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生卒】:813—871 【介紹】: 唐僧。陳留人,俗姓史。武宗會昌初出家于白草谷,結(jié)茅而居。節(jié)度使李彥佐嘉其名節(jié),為建白草院于龍興寺。嘗刺血寫經(jīng)二百八十余卷。有《大悲論》、《三教毀傷論》。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八 攝念科(二)
沛國陳留史氏子。蚤歲鄉(xiāng)校讀書。稍長偕計對策。不得志去。俄西游賀蘭山中。愛白草谷。遂掛冠落發(fā)。結(jié)茆以居。鄉(xiāng)里慕之。不待分衛(wèi)。而酥酪之饋日給。會昌五年。詔廢教。以地邊遠。不在禁例。節(jié)度使李彥佐。尤加敬。為于龍興寺。別建白草院以邀之。大中七年。刺指血。繕書諸經(jīng)。二百八十三卷。彥佐慮其成疾。諭之曰。師大乘學。要當久住世間。荷負正法。以利益含識。顧茲破肌瀝膜。以從事筆研。而促其壽命。豈孔子所謂身體發(fā)膚。不敢毀傷者哉。于是著三教毀傷論。以見志。九年讀大悲經(jīng)。究尋四十二臂所表法。至無畏手而疑之。乃結(jié)壇禱請。閱旬浹。感空中雙拳正印。歷歷可睹。因命工繪之以傳。著大悲論六卷?;蛑r其非。忍復虔請。且使工濯筆銅碗以俟。忽寶性一華出碗中。枝葉鮮明殊甚。感通十二年七月十日。示滅于白草院。壽五十九。以其年十月十七日。塔全身于水館之南。宋高僧傳·卷第二十六 興福篇第九之一
釋增忍。俗姓史氏。沛國陳留人也。典謁之年登其鄉(xiāng)校。百氏簡策寓目入神。藝文且工。乃隨計吏數(shù)舉不捷。會昌初薄游塞垣訪古賀蘭山。中得凈地者白草谷。內(nèi)發(fā)菩提心。頓掛儒冠直歸釋氏。乃薙草結(jié)茅為舍。倍切精進。羌胡之族競臻供獻酥酪。至五載節(jié)使李彥佐嘉其名節(jié)。于龍興寺建別院號白草焉。蓋取其始修道之本地也。忍刺血寫諸經(jīng)。大中七年李公慮其枯悴。躬往敦論曰。師何獨善一身行小乘行。胡不延惜生性任持教法。所利博哉。忍執(zhí)情膠固遂著三教毀傷論以見志。帥覽而益加崇重。九年因讀大悲經(jīng)。究尋四十二臂。至無畏手疑而結(jié)壇。浹旬禱請。自空中現(xiàn)其正印雙拳歷歷可觀。遂命畫工繪寫此臂焉?;蛴凶I謗者。忍再精愨虔告。畫工濯筆銅碗中忽感寶性華一朵。枝趺??葉一皆鮮明。睹者驚嘆。至咸通十二年七月十日。示滅于白草院。春秋五十九。以十月十七日。藏神于水館之南建塔焉。初忍刺血寫經(jīng)??偠侔耸怼.嫳R舍那。閣三十五尺。門一丈六尺。起樣畫大悲功德三軸。自著大悲論六卷。并藏諸篋笥焉。后節(jié)使唐恒夫。仰其遺跡奏乞旌勸。敕謚大師曰廣慧。塔曰念定。弟子無轍亦致遠之高足。赍血書經(jīng)二卷瑞華碗一枚詣闕奏呈。宣賜紫衣。天復中終。及梁乾化初。中書令西平王韓公遜錄遺跡奏聞。太祖敕致謚曰法空。別賜紫方袍。塞垣榮之。后唐同光中從事薛昭紀為碑焉。
人物簡介
【生卒】:?—854 【介紹】: 唐僧。越州會稽人,俗姓魯。幼隨父從商,赴天臺山光明會,觀睹殊異,遂于禪林寺出家。后至江西,參馬祖道一而傳禪法。游方至黃陂九井山奇秀,遂結(jié)茅為侶,從者頗眾。卒謚圓寂大師。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七 傳宗科(五)
會稽之魯氏子。幼隨父賈。至天臺。見鄉(xiāng)呈為光明會盛甚。蓋隋智者禪師所創(chuàng)始也。其法于每歲九月。合遠近黑白之眾。無慮數(shù)千萬。而策心獨偉之。遂依禪林寺智廣師出家。游方見大寂于江西。頓去平日礙膺之物。后以黃之九井山。奇秀可愛。因結(jié)茅其上。以致學者?;蛞云涞刂淦?。而謂策曰。子亦惡能堪此寂寞哉。策曰。吾方以為樂。未見其寂寞也。大中八年示滅。謚圓寂。塔號智覺。宋高僧傳·卷第十一 習禪篇第三之四
