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丹臺(tái)(丹臺(tái))  拼音:dān tái
神仙的居所。唐。白居易夢(mèng)仙〉詩:「茍無金骨相,不列丹臺(tái)名。」
《國語辭典》:鷲嶺(鷲嶺)  拼音:jiù lǐng
靈鷲山的別名。參見「靈鷲山」條。
《漢語大詞典》:靈鷲(靈鷲)
(1).山名。在古 印度 摩揭陀國 王舍城 之東北,梵名 耆闍崛 。山中多鷲,故名。或云山形像鷲頭而得名。 如來 曾在此講《法華》等經(jīng),故佛教以為圣地。又簡稱 靈山 或 鷲峰 。《古詩類苑》卷一○二引 晉 廬山 諸道人《游石門》詩序:“ 靈鷲 邈矣,荒途日隔?!?南朝 宋 謝靈運(yùn) 《山居賦》:“欽鹿野之華苑,羨 靈鷲 之名山?!弊宰ⅲ骸?靈鷲山 ,説《般若法華》處。” 唐 劉禹錫 《送義舟師卻還黔南》詩:“常説 摩圍 似 靈鷲 ,卻將山屐上丹梯?!?清 譚嗣同 《怪石歌》:“不然 天竺 亡 靈鷲 ,月黑深林歗猨狖。”
(2).山名。即 浙江 杭州 西湖 的 飛來峰 。傳說由 印度 飛來。 宋 蘇軾 《祭柳子玉文》:“頃在 錢塘 ,惠然我覯,相從半歲,日飲醇酎,朝游 南屏 ,莫宿 靈鷲 ?!?金 元好問 《云峽》詩:“飛墮不嫌 靈鷲 小,奇探已覺 太湖 空。” 清 厲鶚 《西林過滿月精舍》詩:“秋蟾圓幾夕, 靈鷲 約同登?!?br />(3).山名。在 廣東 曲江 北。 北魏 酈道元 水經(jīng)注·溱水:“ 瀧水 又南歷 靈鷲山 。山本名 虎羣山 ,亦曰 虎市山 ,以虎多暴故也。 晉 義熙 中沙門釋僧 律 葺宇巖阿,猛虎遠(yuǎn)跡,蓋 律 仁感所致,因改曰 靈鷲山 。”
(4).山名。在 江西 上饒 東南。一名 靈山 。 清 顧祖禹 《讀史方輿紀(jì)要·江西三·廣信府》:“ 靈山 ,府西北六十里,一名 靈鷲山 。道書第三十三福地,實(shí)郡之鎮(zhèn)山也?!?br />(5).峰名。在 山西 五臺(tái)山 中臺(tái) 之東南,亦稱 菩薩頂 。峰有 真容院 ,黃教喇嘛 札薩克 居此。 清 陳夢(mèng)雷 《擬游五臺(tái)山不果》詩:“勢(shì)控 太行 蟠巨鎮(zhèn),派分 靈鷲 落曇花?!?/div>
《高級(jí)漢語詞典》:韜光
韜跡匿光的省語。指隱藏光采才華,不表露于外
分類:韜光
《漢語大詞典》:靈隱(靈隱)
(1).山名。在 浙江省 杭州市 西湖 畔,一名 武林 ,又名 靈苑 ,又稱 仙居 。太平寰宇記謂 許由 、 葛洪 曾隱于此。山最高處曰 北高峰 ,與 南高峰 號(hào)“雙峰插云”,為 西湖 十景之一。山東南有 飛來峰 ,山麓有 靈隱寺 。
(2).指 靈隱寺 。 宋 蘇軾 《游靈隱寺》詩:“溪山處處皆可廬,最愛 靈隱 飛來 孤?!?宋 灌圃耐得翁 都城紀(jì)勝·三教外地:“凡佛寺自諸大禪剎,如 靈隱 、 光孝 等寺……各不下百數(shù)所?!眳⒁姟?靈隱寺 ”。
《漢語大詞典》:靈隱寺(靈隱寺)
