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169詞典 1分類詞匯 168
《漢語大詞典》:夕陽亭(夕陽亭)
亭名。故址在 河南省 洛陽市 西。 東漢 延光 年間,太尉 楊震 被譖遣歸,飲鴆死于此亭。 晉 賈充 出 鎮(zhèn)關(guān)中 ,百僚餞行于此亭。 唐 朝也以此亭為餞送之所,改名“河亭”。后借指送行餞別之處。 清 錢謙益 《戊辰七月應(yīng)詔赴闕車中言懷》詩:“ 夕陽亭 下人還過, 端禮門 前石尚蹲。” 清 趙翼 《贈(zèng)李莪洲孝廉》詩:“ 夕陽亭 下人揮涕,慷慨從行更高誼?!眳㈤?span id="zoffrx8" class="book">《后漢書·楊震傳》、晉書·賈充傳。
《漢語大詞典》:龜陰(龜陰,龜隂)
(1).古邑名。因位于 龜山 北面,故稱。故址在今 山東 新泰 西南。《春秋·定公十年》:“ 齊 人來歸 鄆 、 讙 、 龜隂 之田?!?孔穎達(dá) 疏:“山北曰隂,田在 龜山 北,其邑即以 龜隂 為名?!币槐咀鳌?龜陰 ”。
(2).見“ 龜陰田 ”。
《漢語大詞典》:龜陰田(龜陰田,龜隂田)
指山東 龜山 北面的土地。 春秋 魯定公 十年(公元前500年), 魯國 在 孔子 幫助下,迫使 齊景公 歸還了以前侵奪的 魯國 三邑,即此。《左傳·定公十年》:“ 齊 人來歸 鄆 、 讙 、 龜陰 之田。”此事亦載于史記·孔子世家。后遂用作典故;或以“龜陰田”比喻歸還的失地或失物。 清 程夢星 《歸畫行》:“ 秦 庭忍棄連城璧, 齊 人竟返 龜隂田 。”亦省作“ 龜陰 ”、“ 龜隂 ”、“ 龜田 ”。 唐 駱賓王 《上袞州崔長史啟》:“佐 龜陰 而演化,務(wù)肅百城;輔 麟壤 以宣風(fēng),恩覃千里?!?清 吳偉業(yè) 《夜宿蒙陰》詩:“ 蒙嶺 出泉茶辨性, 龜田 加火穀占年?!?吳翌鳳 注:“ 龜山 北有沃壤,所謂 龜隂 之田也?!?清 姚鼐 《哭孔撝約三十韻》:“ 龜隂 人去少, 舒口 雁來遲?!?/div>
《國語辭典》:永安宮(永安宮)  拼音:yǒng ān gōng
三國時(shí)代蜀國的宮殿。位四川省奉節(jié)縣治、臥龍山下,蜀先主劉備崩于此。
《漢語大詞典》:梧臺(tái)(梧臺(tái))
《漢語大詞典》:碻磝
(1).多石不平貌。 宋 黃簡 《犁春操為謝耕道作》:“水淫兮石嚙,田碻磝兮一跬九折?!?br />(2).古津渡、城名。故址在今 山東 茌平 西南古 黃河 南岸,城在津東。 北魏 酈道元 水經(jīng)注·河水五:“又東北逕 碻磝城 西。《述征記》曰:‘ 碻磝 ,津名也。自 黃河 泛舟而渡者,皆為津也?!?span id="wuupoj8" class="book">《魏書·高祖孝文帝紀(jì)下》:“戊辰,行幸 碻磝 ?!?span id="ilsdepk" class="book">《資治通鑒·晉孝武帝太元九年》:“會(huì) 謝玄 遣龍?bào)J將軍 劉牢之 等據(jù) 碻磝 ?!?胡三省 注:“ 碻磝城 , 濟(jì)北郡 治所,沿 河 要地也?!?清 褚人穫 《堅(jiān)瓠馀集·宋書異同》:“ 蕭斌 將斬 王玄謨 ……以 沈慶之 諫,忽傳呼停刑,令守 碻磝 ?!?/div>
《漢語大詞典》:麥城(麥城)
古城名。相傳為 楚昭王 所筑。故址在今 湖北 當(dāng)陽 東南, 沮 漳 兩水間。 東漢 建安 二十四年(公元219年), 蜀漢 大將 關(guān)羽 為 吳 將 呂蒙 擊敗,西走保 麥城 ,即此。 北魏 酈道元 水經(jīng)注·沮水:“又南逕 麥城 西,昔 關(guān)云長 詐降處,自此遂叛?!?唐 杜甫 《送田四弟將軍》詩:“燕辭楓樹日,雁度 麥城 霜?!?span id="flin9nu" class="book">《三國演義》第七六回:“ 關(guān)平 告曰:‘軍心亂矣,必得城池暫屯,以待援兵。 麥城 雖小,足可屯扎。’ 關(guān)公 從之,催促殘軍前至 麥城 ,分兵緊守四門。”
《漢語大詞典》:烏壘(烏壘)
漢 代 西域 諸國之一。故址在今 新疆 輪臺(tái) 以東的 小野云溝 附近。 唐 時(shí)置 烏壘州 于此。后漢書·西域傳·莎車:“乃分 龜茲 為 烏壘國 ,徙 駟騝 為 烏壘王 ?!?唐 李約 《從軍行》之一:“ 烏壘 天西戍,鷹姿塞上川?!?唐 皮日休 《魯望昨以五百言見貽》詩:“ 烏壘 虜亦寫, 雞林 夷爭傳。”
分類:西域故址
《漢語大詞典》:五柞宮