釋玄策。俗姓魯。會稽人也。幼隨父商估。赴天臺山光明會。乃隋朝智顗禪師立教。年別九月。遠近州邑黑白二眾鳩聚。策睹殊異。遂于禪林寺智廣師下出家。游方見江西大寂。頓開翳障。及遍參問睹黃陂九井山奇秀。乃結(jié)茅為舍。學侶若蟬之走明也?;蛭坎咴弧熤图拍绱撕?。策曰。致道者忘心矣。吾樂甚哉。以大中八年現(xiàn)疾而滅。續(xù)敕謚大師曰圓寂。塔名智覺焉。
人物簡介
【生卒】:1085—1152 【介紹】: 宋臨江軍清江人,字伯恭,號薌林居士。向敏中玄孫。哲宗元符三年,以恩補承奉郎。宣和間累遷淮南轉(zhuǎn)運判官、京畿轉(zhuǎn)運副使。高宗立,遣兵勤王,因素與李綱友善,為黃潛善所罷。紹興間累知廣州、江州,進徽猷閣待制,除戶部侍郎。晚知平江府,以拒金使入境議和忤秦檜,致仕退閑十五年。有《薌林集》、《薌林家規(guī)》。全宋詩
向子諲(一○八五~一一五二),字伯恭,開封(今屬河南)人。哲宗元符三年(一一○○)以外戚恩補假承奉郎?;兆谛统?,除江淮發(fā)運司主管文字。七年(一一二五),為京畿轉(zhuǎn)運副使兼發(fā)運副使。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知潭州。紹興老年(一一三一)知鄂州,主管荊湖東路安撫司。因曹成兵變事,提舉江州太平觀。起知廣州,未幾致仕。尋起知江州,改江東轉(zhuǎn)運使。八年,徙兩浙路轉(zhuǎn)運使,除戶部侍郎(《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一八),尋出知平江府。時金使議和將入境,不肯金詔,乃致仕。卜居臨江軍清江,號所居曰薌林。二十二年卒,年六十八。有《酒邊集》一卷、《酒邊詞》二卷。事見《文定集》卷二一《徽猷閣直學右大中大夫向公墓志銘》、《五峰集》卷三《向侍郎行狀》,《宋史》卷三七七有傳。今錄詩五首。全宋文·卷三八三○
向子諲(一○八五——一一五二),字伯恭,號薌林居士,開封(今河南開封)人。元符末以恩補官,三遷知咸平縣。宣和中除淮南轉(zhuǎn)運判官。高宗朝歷江淮發(fā)運副使、江東轉(zhuǎn)運使、兩浙都轉(zhuǎn)運使,除戶部侍郎,罷知平江府。尋致仕,名所居曰薌林。紹興二十二年卒,年六十八。著有《薌林家規(guī)》、《薌林文集》三十卷、《酒邊詞》二卷(存)。見胡宏《向侍郎行狀》(《五峰集》卷三),汪應(yīng)辰《向公墓志銘》(《文定集》卷二一)?!?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七七有傳。
人物簡介
【介紹】: 宋道州江華人,一作寧遠人。高宗紹興二十四年進士。歷官五十年,仕至朝議大夫。廉潔自守,不事生產(chǎn),惟積書數(shù)千卷。卒年八十六。有《冰壺集》。全宋詩
李長庚,字子西,寧遠(今屬湖南)人。高宗紹興二十四年(一一五四)進士。孝宗乾道間知富川縣。仕至朝議大夫。與楊萬里、謝諤為友。積書數(shù)千卷,名其齋曰冰壺。卒年八十六。有《冰壺集》,已佚。事見清嘉慶《寧遠縣志》卷五、六,《八瓊室金石補正》卷一○三。今錄詩十八首。全宋文·卷五八○三
李長庚,字子西,道州寧遠(今湖南寧遠)人,后徙居江華(今湖南江華西北)。登紹興二十四年進士第,乾道中為左奉義郎、知賀州富川縣,累官至朝議大夫。居官廉潔,不事產(chǎn)業(yè),惟聚書數(shù)千卷,號讀書之室曰「冰壺」。以壽終。著有《冰壺集》。見同治《永州府志》卷一八下,《宋詩紀事補遺》卷四四。
人物簡介