在 杭州 西湖 西北之 北高峰 下。 晉 咸和 元年 印度 僧人 慧理 創(chuàng)建, 慧理 以為“佛在世日,多為仙靈之所隱”,因建寺名“靈隱”。 唐 會(huì)昌 年間曾毀, 五代 時(shí) 吳越 國王 錢俶 命高僧 王延壽 主持?jǐn)U建,規(guī)模宏大,盛極一時(shí)。 元 至正 十九年毀于兵事。后歷經(jīng) 明 清 六次毀、建, 清 康熙 時(shí)曾改名 云林寺 ,現(xiàn)存大殿是 清 代遺物。解放后又經(jīng)兩次大修。該寺為我國禪宗十剎之一。寺前有 飛來峰 、 冷泉亭 等勝景,為 西湖 游覽勝地。 唐 孟棨 本事詩·征異:“ 宋考工 以事累貶黜,后放還,至 江 南,游 靈隱寺 。夜月極明,長廊吟行?!?span id="61sa21u" class="book">《警世通言·陳可常端陽仙化》:“當(dāng)下郡王鈞旨,分付都管:‘明日要去 靈隱寺 齋僧,可打點(diǎn)供食齊備?!?清 陳維嵩 《滿江紅·壽武林徐世臣賢配邵孺人六十》詞:“夜雨對(duì)眠 靈隱寺 ,春帆競掠 雷峰塔 。”
《國語辭典》:冷泉  拼音:lěng quán
水溫較當(dāng)?shù)啬昶骄鶞氐颓液V物質(zhì)泉水。
《漢語大詞典》:滑稽
曲藝的一種。流行于 上海 、 杭州 、 蘇州 等地,詼諧生動(dòng),同北方相聲相近。
《國語辭典》:龍井(龍井)  拼音:lóng jǐng
1.地名。在浙江省杭縣西南,舊名龍泓。所產(chǎn)的龍井茶,向負(fù)盛名。
2.一種產(chǎn)于浙江省杭州龍井村的茶。馳名中外。參見「龍井茶」條。
《漢語大詞典》:浮山
(1).山名。即 包山 、 獅子山 。在今 浙江省 杭州市 西南。本屹立 錢塘江 心, 宋 元 以來隨著泥沙沉積,遂與北岸大陸連接。宋史·蘇軾傳:“ 浮山 峙于江中,與 漁浦 諸山犬牙相錯(cuò)。”
(2).山名。即今 廣東省 饒平縣 西北 浮山 。 南宋 末與 元 兵交戰(zhàn)于此。
(3).山名。在今 陜西省 臨潼縣 南。山海經(jīng)·西山經(jīng):“又西百二十里曰 浮山 ,多盼木,枳葉而無傷,木蟲居之。” 郝懿行 箋疏:“《水經(jīng)·渭水注》有 胏浮山 與 麗山 連麓而在南。蓋此是也?!?br />(4).指海市蜃樓。 清 黃宗羲 《海市賦》:“南海謂之浮山,東海謂之海市,是乃方言之託也?!?/div>
《漢語大詞典》:鳳山(鳳山)
(1).今 浙江省 杭州市 鳳凰山 的省稱。 宋 蔡絳 鐵圍山叢談卷六:“ 政和 壬辰, 魯公 (指 蔡京 )在 錢塘 居 鳳山 下之私第?!?br />(2).借指 蔡京 。 宋 江漢 《喜遷鶯》詞:“ 鳳山 政好,還被畫轂朱輪催起?!?/div>
《漢語大詞典》:秦望
山名。 秦望山 。在今 浙江省 杭州市 西南。相傳 秦始皇 東巡時(shí)曾登上此山以望 南海 ,故名。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傳·興?!乙?/a>》:“﹝ 曇翼 ﹞履訪山水,至 秦望 西北,見五岫駢峰,有耆闍之狀?!?北魏 酈道元 水經(jīng)注·漸江水:“又有 秦望山 ,在州城正南。為眾峯之杰,陟境便見。史記云: 秦始皇 登之以望 南海 ?!?唐 李白 《送友人尋越中山水》詩:“ 東海 橫 秦望 , 西陵 遶 越臺(tái) 。” 王琦 注:“ 施宿 《會(huì)稽志》:‘ 秦望山 ,在 會(huì)稽縣 東南四十里,舊經(jīng)云眾嶺最高者。’” 宋 辛棄疾 《漢宮春·會(huì)稽蓬萊閣懷古》詞:“ 秦望山 頭,看亂云急雨,倒立江湖。”
