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李從璋 朝代:五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87—937 【介紹】: 五代時人,字子良。后唐明宗(李嗣源)侄。善騎射。從李嗣源歷戰(zhàn)河上,有平后梁之功。明宗在位時,曾率師擊敗韃靼,受褒獎,累官至河中節(jié)度使,加檢校大傅,封洋王。后晉高祖滅后唐,授威勝軍節(jié)度使,降封隴西郡公。
李瓊 朝代:唐末宋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91—963 【介紹】: 宋幽州人,字子玉。少好學,涉獵史傳。挾策至太原,適后唐莊宗募勇士,即應募,與郭威等十人結(jié)為兄弟。后周世宗時歷官安州防御史,為政寬簡。宋初,召為太子賓客。太祖建隆三年,以右驍衛(wèi)上將軍致仕。
李愚 朝代:五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35 【介紹】: 五代時渤海無棣人,字子晦。為人謹重寡言,好學,為古文。劉繼述幽唐昭宗于東內(nèi),愚以書說韓建,使圖興復,其言甚壯。建不能用,乃去之洛。舉進士、宏辭,為河南參軍。后事后梁末帝,拜崇政殿直學士。后唐莊宗時拜主客郎中、翰林學士。魏王李繼岌伐前蜀,辟愚為都統(tǒng)判官。蜀道阻險,議者謂宜緩師待變而進,愚堅主速戰(zhàn),果所至迎降,遂滅前蜀。明宗時為相,欲依古制,時以為迂闊,李從珂嘗目之為“粥飯僧”。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935 字子晦,初名晏平,郡望趙郡平棘(今河北趙縣),自其父時徙家無棣(今山東慶云北)。哀帝天祐三年(906)登進士第。后梁太祖開平三年(909)登宏詞科。授河南府參軍。后懼禍而避地河朔。梁末帝時復出仕。后唐莊宗時任翰林學士。同光三年(925)從征前蜀,歸拜中書舍人。明宗天成間任翰林學士承旨。長興二年(931)知禮部貢舉。同年為中書侍郎平章事。末帝清泰元年(934)罷相,次年卒?!?a target='_blank'>新五代史》、《舊五代史》有傳。李愚著有《白沙集》10卷,已佚。民國《無棣縣志》卷二三收錄其詩1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全唐文·卷八百四十八
愚字子晦。自稱趙郡平棘西祖之后。初名晏平。舉進士。又登宏詞科。授河南府參軍。梁末帝嗣位。累擢司勛員外郎。入后唐為翰林學士。同光三年。魏王繼岌征蜀。請為都統(tǒng)判官。蜀平。就拜中書舍人。改兵部侍郎。長興初拜中書侍郎平章事兼吏部尚書。閔帝嗣位。進位左仆射。清泰初加特進太微宮使宏文館大學士。后罷相。守本官。二年卒。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19—967 【介紹】: 宋北海營丘人,字咸熙,人稱李營丘。以儒道自業(yè),善屬文,磊落有大志。懷才不遇,以詩酒自娛,又寓興于畫。所畫山水極工,時稱古今第一,人多傳秘其跡。與關仝、范寬同為大家,有“三家山水”之說。太祖乾德中移家淮陽,依附知州衛(wèi)融,醉死于客舍。
全宋文·卷一三
李成,字咸熙,別號營丘,青州益都(今山東益都)人。性曠蕩,嗜酒,喜吟詩,善琴弈。工畫山水,于時稱古今第一。乾德中,司農(nóng)卿衛(wèi)融知陳州,聞其名,召之,遂挈族而往。日以酣飲為事。乾德五年游淮陽,醉死于客舍。見《圖畫見聞志》卷三,《宣和畫譜》卷一一,《宋史》卷四三一《李覺傳》,《宋史翼》卷三七。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60 【介紹】: 五代時滄州人。后周太祖時歷官武信軍節(jié)度。從世宗征淮南有功,歷廬、壽等州招討史。恭帝時,加檢校太尉,改淮南節(jié)度使。吳人以重進色黑,號黑大王。重進與趙匡胤俱事周室,分掌兵權,常心憚之。聞趙匡胤建宋稱帝,不自安。既命移鎮(zhèn)青州,遂起兵抗命,兵敗,自焚死。