混丘 無極老人 寶鑒國師 字丘乙。舊名清玢。俗姓金氏。贈僉議評理弘富之子。清風郡人。忠憲王辛亥生。以九山選。首登上七科。棄去徒普覺學。忠烈王下批至大禪師。德陵即政。特授兩街都僧統(tǒng)。加大師。子冊命師為鑒智王師。兩王同樞衣請益。因命住瑩源寺。至理二年。移錫于松林寺。年七十三。僧夏六十三。贈謚塔曰妙應(yīng)。有語錄兩卷。歌頌雜著二卷。新編水陸儀文二卷。重編指頌事苑三十卷。 近世有大比丘。推明佛祖之道。以開學曰普覺國尊。其徒蓋數(shù)百千人。而能鉆堅挹深。妙契啐啄者。惟寶鑒國師為然。 幼與群兒戲。聚瓦石為塔廟。休則面壁。若有思念。形貌端嚴。性又慈祥。故親戚目為小彌陀。十歲投無為寺禪師天鏡祝發(fā)。以九山選。首登上七科。棄去。從普覺學。自詭非睹閫奧不止。始普覺夢一僧來。自謂五祖演。詰朝師往謁。心獨怪之。及是嘆其敏而勤。語眾曰。吾夢有徵矣。洎嗣席開堂。其師眾規(guī)繩。講若畫一。而雍容閑雅過之。 德陵謝位。處永安宮。屢遣中使。輿而致之。從容談道。或至日暮。于是諗國王。以祖宗舊例。冊命師為悟佛心宗解行圓滿鑒智王師。兩王摳衣。前古未有。數(shù)年乞退。許之。命住瑩源寺。寺本禪院。元貞中為智者宗所有。以師故始復其舊焉。 盥浴說法別眾。其略曰。荊棘林中下腳。干戈叢里藏身。今日路頭果在何處。白云斷處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既乃還方丈。據(jù)床而逝。師況厚寡言。學無不窺。為詩文富贍。行叢林門中。吳蒙山異禪師。嘗作無極說。附海舶以寄之。師默領(lǐng)其意。自號無極老人。 臣聞。佛氏喜言福智修己。而物應(yīng)者也。缺一于二。不足以自立。寧能信于人乎。師凡七增秩。六錫號。九歷名藍。再住內(nèi)院。為一國釋林之首。受兩王函丈之禮。人無異論。咸謂之宜。非所謂福智二嚴者。疇克如是哉。其撰詞刻石。傳示后世。臣可以無愧矣(并李齊賢撰碑文)。
人物簡介
孫曰恭(1397年—1442年),字恭齋,號翼庵,江西豐城縣人。明朝翰林。國子監(jiān)博士孫貞之三子。孫曰恭于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中鄉(xiāng)試,第二年聯(lián)捷甲辰科會試。傳聞殿試之后,孫曰恭本被擬定為一甲第一,但成祖發(fā)現(xiàn)“曰恭”二字合成一個“暴”字,心中不悅,故劃掉曰恭之名,又見第二人名“邢寬”,便說道“孫暴不如刑寬”,于是將邢寬擢為一甲第一,孫曰恭為第三。孫曰恭進士及第后,按例授翰林院編修。宣德五年(1430年)五月,升修撰。宣德十年(1435年)七月任《宣宗實錄》同修官。正統(tǒng)三年(1438年)四月,《宣宗實錄》修成,升侍讀。
人物簡介
李曰良(1420年—?),字朝佐,江西廣信府弋陽縣人,民籍。進士出身。江西鄉(xiāng)試第四十七名。景泰五年(1454年)甲戌科會試第三十二名,殿試登進士第二甲第八十三名。
人物簡介
【生卒】:1435—1502 【介紹】: 明江西新喻人,字曰川。嗜學強記,善詩文。天順八年進士。除檢討。弘治中累官至禮部尚書。時天下多災(zāi),瀚上軍民所不便者,請帝躬行節(jié)儉。又言光祿寺拖欠行戶物價甚巨,原因在于供奉太濫,愿帝敦行儉素。卒謚文穆。維基
傅瀚(1435年—1502年),字曰川,號體齋,江西承宣布政使司臨江府新喻縣(今江西省新余縣)人,官至禮部尚書。天順三年(1459年)舉己卯科江西鄉(xiāng)試舉人,天順八年(1464年),登進士,選庶吉士,授翰林院檢討,升左諭德,直講東宮。明孝宗繼位后,升任太常少卿兼翰林院侍讀,歷任禮部左、右侍郎。之后兼任翰林院學士,進入東閣,兼掌詹事府。弘治十三年,代徐瓊為禮部尚書。多次勸阻孝宗賞賜各地獻禮,并請躬行節(jié)儉。弘治十五年(1502年)卒,贈太子太保,謚文穆。
人物簡介
徐曰忠(1478年—?),字公輔,江西南昌府進賢縣人,民籍。江西鄉(xiāng)試第三十五名舉人。正德十六年(1521年)中式辛巳科會試第四十五名,登第二甲第六十名進士。
人物簡介
【生卒】:1483—1552 【介紹】: 明浙江馀姚人,字伯深,一字曰深,號淺齋。正德十六年進士。授行人司行人,歷大理寺少卿,官至右都御史總督漕運,致仕。有《淺齋文集》。維基
