jī),通“ 幾 ”。 清 洪升 《長生殿·禊游》:“咱家 高力士 是也……迎機(jī)導(dǎo)窾,摸揣圣情,曲意小心,荷承天寵?!敝袊焚Y料叢刊《辛亥革命·四川起義清方檔案·宣統(tǒng)三年八月十七日御史趙熙奏折》:“但人心初定,正宜迎機(jī)立解,弭亂無形,愈速愈妙?!?/div>
《漢語大詞典》:秉意
(1).執(zhí)意,堅持自己的意向。后漢書·鄭太傳:“明公以親德之重,據(jù)阿衡之權(quán),秉意獨(dú)斷?!?明 李贄 《楊修》:“蓋 臨淄 本以才捷愛幸,秉意投 修 ,故 修 亦以 植 為知己?!?br />(2).引申為不屈從,陵駕。文選·枚乘〈七發(fā)〉:“秉意乎 南山 ,通望乎 東海 。” 李善 注引爾雅:“秉,執(zhí)也?!?劉良 注:“言濤之秉意將陵於 南山 而與 東海 相望也?!?/div>
《漢語大詞典》:做勢(做勢)
做出表明意向的動作。《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九:“一個養(yǎng)娘是空手的,見他做勢,連忙抱?。骸銥楹稳绱??’便喊道:‘姐姐在此投井!’”
分類:表明意向
《漢語大詞典》:意趨(意趨)
(1).意圖,意向。宋書·何承天傳:“ 晦 以 湘州 刺史 張邵 必不同己,欲遣千人襲之, 承天 以為 邵 意趨未可知,不宜便討?!?br />(2).旨趣。 清 紀(jì)昀 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三:“ 滄州 劉太史 ……與 飴山老人 、 蓮洋山人 ,皆善友,而意趨各殊?!?/div>
《漢語大詞典》:旨告
猶旨示。把意向表達(dá)與人。指信。 晉 王羲之 《太常帖》:“太常故患胛,灸俞,體中可可耳。僕射事已行,以表讓,未知恕不?未復(fù)司州旨告,懸竦?!?/div>
《漢語大詞典》:佚志
(1).逃亡的意向。 明 張居正 《答兩廣督撫計剿海賊》:“因其求生之誠,解此三面之網(wǎng),將使賊黨聞之,孰不懷我好音,變其佚志?!?br />(2).安逸圖樂的心志。 清 薛福成 《書〈漢書·外戚傳〉后九》:“席豐盛者多佚志,履艱危者有憂思?!?/div>
《漢語大詞典》:由趣
(1).來由。 南朝 宋 謝靈運(yùn) 《詣闕上表》:“夫自古讒謗,圣賢不免。然致謗之來,要有由趣:或輕死重氣,結(jié)黨聚羣;或勇冠鄉(xiāng)邦,劍客馳逐?!?br />(2).來源和意向。后漢書·劉隆傳:“帝見 陳留 吏牘上有書,視之,云‘ 潁川 、 弘農(nóng) 可問, 河南 、 南陽 不可問’。帝詰吏由趣,吏不肯服,抵言於 長壽街 上得之?!?span id="6qxkndt" class="book">《資治通鑒·漢光武帝建武十五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由,從也,問是書之所從來也;趣,向也,問是書之意,其所向為何如也?!?明 王志堅 《表異錄·刑法》“詰吏由趣”自注:“問是書從來與意所向也?!?/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