漢 離宮名。故址在今 陜西省 周至縣 東南。漢書·武帝紀(jì):“二月,行幸 盩厔 五柞宮 ?!?顏師古 注引 張晏 曰:“有五柞樹,因以名宮也。”三輔黃圖·甘泉宮:“ 五柞宮 , 漢 之離宮也?!?/div>
《漢語大詞典》:孺亭
漢 徐穉 (字 孺子 )之祠。故址在今 南昌市 。 唐 羅隱 《鍾陵見揚(yáng)秀才》詩:“ 孺亭 、 滕閣 少踟躕,三度南游一事無?!?/div>
《漢語大詞典》:楚王城
古城名。又名 楚城 。故址在今 河南 信陽 西北。 戰(zhàn)國 時(shí) 楚襄王 曾遷都于此,故名。 宋 以后古城堙廢。
《漢語大詞典》:蘆子(蘆子)
(1).即蘆人。 明 盛恩 《焦山賦》:“蘆子乘槎,漁父汎船?!眳⒁姟?蘆人 ”。
(2).古關(guān)名。故址在今 陜西省 志丹縣 北與 靖邊縣 交界處。因兩崖峙立如門,形似葫蘆而得名。 唐 杜甫 《塞蘆子》詩:“ 延州 秦 北戶,關(guān)防猶可倚。焉得一萬人,疾驅(qū)塞 蘆子 ?!?/div>
《漢語大詞典》:蘆人(蘆人)
刈蘆葦?shù)娜恕?晉 郭璞 《江賦》:“蘆人漁子,擯落江山?!?唐 王起 《烹小鮮賦》:“若乃海曲蘆人,江潭舟子,厭頒首於蒲藻,得纖鱗於沼沚。”
分類:蘆葦
《漢語大詞典》:郙閣(郙閣)
漢 棧閣名。故址在今 陜西省 略陽縣 西 嘉陵江 邊的臨江高崖。 漢 時(shí)其地名 析里 ,有橋跨溪,溪通 漢水 ,水漲時(shí)交通阻絕。 漢靈帝 建寧 三年太守 李翕 鑿石架木,建閣道以利行旅。《隸釋·漢李翕析里橋郙閣頌》:“行理咨嗟,郡縣所苦,斯谿既然, 郙閣 尤甚?!?span id="y6e676t" class="book">《隸續(xù)·漢武都太守李翕天井道碑》 宋 洪適 釋:“ 李君 以 建寧 三年到部,明年治 西狹 ,又明年治 郙閣 ,治 天井 ,可謂除患蠲難,心乎惠民者。”
分類:故址陜西
《漢語大詞典》:華林園(華林園)
(1).宮苑名。 三國 吳 建。故址在今 南京市 雞鳴山 南古 臺(tái)城 內(nèi)。 南朝 宋 元嘉 時(shí)擴(kuò)建,筑 華光殿 、 景陽樓 、 竹林堂 諸勝。其后 齊 梁 諸帝,常宴集于此。 南宋 時(shí)尚有殘存遺跡。
(2).宮苑名。本 東漢 芳林園 , 魏 正始 初因避 齊王 芳 諱改。故址在今 河南 洛陽 東 洛陽 故城內(nèi)。有 瑤華宮 、 景陽山 、 天淵池 諸勝。 東魏 天平 二年(公元535年)毀。
(3).宮苑名。 后趙 石虎 都 鄴 后建。故址在今 河北 臨漳 西南古 鄴城 北。園墻周圍數(shù)十里,有 凌云城 、 金花洲 、 光碧堂 諸勝。 北齊 武成帝 擴(kuò)建后,華麗似神仙所居,因改名 仙都苑 。
(4). 彌勒 成道后說法的僧園名。中有龍華樹,故名。《彌勒下生成佛經(jīng)》:“爾時(shí) 彌勒 於 華林園 ,其園縱廣一百由旬。”
《漢語大詞典》:章華臺(tái)(章華臺(tái))
楚 離宮名。故址有四:(1)在今 湖北省 監(jiān)利縣 西北, 晉 杜預(yù) 以為 春秋 時(shí) 楚靈王 所建者即此。臺(tái)高十丈,基廣十五丈。稱“ 華容 之 章華 ”。(2)在今 安徽省 亳州市 東南,一說 楚靈王 所建即此。 清 楊守敬 以為 靈王 可能先建于 華容 ,后因樂 乾溪 風(fēng)物而筑此,仍襲用舊名。即“ 城父 之 章華 ”。(3)在今 河南 汝南 東, 戰(zhàn)國 楚襄王 為 秦 將 白起 所逼,北保于 陳 時(shí)所建,并襲用舊名。即“ 汝陽 之 章華 ”。(4)在今 湖北 沙市 ,建者不詳。后人附會(huì)為 靈王 所筑,即 豫章臺(tái) 。
《國語辭典》:白公堤  拼音:bái gōng tí
地名:(1)位江蘇省吳縣虎邱下。唐白居易任職蘇州刺史時(shí)所筑。(2)位于浙江省杭縣西湖中。雜植花木,風(fēng)景妙麗,唐時(shí)稱為「白沙堤」,后傳說為白居易所筑,故稱為「白公堤」。簡稱為「白堤」。
《漢語大詞典》:白沙堤(白沙隄)
堤名。在 浙江省 杭州市 西湖 斷橋 與 孤山 之間。也稱 斷橋堤 。相傳為 白居易 任 杭州 刺史時(shí)所筑,故又稱 白公堤 、 白堤 。 唐 白居易 《錢塘湖春行》詩:“最愛湖東行不足,緑楊陰里 白沙隄 。”參閱 清 顧祖禹 《讀史方輿紀(jì)要·杭州府·西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