魏有本(1483年—1552年),字伯深,號淺齋,浙江馀姚縣(今馀姚市)人,同進士出身。官至漕運總督。正德十四年(1519年)己卯科舉浙江鄉(xiāng)試第三十二名。正德十六年(1521年)辛巳科會試第九名,進士第三甲第一百九十八名。授行人司行人。嘉靖五年(1526年),試云南道監(jiān)察御史,六年巡鹽長蘆,七年巡按南直隸蘇松常鎮(zhèn)四府,九年被彈劾回籍聽勘。三年后事白恢復原職,十二年掌河南等七道,尋掌臺中章奏,十三年奉命監(jiān)視啟祥宮等工程,十四年監(jiān)視宗廟工程,十五年以完工,晉大理寺丞,十八年升任大理寺少卿。嘉靖十九年(1540年)以右僉都御史任河南巡撫。二十二年改任提督南京糧儲都察院右僉都御史,二十三年五月升南京大理寺卿,二十七年九月升任南京刑部右侍郎,二十九年(1550年)五月升都察院右都御史、總督漕運巡撫鳳陽,但未到任就被給事中林懋舉等人彈劾,遂上書告病,乞求致仕歸田。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正月卒于余姚,享年七十,賜祭葬,追贈南京工部尚書。
人物簡介
張曰韜(1486年—1524年),字席珍,號友松,福建興化府莆田縣黃石人,軍籍。幼年好學,長大后聞名鄉(xiāng)里,曾與同學游九鯉湖,題《九鯉湖》詩:“不識湖中景,今朝得勝游”。正德八年(1513年)癸酉科福建鄉(xiāng)試第五十九名舉人,十二年(1517年)中式丁丑科會試三百十三名,三甲一百四十五名進士。禮部觀政,授常州府推官。當時江彬縱容其黨羽橫行州縣。曰韜立刻向巡按御史告狀。嘉靖二年(1523年),召試河南道監(jiān)察御史。三年(1524年)七月十二日,明世宗通知禮部,十六日為父母上冊文、祭告天地、宗廟、社稷,群臣嘩然。十五日,與毛玉、楊淮等二百二十九人相率伏哭左順門,被杖打,不久傷重而死。隆慶初年,追贈光祿寺少卿。
人物簡介
【生卒】:1487—1517 【介紹】: 明浙江馀姚人,字曰仁,號橫山。王守仁妹夫。正德三年進士。授祁州知州,官至南京工部郎中。為守仁疏通辨析良知之說,暢其指要。有《傳習錄》、《橫山遺傳》。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曰仁,馀姚人。正德戊辰進士,除知祁州歷官兵部郎中有橫山集維基
徐愛(1487年—1517年),字曰仁,號橫山,浙江余姚馬堰人。明朝哲學家、官員,為王守仁妹夫。徐愛是王守仁最早的入室弟子之一,和朱節(jié)、蔡宗袞被王守仁稱作三子。陽明學的重要著作《傳習錄》不少為其所錄,且其中陸澄所錄部分更收入徐愛本人的一條語錄,為王門弟子中之唯一一例。徐愛治《禮記》,由縣學附學生中式丁卯科浙江鄉(xiāng)試第二十九名舉人,年二十二歲聯(lián)捷中式正德三年(1508年)戊辰科會試第一百八十六名,第二甲第一百十三名進士。出仕后,徐愛曾任祁州知州,南京兵部員外郎,南京工部郎中等職務(wù)。正德十一年(1517年),回鄉(xiāng)省親,不料于次年5月17日在家鄉(xiāng)去世,終年三十一歲,王守仁為之慟哭。一日,王守仁授業(yè)后,感嘆到“安得起曰仁九泉聞斯言乎”,于是率門人弟子到其墓所,酹酒以告。
人物簡介
【生卒】:?—1568 【介紹】: 明浙江慈溪人,字曰翔,號遠齋。嘉靖十一年進士。歷福建布政司參議。以御倭功,遷四川按察副使,致仕。維基
顧(1496年—1567年),字曰翔,號遠齋,浙江寧波府慈溪縣人。嘉靖七年(1528年)戊子科浙江鄉(xiāng)試第四十三名舉人,十一年(1532年)中式壬辰科會試第九十四名,三甲第二百三十二名進士。吏部觀政,授工部都水司主事。十六年(1537年)八月遇父喪丁憂,辭去官職,守完喪后,復職兵部,升員外郎,受提拔至河南按察司僉事,遷福建參議,因抵御倭寇有功,遷四川按察司副使,四十一年(1562年)正月考察去職。晚年致仕回鄉(xiāng)。隆慶元年(1567年)卒,年七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