李德柔 朝代:五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五代時鄱陽人,字子懷。仕南唐。初為小吏,善伺人陰私,捕獲亡命,所至必得,人稱“李貓兒”。李璟時,累遷大理卿,持法苛峻。本無學術,妄矜博洽,每呼馬為“韓廬”,染工為“伶?zhèn)悺?,縉紳無不掩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24—971 【介紹】: 五代時徐州人,字子通,小名雨師。李昪第四子。南唐開國后,封壽陽郡王,進宣城王。李璟時,封鄂王,改燕王,再徙齊王。性剛毅,然不歷軍事。保大末,以元帥督師淮南,軍政皆委監(jiān)軍使陳覺?;茨蠑?,引殘兵歸金陵。復拜浙西節(jié)度使,力辭之,改撫州大都督。在鎮(zhèn)十余年,日事酣飲,怠于視事。卒謚昭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33—951 【介紹】: 五代時徐州人,字子松。南唐國君李璟第二子。幼穎異,善歌詩,格調(diào)清古。年十四,封樂安公。善騎射擊刺,然不喜戎事,每與賓客朝士燕游,惟以賦詩為樂。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933—951 字子松,徐州(今屬江蘇)人。南唐中主第二子。幼聰穎,容貌秀澈,有成人風。年十四,為侍衛(wèi)諸軍都虞候,封樂安公(一作安樂公,誤)。精騎射擊刺,然不喜戎事。南唐元宗保大九年(951)卒,追封為慶王。事跡見馬令《南唐書》、陸游《南唐書》及《十國春秋》本傳。弘茂善詩,與賓客朝士宴游,以賦詩為樂。詩格調(diào)清古。其《病中》詩之“半窗月在猶煎藥,幾夜燈閑不照書”之句,尤為人稱誦。《全唐詩》存斷句2聯(lián)。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37—978 【介紹】: 五代時南唐國主。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鐘隱,世稱李后主。李璟第六子。自太子冀以上五子皆早亡,煜以次封吳王。宋太祖建隆二年,立為太子,旋嗣位,奉宋正朔,稱江南國主。常怏怏以國蹙為憂,日與臣下酣宴,愁思悲歌不已。在位十五年。國亡后被俘至汴京,封違命侯。后為宋太宗鴆殺。煜為人仁孝,頗有慧性,善屬文,工書畫,能音樂,尤以詞名。其詞前期多寫宮廷生活,風格綺靡;后期因遭亡國之痛,多故國之思,風格為之一變。后人輯其詞與其父璟詞合刻為《南唐二主詞》。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937—978 字重光,初名重嘉,號鐘隱,徐州(今屬江蘇)人,一說湖州(今屬浙江)人。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宋太祖建隆二年(961)繼位,世稱李后主。開寶八年(975),國亡,為宋所俘,封違命侯。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978)被毒死。有集30卷,已佚。生平見徐鉉《大宋左千牛衛(wèi)將軍追封英王隴西公墓志銘》、《新五代史》、《宋史》及馬令、陸游二《南唐書》本傳。近人夏承燾有《南唐二主年譜》。善詩文、音樂、繪畫,尤工詞。抒寫離別之思,家國之痛,情真語摯。《全唐詩》存詩18首?!度圃娎m(xù)拾》補斷句10。
唐詩匯評
李煜(937—978),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鐘隱,又自稱鐘山隱士、蓮峰居士等,徐州(今屬江蘇)人。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宋建隆二年(961)嗣位。開寶八年(975),宋軍陷金陵,煜被俘,次年至汴京,封違命侯,改封隴西公。太宗太平興國三年(978)七夕被毒死。追封吳王。李煜有多方面文學藝術才能,兼擅詩、詞、文。善書,工畫,知音律。其遭罹多故,好為凄苦之詞。有文集三十卷,已佚?!?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十八首。
詞學圖錄
李煜(937-978) 南唐后主,李璟第六子,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鐘隱。后人將其詞與其父李璟詞合刻為《南唐二主詞》。
全唐文·卷一百二十八
煜字重光。初名從嘉。嗣主景第六子。封安定郡公。進封鄭王。徙吳王。以尚書令知政事。宋建隆二年。嗣主南遷。立為太子監(jiān)國。嗣主殂。襲位。更今名。開寶七年。宋師南征。八年。金陵陷。肉袒降于軍門。封違命侯。太平興國初改封隴西郡公。三年七月薨。年四十二。贈太師。封吳王。

作品評論

宣和書譜
江南偽后主李煜,字重光。早慧精敏,審音律,善書畫。其作大字,不事筆,卷帛而書之,皆能如意,世謂撮襟書。復喜作顫掣勢,人又目其狀為金錯刀。尤喜作行書,落筆瘦硬,而風神溢出,然殊乏姿媚,如窮谷道人、酸寒書生,鶉衣而鳶肩,略無富貴之氣。要是當我祖宗應運之初,揭云漢奎壁,昭回在上,彼竊據(jù)方郡者皆奄奄無氣,不復英偉,故見于書畫者如此。方煜歸本朝,我藝祖嘗曰:“煜雖有文字,一翰林學士才耳!”乃知筆力縱或可尚,方之雄才大略之君,亦幾何哉!
