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余日(餘日)
(1).閑暇時日。《商君書·墾令》:“百官之情不相稽,則農(nóng)有餘日?!?a href='/Query.aspx?type=poem&id=1336635' class='poemCommentLink' target='_blank'>《文選·傅毅〈舞賦〉》:“ 鄭 衛(wèi) 之樂,所以娛密坐,接歡欣也,餘日怡蕩,非以風民也,其何害哉?” 李善 注:“餘日,聽覽之餘日也。”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史書佔畢〉引:“己丑北還,養(yǎng)疴溪上,稍以餘日,檢括諸故書?!?br />(2).多馀的日數(shù)。《穀梁傳·文公六年》:“閏月者,附月之餘日也?!?br />(3).猶晚年,馀年。 清 荀悅 《漢紀·宣帝紀》:“故樂與其鄉(xiāng)黨、宗族共受其賜,以盡吾餘日。” 晉 張華 《答何劭》詩之一:“從容養(yǎng)餘日,取樂於桑榆。” 清 顧炎武 《營平二州史事序》:“作《燕史》數(shù)百卷,蓋十年而成,則大將軍已不及見。又以其餘日作《永平志》百三十卷,文雖晦澁,而一方之故頗稱明悉。”
(4).猶他日。列子·仲尼:“請待餘日,更謁子論?!?張湛 注:“既忿氣方盛而不可理論,故遜辭告退也。”
《漢語大詞典》:曠時(曠時)
(1).拖延時日。舊唐書·李晟傳:“儻寇賊未滅,宿兵曠時,人廢耕桑,又無儲蓄,非防微制勝之術(shù)也?!?宋 葉適 《朝請大夫陳公墓志銘》:“ 朱公 之在 建安 ,接牘續(xù)簡無曠時?!?br />(2).猶費時。 唐 顏真卿 《唐開府儀同三司宋公神道碑銘》:“年十六七時,或讀,曠時不精。”
《漢語大詞典》:棄日(棄日)
耗費時日,虛度光陰。《漢書·司馬相如傳上》:“於是酒中樂酣,天子芒然而思,似若有亡,曰:‘嗟乎,此大奢侈!朕以覽聽餘閒,無事棄日。’”北史·甄琛傳:“﹝ 琛 ﹞舉秀才,入都積歲,頗以奕棊棄日,至乃通夜不止?!?南朝 陳 徐陵 《〈玉臺新詠〉序》:“孌彼諸姬,聊同棄日?!?/div>
《漢語大詞典》:隙日
(1).過隙的陽光。喻易逝的時光。
(2).空閑時日。
《漢語大詞典》:延日
(1).拖長時日。墨子·號令:“其延日持久,以待救之至,明於守者也?!?br />(2).迎著陽光。 南朝 梁 江淹 《麗色賦》:“椒庭承月,碧幌延日?!?/div>
《國語辭典》:延期  拼音:yán qí
延緩或延長期限。漢。王充《論衡。異虛》:「高宗見妖改政,安能除禍?除禍且不能,況能招致六國,延期至百年乎?」《孽海花》第三四回:「那時楊云衢在港,又因布置不及,延期了兩天?!?/div>
《漢語大詞典》:留時(留時)
延誤時日。后漢書·光武帝紀上:“今功業(yè)即定,天人亦應,而大王留時逆眾,不正號位?!?/div>
《國語辭典》:罰俸(罰俸)  拼音:fá fèng
舊時官吏因過失而受到停發(fā)或減發(fā)薪俸的懲罰?!杜f唐書。卷一六二。列傳。李翛》:「以翛前后進奉,不之責,但罰俸而已?!埂妒┕浮返谄摺鸹兀骸盖铱椿视H,暫免不究,著你罰俸一年?!?/div>
《國語辭典》:葬師(葬師)  拼音:zàng shī
看風水的人。也稱為「地理先生」。
《漢語大詞典》:移歲(移歲)
猶延長時日。 南朝 齊 王儉 《太宰褚彥回碑文》:“爰降詔書,敦還攝任,固請移歲?!?/div>
分類:延長時日
《漢語大詞典》:祖氣(祖氣)
(1).舉行祖祭所須順應的時日運會。宋書·律歷志中:“王者祖氣而奉其□終, 晉 於五行之次應尚金,金生於巳,事於酉,終於丑,宜祖以酉日,臘以丑日?!?br />(2).道教謂物因氣而化生,因稱物之來源為“祖氣”。云笈七籤卷十六:“ 天寶君 者,則大洞之尊神; 天寶丈人 ,則 天寶君 之祖氣也。丈人是混洞太無元高上玉皇之氣,九萬九千九百九十億萬氣后至 龍漢 元年化生 天寶君 ?!?宋 趙彥衛(wèi) 《云麓漫鈔》卷八:“ 唐 置崇元學,專奉 老氏 ,配以 莊 列 道家者流,以謂天地未判有 元始天尊 為祖氣,次有 道君 以闡其端, 老子 以明其道?!?/div>
《漢語大詞典》:解日
消磨時日。 晉 王羲之 《永興帖》:“吾疾故爾沉滯,憂悴解日?!?宋 秦觀 《〈法帖通解〉序》:“投荒索居,無以解日?!?/div>
分類:消磨時日
《漢語大詞典》:末垂
猶末尾。指最后的時日。《文選·潘岳〈在懷縣作〉詩之一》:“南陸迎修景,朱明送末垂?!?劉良 注:“末垂,謂六月將盡之時也?!?/div>
《漢語大詞典》:月蓂
即月莢。借指時日。 宋 秦觀 《德清道中還寄子瞻》詩:“旅思搖風斾,歸期數(shù)月蓂?!眳⒁姟?月莢 ”。
分類:時日
《漢語大詞典》:月莢(月莢)
古代傳說的一種瑞草。相傳 堯 時“有草莢階而生,月朔始生一莢,月半而生十五莢,十六日以后,日落一莢,及晦而盡,月小則一莢焦而不落,名曰蓂莢,一曰歷莢。”見《竹書紀年》卷上。因數(shù)莢多少,可知月的日數(shù),故又稱月莢、月蓂。 唐 許敬宗 《奉和秋暮言志應制》:“月莢生還落,云枝似復非?!?/div>
分類:瑞草
《漢語大詞典》:假期
假延時日。 晉 陸云 《請吳王引師友文學觀書問道啟》:“ 孔子 假期玩年,至於韋編三絶?!?/div>
分類:假期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