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145詞典 4分類詞匯 141
《國語辭典》:思想  拼音:sī xiǎng
1.思念、懷念。三國魏。曹植盤石篇〉:「仰天長太息,思想懷故邦?!埂督鹌棵贰返谌幕兀骸覆黄谌钊诩?,思想成病?!?br />2.想法、念頭。《文明小史》第四一回:「我想我們一個(gè)人腦子是頂要緊的,一切思想都從腦筋中出來?!?br />3.思維的結(jié)果,或指認(rèn)知的心理歷程。
《國語辭典》:辨析  拼音:biàn xī
明辨、分析。如:「他的辨析能力強(qiáng),表達(dá)能力卻不足?!?/div>
《國語辭典》:倫類(倫類)  拼音:lún lèi
1.同類。唐。方干 偶作詩:「若于巖洞求倫類,今古疏愚似我多?!?br />2.事物的條理、次序?!盾髯印駥W(xué)》:「倫類不通,仁義不一,不足謂善學(xué)?!?/div>
《國語辭典》:體統(tǒng)(體統(tǒng))  拼音:tǐ tǒng
1.詩文或著作的體裁、綱要的條理?!杜f唐書。卷一○二。劉子玄傳》:「古者刊定一史,纂成一家,體統(tǒng)各殊,指歸咸別?!埂段倪x。左思。三都賦序》:「聊舉其一隅,攝其體統(tǒng),歸諸詁訓(xùn)焉。」
2.制度、規(guī)矩、格局?!端疂G傳》第五一回:「山寨體統(tǒng),甚是整齊?!?br />3.合乎身分地位的行為舉止?!度辶滞馐贰返谌兀骸改闳缃窦戎辛讼喙彩乱⑵饌€(gè)體統(tǒng)來。」
4.體面。指光彩、有面子?!都t樓夢(mèng)》第五一回:「再不照管,也是大家的體面,說不得我自己吃些虧,把眾人打扮體統(tǒng)了,寧可我得個(gè)好名兒也罷了。」
《國語辭典》:敘述(敘述)  拼音:xù shù
陳述。如:「請(qǐng)?jiān)敿訑⑹觥埂R沧鳌感蚴觥埂?/div>
《國語辭典》:雜亂(雜亂)  拼音:zá luàn
毫無秩序,沒有條理。晉。陶淵明〈飲酒〉詩二○首之一四:「父老雜亂言,觴酌失行次。」《三國演義》第八七回:「旌旗雜亂,隊(duì)伍交錯(cuò)?!?/div>
《國語辭典》:倫理(倫理)  拼音:lún lǐ
1.人倫道德的常理?!抖Y記。樂記》:「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樂者,通倫理者也?!埂痘茨献印R浴罚骸附?jīng)古今之道,治倫理之序。」
2.事物的條理?!吨熳诱Z類。卷一一。讀書法下》:「讀史當(dāng)觀大倫理、大機(jī)會(huì)、大治亂得失?!?/div>
《國語辭典》:爬梳  拼音:pá shū
爬搔梳櫛,整理紛亂的事物。唐。韓愈送鄭尚書序〉:「蜂屯蟻雜,不可爬梳?!挂沧鳌概罊薄?。
《國語辭典》:秩序  拼音:zhì xù
次序、規(guī)則、條理。如:「搭乘公車時(shí)要排隊(duì)守秩序,不要爭先恐后?!?/div>
《國語辭典》:順理(順理)  拼音:shùn lǐ
合理?!稌x書。卷一。宣帝紀(jì)》:「順理而舉易為力,背時(shí)而動(dòng)難為功?!埂吨熳诱Z類。卷二五。論語。八佾篇》:「人若順理而行,則心平氣和,而自然安裕?!?/div>
《國語辭典》:整理  拼音:zhěng lǐ
1.收拾、準(zhǔn)備?!冻蹩膛陌阁@奇》卷一九:「獻(xiàn)神已畢,就將福物收去,整理一整理,重新擺出來?!埂度辶滞馐贰返诎嘶兀骸竿鯁T外賞了報(bào)喜人酒飯,謝恩過,整理行裝,去江西到任。」
2.整頓治理?!度龂?。卷六二。吳書。胡綜傳》:「恢弘大繇,整理天綱,將使遺民,睹見定主。」《紅樓夢(mèng)》第一九回:「如今爹雖沒了,你們卻又整理的家成業(yè)就,復(fù)了元?dú)?。?/div>
《國語辭典》:整飭(整飭)  拼音:zhěng chì
1.整頓。《三國志。卷三八。蜀書。許靖傳》:「知足下忠義奮發(fā),整飭元戎,西迎大駕,巡省中岳?!?br />2.品德端莊的樣子?!缎绿茣?。卷一四○。呂諲傳》:「少力于學(xué),志行整飭?!?/div>
《國語辭典》:理順(理順)  拼音:lǐ shùn
1.道理穩(wěn)當(dāng)妥適?!吨熳尤珪?。卷一四。論語五。子曰回也章》:「今須且將此一段反復(fù)思量,渙然冰釋,怡然理順,使自會(huì)淪肌浹髓。」
2.經(jīng)過整理使順暢妥貼。如:「這批文件先得經(jīng)過分類理順,才方便日后檢閱?!?/div>
《國語辭典》:條達(dá)(條達(dá))  拼音:tiáo dá
1.條理通達(dá)?!痘茨献?。本經(jīng)》:「則目明而不以視,耳聰而不以聽,心條達(dá)而不以思慮。」
2.腕飾、手鐲。唐。徐圣《初學(xué)記。卷四。五月五日。敘事》:「又有條達(dá)等織組雜物,以相贈(zèng)遺?!挂卜Q為「條脫」。
3.暢通到達(dá)。《戰(zhàn)國策。魏策一》:「魏地方不至千里,卒不過三十萬人,地四平,諸侯四通,條達(dá)輻湊,無有名山大川之阻?!?/div>
《國語辭典》:條脫(條脫)  拼音:tiáo tuō
腕釧、手鐲。古代婦女的臂飾,以捶扁的金銀條繞制成螺旋形,約三至八圈,兩端另用金銀絲編制成環(huán)套,可活動(dòng)調(diào)節(jié)松緊。唐。李商隱〈中元作〉詩:「羊權(quán)雖得金條脫,溫嶠終虛玉鏡臺(tái)?!顾?。無名氏《李師師外傳》:「嗣后師師生辰,又賜珠鈿、金條脫各二事?!挂卜Q為「臂釧」、「條達(dá)」、「跳脫」。
《漢語大詞典》:明辯(明辯)
(1).謂明顯地區(qū)分開來。韓非子·有度:“能者不可弊,敗者不可飾,譽(yù)者不能進(jìn),非者弗能退,則君臣之間明辯而易治。”
(2).明智辯給;明暢有條理。北齊書·司馬子如傳:“ 榮 以 子如 明辯,能説時(shí)事,數(shù)遣奉使詣闕,多稱旨, 孝莊 亦接待焉。”舊唐書·宇文融傳:“ 融 , 開元 初累轉(zhuǎn) 富平 主簿,明辯有吏干?!?span id="jmorjpl" class="book">《資治通鑒·唐太宗貞觀十八年》:“﹝ 名振 ﹞舉止自若,應(yīng)對(duì)愈明辯。” 宋 陸游 《監(jiān)丞周公墓志銘》:“辭指明辯,卒皆帖服,無敢讙者?!?清 劉大櫆 《方君墓志銘》:“為童子時(shí),應(yīng)對(duì)長者,言詞多明辯?!?/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