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閨秀詞鈔·卷十六
字仲奎,上元人,湖南布政使之驥次女,宿遷教諭何忠萬室。有《秋棠軒詩詞》。
陳炳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清江蘇青浦(今上海青浦區(qū))人,字星若。畫神像最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清浙江秀水人,字樊渠,號退飛,一號苦雨,又號樊桐山人。窮愁苦吟,以貢生終老。曾輯刻亡友之詩為《舊雨遺音》。著有《風雨閉門詞》、《苦雨堂集》。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清安徽懷寧人,字星村。貢生。善畫工書。有《星村詩鈔》、《管窺集》。
人物簡介
魯瑸,字星村,懷寧人,乾隆諸生。

人物簡介

晚晴簃詩匯·卷一八一
黃文圭,字星廬,江寧籍婺源人。有《酒癡吟草》。

人物簡介

簡介
未詳。
丁周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清湖南醴陵人,字星舫。嘉慶十三年舉人,咸安宮教習,以知縣分發(fā)湖北,歷署蒲圻、應城、來鳳等縣。有《農(nóng)桑雜組》、《救荒要錄》、《籌濟新編》。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清浙江會稽人,初名琎,字藜輝,晚改今名,字星岳,號存齋。治經(jīng)以義理為宗,潛心于《周易》、《周禮》。嘉慶間卒,年七十余。有《易稿》、《周禮稿》等。
周樹槐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清湖南長沙人,字星叔。嘉慶十四年進士。官吉水知縣。為治簡易便民。好古文。有《壯學齋文集》。

人物簡介

全臺詩
陳震曜(1779~1852),字煥東,號星舟,嘉義人,后居郡治。少聰敏,博通經(jīng)傳。與郡城士子張青峰、陳廷瑜十數(shù)人,在府城寧南坊呂祖廟建「引心文社」,一時文風大振。清嘉慶十五年(1810),以優(yōu)行貢太學,召試。嘉慶二十年(1815)回省,歷署建安、閩清、平和等縣教諭。道光五年(1825)監(jiān)理福建鰲峰書院,助修《福建通志》,訪刻先儒遺書;并募資擴建省城貢院,親自董其事,歷時一載而成。道光六年(1826),任同安縣訓導,又倡修邑志。道光十二年(1832),張丙起事,隨軍渡臺,辦理團練撫恤諸務。事平后,數(shù)次上書制府,建議減戍兵,添募鄉(xiāng)勇。曾應鳳山知縣之聘,主鳳儀書院。日集諸生講經(jīng),間為詩文,自是鳳人始知勵學。又奉巡撫命,委同鳳山、嘉義兩知縣督辦采訪冊,送省補修通志。并應彰化知縣之聘,參與纂修《彰化縣志》。道光十七年(1837)任陜西寧羌州州同。在任十數(shù)年,廉潔慈惠,州民愛之如父母。道光三十年(1850),因病返鄉(xiāng)。咸豐二年(1852),卒于家,年七十有四。光緒八年(1882),臺人請祀鄉(xiāng)賢祠,詔可〖參考連橫《臺灣通史》〈列傳〉,臺銀本?!??! £愓痍字小缎嫔M馐贰匪木怼ⅰ讹L鶴馀錄》二卷、《海內(nèi)義門集》八卷、《歸田問俗記》四卷、《東海壺杓集》四卷,皆未刊刻。同治十三年(1874),欽差大臣沈葆楨訪求遺文,別錄副本攜去。陳氏生平著作雖多,可惜今未得見。僅《彰化縣志》〈藝文〉收其古文一篇〈天赦云記〉。以下所錄,見于陳廷瑜《選贈和齋詩集》。(施懿琳撰)
劉燦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780—1849 【介紹】: 清浙江鎮(zhèn)海人,字星若。嘉慶二十四年優(yōu)貢。治經(jīng)不拘漢宋,不囿一家,篤信朱熹,而所著《詩輯補義》以古序為主,另有《支雅》、《日知錄記疑》等。
色卜星額 朝代:

人物簡介

維基
色卜星額(1780年—1839年12月17日),字祥垣,號懋齋,林古特氏,清朝官員,蒙古鑲紅旗人。嘉慶十年(1805年)乙丑科進士。
傅漢 朝代:

人物簡介

維基
傅漢,字星北,貴州貴陽人,同進士出身。

人物簡介

晚晴簃詩匯·卷一二五
傅潢,字星北,一字小泉,貴筑人。嘉慶辛未進士,歷官全州知州。有《一朵山房詩集》。

人物簡介

維基
龐大奎(1790年—?年),字云章,號星齋,江蘇蘇州府常熟縣西鄉(xiāng)塘橋(今張家港市塘橋鎮(zhèn))人。龐大奎少有文名,嘉慶年間高中會元,殿試三甲,歷官翰林院庶吉士、知縣、同知等職,官至湖北漢陽府知府。龐大奎出身的塘橋龐氏是晚清常熟“翁龐楊季、歸言屈蔣”八大著姓之一,產(chǎn)生過祖孫三代四人翰林的科甲盛事。首創(chuàng)龐氏家族進士功名的,即是“領袖南宮第一人”的龐大奎。龐大奎少時有文名,“早年文筆軼群倫”,民國《重修常昭合志》稱其“性孝友,能文章”。出生于經(jīng)學世家、秉承家學的他,不僅“通經(jīng)術”,而且“尤精《九章算術》,旁及星壬禽遁”。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丁丑科會試,龐大奎嶄露頭角,高中第一,即會元。龐大奎本有實力問鼎一甲的,然而在嘉慶帝主持的殿試中,他僅僅得中三甲十四名進士,在是科二百五十五名進士中名列一百一十七名。殿試傳臚后,他又參加了新科進士的朝考,終于因成績前列而授為翰林院庶吉士,從此開始仕途。翰林院散館后,龐大奎被朝廷簡放地方為官,歷任湖北應山縣、江夏縣知縣,后擢荊州府同知,調(diào)黃州府、武昌府同知,再任安陸府同知,德安府、施南府、漢陽府知府。綜觀龐大奎一生,在地方官任上為官清廉,為民辦了不少好事。由于長年的勞累,龐大奎積勞成疾,在生母病逝回鄉(xiāng)守制后,竟然未滿一月便卒,不能不令人扼腕惋惜?!邦I袖南宮第一人”,是戴在龐大奎頭上的一頂美麗光環(huán),絲毫未能給他帶來坦蕩的仕跡,他官運欠佳,最高官銜不過是從四品的知府,卻在歷史上留下一個清正廉潔、愛民如子的循吏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