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為考慮容錯,系統(tǒng)已按“構 → 搆構”轉換方式進行查詢。
《國語辭典》:弓琴  拼音:gōng qín
樂器名。臺灣原住民的傳統(tǒng)樂器。其構造簡單,用一竹片彎成弓型,竹片兩端系以絲線。演奏時,演奏者將弓琴一端靠在嘴邊,一端以手持,利用手的張、壓改變弦的松緊,再以另一手撥弦,利用弦的松緊改變而有高低音階,但音階表現(xiàn)力不大,偏向節(jié)奏的表現(xiàn)。
《漢語大詞典》:構造湖
地殼構造運動所造成的拗陷盆地蓄水而成的湖泊。其中以構造斷裂形成的斷層湖最常見。
《漢語大詞典》:構造山
由地殼構造運動形成的山體。可分為褶皺山、斷塊山、褶皺斷層山等。
《國語辭典》:高速鐵路(高速鐵路)  拼音:gāo sù tiě lù
比一般鐵路速度快、運量大、用地省的鐵路運輸系統(tǒng)。使用電力驅(qū)動,時速在兩百公里以上。
《國語辭典》:滑翔機(滑翔機)  拼音:huá xiáng jī
構造簡單輕便,外型與飛機類似,而無動力系統(tǒng)的航空器。起飛時由他機曳引,利用氣流滑翔。
《漢語大詞典》:固體地球物理學
曾稱“大地物理學”。研究地殼及其以下部分的內(nèi)部構造、組成、物理性質(zhì)和發(fā)生的各種物理過程的學科。有地震學、地磁學、地力學、應用地球物理學、大地構造物理學等分支學科。
《漢語大詞典》:宏觀世界(宏觀世界)
不涉及分子、原子、電子等構造領域的物質(zhì)世界。常用以指行星、恒星、星系等巨大的物質(zhì)領域。
《漢語大詞典》:海洋島
地質(zhì)構造同大陸沒有直接聯(lián)系的海洋中的島嶼。按成因分為火山島和珊瑚島。
《國語辭典》:槽鋼(槽鋼)  拼音:cáo gāng
斷面呈凹槽形狀的長條鋼材,主要用于建筑構造、廠房架構、橋梁、機械組立等承重結構。也稱為「槽鐵」。
《漢語大詞典》:板塊構造說
一種關于全球構造的理論。是在大陸漂移說、海底擴張說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以全球整體的觀點研究地球科學。認為巖石圈被地震帶分割成若干大小不同的巖石板塊,且位于下部塑性軟流圈之上,并發(fā)生大規(guī)模的水平轉動;板塊的匯聚和離散,引起地震、火山和構造運動等。將全球分為歐亞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板塊等六大板塊。
《漢語大詞典》:地面沉降
地面大面積下沉的現(xiàn)象。因地殼的構造運動和自然壓實等天然原因,或大量開采地下水、石油和天然氣等人為原因而產(chǎn)生。會引起構筑物的損壞、海水倒灌等危害,是許多大城市面臨的工程地質(zhì)問題。采用地下水回灌的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地面下沉。
《漢語大詞典》:地殼運動
又稱“構造運動”。由于地球內(nèi)力地質(zhì)作用引起的地殼結構和地殼內(nèi)部物質(zhì)移位的運動。有激烈的如地震,也有緩慢的、人一般不能覺察的如喜馬拉雅山的上升。其對地殼的形變影響極大,是造成海陸變遷最主要的原因。
《漢語大詞典》:大陸島
地質(zhì)構造同鄰近大陸相似或相聯(lián)系的島。一般分布于大陸附近,原為大陸的一部分,后因地殼下沉或海面上升,與大陸分開而成為島嶼。如中國的臺灣島。
《國語辭典》:大腦皮層(大腦皮層)  拼音:dà nǎo pí céng
大腦半球灰質(zhì)回旋狀表層,主要由神經(jīng)細胞的細胞體、樹突及部分軸突構成,為神經(jīng)活動的中心。可分為若干區(qū),各區(qū)有其特殊功能。動物愈高等則大腦皮層愈發(fā)達。也稱為「大腦皮質(zhì)」。
《國語辭典》:大提琴  拼音:dà tí qín
樂器名,弓弦樂器。為提琴家族(包括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及低音提琴)的樂器之一。為英語Violoncello的義譯,簡稱為Cello。琴身主要部分為木制的共鳴箱及琴頸所構成,張四根弦。演奏時置于兩膝間,左手按弦,右手拉弓。音色壯麗,但較為低沉,為合奏中之重要低音樂器,亦可獨奏。