石林燕語
江南李煜既降,太祖嘗因曲燕,問:“聞卿在國中好作詩”,因使舉其得意者一聯(lián)。煜沉吟久之,誦其詠扇云:“揖讓巧在手,動搖風滿懷?!鄙显唬骸皾M懷之風,卻有多少?”他日復燕煜,顧近臣曰;“好一個翰林學士!”
瀛奎律髓
李后主號能詩,偶承先業(yè),據(jù)有江南,亦僭稱帝,數(shù)十州之主也。集中多有病詩,五言律云:“風威侵病骨,雨氣咽愁腸。夜鼎唯煎藥,朝髭半染霜?!闭嫠^衰颯憔悴,豈“大風”、“橫汾”之比乎?宜其亡也?;蛑^此乃已至大興之后,即不然矣。七言有云:“衰顏一病難牽復,曉殿君臨頗自羞”,又云:“冷笑秦皇經(jīng)遠略,靜憐姬滿苦時巡”,蓋君臨之時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40—987 【介紹】: 宋海州人,字子師。李煜弟。在南唐封鄭王,官太尉、中書令。煜改南唐為江南,遂降封南楚國公。太祖開寶四年,奉方物至開封進貢,授泰寧軍節(jié)度、兗、海、沂等州觀察等使,留京師。南唐平,改右神武大將軍。太宗雍熙初,遷右千牛衛(wèi)上將軍,出為通許監(jiān)軍。
全宋詩
李從善(九四○~九八七),字子師,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人。南唐封鄭王(一作韓王),累遷太尉、中書令。歸宋,封南楚國公。出為通許監(jiān)軍。太宗雍熙四年卒,年四十八。事見《徐公文集》卷二九《大宋右千牛衛(wèi)上將軍隴西郡李公墓志銘》,《宋史》卷四七八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成都華陽人,字渭父,一作渭卿,自號谷子。太宗淳化三年進士。以學行為鄉(xiāng)里所稱。甚得張詠器重。累官知滎州。神宗熙寧中致仕。卒年八十七,一作九十。有《孔子弟子傳贊》、《道德經(jīng)疏》、《張乖崖語錄》、《谷子》及歌詩雜文。
全宋詩
李畋,字渭卿,號谷子,華陽(今四川成都)人。太宗淳化三年(九九二)進士(《宋代蜀文輯存作者考》),授恒寧主簿。仁宗天圣元年(一○二三)以大理寺丞知泉州惠安縣(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六),遷知榮州。年九十卒。事見《澠水燕談錄》卷七。有歌詩雜文七十卷,《宋史·藝文志》著錄《李畋集》十卷,均佚。
全宋文·卷一八九
李畋,字渭卿,自號谷子,華陽(今四川成都)人。以學行為鄉(xiāng)里所稱。知州張詠敦勉蜀士就舉,畋遂登淳化三年進士第。歷授恒寧主簿,國子監(jiān)說書。天圣初以大理丞知泉州惠安縣。終知榮州。熙寧中致仕歸,卒年九十。有《孔子弟子傳贊》六十卷、《張乖崖語錄》二卷、《道德經(jīng)疏》二十卷、《谷子》三十卷、《該聞錄》十卷(存一卷)、歌詩雜文七十卷等。見《澠水燕談錄》卷六,《郡齋讀書志·后志》卷二,《宋史·藝文志》,雍正《福建通志》卷三○。又《宋史翼》卷二六有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
李堪(九六五~?)字仲任,號平坡,常州(今屬江蘇)人。據(jù)《烏目山五題》詩序當生于太祖乾德三年。真宗咸平二年(九九九)進士(《吳郡志》卷二八,《古田縣志》作太宗太平興國三年)。真宗景德二年(一○○五)知古田縣。大中祥符中為秘書丞(《琴川志)。官至工部尚書(《宋詩紀事》卷七)。民國《古田縣志》卷三三有傳。今錄詩十八首。
全宋文·卷二○七
李堪(九六五——?),字仲任,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一說晉陵(今江蘇常州)人。咸平二年進士。景德間為古田令,務本愛民,建學社,毀淫祠,暇則集諸生討論政理,治化翕然。官至工部尚書。見李堪《烏目山五題序》(《吳都文粹續(xù)集》卷二二),《淳熙三山志》卷九,《吳郡志》卷二八,正德《姑蘇志》卷三四,《宋詩紀事》卷七。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潁昌臨潁人,字子西。登進士第。仁宗時歷官殿中侍御史、同知諫院,擢天章閣待制、知諫院。在言職十年,凡所論諫,不自表襮,故鮮傳世。出知杭州,徙越州。加龍圖閣直學士、知廣州,有清節(jié)聲。還知河陽,徙鄧州。歷守名郡,為政簡嚴,老益精明。積官尚書右丞,轉(zhuǎn)工部尚書致仕。卒年七十六,謚莊。
全宋詩