《漢語大詞典》:西村
(1). 杭州 西泠 的別稱。 宋 郭祥正 《西村》詩:“遠(yuǎn)近皆僧剎, 西村 八九家。” 華黼臣 注引武林舊事:“ 孤山 西泠 又名 西村 ?!?宋 林逋 《易從師山亭》詩:“ 西村 渡口人煙晚,坐見漁舟兩兩歸?!?br />(2).相傳 西施 為 苧蘿村 西鬻薪之女,后因以“西村”為 西施 的代稱。 清 李漁 《風(fēng)箏誤·媒爭》:“ 東施 形丑冒 西村 ,騙允?!?/div>
分類:杭州西施
《漢語大詞典》:參寥(參寥)
(1).莊子中虛擬的人名,寓意虛空高遠(yuǎn)。莊子·大宗師:“ 玄冥 聞之 參寥 , 參寥 聞之 疑始 。” 陸德明 釋文引 李頤 云:“參,高也。高邈寥曠,不可知也?!?鄧溥 《玄想》詩之二:“秋魂逍遙游,夢(mèng)見居 兜率 。 參寥 聞 疑始 ,乃入寥天一?!?br />(2).泉名。在 浙江省 杭州市 西湖 智果寺 , 宋 僧 參寥子 卜居于此,故稱。 宋 蘇軾 《喜劉景文至》詩:“新堤舊井各無恙, 參寥 、 六一 豈念吾?!?清 孫枝蔚 《新歲寄懷王季鴻游浙中》詩:“泉水他時(shí)照鬢鬚, 參寥 、 六一 肯忘吾?!弊宰ⅲ骸?參寥 、 六一 ,皆泉名?!?/div>
《漢語大詞典》:玉屏
(1).玉飾的屏風(fēng)。 漢 鄒陽 《酒賦》:“君王憑玉幾,倚玉屏,舉手一勞,四座之士,皆若餔粱焉?!?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一:“﹝ 姚 母﹞住花園中,極珠簾玉屏之麗?!?br />(2).指 杭州 的 玉屏山 。 宋 吳文英 《柳梢青》詞:“ 玉屏 風(fēng)冷愁人,醉爛熳梅花翠云?!?宋 翁元龍 《風(fēng)流子·聞桂花懷西湖》詞:“天闊 玉屏 空,輕陰弄,淡墨畫秋容?!?/div>
《漢語大詞典》:靈峰(靈峯)
(1).神仙或修道者居處的山峰。 唐 孟郊 《尋裴處士》詩:“寒草不藏徑,靈峯知有人。”云笈七籤卷一○四:“﹝真人﹞遂隱遁 華山 ,盤桓靈峯,逍遙幽岫,靜念神仙?!?明 屠隆 《曇花記·仙伯降凡》:“靈峯高嵯峨,貝闕中天起?!?br />(2).指神話中的仙山。 明 高啟 《海石為張記室賦》詩:“ 媧皇 去后幾桑田,鰲背靈峯一拳小。”
(3).山名。在 廣東省 治西北。 宋 蘇軾 《題靈峰寺壁》詩:“ 靈峯山 上 寶陀寺 ,白髮 東坡 又到來?!?王文誥 輯注引 查慎行 曰:“《廣州志》:‘ 靈峰山 ,一名 靈洲山 ,在城西六十五里, 鬱水 出其下。《唐志》謂 南海 名山 靈洲 ,名川 鬱水 ,以此。其上有 寶陀院 、 妙高臺(tái) ,以院中有 寶陀佛 ,故名焉?!?br />(4).山名。在 浙江省 樂清縣 雁蕩山 。山下有 靈峰寺 。 宋 王十朋 《度雁山》詩:“ 靈峯 觀石室,杖屨穿巑岏?!?br />(5).山名。在 浙江省 杭州市 西湖 邊。 郭沫若 《瓶》詩之十六:“請(qǐng)把我運(yùn)到你 西湖 邊上,或者是葬在 靈峰 ,或者是 放鶴亭 旁?!?br />(6).山名。在 福建省 崇安縣 武夷 九曲盡處。 宋 朱熹 《過武夷作》詩:“弄舟緣碧澗,棲集 靈峯 阿?!?/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