李兌(九九五?~一○七○?),字子西,許州臨潁(今屬河南)人。進士,以屯田員外郎為殿中侍御史,改同知諫院,擢天章閣待制知諫院,歷知杭、越。英宗時為集賢院學士,判西京御史臺。以工部尚書致仕。約神宗熙寧三年卒(《宋會要輯稿》禮五八之四、之六),年七十六。謚莊?!?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三有傳。
全宋文·卷四一三
李兌(九九五——一○七○),字子西,許州臨潁(今河南臨潁)人。登進士第,由屯田員外郎為殿中侍御史。仁宗皇祐間同知諫院,上言太常新樂事,進侍御史知雜事,擢天章閣待制、知諫院,在言職凡十年。出知杭州,徙越州,加龍圖閣直學士、知廣州。還知河陽,徙鄧州。自鄧歸,泊然無仕宦意。積官至尚書右丞,轉(zhuǎn)工部尚書致仕。熙寧三年五月卒,年七十六。見《宋史》卷三三三本傳,《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一○。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徐州豐縣人,字子淵。舉進士。仁宗時歷知滑州、延州、壽州,治水患有績。又知江寧、河南、開封等府,進拜參知政事。性端重,在政府議論常近寬厚。治民多智慮,愷悌愛人。以太子少傅致仕。卒年八十。謚康靖。
全宋詩
李若谷,字子淵,徐州豐(今屬江蘇)人。真宗時進士,初仕長社縣尉,累遷權三司戶部判官,出為京東轉(zhuǎn)運使,徙知陜州、梓州。仁宗天圣初,判三司戶部勾院,歷知荊南、潭、滑、壽、江寧、河南、并、開封等州府。官至參知政事。以太子少傅致仕,卒年八十。謚康靖?!?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九一有傳。今錄詩三首。
全宋文·卷二七三
李若谷(九七○——一○四九),字子淵,徐州豐縣(今江蘇豐縣)人。舉進士,補長社縣尉,累遷度支員外郎、權三司戶部判官,出為東京轉(zhuǎn)運使。歷知陜、梓、荊南、潭、滑、延、壽、江寧、河南、并等州府,所在有善政。進尚書工部侍郎、龍圖閣學士、知開封府。寶元元年,拜參知政事。以耳疾,累上章辭位,罷為資政殿大學士、吏部侍郎、提舉會靈觀事,以太子少傅致仕?;实v元年卒,年八十,贈太子太傅,謚康靖。見《宋史》卷二九一本傳,《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六六。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徐州豐縣人,字獻臣。李若谷子。真宗時賜進士及第。歷史館修撰、知制誥,為翰林學士,進吏部員外郎。詳練朝廷典故,凡有沿革,帝多咨訪。制作誥命,為時所稱。出知許州,歲饑,取民所食五種上之,朝廷為蠲其賦。官終知河中府。嘗修《國朝會要》、《三朝訓鑒圖》、《閤門儀制》等。有《詩苑類稿》及別集。
全宋詩
李淑(一○○二~一○五九),字獻臣,徐州豐(今屬江蘇)人。十二歲時獻文真宗,賜童子出身,試秘書省校書郎。天禧三年(一○一九),除館閣???。仁宗天圣中,擢史館修撰。景祐初,知制誥。自是五除翰林學士,三授端明殿翰林侍讀、龍圖閣學士,歷知許、滑、開封、鄭、河陽等州府。嘉祐四年卒于河中府任上(《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八九),年五十八。有文集百馀卷,已佚?!?a target='_blank'>東都事略》卷五七、《宋史》卷二九一有傳。今錄詩五首。
全宋文·卷五九七
李淑(一○○三——一○五九),字獻臣,號邯鄲,徐州豐縣(今江蘇豐縣)人,若谷子。大中祥符七年,真宗幸亳,淑年十二,獻文賦詩,賜童子出身。仁宗時賜進士及第。屢歷館職,除知制誥,五入翰林為學士,又為端明殿、龍圖閣學士,歷知許州、開封府、鄭州、河陽、河中府。官至戶部侍郎。嘉祐四年卒,贈尚書右丞。淑博習群書,詳練朝典,制作誥命,為時所稱。嘗修《國朝會要》、《三朝寶訓》、《三朝圣鑒圖》等。家藏圖書二萬馀卷,乃撰為《邯鄲圖書志》十卷,又著《詩苑類格》及別集百馀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九一有傳。又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八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